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工种与考证
  • 全部课程
  • 分销联盟
  • 培训认证
  • XR浏览器下载
  • 文章资讯
  • 学习中心 APP下载
    扫码下载-100VRAPP
    扫码下载-技能培训APP
    扫码下载-互动科普APP
    建议意见 官方客服

    官方客服

    您可以与在线客服进行沟通或者拨打客服热线获得帮助

    电话:0592-2529323    0592-5551325

    邮箱:help@onesoft.com.cn

    在线咨询:

    统计100VR每日课程、文章浏览人数,每天18时更新

    NO.1

    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的实践创新与理论生成

      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创新与理论生成      区域职业教育的实践创新及在此基础上的理论生成是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及制度体系发展的坚实基础,对于落实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与要求有重要价值。   区域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产业、就业以及技术创新、城市发展、教育公平和生活方式等双向相互影响,使得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实践模式和政策进程时常带有明显的空间和时间特色,使职业教育支撑本地发展需求的效果也会产生明显区域性差异。在此进程中,各区域职业教育的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此消彼长,产生了诸多可资借鉴与学习的优秀经验和做法,这既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不断前行的铺路石,更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持续地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进入21世纪后的15年间,教育部推动地方政府围绕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先行先试,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经验,确定天津为全国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2005—2010),随后又升级为唯一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2010—2015)和“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2015—2020);于2015年7月在天津成立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示范区)联盟并将秘书处设置于天津。   天津试验区、示范区的设置密切配合国家实施的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是推动区域职业教育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支撑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并探索先进经验的重大举措。对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而言,不仅有示范引领的重大实践价值,同时具有理论探索、模式总结的可持续完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意义。为此,本文尝试较为全面地总结天津职业教育发展,探究区域职业教育实践创新与理论生成的关联及成果。   一、以历史思维扬弃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至今150余年,在不断实现着自身政策、理论、制度与模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以贯之的核心精神与追求是通过培育优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以支撑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为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中国道路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纵观这一过程,天津职业教育深受地缘政治影响,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并切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理念和模式,既体现为从历史中走来,又体现为对历史理念和做法的不断扬弃和发展,具有一种内在科学的历史思维脉络,并对全国职业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一)实业强国、工学并举、教学做合一的近代化职业教育思维   近代天津,北方重镇,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也率先在天津成立。最早的电报学堂、武备学堂、医务学堂都产生于这里,在实业强国的历史背景下将技术教育引入中国。   近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伴随着1903年北洋工艺学堂成立不断生成。该学堂第二年改为直隶高等工艺学堂。1905年又建立初级工艺学堂,为高等工艺学堂输送学员。工艺学堂由时任工艺总局总办、天津道周学熙为学堂监督。周氏为近代北方重要的官僚实业家,与南方实业家张謇并称为“南张北周”,其影响于当时和后世都颇为深远。周学熙考察并研究日本,形成清晰的富、工、学的国家富强、工业振兴、实学发达的内在逻辑认识,提出“国非富不强,富非工不张”“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的核心主张。并且依托其所在工艺局,创设与高等工业学堂同步运行的实习工场、考工场、教育品制造所、劝业铁工场图算学堂、民立艺徒学堂等,完备地涵盖高、中、初级技术教育及培训体系。在教学中,周氏倡导“工学并举、教学做合一”,构建“学校工场结合体”,学生半工半读、亦工亦学,理论由学堂习得,而实践则由工场师傅传授,理实一体、紧密结合。   周学熙的实业教育思想立足当时中国最为先进的工业企业,又全方位学习日本近代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甚至从日本及欧洲延聘师资,所提出的工学并举理念和实践都切实地体现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规律。尤其重要的是其自创的体系实际上兼顾教育和培训、涉及技能积累由低到高各层次,这都与当时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状况非常接近,而且充分适应近代产业发展需求。因此经过推广之后成效极其显著,切实推动了近代天津的实业发展。   近代化背景下兴起的“工学并举”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思想成为区域教育历史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以直隶高等工艺学堂为前身的河北工业大学一直都传承并转化着工学并举理念,积极构建中国式一体化工业教育模式[6]。这种思想和实践传统对天津职业教育的影响极为深远,成为之后职业教育政策和制度的一个坚实的历史出发点。   (二)两种制度、半工半读的新中国社会主义职业教育思维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深入,党和国家对劳动用工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革。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酝酿、实施并产生较大反响的“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即全日制、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和劳动制度,旨在以有限的国家财力条件迅速普及教育和提高工业、农业技术水平,这在当时“代表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道路中的一个新的方向”。   天津为积极发展和加强领导半工半读教育成立天津市第二教育局。1958年5月27日,全国第一所半工半读学校“天津国棉一厂半工半读学校”正式成立,《人民日报》进行详细报道,指出这是“在工人中实行的半工半读的革命措施,为多快好省地培养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开创了一个新的途径”。   在天津筹办半工半读学校的同时,刘少奇同志将其关于改革教育制度的思想进行系统梳理,与中央其他领导进行商量后,于1958年5月31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讲话,系统阐释了其当时关于国家教育改革的思路。1958年7月10日,刘少奇到天津听取天津市委领导汇报的工人半工半读学校的情况,他肯定这种形式并提出可否由天津试行举办工厂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半工半读学校,将他们的升学、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天津迅速研究,确定以感光胶片、天津制药、电子仪器、有机合成为代表的10所新建、扩建工厂举办半工半读学校,当年招收4 000多名初中毕业生。   天津半工半读学校建立一专多能、工种轮换、一周劳动一周学习、师傅制度和师徒合同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机制,在教学方面则遵循结合生产、急用先学、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学用结合的原则。1958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天津有100多所工厂办起了半工半读学校,全国其他地区也陆续办起一批这样的学校。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半工半读教育是经中央谋划与推广,率先在天津崛起,从工厂企业发端,后来全国铺开实施的一种重要的职业教育类型,它适应当时国情,为新中国工厂技术工人换代和更新培养了急需可用的关键技能人才,也探索和实践了一种职业教育可行的方案。这种模式的产生从本质上说是天津在新中国成立初因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的一种技术技能传承与创新的方式,解决了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的实际问题,并将区域职业教育的有效经验不断总结形成一种可推广、可复制的基本做法和模式,成为国家教育政策和制度。时至今日重新审视半工半读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思路和做法,依旧可以发现它与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高度吻合,也与当代世界各国有效的职业教育模式,如“双元制”“现代学徒制”均有相当的契合之处。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世纪职业教育思维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迅速恢复并构建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明确并强调职业教育在培育人力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规模、质量都取得巨大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构架。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1991年)提出“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天津率先将“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构建起来并形成政策和话语体系,被教育部认可在全国推广。   天津对“工学结合”的探索立足于区域职业教育“工学并举”和“半工半读”历史经验,并充分研究和适应经济发展趋势和天津城市定位,在汲取传承中把握现代职教基本规律,比较成功地实现了区域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形成“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以能力为本位,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以技能为中心,加强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办学思路,落实以行业办学为主举办职业教育、以企业需要为主确定培养目标、以实践能力为主调整课程体系、以实训基地为主培养专业技能,构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   2005年8月19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充分肯定这种模式并推广。同年11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再次肯定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后加以推广。   作为区域职业教育的天津探索,成为当时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先导和基础。2005年8月教育部与天津共建我国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在多个方面探索职业教育的创新体系与发展机制。之后,天津成为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也是延续这种有意义的探索。这种模式开启了国家确立“试验区”“示范区”进行区域职业教育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并不断转化为国家政策的机制,成为有意识推进区域职业教育实践与理论发展并持续上升为国家政策的中国职业教育改革新思路和新做法,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二、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构建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   进入21世纪以来,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构建是推进改革与发展的一项根本思路与举措,政策的起点及终点都以“现代化”作为归依。天津职业教育立足区域政策开发,探索并形成落实省部共建协议破解制度瓶颈、出台地方政策法规力促现代化进程、立足新时代要求强化优势发展政策的基本路径,代表着区域职业教育政策开发的基本方向和关键理念。   (一)先行先试:落实与教育部三次共建协议破解发展难题   教育部从2005年至2020年先后与天津市共签3个五年期的建设协议。试验区、示范区和现代示范区三阶段的建设任务有着明显的侧重,但都深刻地体现了区域职业教育先行先试支撑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的特点,在推动地方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家政策得以出台和实施。   在2005—2010年的试验区建设期间,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成为建设核心,五年建设期“新型工业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系统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天津连续成功举办四届,“职业教育有大赛”成为国家职业教育的体制创新并延续至今。   2010—2015年的示范区建设任务进一步彰显国家诉求,围绕提升国家竞争力和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规划来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和创新职业教育制度。   2015—2020年教育部对天津职业教育现代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明确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全力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与产业建设同步实施、与技术进步同步升级,健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完善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五年,天津职业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形成了共研、共建、共用、共享、共赢“五共机制”和政行企校研“五方携手”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精准扶贫、职教帮扶”东西部协作、创建“鲁班工坊”支撑一带一路建设、“职继协同、双周推进”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等重要经验和做法都得到广泛认同;服务区域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而构建起推动产教融合的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机制、建设并获批我国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主赛场成为城市靓丽名片等都显现出职业教育强大的发展驱动力。   应该说,15年的试验区、示范区建设历程充分体现了区域实践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内在逻辑,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与模式构建提供可持续的创新资源。   (二)夯实体系:出台地方政策法规力促职业教育现代化   21世纪以来,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取得重要进步的一个核心因素就是紧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和谋划,不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   对职业教育进行区域立法是首要举措,以此确立各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任务、明确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确定职业教育目标,做到依法治教。《天津市职业教育条例》于2007年7月1日起实施,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发挥行业、企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养,提高其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聚焦职业教育现代化出台政策。代表性举措是2016年3月天津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的出台,旨在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现代化”,提出打造具有天津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实现职业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全面部署。   (三)强化优势:落实新时代要求强化发展   进入新进代,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区域职业教育落实时代要求推进发展并确保优势。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职业教育,2018年9月天津正式出台《关于做大做强做优职业教育的八项举措》,明确坚持政府主导、教育主管、行业企业主办的原则,确保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水平,拓展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平台功能,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鲁班工坊”,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中西部协作,职继协同、凝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强大合力,全力建设具有天津特点、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行业企业办学是天津长期以来的区域职教特色和优势,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推进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体制建设进程。天津于2018年10月又颁发《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的指导意见》,详细规定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8种路径和具体的政策保障举措,全力推进行业企业办学和培育职业教育新业态。   职业教育的发展依赖于良好的政策开发,当前区域职业教育政策开发的良好机制已经具备,但政策开发的自主性、超前性、积极性还有明显的不足,这也是迫切需要加强的重要方面。   三、坚守并创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规律和发展模式。天津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脉相承的区域经验,即工学并举、半工半读、工学结合也都是推进校企合作培育技能人才的良好做法。20世纪以来,伴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中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机制也在发生着变化。   (一)20世纪末,政府机构改革进程中坚守行业企业办学体制,实施“两不变一不减”政策   根据政府机构改革要求,1999年天津市行业主管部门退出政府序列转制为企业性质集团总公司,但其举办职业教育的职能没有改革,并且明确实施“各个学校继续依托行业、企业管理的体制不变,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渠道不变,经费额度不减,由教育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的政策,有效确保行业企业办学体制不变的前提下财政经费支持丝毫没有减少,这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条基本经验。从目前全国各地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情况来看,凡是财政经费可以确保教师人员经费和生均拨款的院校,其发展现状及潜力都呈现良好态势;反之,则存在明显的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区域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行业企业办学就更加艰难。   (二)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优化行业企业办学体制机制,进一步实施“两完善、一增长、一加强”政策   这是在“两不变一不减”体制基础上,为适应产教融合新要求,破解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难题而提出的政策。完善对行业企业办学业绩政绩的考核制度,明确行业企业院校发展责任,特别是建立行业企业与教育行政部门会商院校领导班子选聘、调整、考核的机制;完善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渠道,建立年度适度递增生均经费拨款标准的机制;加强建立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等的第三方评价机制。这是坚持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办学方面主体地位和财政渠道不变的同时,不断优化与推进科学治理和评价机制的重要思路和做法,有助于在发展中破解区域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中出现的新问题。   (三)区域创新构建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专业“五业联动”机制   在上述政策框架下,遵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思路,为更加密切校企合作,使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应对产业发展需求,“五业联动”的思路与机制被提出并不断在实践中完善与落实。天津先后组建20余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强化行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旨在形成联动机制;建立了20多个多类型“集约化、规模化”的职教集团,旨在搭建联动平台;瞄准主导产业、新型战略型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院校专业建设,旨在建设联动专业组群;实施职业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旨在打造联动精品课程;对接国际工艺流程,旨在建立联动教学标准。“五业联动”是新时期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一种思路和模式,值得从理论上加以深入地研究和推进,需要从更加微观的层面加以剖析。   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速度很快,但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难度却很大,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区域层面推进校企合作都存在认识不统一、做法有差异的问题。特别是在各地推进机构改革的进程中,无论之前或是现在,各地都存在忽视职业教育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求的现象,成为阻碍当地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也再一次说明顶层设计和政策开发对职业教育落实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也充分说明区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必须要长期坚守才能实现模式创新和产生良性效果。   四、系统化构建技能开发和积累的制度创新与实践模式   20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以及国际重要组织全力推进“技能开发”,不少国家先后制定本国的“技能战略”培育技术技能人力资本,将技能与国家经济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在发展中,通过技能竞赛培育高技能人才成为各国和著名企业的一项共识。我国在这个方面重要的制度创新就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创设和连续举办。   (一)区域试点先行推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创新   我国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关注到技能开发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意识到构建一套全国性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体制的重要性。于是,教育部和天津市于2005年启动建设职教试验区时,根据我国技能开发的需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就被确定为试验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试点先行、创新设计和全面推开的方式探索大赛制度。2008年6月28日到30日,第一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正式在天津举办。之后,天津被确立了永久主赛场,技能竞赛结束断续办、分散办、随机办的状况,开始连续办、集中办、规范办。全国大赛制度推动省赛和校赛的出现,不断形成“校校有比赛,省省有竞赛,国家有大赛”的“人人都参与、专业大覆盖、层层有选拔”全国三级技能竞赛体系。技能大赛作为制度创新,从区域走向全国,形成了我国通过技能竞赛优化技能开发战略的理念与模式。   (二)区域职业教育有效探索赛、教、学创新成果   天津牢牢把握住大赛推动区域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大赛引领一线教育教学改革,助推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围绕大赛而深入研究和实施的教学成果不断优化和发展。2014年,由天津报送的“开发技能赛项与教学资源推进高职机电类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荣获首届国家级职业教育类教学成果唯一的特等奖。大赛在举办时,逐渐形成国际选手的“请进来”机制,同时全力以赴地推动大赛成果的“输出去”。天津职业院校依据自身经验,牵头设计的大赛赛项、竞赛装备、教材资源成为东盟十国技能大赛的指定赛项,把竞赛标准、装备、教材送出国门,泰国“鲁班工坊”当地师生使用中国装备训练后在第十一届东盟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中国职业教育大赛的“软实力”在国际上得到印证。   (三)结合国家需求深入探索大赛成果转化的理论与机制   大赛成果转化是技能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大赛得以持续促进人才培养的重要机制。天津于2015年建成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博物馆,系统展示与梳理大赛历程和成果。为了进一步推进大赛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主赛区功能,教育部和天津于2017年共同揭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果转化中心,全面推进建立大赛资源转化的国家机制。2018年,由天津申报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果资源国际化发展的实践创新”荣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技能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技能竞赛,科学合理的竞赛体制和机制对于技能培育和形成具有重要的引导和评价作用。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使大赛更加完善,更加与国际竞赛相对接,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五、职业教育支撑国家对外战略创新国际化模式   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由我国实施的重大工程和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在沿线国家落地,迫切需要高质量、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以支撑工程和企业,而当地的职业教育大多不能适应需求,为此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支撑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就成为必然的发展需求。   因应此种国家发展需求,在教育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天津率先在区域职业教育中谋划和提出构建海外“鲁班工坊”的思路与路径,立足职业教育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开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新模式,它的创建与运行使中国职业教育的优势得到明显地展示和体现。2018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实施的“八大行动”中的第五大行动“能力建设”中强调,将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从2016年在泰国建成我国首个境外“鲁班工坊”起,又先后在欧洲的英国和葡萄牙,亚洲的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和柬埔寨,非洲的吉布提、马里、埃及等国家共建成11个鲁班工坊。2020年,天津将最终完成国家要求在非洲建立10个“鲁班工坊”的任务。   由天津率先在区域内推动实施的建设海外“鲁班工坊”的行动将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模式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体现为中国职业教育伴随“一带一路”走出去,为企业培育当地高水平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体现为中国职业教育在新时代可以持续向世界各国输出我们的优质资源,将10余年经过试验和示范的职教成果不断地转化为推进国际合作的力量。正如有学者总结改革开放政策的演变历程,发现我国由适应者融入者,到参与者完善者,再到倡导者引领者[19]。这种论断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中国职业教育。   在推进“鲁班工坊”建设与发展进程中,天津市发布《关于推进我市职业院校在海外设立“鲁班工坊”试点方案的通知》,全面系统地明确“鲁班工坊”的使命和任务,一是在传播中国职业教育和工匠精神、共同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等方面承担重要使命;二是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需求,输出天津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和教学标准,开启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中构建和打造“中国模式”的新时代;三是放大做强天津职业教育优势,将国家职教示范区的重要建设成果和优势进行汇聚,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国内国际、支撑城市品牌,叫响叫亮天津职业教育品牌。“鲁班工坊”在国际交流中其使命和作用超越了技能培训,成为推动中国持续支持世界其他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   围绕这种崭新的职业教育国际化模式,大量的科学研究已经介入,开始深入讨论和总结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特别要和国际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相对接,而这也正在促使国内的职业教育不断发生着变革。   六、职业教育区域协同和东西协作推进优势互补   区域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经过探索与实践,可以发现职业教育有着巨大的支撑与服务作用,不可或缺。。   (一)东西协作的职教脱贫攻坚形成系统理念和模式   东西协作进程中,天津依托示范区的整体优势,与教育部共同揭牌“国家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并以之为中心不断构建起“区域系统援建、品牌整体输出、专业结对共建、师资轮岗培训、学生订制培养”等五种有效的职业教育帮扶西部的模式。在针对西部师资进行培训时,为增强有效性和针对性,总结与实施了“标准化教授、定制化传授、岗位化实授、转岗化精授、跟踪化讲授”等“五授”方式,力求将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结合起来,激发中西部职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具有区域职业教育特色“一中心、五模式”的精准扶贫在实践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对口区域切实产生了有效的支撑作用。   区域职业教育对口帮扶需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面对新疆、西藏、青海、甘肃、河北、云南、吉林等地职业教育不同需求时,天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资源,不断实践,持续总结,形成从“理念先行”到“示范共享”,从“自主行动”到“高位推动”,从“分散援助”到“全方位援助”,从“挂职支教”到“整体输出”的多个方面的有效尝试与做法。不断地形成一条“脱贫攻坚 职教帮扶”——全方位服务于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天津之路”。持续地对对口帮扶区域提供适合的职业教育援助,既不千篇一律、也非表面文章,而在这个过程中,双方职业教育都得到了发展。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前行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在这个特定区域中,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无法离开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支撑。作为区域中的一元,天津职业教育坚持三地“一盘棋”的指导思想,借助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果的比较优势进行统筹规划和全面设计。   突出顶层设计、加强合作框架设计。2014年7、8月间,三地职业教育领域进行深入沟通,形成职教战略合作框架,初步奠定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交流合作基础;2015年5月,津冀两地签署《天津市河北省关于加强津冀两地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合作协议框架》,搭建产教对接平台,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优质职业院校到相应的产业转移地开展跨区域联合办学,组建跨区域职教集团,积极推进两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发展;2018年5月,天津市教委与雄安新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商定协助雄安构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为加强科研教研联盟平台建设,2016年2月三地签署《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科研组织合作协议》并成立“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设置京津冀三个研究分中心;科研先行,教研紧随,2016年10月三地发起成立京津冀职业教育教学协同发展联盟,启动教学领域的协同发展,成立以后每年召开一次专题研讨会议。   区域协同与东西协作的总体目的有所不同,但从职业教育发展视角而言,都体现为发挥职业教育区域比较优势提升弱势地区技能水平,带动其技术创新并提高生产力。世界范围内的“职业教育减贫运动”取得良好成效也已经证明这一点,我国近年来通过加强职教精准扶贫和区域协同正在不断地形成中国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成效。   七、强化理论研究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始终离不开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作为支撑和动力。通过实践探索、理论研究、经验总结和成果推广的循环机制,职业教育这种实践性极强的教育类型始终能够得到理论研究的支撑,并进而使职业教育的理论得到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强力推进区域职业教育研究,一方面是参考发达国家或地区推动本国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做法——就是构建科研能力强大、人数众多的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其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往往是多学科并肩作战,长期持续研究。另一方面是复制我国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好做法,即国家及各地建立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形成科研协同网络,有效建成全国范围的职业教育科研机制。事实上,任何国家和地区只有建立专门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才会使职业教育研究在整体教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来看,国家层面建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发挥指导、推动和引领全国职业教育科研的作用,同样也发挥着指导各地职业教育实践的作用。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也迫切需要建设专门的地方研究机构作为支撑。在这个方面,天津市在进入21世纪之后便组建“市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以面向全市推进职业教育科研、教研工作,完成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天津主赛区的全部组织工作等业务职责为主,并同步承接全市教育年鉴、史志等相关工作。近年来,市教委多次在年度工作要点中提出加速该中心的转型升级以求打造区域职业教育的研究高地。2018年5月,由教育部和天津市共揭牌的“国家职业教育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确定由职教中心来支撑运行,形成该中心科研工作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的基本机制。   近三年来,由上述研究中心牵头,立足“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果,不断构建起全面提升区域职业教育科研水平和能力的工作机制,形成一个总结和支撑天津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和成果体系。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12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用本文请标注:米靖.论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创新与理论生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2):16-25.

