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讯 > 通用性技能知识 > 职业院校: “工匠精神”如何融入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职业院校: “工匠精神”如何融入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尚不能满足我市经济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偏重于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人文素质、信息化素养、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存在人才培养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工匠精神”的培育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失衡。目前而言,职业教育教师大多缺乏实际的工作经历,根本没有经过专业的操作训练,更没有经过工匠师傅的历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表面意思,根本无法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在学校,学生缺少企业化的训练环境,很难形成一种“工匠精神”的培训氛围,这不得不说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
职业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之一。职业院校必须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工匠精神刻入学生心中。
新时代“工匠精神”缺失原因
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和泰勒管理模式将劳动固化。在当前的社会化大生产中,社会分工是高度专业化、专门化的,劳动者甚至整个企业都是生产流水线中的一环,客观上形成了按部就班的工作环境。此外,泰勒管理模式占据着企业管理的主流,这种管理模式核心是围绕工作目标创建工作任务体系,将各工作环节标准化,将劳动者物化,使之成为可被替换的资源,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劳动者的“工匠精神”。
劳动回报不足消解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积极性。我国几千年来普遍存在轻视体力劳动的陋习。总体上,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社会地位、劳动报酬和职业生涯发展方面均不如同一层次的管理型人才或研究型人才。这使得技术技能型人才存在心理落差,仅把工作当成换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手段,缺乏坚守本职岗位的耐心以及在本职工作中钻研、创新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缺乏提供切实有效的人文思政和专业教育的能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而相对封闭、自成体系的学校职业教育在保持与社会需求变化同步方面变得异常艰难。职业院校难以为学生提供发展“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的环境、实用的学习主题和资源、有效的学习支持条件以及反映职业胜任能力的评价体系,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难以形成专业行动能力和依附其上的“工匠精神”。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是指有技艺专长的人;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对自己制作或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的精神理念。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工匠精神。在思想层面,就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行为层面,就是开拓创新、持续专注;在目标层面,就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工匠精神是一种在设计上追求独具匠心、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艺上追求尽善尽美的精神,蕴含着敬业、严谨、踏实、专注、创新、拼搏等可贵品质。因此,我们决不能把工匠精神简单地理解为只是手工劳动者应该具备的精神,它其实是所有职业人都应该具备的精神。
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工匠精神还应该包含理想信念、爱党爱国、诚信友善等价值取向。工匠精神是民族素质的重要内容,它首先体现为职业操守,这种职业操守,不是靠法律或制度限定,而是来源于“道德的力量”和“职业精神”。
职业院校强化工匠精神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人才。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更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现在的青年学生,其人生黄金时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契合,如若他们这一代具有工匠精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职业院校加强对青年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本质上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引导学生静心学习、刻苦钻研、百折不挠,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在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要重视实践育人,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和路径;要加强对学生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
职业教育要大力弘扬劳动光荣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学校要把工匠精神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并贯穿于教育培养的全过程。其次是要全面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在工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工作,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再次是要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一起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实施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培养课程,以达到共同培养人才的目的。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少问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困难增大。除了产业结构本身原因外,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是关键的制约因素。据测算,我国制造业人员中高技能人才只占5%;技术工人队伍中,初级工、中级工占比达到73%,高技能人才比重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水平;另外,74%的进城务工人员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六成以上没有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在非公有制企业、小微企业,技术工人更是严重匮乏。一个国家的产品质量往往被视为一国之文明程度、一国产品之信誉,往往是一国之国民尊严。我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中国制造”正在向高端、智能、绿色、优质阔步迈进。在这一历史转变过程中,迫切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得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支持和参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必须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因为职业教育可以对“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提供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和职业教育中国方案、中国标准。
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必须坚持育人为本,致力于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合作开发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场地、人员互相兼职,校企双主体共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形成是靠各个教育环节的累积和养成的,因此,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无论是文化课教学还是专业课教学,无论是实验实习实训还是顶岗实习,都要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养成。
产业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并且被普遍认可和遵循的行业习俗、规范、制度、准则和价值观,包含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国产业文化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中华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工业文明传播对我国行业的文化影响;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愤图强中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业文化。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对本专业所对应的相关行业的历史文化和企业文化知之甚少,迫切需要通过产业文化史的学习提升其整体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开展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进校园活动,广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等举措,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通过引进行业规范、职业规范和岗位规范,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开展能够展示工匠精神的各种比赛活动,激励青年学生的工匠精神实践和养成。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以上就是100唯尔(100vr.com)小编为您介绍的关于职业院校的知识技巧了,学习以上的职业院校: “工匠精神”如何融入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知识,对于职业院校的帮助都是非常大的,这也是新手学习通用性技能知识所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使用100唯尔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右侧人工服务,我们会有专业的人士来为您解答。
本站在转载文章时均注明来源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未用于商业用途。如因本站的文章、图片等在内容、版权或其它方面存在问题或异议,请与本站联系(电话:0592-5551325,邮箱:help@onesoft.com.cn),本站将作妥善处理。
上一篇: “工匠精神”助推职教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