    米靖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05-07 0 47274

    NO.2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交流会上的演讲稿

    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合格党员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学习交流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5 月 13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从今年 6 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调整改革、强军兴军的关键时期、攻坚时期,如何保持初心,坚定信仰,奋力前行,是对于我们全体党员的基本要求。那么,新时代我们该如何认识初心、坚守初心、不负初心,真正让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历久弥坚,今天我就以“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合格党员”为主题,跟大家交流几点体会。 一、不忘初心,始终牢记我们为什么出发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十九大闭幕后,习主席第一次离京,就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来到上海和浙江嘉兴,在我们党最初的梦想起航的一大旧址,向世人宣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奋斗姿态,同时也告诫全党同志“走得再远,都不要忘了为什么出发”。领袖的用意是深远的、嘱托是厚重的,新时代我们前景无比光明,面临的风险挑战也十分严峻,我们必须初心不改,扎实谋发展促发展保发展,推动解决前行道路上不断涌现的困难险阻。 一要重温红色经典,坚定知党言党的思想自觉。其实,翻开我们党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从南湖到塞北,从瑞金到北京,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全国革命的“燎原之势”,从延安窑洞的兴国之光到缔造“中国梦”的新征程,支撑着我们的党走过风风雨雨的 98 年,就是矢志“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理想信念和最初梦想,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井冈山一支仅有 700人的队伍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铸就了“星火燎原”,用行动有力回应“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李大钊、夏明翰、刘胡兰等革命先烈,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笃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乐观坚守,立场不移,舍身取义;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优秀共产党员,凭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革命觉悟,一念为民,战天斗地,为我们树立来学习的标杆。重温红色经典,就是要明白我们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问题,我们一定不能忘了党来时的路,不能忘了党为什么出发。 二要加强党性锻炼,坚定信党拥党的立场自觉。对党忠诚是我们共产党人一生的追求,加强党性锻炼是我们共产党人一生的必修课。现实生活中,受市场观念的冲击和世俗功力思想的影响,少数党员干部思想出现波动,严重败坏来党的形象、军队的形象,症结就在于他们放弃了世界观的改造,背弃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党性和信仰是牢记还是淡忘、是持守还是迷茫,已成为检验一个共产党员合格与否的“试金石”。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只有始终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遵守党章、践行誓言,纯洁党性、坚定信仰,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不会走岔路、走歪路、走邪路。 三要始终对党忠诚,坚定爱党护党的责任自觉。当前,意识形态斗争更加尖锐复杂,西方在加紧围堵遏制我们发展的同时,企图“拔根去魂”动摇党的根基。一些党员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弄不清楚,在党不言党、不爱党、不护党,忘记甚至背离了党的初心,向往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理论上“定力松、党性弱”,思想上“亚忠诚”“伪忠诚”,一旦风吹草动,很可能走到党和人民的对立面。我们青年一代必须要看到这点,牢记我们“为什么出发”,追随新征程“夜空中最亮的星”,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争当改革“促进派”,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二、坚守初心,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建党至今,因为牢记初心,我们的事业才始终以奋进的姿态阔步前行;因为坚守初心,我们才能始终充满自信地创造辉煌。一路走来,正是一批批共产党人格守信仰,坚守初心,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才使得我们历经险阻,终于昂首立于世界东方。 一要常补精神之钙,用信仰照亮党性辉煌。党历经无数风雨沧桑、艰难险阻,却始终手把红旗旗不湿,于逆境中屡创奇迹、于苦难中铸就辉煌,正是因为用信仰凝聚了力量,用成就坚定了信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以“清党”为名对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进行了大规模的逮捕与屠杀,一时间,共产党人横尸遍野、血流成河。在那种白色恐怖之下,党的前途命运,如同“屋漏偏逢连夜雨”般风雨飘摇。然而,仍然有一大批党员坚决捍卫信仰信念,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诗和远方”,用信仰照亮了党性光辉。伟大的理想必然产生伟大的动力,坚定的信念必然激发不懈的追求和坚强的毅力。新时代,我们共产党员要坚决贯彻落实习主席讲话精神,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强化“四个意识”,筑牢党员的精神支柱,坚决拥护支持改革,坚决投身强军事业,坚决服从命令指示,始终恪守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二要常砺思维之剑,用智慧熔炼政治本色。文化是一个民族屹立不倒、不折不饶,纵使千百次倒下仍能昂然复兴的支柱。当前,与西方文明截然不同的中华文明正昂然复兴,向世人展示千年来它始终顽强坚韧的生命力和兼容并蓄的磅礴气势。对此,西方异常恐慌,想尽一切办法在互联网、社会上攻击党和国家,抹黑人民军队,诋毁中华文明,妄图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和国家发展稳定的基石。近年来,陆续暴露的网络大 V“袁腾飞”“大鹏看天下”等人,披着所谓专家外衣的“茅于轼”等人,还有网络上利用“红黄蓝”事件 攻击军队等,都是例子。未来,随着我国日益全面复兴,西方各种“捧杀”“棒杀’’势必越发激烈,我们要实现新时代党、国家和军队的伟大复兴目标,坚定守护好初心,就必须常砺思维之剑,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事件和信息之中,始终保持“火眼金睛”,不被各种“魑魅魍魉”的“套路”“伎俩”迷惑心窍,用智慧熔炼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三要常拂心上之尘,用净化驱散思想雾霾。当前,我们正向着新时代的伟大目标扬帆起航,但前进道路上我们也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表现为一些党员干部‘‘四风”问题严重,腐败现象突出,党的意识弱化,尽管原因是多方面但,但起根本作用但还是心上之尘拂得不经常、不彻底,思想雾霾蒙蔽来心窍。常拂心上之尘,首要的是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切实真学真懂真信,破除只学不信、假学假信、浅学少信的问题。其次要加强自我约束,绷紧思想意识之弦,经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出出汗”。此外,还要严格政治规矩,在过好高质量组织生活中查摆问题、对照整改,在落实各项规矩规定中消除腐化消极苗头,不断用自我净化消除思想雾霾。 三、不负初心,勇挑重担再出发 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已经站在全面复兴的历史关口,践行初心已经迈进力新的关键阶段,那怎样不负初心呢?我认为,就是在言行上始终对党忠诚,实践”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在本领上做到能打胜仗,练就”敢打必胜”“不辱使命”的作战能力;在养成上坚持作风优良,用“人民子弟兵”“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来严格要求。 一要做敢于担当的标杆和表率。习总书记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责任不落实,工作就落空。我们不论是领导班子成员,还是普通党员干部,都是官兵中的先进代表和模范榜样,必须增强担当意识,敢于负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 责,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一往无前、舍我其谁的豪气,逆势而进、后发赶超的志气,干出新成效,体现新担当。 二要做激情创业的标杆和表率。能否积极主动,是衡量我们能否成为一名优秀党员干部的重要标准,也是出色与平庸的分水岭。发展是一个竞争的过程,当前区域间的发展竞争异常激烈,当你畏手畏脚如裹足老太婆时,机遇就留给了别人。因此,等待观望不是办法,实干才有希望。如果要实现后发赶超,我们容不得有一丝一毫的清闲和偷懒、迟疑和观望。特别是我们党员干部更应有不完成目标寝食难安的冲动,更应有“倒计时”的心态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更应有“功成不必在为”的胸襟,用我们干事创业的激情去感染身边的人,用我们的实际行动点燃集体激情,凝成合力干事、谋事、成事的氛围。 三要做精武强能的标杆和表率。古人云“刃不素持必致血指,舟不素操必致倾溺,弓马不素习而欲战胜者,未有不 败者”,讲的就是精武强能、精炼本领的重要。新时代,国家安全发展的机遇十分难得、挑战非常严峻,我们必须敢打必胜、勇立潮头,扎扎实实练就胜战本领,坚决维护好党的领导,忠实践行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

    主题教育 2019-06-26 0 37684

    NO.3

    基础幼教研究|不同专业发展阶段幼儿园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分析 .

      为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教育的质量,更好地促进幼儿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我们拟对幼儿教师课题研究方面的现有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仅用于研究分析。不同专业发展阶段幼儿园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分析 .      摘要:幼儿园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不仅是其对职业理想的认知,而且是其专业发展现状的反映,可以为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启示。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30位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幼儿园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以及NVivo11软件对实习教师、新手教师、熟手教师、专家教师四个专业发展阶段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实习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单纯、有心的理想型教师,新手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具有明确工作任务导向的务实型教师,熟手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具有奉献精神的持续成长型教师,专家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心怀教育信仰、富有教育智慧、善于研究且有影响力的成熟型教师。幼儿园文化、个人职业角色转化、生育事件等对教师心目中“好老师”形象的改变有着重要影响,幼儿园“好老师”形象应是多元化的专业人员的形象。   一、问题提出   幼儿园教师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政府和社会都期望培养出“好老师”,以此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国外关于“好老师”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好老师”特征以及“好老师”标准两方面,研究对象多是中小学教师,关于幼儿园“好老师”的研究相对较少。   第一,“好老师”特征的研究。   美国学者Shanoski和Hranitz向50名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好老师具备以下特征:首先,具备高学历,一般都超过学士学位水平,大多数好老师任教在15至20年之间,并完成了硕士学位,有部分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其次,好老师最主要的特点是爱孩子并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不仅可以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还可以与家长进行良好交流。再次,灵活性和幽默感被认为是好老师的特征。最后,好老师应是熟练的指导者和诊断者,好老师在对儿童进行指导与诊断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娴熟与高效。[1]Sunan等人在对泰国教师的研究中得出好老师具有勤奋努力、慷慨无私、自律、行为端正、雄心勃勃、真诚善良和思想中立等优秀品质,认为好老师应当创造真正的美德,培养美德或增加美德。[2]Marlena和Marina从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的角度探析好老师的特征,学生认为好老师应当对学生有耐心,教师认为应当具备科学管理的能力,家长则认为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能。[3]从以上研究可见,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技能以及良好的道德素养被视为好老师的重要特征。   第二,“好老师”标准的研究。   Cartwright认为好的幼儿园教师应具有十二项专业素养,具体包括:内在安全感;自我觉知的能力;正直;具有专业理论背景;具有环境科学社区与幼儿书籍的通识性知识;热爱并尊重幼儿;信任幼儿;无条件的关爱;判断力;公正客观;笑容可掬;榜样示范。[4]澳大利亚的好老师标准包括:具备较丰富的通识性知识,能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不断反思自己,爱岗敬业,公平对待每一位儿童,使每位儿童都得到发展,建立与儿童和家长互相信任的关系,正确处理与同事以及社区的关系。   我国对幼儿园“好老师”形象的研究主要沿着三条路径进行。   第一,以幼儿园教师实际教育生活或教育实践为核心建构“好老师”形象。   这包括通过教师的生活史展现好幼儿教师关于教育的实践、关切、课程和哲学,探索何以使幼儿教育更有质量。[5]基于自身在幼儿园的实习经验,着重提出好教师的重要素质就在于能践行师德要求,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不以自己的情绪或喜好而区别对待幼儿。[6]通过对幼儿园中利益相关者的调查,指出理想幼儿教师形象的特点应包含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全的人格特征、得体的仪表仪态和丰富的知识技能四个方面。[7]   第二,以幼儿视角探寻孩子心中“好老师”形象。   有学者以4~6岁幼儿为调查对象对其心中“好老师”形象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好老师”的外在形象既包括得体的着装打扮,也包括温和的语言和动作,内在形象则聚焦在幼儿教师的权威性与情感性的互动、师德品行与知识技能的准备等方面。[8]有学者通过观察、访谈和测试,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理想幼儿教师形象的心理需求不同,既包括以外表、言语、动作为核心的外在形象特征,也包括以性格、能力、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形象特征。[9]有学者对幼儿心中“好老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要想成为幼儿心中的“好老师”,必须以热教善思为根本动力,以性格友好为根本保障,以保教能力为核心要素,以良好仪表为重要条件。[10]有学者提出好老师应该重视自己的仪容仪表,保持大方干净的印象,并且应有良好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公平对待每一位孩子,关心其成长。[11]   第三,以社会大众对幼儿园教师形象的认知问题为主题探索“好老师”形象的培养。   有学者基于社会分层视野对家长心中期待的幼儿园教师形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虽然社会不同阶层对幼儿教师的期待不同,但都希望幼儿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是“博而又专”的,能力素质要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最重要的是要有真心关爱孩子的情感,有高尚的师德。[12]有学者通过访谈发现家长和专家学者在面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期待问题上显示出较大差异,家长出于工具理性和现实需要考虑,更强调教师为孩子带来的直接影响能力,而对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科研水平等专家学者所重视的项目则很少提及,并且家长虽然也都强调“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全面发展”等,但对其内涵的解读与专家学者也有较大差异,表现为一知半懂或理解的低级化、片面化。[13]有学者借助传播学框架,提出近年来由于媒体报道的幼儿园虐童事件,导致幼儿园教师形象呈现断崖式坍塌,造成大众对幼儿教师的认知产生偏差,以及因个别事件影响了大众对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判断,并据此提出在未来要加强幼儿教师师德培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等举措。[14]   从既有文献中不难发现当前关于幼儿园“好老师”形象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家长或幼儿的立场进行考察的,对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关注较少;虽也有研究将教师纳入到研究对象中,但并非作为研究主对象予以完整呈现,缺乏对不同层次幼儿园教师的系统研究,大多立足于一种规范化、标准化和功利化的取向,将幼儿园教师作为“教育工具”或“教育中介”来加以评判,缺少对作为主体的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生活状态的关心,批判有余而关怀不足。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30位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幼儿园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以及NVivo11软件对实习教师、新手教师、熟手教师、专家教师四个专业发展阶段教师心中的“好老师”形象进行分析,尝试揭示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建构不同层次幼儿园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模型,分析影响“好老师”形象发生变化的因素,探究幼儿园教师心目中“好老师”形象引发的省思。   二、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15]选择质性研究方法,有利于从一线幼儿园教师的角度了解其对“好老师”的认识和理解。本研究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共30位幼儿园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以及NVivo11软件对实习教师、新手教师、熟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等四个发展阶段教师心中的“好老师”形象进行分析,探析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尝试建构不同层次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模型。扎根理论主要依赖三级编码: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16]这是一种自下而上建构理论的方法,即在收集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通过在概念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构建理论。采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扎根理论的三级程序进行编码。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6所幼儿园为研究现场,通过分层抽样方式获得样本30个。其中实习教师(大四实习学生或入职不满半年处于实习期的教师)7人,新手教师(入职1~3年)6人、熟手教师(入职4~9年)10人,专家教师(从事幼教工作10年以上、获省市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或取得高级职称)7人;女教师28人,男教师2人;硕士研究生学历6人,本科学历16人,大专及以下8人;学前教育专业背景23人,非学前教育专业背景7人。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其对“好老师”的看法和观点,其中10位受访样本用来检验理论饱和度。   (二)研究工具   1.访谈提纲   在正式访谈之前,提前编制好访谈提纲进行预访谈,选取3名实习教师和3名熟手教师作为预访谈对象,在预访谈过程中对访谈提纲进行不断修改和调整,最终进入现场的正式访谈提纲包括5个问题:您认为一个好的幼儿园教师应该是怎样的?您身边哪些教师让您觉得是好老师,他/她做了哪些事情?您认为自己是好老师吗?请陈述理由。为了成为一名好老师,您会如何做?幼儿园给您提供了哪些支持或机会?您心中的“好老师”一直是这样子吗,如有变化,为什么产生这种变化?   2.分析工具   运用NVivo11软件对访谈记录进行编码和分析。本研究共访谈了30位幼儿园教师,每位老师访谈时间约40分钟,在征得访谈对象允许的情况下做好访谈录音,现场做好访谈记录,整理访谈文字稿30份,共15万余字,所有文字稿导入NVivo11进行编码与分析。   (三)数据编码过程   开放式编码(一级编码)是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的过程。[16]按照4个层次将每一个层次的访谈文字稿分别导入NVivo中,对每一句话进行自由节点编码,如果有一段分别包含几个节点的则分别标记,把意思相近和重复的进行合并,经过多次反复的编码,最终从原始资料中抽象出176个本土概念。   主轴编码(二级编码)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16]通过整理自由节点编码,认真阅读每个节点下面的内容,重组或合并不同节点名称,例如以下4个自由节点:“组织教学活动能力”“组织常规活动能力”“组织游戏活动能力”“组织各个活动的衔接的能力”等节点,从语境和语义分析,都指的是组织活动的能力,因此二级编码为“组织活动能力”。依照这样的方法,将176个一级编码重组合并形成了16个二级编码。   选择性编码(三级编码)是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分析,选择“核心”类属,使分析不断集中到那些与该核心类属有关的码号上面。[16]经过长时间的研讨、分析、归纳与反复总结对比,提炼出“好老师”形象的4个核心范畴,分别是教师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个人特性。(见表1,为专家教师心目中“好老师”形象节点层次与材料信息示例)   表1专家教师心目中“好老师”形象节点层次与材料信息表      注:a表示包含该节点访谈材料的数量;b表示所有访谈材料中包含该节点出处的数量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实习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   实习教师们心目中“好老师”形象:单纯、有心的理想型教师。在职业生涯准备阶段,实习教师对“好老师”形象的构建更多是以自我为中心设想的,出于感性直观而缺乏系统反思。实习教师是带有他们做学生的经历中的知识、态度和信念进入幼儿园的,[20]此时的“好老师”形象仍未超脱自身现有的学生身份,是以自我为中心认可的“好老师”,并以对幼教工作的美好期待作为“好老师”形象的重要支撑。由于此时的教师形象缺乏实际经验的支持,更多体现出一种一般意义上“好老师”共有的自然属性,即缺乏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特殊性的深入思考。实习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具体可描述为:教师道德方面,有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专业知识方面,强调安全、尊重幼儿经验层面的教学策略;专业能力方面,注重教学能力和基本技能;个性特质上,性格温和、平易近人、孩子喜欢。   (二)新手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   新手教师心目中“好老师”形象:具有明确工作任务导向的务实型教师。初入职的幼儿园教师处于职业适应期,独立带班对新手教师是个挑战,幼儿园管理者一般会根据教师应聘岗位的意愿和工作需要分配新入职教师到班级里做配班教师或承担保育工作,有些还要承担幼儿园事务性工作。总体来看,新手教师仍处于工作适应和业务熟悉阶段,配合有经验的教师共同完成幼儿园保教工作任务。与准教师相比,新手教师对幼儿园教师职业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其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与准教师相比更加具体务实、具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导向,指向保教工作中的复杂问题解决。   新手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也由四个部分构成。在师德体系方面,新手教师将主动承担责任和乐于付出、工作积极勤快纳入进来,体现出新手教师在师德考量方面从围绕用心呵护幼儿展开到同时关注工作质量和发展状态。在专业知识方面,尤为突出的是在教育理念中重视家园共育,增添了与家长成为朋友,与同事成为伙伴的关系维度,这反映出新教师对“好老师”的理解进一步深化,认识到教育理念不仅是针对幼儿而言的,而是针对整个幼儿教育的全过程,包括其中关涉到的各方人士。在专业能力方面,除了之前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幼儿园教师的弹琴、歌唱、绘画与手工、舞蹈和讲故事等五项技能外,新入职教师也认识到处理关系能力的重要价值。在个人特质上,从关注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到重视家长的认可,从自我性格描写到增添了与工作相关的诸如“爱思考”“思维灵敏”“情绪调控”和“不断学习的能力”等描述。这与富勒、卡茨、伯顿等关于教师发展阶段理论中所呈现的新手教师的特征相吻合,学者们普遍认可该阶段教师处于生存关注期,教师关注的焦点是自身能否胜任工作,在乎来自工作环境中的评价。[21]该阶段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多与工作适应相关也佐证了这一观点。   (三)熟手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   熟手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具有奉献精神的持续成长型教师。熟手教师随着在园在岗工作时间的延长,对幼教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取得了职称晋级、职务上调,获得了一些荣誉称号。熟手教师受到奖励获得荣誉,一方面对其个人职业发展而言是一种认可和肯定,另一方面也激励其站在新的专业高度,再次对自己的教育工作进行反思并继续向前谋求突破和发展。   熟手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由三部分构成。在师德体系方面,熟手教师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乐于奉献和良心活儿。在访谈中,几乎所有的熟手教师都提出幼教工作的强度和各方面待遇之间的落差,现有的研究也证实了熟手教师相比新手教师情绪耗竭程度更高,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提升。[22]这就意味着如果没有真正热爱孩子而甘于奉献的精神,熟手教师可能会产生对工作的拒斥懈怠,正如一名老师所说,“工资不够,理想来凑,我们是用对孩子的爱来填补回报的空缺”。另一方面,幼儿弱小且表达能力未完善,幼儿园教师如若不善于管理自己的职业倦怠等负面情绪,易对幼儿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且家长又难以发现。这就使得熟手幼儿园教师认为其工作干得如何与良心好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熟手教师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两方面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且将二者经由实践和反思进行相互促进和转化,并使其逐渐演化趋于融合为教育实践智慧。所以在模型构建中,将二者放在同一板块中,但又由于二者并未完全融合,故用虚线将其隔开;在个人特质上,熟手教师已有相对明确的个人风格,能处理好自我个性和工作要求之间的关系,访谈中有教师提出“好老师”要具备教育机智,其展现出的教师形象是积极上进、有智慧且持续成长的。   (四)专家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   专家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心怀教育信仰、富有教育智慧、善于研究且有影响力的成熟型教师。访谈中7位专家教师均为省内知名园长或省、市级学科带头人。与前三个阶段相比,其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有了质的飞跃,是以教育信仰为核心,以针对教育实践过程优化为对象的教育智慧和以针对教育实践质量提升为对象的教育科研为两翼,以教师示范、专业引领和社会影响为支撑的同心圆结构模型。这几个方面不可分离也无法替代,体现出幼儿园“好老师”形象是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的专业性存在。   随着教师自身的成长,师德逐渐从一种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义务感并持续发酵成为个人的使命和信仰,师德不再是对教师的某种外在规训而是生长为一种强烈的、内在的精神力量,促使幼儿园教师从平凡走向卓越。在对待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问题上,二者已融合为一种创造性的教育智慧,表现为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并能主动反思总结经验。展现为对教育情境中“应当做什么”的价值适切性判断与“应当如何做”的合理性行动相融合与统一的境界。[23]此外,专家教师相对前三个阶段的教师而言,更加关注课题研究的能力。他们愿意主动承担研究工作,坚信教学实践智慧与教育科研的工作能相互激发、促进并能真正取得成果。可以说,专家教师既是教育工作者,也是教育学习者和研究者。[24]在个人特质方面,专家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拥有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并且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专家教师看重“好教师”的表率作用,不仅对自身专业发展有较高要求,还期望能对其他教师有示范引领的作用。在此阶段,幼儿园教师个人的内在魅力不断转化为外在的影响力,并能自觉担负起更高的责任。   四、反思与讨论   (一)影响“好老师”形象发生变化的因素   幼儿园教师心目中“好老师”的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诸多因素都会影响教师心目中“好老师”形象的建构与变迁。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论,个人发展始终处于环境系统内并受其与个人互动关系的影响,环境系统以嵌套结构的形式分为微、中、外、宏四个系统,并将时间维度也纳入到其生态学模型中。[25]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与其个人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访谈中发现,形成不同教师心目中“好老师”形象差异及引发个体教师心目中“好老师”形象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个体所处的微观环境系统中的幼儿园文化的影响,二是与个人职业角色变化有关,三是与时间维度中“生态转变”尤其是生育事件的发生有关。 第一,幼儿园文化对教师心目中“好老师”形象的改变有间接和持续的影响。幼儿园文化是幼儿园在长期办园的发展过程中由全园教职工共同创造并认可的教育实践方式及其所产生的一切成果的总和,既包括物质层面的文化,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文化。不同的园所有不同的文化,同一园所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文化,幼儿园的文化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别,但确实有价值序列上的差异。研究发现,宽松、自由、民主的幼儿园文化更能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其心目中好教师的形象也就越发开放与进步。   第二,个人职业角色的转化会对“好老师”形象的改变产生渐进和持久的影响。个人的角色与其在组织中的职位有着密切联系,不同职位下的个人有着不同的角色设定。[26]教师随着经验和能力的提升以及幼儿园内部工作的调整,在工作角色上会发生变动,特别是从一线教师向幼儿园管理者的转变,如晋升为保教主任、副园长和园长等,这样的人事调整会影响其关于“好老师”形象的理解,因为此时其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不仅要面对孩子和家长,还要面对教师进行管理。这种形象的调整是出于站位视角的不同,作为教师管理者而言,不仅要做好孩子的保教工作,更要顾及整个教师队伍质量建设和日常教育管理的问题。   第三,生育事件对幼儿园教师心目中“好老师”形象的理解有直接和巨大的影响。与现有的关于生育事件对职业女性职业生涯影响研究不同,传统研究观点大多认为生育事件对女性职业发展带来的大多是负面影响,[27]如可能会造成女性职业发展中的知识资本退化、发展机会损失等。[28]但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绝大多数为女性),虽然会出现职业生涯的暂时中断,但生育和照顾孩子的过程又增加了其对孩子的亲近与关爱,并且由于其获得了教育工作者和孩子母亲的双重身份,更加理解家长的关心和需要,能更好地处理与家长的关系。经历过生育事件后的幼儿园教师在保教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二)高学历教师心目中“好老师”形象带来的启示   目前,拥有硕士学历的幼儿园教师仅占专任幼儿教师总数的约0.17%,幼儿园教师普遍为本专科学历毕业,分别占总数的约21%和57%。不难发现,高学历幼儿园教师在学前教育行业属于“稀缺资源”。[29]在本研究的受访对象中有6名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   第一,高学历的幼儿园教师在知识资本方面拥有更大的优势。接受新理念、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较强,本身条件较为优越;同时,幼儿园非常看重高学历幼儿教师的培养,在课题申报、教学研究和外出学习方面均给予很大优先权,进一步促进了其心目中关于现代好教师形象的塑造。高学历幼儿园教师比低学历幼儿园教师拥有更多的抱负和志向,有对自我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对“好老师”形象有超出同期低学历教师的设想,有助于其在短期内实现教师专业的越阶发展。   第二,高学历的幼儿园教师在专业发展上背负更大的压力。由于硕士学历教师在幼儿园教师中属于凤毛麟角,但却能得到来自幼儿园最大的支持,也使得高学历幼儿教师背负着比普通教师更大的压力。因为幼儿园领导和教师对高学历教师的期待值很高,关注度强,所以他们会有强烈的紧迫感,担心做不出成绩。同时,高学历幼儿园教师在校学习时间长,长久以来的交往圈子更多的是“非功利、学术型”的,其思想更具有批判性和建设性,探讨的话题更多是以“学习生活”为主线,与其他很早进入“工作生活”的幼儿园教师的共同话题较少,在论及专业问题时会有一种“曲高和寡”的感觉,导致彼此之间可能产生“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心理,并且幼儿园与高校环境不同,面对来自内部的竞争和利益冲突,彼此间也会产生嫉妒、争执,尤其是高学历幼儿园教师更受领导器重,在面对幼儿园内资源倾斜时更可能会引发他人的不满进而被排斥。以往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高学历幼儿教师与同事的关系适应方面的确存在一些问题。[30]   (三)非学前专业毕业的幼儿园教师心目中“好老师”形象引发的省思   在本研究的受访对象中有7名非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的幼儿园教师。在描述其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时,着重突出“一定要有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这反映出困扰非“科班出身”幼儿园教师的现实问题之一就是专业知识与技能基础相对薄弱。从现实来看,幼儿园教师的严重短缺无法满足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的需要。[31]仅通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补充师资是无法满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的,所以吸收跨专业进入幼儿园工作的合格教师可以缓解师资的供需矛盾。同时,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在进入幼儿园后也可以扩大幼儿教师队伍的异质性,增强队伍活力,提升队伍智力。《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要“为有志于从事学前教育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提供培训”“公开招聘具备条件的毕业生充实幼儿教师队伍”,为致力于学前事业的非专业教师提供了必要的进入渠道。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学生进入幼教行业不是一种权宜之计,而是有政策保障和鼓励的。访谈显示,非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的幼儿园教师在谈及自身距心目中“好老师”形象差距和所面临的挑战时,反映出一种更强的进行专业发展的动机和意愿。非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教师表现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热爱和想提升自己相关知识技能的态度,与之相伴的还有一种专业“危机意识”,担忧自身能否胜任幼教职业,想尽力缩小与专业科班出身的幼儿园教师之间的差距。这“一欲一忧”的感情相互交缠,在对孩子的真心关爱下得以统一。   (四)面向未来的幼儿园“好老师”形象思考   幼儿园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不仅是其对职业理想的认知,具有引导方向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同时也是其专业发展现状的反映,可以通过这一形象为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策略与建议。为了更好地回应社会对幼儿园“好老师”的需求,有必要面向未来对幼儿园“好老师”形象进行展望。   首先,幼儿园“好老师”形象应该是专业人员的形象。很多家长、甚至幼儿园教师自己都认为好老师,就是爱孩子、有经验、能理解孩子并耐心照顾孩子的人。这模糊了教师与教养者的定义,没有认清教师与父母在角色上的真正区别。[32]教师能做和应做的远远超出这些。幼儿园教师最重要的是要能引领幼儿成长、实现幼儿的个性的、自信的和快乐的发展。“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母鸡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老师的爱和一般的爱是不一样的,老师的爱带有教育的意味。对孩子有爱心、有责任感,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此外教师还应该有高度的教育智慧,这体现在教师应善于观察和反思,能够读懂孩子的行为,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和意图,从而能有效地支持孩子进一步发展学习。”幼儿园教师需能将“以幼儿为本”这一教育理念与“全面发展”这一目标融合进保教实践当中,通过不断的专业实践和专业反思凝练出教育智慧,塑造出社会分工中不可替代的、与其他层级教师相区别的专业保教人员的形象。   其次,幼儿园“好老师”形象应该是多元化的形象。在教师个体正式迈入教师团队成为其中一员之前,都有着不同的个人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对有关教育的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认知,入职后又有了正式的对教育实践知识的掌握和对既往经验的检验反思,这些共同促成了其教育信念的建立,也因此会有不同的教育形象的期待。[33]当然多元并不意味着混乱,多元的空间应在符合教育规律和幼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即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成长的目标下进行。这样的多元才是社会接纳和认可的,社会不会因教师的“千人一面”而感到高兴,但也不可能接受有损幼儿发展的个性。真正的幼儿园“好老师”形象不仅关乎教师自身性格与职业特性的统一,也合乎幼儿的需要,因为社会成员总是多样的,幼儿在园中能安全地通过教师认识和了解社会,有个性的、开放的教师形象实际上也向幼儿传递出社会应有的样态。   参考文献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2019(12):52-60

    张亚妮 牛婉羽 陈浩 /学前教育研究 2020-05-21 0 37284

    NO.4

    当我们在讨论产品设计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些什么?做让人成瘾的产品!背后的四个心理学思考

      转载自36氪   当我们在讨论产品设计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些什么?这个问题可能有N多个答案。由友心人 (微信号yosumn) 译自《Applied Psychology in Silicon Valley》的这篇文章,被选入他们的“创业心理学专栏”。原文出自国外知名产品设计人士Jason Hreha之手,分别从4个角度进行了回答,读来有趣,不妨一看。   问题1:心理学是怎么帮助产品设计的?这么多互联网产品确实有帮助吗?   在普通民众心中,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总是被塑造成一个精通读心术,并且习惯操纵别人行为的魔幻形象:剖开人类大脑,破解个中奥秘,然后就能完全预测和改变别人的行为。事实可没那么简单:Bingo!我们很了解人们的想法和行为。Bingo!我们比普通人更善于改变他人的行为或者引导他们形成新的习惯。但这些技能都是从大量成功或失败的实验中不断累积的。每个人每个事物都有其个性,就好像在各自的小宇宙里做布朗运动,在研究他们行为的时候不能简单粗暴以偏概全。   假设你是一个行为学家,你试图改变某个特定群体行为的第一步很可能就扑街,因为你只关注个体的表现,以及不同的变量怎么相互作用,却没有抓到整个群体的行为规律。但只要我们经过训练并且心细如发,就一定会找到任一群体的独特规律,做出一番成果。当然啦,恒心与耐心必不可少。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从大量成功或失败的原始实验中得到的海量数据作支撑,不可能仅靠惊鸿一瞥就能完成产品优化。   我本人完全不是互联网狂热粉丝,恰恰相反……我反而觉得,出于简化生活的目的被制造出的大多数产品都与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这些产品确实能节约能源和减少安全隐患,而人们也越来越懒。我们的生活简直是各类产品堆积出来的,但我坚信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才能保持活力四射。大家都有像加菲猫一样在床上或沙发上宅掉整个假期的经历吧!是不是打着哈欠懒得动弹?这当然也是一种放松方式,却不能让你满血复活。精力越用越有,工作和压力会让你变得更好!所以我不主张逃避工作和家务,修剪草坪、倒垃圾和步行上班都让我们精力充沛。   人人都爱网上购物,是因为只要多花一点小钱就能方便很多,两个字:省事。互联网也让我们远离了人际交往,电话订餐变成在线下单,去朋友家做客变成在Facebook上留言。对此我后面还会讨论。   问题2:许多创业者想制造会让用户上瘾的产品,这么做靠谱吗?事实上这些公司有能力制造成瘾产品吗?   值得庆幸的是,绝大多数公司没有能力制造让人上瘾的产品。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拒绝与很多公司在在游戏领域的合作。如果某些公司的开发人员花一年时间死磕,可能会有所突破,创造出成瘾产品,但想要深入吃透某个领域需要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太高,大多数人没这个功夫。我很幸运,这就是我的工作。   我不认为成瘾行为有什么积极意义。习惯与成瘾的界限非常微妙——在我看来,当开始干扰到正常行为时,习惯就划归到成瘾范围中了。你可能习惯每天玩30分钟手机扑克,这没什么不好;但是每天玩8小时手机扑克,影响了工作或者照顾孩子,问题就严重了——你上瘾了。同理,Facebook也让人上瘾。我认识很多一边工作一边不停刷Facebook的人;这不会让人精疲力竭,但绝对让人无法专注于手里的工作,影响事业发展。   如何界定成瘾?说真的,我认为渴望制造“成瘾”产品的意愿是随着Facebook这类社交工具的兴起而来的。这些软件公司引领了将“用户参与度”作为核心指标的潮流,而参与度必定基于使用:用户刷某个网站的频率是多少?每次刷多长时间?Google这类实用工具则尽力追求缩短用户的单次体验时间——因为搜索时间长不是一件好事。   单次体验时间长意味着用户不能尽快找到所需信息完成工作。但一夜之间,随着Facebook的兴起,用户是否更加频繁且更久地浏览某个产品变成了成功与否的晴雨表,这在我看来是不合情理的。人们不应该如此依赖手机和电脑。这些“低头族”应该意识到,在手机和电脑之外,有一个令人惊艳的了不起的现实世界,有许多了不起的人正在做了不起的事情。然而Facebook的开发人员们建立了一套神奇的算法,促使用户狂点F5刷新,上亿人每天狂刷手机几十次。   问题3:你怎么看待数字原住民?从小被新科技影响的年轻人会更能抵御成瘾产品吗?   译者注:数码原住民即数码族,是美国哈佛大学的网络社会研究中心和瑞士圣加仑大学的信息法研究中心协作研究网络化生存问题时提出的新概念,意味80后甚至再年轻些的这代人,一出生就面临着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对于他们而言,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数字化生存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的生存方式。   嘿,真是个好问题!我认为数字原住民都痴迷于新奇。当然这对所有人都适用,数字原住民尤甚。从认知角度看,我们都痴迷于新的刺激。我们尽可能学习新事物,并将新鲜事物加入构建世界的模型中——修正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越年长的人越少接触新事物,数字原住民更容易上钩,因为对于他们,太多东西新鲜而令人兴奋。   因此,我不认为年轻人更能抵御成瘾产品,他们其实最容易中招。年龄和经验让人明白,“新”事物其实大同小异。随处可见的评论文章只不过是过去30年里的观点不断在互联网和报纸专栏之间的炒冷饭。稍微年长的人就能意识到这一点,年轻人却可能不会。   年龄及其带来的智慧,都是一种保护力量。即使在我们这样过度崇尚年轻的文化里也不要忘记这一点。纵观人类历史的大多数社会,这一点是公认的。   问题4:技术的目的是什么?作为技术人员,我们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   在我看来,纵观整个人类历史,技术都有一个目的:减少不确定性。当不确定性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甚至关乎生死的时候,这点尤为重要。人类更愿意每年有确定的食物(通过像农业这类技术获得)而非不确定的食物(通过狩猎或者采摘等方式获得)。这种倾向性能够促进技术进步。   现如今,我们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已经少得可怜,为了消灭不确定性而进行无休止的改进令人沮丧。没有人喜欢被剧透,我们都希望在电影片尾被惊艳到——这才是我们喜欢看书、看电影和听故事的原因。但随着数字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不断压缩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有了手机,你可以打电话给小伙伴,看他们在不在家,要不要出来玩。在过去,你会直接走到他家按门铃,也许还得和他的邻居聊上几句才能打听出他什么时候出的门。但是今天,我们直接从出发地去到目的地,手机自会告诉我们朋友在哪,什么时候到等等。我们正在一点一点去除环境中人类的重要性。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有的人独自在餐馆或酒吧座位上玩手机。他们非常害怕抬头四处张望,眼神交流以及与陌生人交谈。几分钟后同伴来了,他们仿佛突然活了过来,开始聊天。手机让我们从屏幕中获得现实世界的经验。当现实世界和二次元世界的画风不相符,很多人就参与不进去。现实世界不可预测——可能充满恐怖和压力。但这恰恰也是为什么人类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如此重要,我们在压力中变得更强。我想知道我们是否创造了一个过于敏感的社会,人们容易被诸如和陌生人交谈、尝试新的餐馆以及在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买东西这样的压力吓坏。   所以我们的角色是什么?我相信作为技术人员,我们的角色是尽可能多地创造新事物。我们是强力试错机器。大多数时候,技术人员生产的只是平庸的产品。但是,每隔一段时间,当所有东西会整合在一起,天时地利人和,我们会创造出一些真正伟大的事物。我认为所有技术人员都应该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不要生产任何有害的事物。   不要生产任何以让人上瘾、消耗时间为目的的事物。

    36氪 2020-05-21 0 36405

    NO.5

    风水轮流转,“明日到我家”,两年后,职教本科将在全国推广

    民办高中,犹有二年黄金期,二年过后,后备箱里泪纷飞;职教高考,打通本硕直通路,大势所趋,中国创造正长驱。去年,国务院颁布《职教二十条》,第一句话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有一种称谓叫“职普相当”,以前仅仅停留在表面,今后,风向变了,职教上升到国家层面,职与普,生源一半对一半,地位平起平坐。 春季单招更名为职教高考,从中职到研究生升学通道打通! ——以前上中职“注册入学”,以后上中职,没分就想注册入学?将成昨日黄花。 什么是“职教高考”制度? ——从2022年开始,山东省开始实施“职教高考”制度,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职业技能考试成绩在录取中所占权重原则上不低于50%。 ——文化课占50%,职业技能占50%,这就预示着,文化成绩差的学生,上普高上不了本科,上职高,由于有职业技能分数,比如初级中级高级资格证可核定多少分数计入总成绩。反倒可以顺利上本科,其考试难度比普招高考大大降低。 2020年,教育部在山东试点,透出了哪些信号? ——到2022年,职教本科招生计划将扩招7倍!目前,山东春季高考报名人数10万左右,本科计划1万左右。本科录取比率为10%,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普高生报考。 到2022年,职教高考只允许职教生参加,本科计划增加到7万,录取比率会是多少呢? ——如果还是10万人,本科录取率将达到70%。 2022年起,高中应届生不允许参加职教高考了,选择职教高考的孩子没有高中生竞争,升入本科的几率更大! 中职生文化分欠缺,但技能补上,和普高生同坐本科教室,同亨本科教育。 职教高考打通了从中职一路到研究生的升学通道! ——到2022年,山东有半数的省属本科高校转属为应用型本科。为职教高考扫清鄣碍,铺平道路。 职教高考考什么? ——文化素质+职业技能。 文化素质=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80分,总分320分。 职业技能=专业知识200分,技能测试230分,总分430分。 总成绩为750分。06 普高生当年落榜,是继续参加普通高中复读好呢,还是注册成一年制大中专参加来年的职教高考好呢? ——如果你的成绩特好,还是找普高复读为好。如果成绩一般,那就毫不犹豫地上个一年制大中专,通过职教高考顺利升本! 实施职教高考后,初升高考不上高中的学生,还会不会央人托己找关系上普高? ——到2022年以后,职教高考全国铺开以后,开后门上普高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 风向会向优质职高职专转移。 哪些学生可以参加职教高考呢? ——职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社会青年均可参加。 应届高中生不得参加。09上不了公办高中的学生,是否还会排队涌向民办高中?跟读挂靠说情? ——过眼云烟!10中职的老师开怀大笑——风水轮流转,“近”年到俺家! 来源:政策部分参阅《职教启航》,解读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职教启航/ 河南高职单招 2020-05-07 0 30633

    NO.6

    教育信息化2.0:中小学教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评价体系教育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构建及应用研究|邢单霞 吴砥 阳小 卢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办好网络教育,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首次对教育信息化作出部署,也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全面进入新时代。 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新时代赋予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也必然带动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2018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表示:“全力写好教育信息化奋进之笔,努力让教育信息化2.0变为现实。” 在教育信息化2.0阶段,通过开展教育信息化评估准确了解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是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信息化政策、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文章在借鉴社会领域的各类发展指数和探索性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教育信息化指数。该指数由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教学应用、管理信息化、机制保障等五个维度指数构成。该指数用于反映区域层面教育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以此为基础对中部H省份开展了实证研究。 准确评估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有利于保障教育信息化持续快速发展,这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特别是面向区域的评估结果可以为下一阶段制定战略规划和科学调配资源提供重要的依据[1-2]。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在2014年和2016年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检查并颁布了相应的评估报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到,“完善和发展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估类指标等系列标准规范”[3]。《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制订针对区域、学校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将相关评估纳入教育督导工作”[4]。《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也强调,“要全面开展面向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督导评估和第三方评测”[5]。评估成为了解各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有效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6]。指数作为一种创新性量化评估方法,相比于单一的评估指标而言,是评估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有效工具。本研究基于社会领域各类发展指数和探索性研究构建了教育信息化指数,该指数以指数理论为指导、以大数据为基础、以服务利益者需求为目标,旨在综合评估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 一、指数的构建研究 20世纪60年代,社会发展领域的“指数”运动逐步兴起,至今已经历50年的发展历程[7]。最初,社会指数的研究主要用于审核或报告社会政策的完成及达标情况,对政策实施的过程和效果可以形成积极的影响[8]。指数作为反映社会经济的动态或计划完成情况的一个相对数[9],按所反映现象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10]。个体指数是反映个别现象数量变动的相对数,综合指数则可以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数量变动情况,同时,比单一指标更容易理解。当多个指标按数学模型汇聚成一个单一数值时,就会形成综合指数。本文所构建的教育信息化指数是一个综合指数,主要由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教学应用、管理信息化、机制保障等五个维度指数构成。 综合指数的构建方法及一般理论已广泛应用到信息化、教育、电子政务等各个公共领域当中,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信息化发展指数(ICT Development Index,简称IDI)[11]、教育发展指数(The Education for all Development Index,简称EDI)[12]、网络就绪指数(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简称NRI)[13]、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简称HDI)[14]、电子政务发展指数(E-Government Development Index,简称EGDI)[15]等。经合组织(OECD)归纳总结了综合指数构建的一般流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第一,编制理论框架,明晰综合指数的要素。第二,选择代表性指标,根据指标可靠性、可测量性及其与所测量对象的相关性以及数据的可用性等因素选取指标。第三,估算缺失数据,构成完整的数据集。第四,多变量分析,采用多变量因素分析等方法确定编制指数所使用的数据集。第五,数据标准化,根据指标量纲和单位合理选择合适的数据标准方法,保证计算结果的可比性。第六,指数合成,依据指数构建的理论框架和数据属性,选择加权方案和指数合成方法。第七,不确定性和敏感性分析,明晰综合指数构建过程中所有可能的不确定性因素,确定各因素对综合指数或排名的影响程度。第八,返回原始数据,分析综合指数中各维度指数的重要性。第九,指数相关性分析,通过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综合指数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第十,综合指数可视化,借助图形化手段,清晰有效地传达与沟通信息,增加综合指数的可解释性。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相关学者正积极开展对教育信息化指数的研究和探索。韩国学者Aoki等人采用线性加权模型测算了中小学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综合指数[16]。我国此类研究目前主要聚焦在评估指标和方法两个方面。在评估指标方面,王珠珠等构建了中小学教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评价体系[17]。吴砥等提出一套宏观通用的教育信息化核心指标体系[18]。在评估方法方面,卢春等采用综合指数法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19]。刘鹏图采用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教育技术工程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评价[20]。丁金龙应用逐层计算的方法测算出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指数[21]。徐显龙运用生产函数方法计算教育信息化就绪指数,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了评测[22]。宋亦芳基于国家信息化发展指数测算公式计算出了城市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23]。 二、教育信息化指数构建研究 教育信息化指数是反映不同时间或空间条件下教育信息化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的相对数。本文采用综合指数法构建教育信息化指数,指数值越大,代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越好。 图1 教育信息化指数评估框架 参考国际典型评估项目经验和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评估框架[24-26],以及国外学者典型的评估模型[27-30],同时考虑《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对教育信息化提出的要求和核心发展目标,综合教育信息化关键因素层级关系[31-34],构建了包含五大维度和四大层次的指数评估框架,如图 1所示。框架构建依据宏观通用性原则,提取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共性内容形成五大维度,分别是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教学应用、管理信息化、机制保障[19,35]。包括学校多媒体教室比例、师生信息化终端数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学校校本资源库、网络学习空间等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情况,网络空间应用、教师晒课等教学应用现状,管理数据应用、学校网络安全系统等学校管理信息化情况,以及信息化经费投入、教师信息化培训等机制保障建设情况。四大层次为参与人员、资源环境、应用服务、综合评价。参与人员层主要包括学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化专职人员、教师和学生等主体,他们的应用能力、信息素养、协同能力都影响着学校信息化的应用水平。资源环境层是指服务于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支撑环境,既包括硬件环境,也包含覆盖教学和管理的信息系统与资源平台,共同构建成完整的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应用服务层主要包含信息技术辅助的各项教学教务环节,例如,数字校园管理、校务管理、教师研修、课堂教学等,相关内容为提升教学效率效果、实现校园管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综合评价层主要关注基础教育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四个核心业务,各参与主体在学校信息化环境支撑下有效应用各类数字资源和平台,服务于各教育教学环节,最终实现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基于教育信息化指数评估框架,遵从指标设计的全面性、可获得性和可扩展性等三个基本原则,并结合专家的意见,构建了含31个二级指标在内的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见表 1。 表 1 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 本指标体系中所有指标均为正向指标。为方便数据比较,本文采用对数法对所有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将2018年中部H省教育信息化各指标中间值设为50,二级指标的原始值为Xt,不同地区各指标标准化后的值Zij为: (1) 在权重确定上,采用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该方法有效避免了单一权重系数夸大权重系数大的因素和掩盖权重系数小的因素的缺点,一方面兼顾教育信息化专家经验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评估对象各指标的客观性及权重随时间渐变的特性[36]。综合采用德尔菲法(Delphi)和CRITIC客观赋权法这两种主客观赋权来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首先采用德尔菲法对16位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管理专家、校长进行了2轮现场咨询和2轮在线(邮件)咨询,得到各指标的主观权重u1。再利用CRITIC法计算客观权重u2。CRITIC指标赋权过程中指标间的冲突性越小,权重越小;冲突性越大,权重越大。对主、客观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后,构造主、客观权重向量集U,如公式(2)所示: (2) 为了找到最优权重向量u*,需要在若干权重间寻找契合点,通过优化权重系数α1和α2,使得权重集U与权重向量u1和u2间的离差值极小化,如公式(3)所示: (3) 将公式(3)简化可得到公式(4): (4) 其中u1、u2均已知,解方程组(4),可得到α1和α2,标准化后得到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α*1和α*2。最后得出组合权重为: (5) 在指数合成上,本文参考采用了UNSECO测算教育发展指数(Education Development Index,EDI)[37]的计算方法测算教育信息化指数和各维度指数。具体测算公式如下: (6) (7) 其中,i为教育信息化维度指数的分类个数,n表示一级指标的个数,m表示一级指标对应二级指标个数,Zij为第i个一级指标下对应的第j个二级指标的标准化后的值,u*ij表示第i个一级指标下对应的第j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值,且 ,u*i表示第i个一级指标对应的权重值,且 。IEDI(ICT in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dex)表示教育信息化指数数值,DI(Dimension Index)表示教育信息化维度指数数值。 三、教育信息化指数的实证研究 基于构建的教育信息化评估框架及指标体系,编制了中小学校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问卷(2018年),并于2018年5月在中部H省13个地市开展了调研。根据H省《城镇体系规划》将地市划分为三类,即省会城市(A)、省域副中心城市(B)以及周边城市(C)[38]。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每个参与调研的地市中小学数量占该地市学校比例不低于65%,最终回收问卷5968份,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5285份,见表 2。 表 2 调研省份学校分布情况 根据教育信息化指数编制方法,测算得到13个地市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教学应用、管理信息化、机制保障五个维度指数和教育信息化指数,具体见表 3。为了方便对比研究,表3中,地市按指数由高到低排序。对各地市的教育信息化指数和维度指数进行排名比较,发现并不是所有地市的维度指数和指数排名都一致(-),有部分地市维度指数排名高于指数排名(↑),或低于指数排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市教育信息化投入也相对较大,其公共信息化基础设施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撑能力也相对较好,本研究对教育信息化指数排名与地区生产总值(GDP)[39]排名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侧面验证指数构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表3 各地市教育信息化指数、GDP排名情况 (一)全面普及网络学习空间是破解数字教育资源困境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动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探索以应用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模式。要求将空间打造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全体教师和适龄学生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主要入口。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对全面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地区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0]。网络空间更成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共享、应用的主渠道。对比各地市维度指数发现,数字教育资源维度差异系数最大,地市间发展极不均衡,成为各地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短板。尤其体现在学校空间和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比例这2个指标上。在学校空间开通上,A1作为H省省会城市达到86%,而该指标排名末尾C4、C6两个地市开通比例均不足8%。在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上,同样仅有省会城市A1和省域副中心城市B1、B2普及情况较好,均达到50%以上。学校和学生的网络空间开通率偏低,将难以发挥学习空间对学生创新学习和教育现代治理的主渠道效应,难以实现跨班级、跨学校、跨区域的开放式共享服务。各地区应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学校建设网络学习空间以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网络教学、教研,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二)补齐数字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短板是实现区域内部均衡的首要任务 教育信息化均衡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与前提,促进地区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是现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核心任务[41]。省域层面,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目标正在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过渡,一方面需要鼓励发达地区的先行创新,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提升发展、补齐短板的方式应对和解决区域间不均衡的客观状况。中观层面,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最终要把缩小地市间发展差异和实现各维度均衡发展两方面一起抓,实现可持续提升和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对比省域内各地市各维度指数的差异系数发现,数字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两维度地市间的差异最为突出。同时,横向对比各地市内部五大维度指数之间的差异值发现,教育信息化发展后位地市五大维度间的不均衡情况较为明显,其发展短板同样集中在数字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两方面,其指数平均值仅为39.64和43.56,但其机制保障指数相对较高,平均指数值达45.90,表明其在经费投入、培训安排和专职人员配位上情况较好。可以借助其保障机制的前期积累,落实政策文件中对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比例,重点保障多媒体教室的升级换代和学校无线网络建设,搭建良好的智慧学习环境,满足学习者泛在学习需要,使校园信息化建设朝着更为先进智能的“智慧校园”迈进。同时,后位发展地市还应充分利用好学校信息技术专职队伍优势,建设优质校本资源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融合创新应用,从而辐射带动周围学校,以地市内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逐步实现区域内整体均衡。 四、教育信息化指数的应用与完善 本文在借鉴社会领域的各类发展指数和探索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信息化指数构建的方案。根据指数的框架结构和测算方法,测算了中部H省份各地市教育信息化指数并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 教育信息化指数测算过程使用的指标体系和评测方法是一个不断“研究—测试—修正”的过程。基于实证研究发现,教育信息化指数测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一是要进一步树立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观,使教育信息化指数指标体系能够反映和体现教育信息化各参与者的现实需求,包括管理部门、学校、学生、家长等;二是融入大数据的基本理念和技术,形成依赖教育数据驱动、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应用状态描述等特征于一体的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增加评估的精确性、即时性、开放性,强化评估的预警与预测功能;三是增强国际化研究视野,通过国际比较研究增加代表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方向的前瞻性观测指标,方便开展发展水平国际比较研究,准确定位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阶段和国际发展差距,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的监测评估设立国际坐标。 作者: 邢单霞吴砥:华中师范大学 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9; 阳 小: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9; 卢 春: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 湖北 武汉 430079)本文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20年第1期,转载请与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编辑部联系(官方邮箱:dhjyyj@163.com)。 引用请注明参考文献:吴砥,邢单霞,阳小, 卢春.教育信息化指数构建及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53-59.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吴砥(1978—),男,湖北洪湖人。教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区域评估方向的研究。E-mail:wudi@mail.ccnu.edu.cn。卢春为通讯作者,E-mail:luchun_et@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构建及应用研究”(课题编号:BCA180091) 中文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AMI核心期刊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电化教育研究》创刊于1980年,是我国教育与电教界的学术理论园地和权威性刊物,素有“中国电化教育理论研究基地”之称誉。主要研究现代教育前沿问题,服务全国教育教学改革;关注国内外信息化教育理论的创新。 《电化教育研究》开设的栏目主要包括理论探讨、网络教育、学习环境与资源、课程与教学、学科建设与教师发展、中小学电教、历史与国际比较等。

    |邢单霞 吴砥 阳小 卢春 2020-05-10 0 29512

    NO.7

    汽车制造生产工艺:挤压铸造技术在东风、广汽汽车结构件上的应用实践

    挤压铸造技术在东风、广汽汽车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我们在汽车结构件生产上的应用实践也许能够为其他制造同行所参考。目前我国开始中国制造的“新基建”阶段,挤压铸造技术也已成为了国际铸锻件(包括压铸件,普通铸件,锻压件等)的生产基地,越来越多的欧美日韩澳国家,也包括台湾地区等,将其原来自行生产或新开发的产品,转到具有典型成本与技术优势的中国大陆生产。挤压铸造技术是1937年由前苏联发明,之后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生产了200多种挤压铸造产品。 20世纪60年代以后,北美、欧洲和日本开战了大量的挤压铸造试验,并将此工艺成功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如铝合金轮毂、活塞及发动机缸盖等。日本丰田公司的轮毂生产厂拥有14台VSC1500、2台VSC1800挤压铸造设备,已形成年产400万只高档汽车铝轮和120万只复合材料活塞的生产能力,并已在23种车辆上得到使用。 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间接挤压铸造方式应用的增多,国外开发了专门的挤压铸造设备,日本、荷兰及瑞士等国都开发了自动化挤压铸造机,从而提高了挤压铸造工艺水平。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汽车轻量化的需要,先进的挤压铸造技术在汽车结构件上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如控制臂类、摆臂类、连杆类、发动机支架、轮边支架类等底盘件已部分应用铝合金材料制造。取代部分锻造生产高性能复杂结构件,替代低压和差压铸造、金属型重力铸造生产那些可靠性要求高结构件已成汽车未来优选趋势。 01挤压铸造在汽车转向节中的应用 转向节属于底盘安全件,具有连接、承载、转向功能,服役条件复杂。笔者分别为东风和广汽开发的两款转向节,其中东风汽车铝合金挤压铸造转向节原型搭载在某SUV车型,原生产工艺为球墨铸铁砂型铸造,重量达4.5Kg,采用挤压铸造工艺生产的铝合金转向节,结合结构优化,减重比例大,可满足零件性能要求,也填补了自主品牌空白。 东风汽车铝合金转向节的开发与应用 采用A356铝合金挤压铸造工艺生产转向节,根据乘用车底盘零部件的8种典型工况对初步结构进行强度分析,根据CAE分析结果优化结构,经过多轮优化最终得到铝合金转向节优化数模和铸件如图1(a)、1(b)所示,重量为2.19Kg,减重比例达56.6%。 转向节优化数模8种典型工况CAE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应力分布均满足要求,小于技术条件要求的A356材料屈服强度230Mpa。 图1 左转向节设计模型 表1 铝合金转向节优化模型分析结果 转向节采用宇部HVSC-800PL卧式挤压铸造机生产,在模具设计上采用间接挤压工艺布置。对铝合金转向节挤压铸造工艺进行前期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凝固过程中最后的液相区在零件前轮中心中部偏下,铸件热节也在此处集中,存在缩孔或缩松的危险,为保证充型平稳及凝固能够很好的补缩,中间与轮毂连接的圆孔部位进行填实处理,结合水冷加局部挤压进行改善。由于前期工作做的仔细认真,后期实验中除在模具上加开排气槽和修改挤压销间隙外,整个过程基本没出现大的麻烦。 挤压铸造转向经T6热处理,固溶温度为530℃保温480min,40℃水冷,失效温度为180℃保温360min。从铸件本体取样测试力学性能,取样位置见图2所示。材料拉伸性能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达到设计要求。 图2 拉伸试验取样位置 表2 铝合金转向节材料力学性能检测结果 对挤压铸造铝合金转向节样件加工并与对偶件装配后进行台架试验,测试仪器为SCHENCK生产的160KN/100mm液压伺服试验设备。试验加载力的大小、方向、加载频率等试验参数均与原铸铁转向节相同。对转向节进行典型工况的静强度及疲劳耐久试验,样件均未出现裂纹、变形等不符合状况,通过了台架试验。 广汽汽车铝合金转向节的开发与应用 零件的技术要求:抗拉强度σb≧310MPa,A≧8%,σ0.2≧250MPa。首先对零件进行结构设计,材料选用铸造铝合金 A356;设计重量3197g (约3.2Kg较铸铁版本减重超过50%),结构如图3所示。设计指标:挤压铸造铝合金转向节抗拉强度大于340MPa,屈服强度大于250MPa,伸长率≥10% 模具寿命≥8万,废品率<2.3%,挤压铸造周期120S。 图3 MEH前转向节挤压铸造件结构设计 经对铝合金转向节不同工况受力CAE分析,如图4和5所示。得到强度分析结果如表3 图4 转向节强度分析结果-应力云图 图5 转向节强度分析结果-位移云图 表3 转向节强度分析结果 经对转向节挤压铸造过程的数值模拟,充型过程平稳,没有卷气和成型不良现象,凝固过程也没有液相孤岛存在,如图6所示。由于有前期东风汽车挤压铸造铝合金转向节的研究工作基础,在广汽汽车转向节的挤压铸造工艺实验阶段进展非常顺利。基本实现一次试模成功。得到的挤压铸造转向节如图2-7所示。 (a)充型过程模拟结果 (b)凝固过程模拟结果 图6 转向节挤压铸造件数值模拟结果 图7 广汽汽车转向节 图8 应力-应变曲线 经对广州汽车挤压铸造铝合金转向节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如表4;应力-应变曲线如图8。 表4 挤压铸造A356.2铝合金拉伸试棒的力学性能 02挤压铸造在气囊支撑臂中的应用 气囊支撑臂是汽车轮边驱动桥的核心零件,见图9,它与汽车箱体、减震器气囊模块、驱动系统相连,具有承载汽车后部载荷,支撑驱动桥并为减震气囊起缓冲作用,见图10。在汽车行驶状态下,它承受着多变的冲击减震载荷。气囊支撑臂的安全可靠性直接影响着整车的行驶可靠性以及车载人员的生命安全,其在汽车零部件生产工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属于汽车A级安保类零件,气囊支撑臂主要失效方式为疲劳破坏。 传统汽车气囊支撑臂主要由球墨铸铁铸造而成。为了实现汽车轻量化,国外自十年前开始研发高性能铝合金气囊支撑臂,由铸铁件、铸钢件向铝合金锻造件的升级换代,以实现气囊支撑臂产品的轻量化。项目来源于长江新能源电动汽车结构件,铝合金气囊支撑臂力学性能要求:本体取样抗拉强度>300Mpa,屈服强度>210Mpa,断后伸长率>8%。 该产品在开发初期并不顺利,产品台架试验曾发生断裂,后经对产品结构的改进,如图11所示。图示①处,产品边界往箭头所指方向下移5mm。取消过渡圆弧成直线。黄色部位加厚5mm。改进后的零件整体刚度得到加强,受力情况更加合理。从产品本体取样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如表5。后经多轮台架试验产品性能完全满足了设计要求,产品台架试验如图12,目前该产品已批量投产。 图9 气囊支撑臂 图10 支撑臂安装位 图11 零件修改部位 图12 台架试验 表5 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03挤压铸造在汽车控制臂中的应用 铝合金控制臂零件最大外型尺寸320mm×154mm,平均壁厚12mm,见图13。结构带弧形型弯曲结构,在三个位置上存在安装圆孔,用于与其它部件连接,铸件整体重量为2.5kg。从该铸件结构特点上看,铸件结构合理、壁厚适中,适合于采用挤压铸造成形。根据零件的受力工况,经对零件部分结构进行修改,经CAE分析得到了两种应力和位移模拟结果如表6。两种方案应力分布基本一致,性能接近,都在工况四中有最大应力,但能够满足A356的屈服强度。最终选定方案二作为开模制件。图14为挤压铸造铸件树示意图,图15为局部挤压结构图。图16为动模水路结构;图17是挤压铸造控制臂X光探伤图,从X光照片可以看出:挤压铸造控制臂在箭头所指处有微观缩松外,其它部位未发现有缩孔、缩松缺陷。 图13 铝合金控制臂 图14 铸件树示意图 图15 局部挤压结构 图16动模水路结构 图17 控制臂铸件X光探伤 图18是挤压比压100MPa条件下控制臂铸件的显微组织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挤压铸造控制臂的金相组织为:α+共晶体,在挤压铸造条件下,由于挤压力的存在提高了铸件的凝固速度,使初生α相的晶粒有了一定的细化。从控制臂铸件本体取样进行力学性能测试,铸件各个位置力学性能相当,抗拉强度均大于300MPa,屈服强度大于230MPa,伸长率大于8%。达到了设计要求。图19为控制臂台架试验装置,经100万次台架试验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完全满足技术要求,其中刚度指标高于原来铸钢件。 图18 控制臂显微组织 图19 控制臂台架试验图 04在东风汽车发动机 悬置支架的应用 东风天龙商用汽车发动机左右支架,分110型和113型,110型零件如图20.是未来东风天龙商用汽车发动机主打产品,生命周期长,性能要求高,台架实验零件需能够承受250KN不破坏。零件平均壁厚25mm,最大壁厚55mm,用间接挤压铸造生产这么厚大零件在国内外鲜有报道。左右支架产品如图20所示。产品材料采用A356.2铝合金。按设计要求从产品最厚部位取样测得的力学性能能如表7。图21为支架厚大截面剖切图,从抛光图可看出铸件没有任何缩松针孔、夹渣等铸造缺陷。图22 是挤压铸造件与金属型重力铸造件断口对比图,挤压铸造件的断口(a)晶粒比金属型重力铸造断口(b)晶粒更加细小。 图20 挤压铸造发动机后悬左、右支架毛坯 表7 挤压铸造发动机后悬左支架力学性能 图21 支架厚大截面剖切图 图22 两种工艺生产的支架断口比较 图23为疲劳台架实验装置,图24为破坏性台架实验机。产品经台架100万次疲劳台架实验未发现变形、断裂等问题。在破坏性实验中,产品在365.7KN力的作用下才发生断裂破坏,指标远远大于250KN的规定值。表8为支架承载力测试检验报告。 图23 疲劳台架实验装置 图24 破坏性台架实验台 表8 支架承载力测试检验报告 文章来源: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压铸会议/第5届有色合金及特种铸造技术国际研讨会。作者:罗继相(武汉理工大学),裴连进、夏望红、黄毅(广州金邦液态模锻技术有限公司)原创文章,版权归属原作者, 铸造学会FICMES 有色铸造 公众号转发

    罗继相 裴连进 夏望红 黄毅 2020-05-12 0 26224

    NO.8

    CAE技术应用:汽车设计中CAE仿真应用性能分析——整车性能数据仿真

      汽车设计行业的技术方向总体分布为CAD与CAE两个方向,在CATIA、Alias等CAD方向的工程服务软件有着丰富经验的华锐欣程,对于CAE分析的hypermesh前处理软件和Ls-Dyna求解器同样有着广泛的成功案例,求解分析汽车工程和产品的结构力学性能,以及优化结构性能等,是华锐欣程的CAE分析实力体现,整车分析包括NVH分析、汽车碰撞分析等。 CAE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从最初的线弹性部件分析到汽车结构中大量的非线性问题分析,到现在汽车疲劳寿命分析、NVH分析、碰撞模拟等,CAE分析几乎涵盖了汽车性能的所有方面。本文来盘点一下CAE技术应用:汽车设计中CAE仿真应用性能分析——整车性能数据仿真。 刚度和强度分析 01.车架和车身的强度和刚度分析   车架和车身是汽车结构中最为复杂的受力部件,其强度和刚度分析对整个汽车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至关重要。此外,基于强度和刚度分析的车架和车身结构优化对整车的轻量化,从而提高经济性和动力性也有很大作用。       02.齿轮的弯曲应力和接触应力分析   通过对齿轮齿根弯曲应力和齿面接触应力的分析,优化齿轮结构参数,提高齿轮的承载载力和使用寿命。    03.发动机零件的应力分析   发动机零件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气缸内气体的高压力和热应力,通过有限元分析找出应力集中的危险部位加以改进则可以预防事故发生。          NVH分析   噪音 (Noise)、振动 (Vibration)、平稳 (Harshness) 三项标准,通俗称为乘坐 “舒适感”。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看重汽车产品的舒适性即NVH性能,因此汽车开发中也必不可少的要进行NVH分析,主要包括动力系统NVH、车身NVH、底盘NVH三大部分。而汽车NVH分析则涉及到汽车在各级频率的模态分析,不同路面工况激励下的汽车振型,还有风噪、发动机噪声、轮胎噪声等声学研究,这些都离不开CAE仿真分析。         机构运动分析   机构运动分析就是根据原动件的已知运动规律,求该机构其他构件上某些点的位移、轨迹、速度和加速度,以及这些构件的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通过对机构进行速度分析,了解从动件的速度变化规律能否满足工作要求,了解机构的受力情况;通过对机构进行加速度分析,确定各构件及构件上某些点的加速度,了解机构加速度的变化规律。机构运动分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图解法和解析法。    车辆碰撞模拟分析   汽车安全性分为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   主动安全性,是指汽车能够识别潜在的危险自动减速,或当突发的因素出 现时,能够在驾驶员的操纵下避免发生交通事故的性能。   被动安全性,是指汽车发生不可避免的交通事故后,能够对车内乘员或行人进行保护,以免发生伤害或使伤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作为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汽车的安全性能是汽车厂商和消费者双方都高度关注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也为此制定了一系列评价标准,所以在汽车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分析之后,还必须通过CAE工具进行碰撞仿真分析对汽车安全性加以验证。在汽车安全性设计中需要执行包括不同的碰撞方向、不同的碰撞速度、不同的重量、不同的假人及坐姿等碰撞分析,通过分析结果来对汽车结构设计进行相应的优化。    金属板冲压成型模拟分析   冲压成型材料利用率高,产品质量稳定,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得到广泛应用。在传统的冲压生产过程中,无论是冲压工序的制定、工艺参数的选取,还是冲压模具的设计、制造,都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确定。不过这回导致生产成本高,生产周期难以保证。冲压成型过程数值模拟技术通过对板材冲压过程数值模拟,在计算机上观察到模具结构、冲压工艺条件(如压边力、冲压方向、摩擦润滑等)和材料性能参数(如皱曲、破裂)的影响,提供最佳钣料形状、合理的压料面形状、最佳冲压方向、以及分析卸载和切边后的回弹量,并补偿模具尺寸以得到尺寸和形状精度良好的冲压件。该技术使试模时间大大缩短,从而减少制模成本。          疲劳分析   常规设计定型样机疲劳试验,需要几年甚至更多时间来发现设计失误、修改设计。现代疲劳试验技术只需在计算机上用仿真技术,用载荷谱模拟和加载,预测寿命和反馈优化。这可把试验时间压缩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缩短了开发周期。根据疲劳理论,疲劳破坏主要由循环载荷引起。从理论上说,如果汽车的输入载荷相同,那么所引起的疲劳破坏也应该一样。因此,可以在试车场上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各种路面及各种事件(如开门、关门、刹车等),重现这一载荷输入。这一载荷重现通常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因此,可以达到试验加速的目的。            空气动力学分析   汽车空气动力学主要是应用流体力学的知识, 研究汽车行驶时,即与空气产生相对运动时,汽车周围的空气流动情况和空气对汽车的作用力(称为空气动力),以及汽车的各种外部形状对空气流动和空气动力的影响。此外,空气对汽车的作用还表现在汽车发动机的冷却、车厢里的通风换气、车身外表面的清洁、气流噪声、车身表面覆盖件的振动、甚至刮水器的性能等方面的影响。          虚拟试车场整车分析   CAE技术的飞速发展、软硬件功能的大幅度提高,使得整车系统仿真已经成为可能。美国工程技术合作公司 (ETA) 在ANSYS/LS-DYAN软件平台上二次开发推出的虚拟试验场技术 (virtual proving ground, VPG) 就是一个对整车系统性能全面仿真实用软件的代表。VPG技术是汽车CAE技术领域中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进展。VPG是在ANSYS/LS-DYAN软件平台上二次开发推出的,以整车系统为分析对象,考虑系统各类非线性,以标准路面和车速为负荷,对整车系统同时进行结构疲劳、权频率振动噪声分析和数据处理、以及碰撞历程仿真,达到在产品设计前期即可得到样车道路实验结果的“整车性能预测”效果的计算机仿真技术。       焊装模拟分析   传统的机器人焊接路径规划方法,是根据设计人员提供的工位上的焊点数量和焊接顺序,由工艺人员根据经验或类似工艺离线编制机器人加工程序,设计加工工艺。所编写的程序输入到相应设备中,在实验室里预操作,记录下每次偏差位置,重新编程、设计直至满足生产要求。这不仅耗时、费力,同时对于多机器人加工的碰撞问题无法解决。一旦涉及多机器人协同加工,则往往在实验室中采用步进式逼近方法配合专家经验加以解决,以免发生碰撞,损坏设备。   车身焊装模拟分析结合虚拟制造技术,在仿真环境下,运用相应的优化算法对车身焊装工位的机器人加工路径进行离线规划,并通过仿真加工进行验证,达到指导实际生产的目的。虚拟制造的基础是采用计算机支持的技术,应用数字建模和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来模拟生产、加工和装配等过程,在计算机上将产品“制造”出来,实现将工艺过程转为数字化操作,再由数字化操作指导实际生产。通过建立生产加工的仿真模型研究制造活动,使用户在设计阶段能够了解产品未来制造过程,实现对生产系统性能有效的预测与评价。在仿真环境下的试运行,有利于进行多工艺方案比较,更有利于多机器人焊接轨迹的选取与优化。

    2020-05-12 0 23776

    NO.9

    汽车上都有些什么高强度钢,分别用在汽车哪些部位?一文全面了解汽车用钢材的前世今生!

    先进高强钢及其控制技术一文全面了解汽车用钢材的前世今生! 钢造汽车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最基本的常识,但是很多人对车用钢的理解还停留在低碳钢的阶段。其实虽然同为钢材,如今的车用已经不能和几十年前的车用钢同日而语。现代汽车制造业的核心是安全和环保,对车身要求“提高强度、减轻重量”。汽车上都有些什么高强度钢?一文全面了解汽车用钢材的前世今生!先进高强度钢在这种背景下蓬勃发展,大量应用于汽车车身的结构件、安全件上。近几十年对车用钢的研究一直大步向前,车用钢板越来越薄,钢材强度和耐腐蚀性能大幅提高。许多钢铁企业为了应对新材料的冲击正积极和汽车企业合作开发能够与铝合金、塑料、碳纤维复合材料抗衡的轻量化高强度钢。 但是在混杂的汽车市场,现在很多企业都说自己用了“高强度钢”,其实什么级别的钢算“高强度钢”没有一个准确定义,它的指标是随钢材强度提升过程增长的。其实就类似于如今车型名称里的“新”,什么“新XX车型”、“全新XX车型”、“新一代XX车型”都是相对于上一代说的。于是企业市场部继续发挥混淆视听大放烟幕弹,只要是300Mp级别以上的都叫“高强度钢”。都叫“高强度钢”的钢材可能强度差出一倍。 常用汽车高强钢有哪些,分别用在汽车哪些部位?汽车钢通常指:汽车大梁、汽车滾型车轮用钢、冲压薄钢板,汽车用钢品种主要包括钢板、优质钢、型钢、带钢、钢管、金属制品等。 汽车用钢中的板材是生产汽车的最主要的原材料,汽车外壳、车门、顶盖、地板、等覆盖件用薄钢板均是冷轧板,大梁、横梁、保险杠等均是热轧钢板。随着对汽车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对其生产所需原材料要求也越来越高,主要表现在对钢板强度、韧性等方便,高强板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汽车用高强钢类型   1、双相钢 (DP钢,Dual Phase Steels)2、复相钢 (CP钢,Complex Phase Steels)3、相变诱导塑性钢 (TRIP钢,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 Steels)4、马氏体钢 (MS钢,Martensitic Steels)   5、淬火延性钢 (QP钢,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 Steels)   6、孪晶诱发塑性钢 (TWIP钢,Twinning Induced Plasticity Steels)   7、硼钢 (PH钢或B钢,Press Hardening/Boron Steels)   ▇ 双相钢(DP钢)   性能特点:无屈服延伸、无室温时效、低屈强比、高加工硬化指数和高烘烤硬化值。   典型应用:DP系列高强钢是目前结构类零件的首选钢种,大量应用于结构件、加强件和防撞件。如,车底十字构件、轨、防撞杆、防撞杆加强结构件等。   ▇ 复相钢(CP钢)   性能特点:晶粒细小,抗拉强度较高。与同级别抗拉强度的双相钢相比,其屈服强度明显要高很多。具有良好的弯曲性能、高扩孔性能、高能量吸收能力和优良的翻边成形性能。   典型应用:底盘悬挂件,B柱,保险杠,座椅滑轨等。   ▇ 相变诱导塑性钢(TRIP钢)   性能特点:组织中含有残余奥氏体,有良好的成形性能。在成形过程中残余奥氏体会逐渐转变为硬的马氏体,有利于均匀变形。TRIP钢还具有高碰撞吸收能、高强度塑性积和高n值的特点。   典型应用:结构相对复杂的零件,如B柱加强板、前纵梁等。   ▇ 马氏体钢(MS钢)   性能特点:屈强比高,抗拉强度高,延伸率相对较低,需要注意延迟开裂的倾向。具有高碰撞吸收能、高强度塑性积和高n值的特点。 典型应用:简单零件的冷冲压和截面相对单一的辊压成形零件,如保险杠、门槛加强板和侧门内的防撞杆等。   ▇ 淬火延性钢(QP钢)   性能特点:以马氏体为基体相,利用残余奥氏体在变形过程中的TRIP效应,能实现较高的加工硬化能力,因此比同级别超高强钢拥有更高的塑性和成形性能。   典型应用:适用于形状较为复杂的汽车安全件和结构件,如A、B柱加强件等。   ▇ 孪晶诱发塑性钢(TWIP钢)   性能特点 :TWIP钢为高C、高Mn、高Al成分的全奥氏体钢。通过孪晶诱发的动态细化作用,能实现极高的加工硬化能力。TWIP钢具有超高强度和超高塑性,强塑积可达50GPa%以上。   典型应用:TWIP钢具有非常优越的成形性能和超高强度,适用于对材料拉延和胀形性能要求很高的零件,例如复杂形状的汽车安全件和结构件。   ▇ 硼钢(PH钢或B钢)   性能特点:超高强度(抗拉强度达1500MPa以上),有效提高碰撞性能,车身轻量化;零件形状复杂,成形性好;尺寸精度高。   典型应用:安全结构件,如:前、后保险杠、A柱、B柱、中通道等。    汽车用钢的演化历程 人类对于钢铁需求量的第一次飞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发明使得人类第一次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和依赖畜力进行的生产,燃料驱动的机器将人类的生产效率提高了几个等级。 从这时起,人类已经无法离开钢铁,并且对钢铁的需求与日俱增。 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诞生了,与此同时钢铁行业也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汽车与钢铁真正联系到了一起。时至今日,现代的汽车上虽然已经看不到“奔驰一号”的影子,但是它们仍然在使用钢铁制造,甚至是一些超级跑车。 自19世纪末期,即1885年德国工程师Karl Benz设计出第一台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以来,钢开始在汽车制造过程中得到应用。在20世纪初,随着钢板/钢带生产技术的出现及其复杂成型加工技术的突破,汽车结构中的木质部件逐渐被钢板/钢带所取代。随后的百年历史中,钢板/钢带成为汽车制造过程中的主导材料。随历史时期的不同,结合相应的国家战略、消费需求及技术能力,演化出一系列的汽车用钢材料,具体如图1所示。首先在汽车中得到应用的是低碳钢(Low Carbon,LC)和无间隙原子钢(Interstitial Free,IF),在当时这两类低强钢能满足强度、成型性、成本和设计的需求。直到1970年左右北美石油危机事件,汽车工业为应对能源问题,开始开发高强度钢来实现减重节能。自此之后,便进入到汽车钢板强度级别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时段。特别是在目前全球汽车轻量化的大趋势下,钢铁业内工作者也在为之不断的努力。    汽车用钢板的分类   ▇ 传统高强钢 传统高强钢以烘烤硬化钢(Bake Hardenable,BH)为主,其力学性能如图2所示。在冲压成型后的烤漆过程中实现强度的提高。冲压过程中的应变硬化程度,对后续烘烤过程中强度的提高有明显的影响。成型过程中的应变硬化,主要是基于形变引起的位错密度的提高。烘烤过程中强度的提高,是基于该过程中原子的扩散导致的对后续位错运动的阻碍。成型方式和成型过程引起的应变量的不同,均会对烘烤硬化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 典型第一代先进高强钢及其控制技术   第一代先进高强钢以双相钢(Dual Phase,DP)和相变诱导塑性钢(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TRIP)为主。   DP钢,故名思议是由两种相组成,可为铁素体+贝氏体或铁素体+马氏体,其组织示意图如图3所示。铁素体作为软相,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塑性,易成型;贝氏体/马氏体作为硬相,使其具有合理的强度。   ▇ 典型第二代先进高强钢及其控制技术   第二代先进高强钢以挛晶诱导塑性钢(Twinning Induced Plasticity,TWIP)为主。TWIP钢,是基于形变过程中由于奥氏体相的变化,形成的机械挛晶,如图5所示。由于挛晶的形成,可吸收碰撞过程中的能量。其基本成分为18%Mn-3%Si-3%Al,当然随不同部件对各相性能的关注点不同和生产过程中的瓶颈问题,该成分可做出适当的调整。   ▇ 第三代先进高强钢的发展   第三代先进高强钢,是基于第一代与第二代高强钢区域之间的空白,开发具有高强高塑性的综合性能优良的品种,如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Q&P(Quenching and Partition)钢。Q&P钢的室温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和奥氏体,其设计原理是在淬火到一定温度形成相当数量的马氏体后,存在一个二次加热过程,如图6所示,在该过程实现马氏体内碳原子向残留奥氏体内的扩散,从而提高其稳定性。由此工艺生产的高强钢,其强塑积可远超第一代和第二代先进高强钢。   汽车用钢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   通过高强钢的应用,车身各部件可以实现减薄的同时不损失强度。在欧美已达成一致,车身结构通过600MPa/40%到1600MPa/20%高强钢的应用,车身重量可以至少减少5-8%,这给此性能范围内各系列高强钢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对于下一步汽车用钢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议题,国际NSF组织(National Steel Fabrication)、美国DOE(Department of Energy)能源部、美国AISI钢铁协会(American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和A/SP(Auto/Steel Partnership),在大学和科研院所等机构提出如下研究领域:   先进高强钢的微观组织和机械性能;先进高强钢的碳扩散过程;先进高强钢的粒子尺寸及界面效应;先进高强钢中的纳米针状铁素体型双相钢;高强高塑贝氏体钢;先进高强钢的成型性及回弹行为;先进高强钢的相应模型。 需求会促进相关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同样会刺激需求的提高。轻量化的大趋势,会促进钢铁界技术的不断进步,从而为更先进钢板的应用创造条件。下一步汽车用钢的发展方向,或者说在当今时期更为理想的汽车钢板材料,应具备如下条件:低碳(高的焊接性)、低成本(低合金量的添加)、高成型性、易于装配和维修。现如今各系列的车用高强钢,都普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成分差异大、表面质量不统一,都为最终的涂装等带来一定的难度。今后对各类材料的评价,应从全流程的角度来考虑,这样才能设计生产出既好又实用的产品。 附:常用汽车钢牌号: 1、热轧及热轧酸洗钢 Q235B、Q355B、 S315MC、 S355MC、 S4205MC、 S500MC、 S550MC、 S600MC、 S650MC、 S700MC、 QSTE340TM、QSTE380TM、QSTE420TM、QSTE460TM、QSTE500TM、QSTE550TM、QSTE600TM、 B330CL、B380CL、B420CL、DP600、 SAPH310、SAPH370、SAPH400、SAPH440、SAPH41、SAPH45、SPFH490、SPFH540、SPFH590、S20C、S35C、S45C、S55C、 510L、610L、700L、 600XT、700XL、 Q550D、Q550CFD、Q690D、HG785D、HG785XYD、HG70D、HG785XYD、NM360、NM400、NM500 2、常用冷轧类: DC01、DC03、DC04、DC05、DC06、DC07 ZSTE340、ZSTE380、ZSTE420、ZSTE460、 SPFC390、SPFC440、SPFC540、SPFC590、 B340LA、B410LA、B500LA、B550LA、 HC340LA、HC380LA、HC420LA、HC460LA、HC500LA、 H250/450DP、HC300/500DP、HC450/780DP 3、热镀锌、电镀锌 HC220PD+Z、HC260PD+Z、HC220YD+Z、HC260YD+Z S220GD+Z、S250GD+Z、S280GD+Z、S320GD+Z、S350GD+Z、S550GD+Z、 4、低合金高强钢 HC260LAD+Z、HC300LAD+Z、HC340LAD+Z、HC380LAD+Z、HC400LAD+Z、 5、双相钢 HC250/450DP+Z、HC300/500DP+Z、HC340/590DP+Z、HC420/780DP+Z、HC550/980DP+Z、 SECC、SECD、SECE、SECCN5、 DX53D+Z、DX54D+Z、DX56D+Z、 DC51D+Z、DC52D+Z、DC53D+Z、DC54D+Z、DC55D+Z、DC56D+Z、

    Pressform 冲压帮 2020-05-12 0 23481

    NO.10

    北京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管理平台网站地址

    5月6日,记者采访获悉,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阿里云打造的“北京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管理平台” 正式上线。为提高员工职业技能、更好复工复产,北京市企业可登陆平台进行员工培训。根据平台生成的电子报告凭证,企业可在线申请最高4540元/人的补贴。 据介绍,“北京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管理平台”首次采用了“1+X”模式,包括1个企业培训管理平台和X个企业培训服务平台,服务平台面向全国征集优质培训平台资源。企业可以根据岗位技能需求和生产经营特点自主确定培训内容,包括岗位技能提升、技能竞赛培训、健康防疫、通用职业素质、职业指导等等。未来,企业可以像“淘宝购物”一样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课程。目前,基于钉钉的企业培训服务平台最先上线,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 据了解,企业培训管理平台以阿里云作为技术支撑,可实现十几万家企业、近百万员工同时在线申报和培训。平台引入了蚂蚁区块链技术,将企业和劳动者在培训中的学习记录自动上链,实现“一链证真伪”。 自6日开始,北京市将陆续公布重点行业中小微企业名单。名单内企业可以直接登录北京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管理平台()开展培训,培训完成后在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上申报补贴,经审核后,补贴将被拨付至企业。 此前,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关于精准支持重点行业中小微企业稳定就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明确符合条件的企业可按要求申请最高每人3000元的培训补贴和每人1540元的临时性岗位补贴。名单内企业可叠加申请,最高标准可达每人4540元。 平台地址:(www.bjjnts.cn) 北京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管理平台网站地址: 今年初,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国办发〔2019〕24号)精神,立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研究制定了《北京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实施。之后北京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管理平台正式上线。    北京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管理平台上线背景   北京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管理平台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部署和要求,本市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举措,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19年至2021年,北京市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为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北京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个人政策列表 北京技能提升补贴管理平台 取得北京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个人,符合政策要求的可申请享受技能提升补贴 北京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训机构政策列表(承担北京重点人群培训的培训机构) 北京重点人群职业培训补贴 面向北京地区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含低收入农户)、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以下称“两后生”)、转岗职工、本市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持续实施劳动预备培训、就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等免费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北京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单位政策列表 北京企业新招用人员岗位适应性培训管理平台 北京企业新招用技能岗位类职工,符合政策要求的可申请享受岗位适应性培训补贴 北京企业新型学徒制管理平台 北京地区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提高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助推产业转型,符合政策要求的可申请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补贴 北京以工代训补贴管理平台 北京地区企业吸纳本市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符合政策要求的可申请享受以工代训培训补贴; 北京困难企业职工培训补贴管理平台 北京地区符合困难企业失业保险费返还申请条件,且已享受失业保险返还政策的企业,可申请困难企业职工技能培训补贴; 北京高技能人才研修管理平台 北京地区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支持企业组织高技能人才参加技术革新、工艺改造等研修培训项目。申请时间以发文通知为准。 北京公共实训补助管理平台 北京地区公共实训补助经费是我市为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稳定和促进就业,对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开展高技能实际操作培训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所给予的补助。申请时间以发文通知为准。 北京公服岗位安置人员培训补贴管理平台 面向北京市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安置农村地区劳动力开展培训的补贴政策。 北京劳动预备制培训管理平台 北京地区劳动预备制培训由技工学校实施,为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培养劳动后备军而建立和推行的培训制度。申请时间以发文通知为准。 北京应对疫情培训补贴管理平台 在疫情防控期间,北京地区已享受援企稳岗政策的企业,根据岗位需要组织职工(含待岗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符合政策要求的可申请享受应对疫情培训补贴。

    网络整理 2020-04-29 0 23198

    NO.11

    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方向:智能汽车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分析,智能汽车信息安全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的提案可行性探讨

      智能汽车信息安全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的提案   随着5G商用,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设备的继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汽车产业的不断融合,汽车网联化和智能化趋势显著。   据市调机构Bllntelligence预测,截至2020年年底,全球联网汽车的市场保有量将达到3.8亿辆,全球联网汽车的销售量将从2016年的2100万辆增至9400万辆,市场占比将达82%,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市场的规模可能会超过1000亿元以上。随着智能汽车市场份额加大,产值急剧扩大,安全隐患是否能得到妥善解决,必将影响智能汽车未来发展,而以智能汽车操作系统为核心的车联网产业,这一巨大的“经济市场”将有可能成为全球黑客的新“猎物”。为了充分了解智能汽车的概念,笔者还购买了一辆纯电智能汽车体验了两年,发现隐私安全问题需要重视,另觉察出今后还会影响到国家和公共安全。   车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进入快速发展期,网联化进程不断推进,车联网网络攻击风险持续加剧,严重危害用户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甚至会上升至国家安全、国防安全;而在汽车安全领域中,对于潜在的威胁应对措施尚无统一方针。重视智能汽车的信息安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方向   目前国内在智能化纯电汽车的发展上走得很快,蔚来、小鹏、长安、比亚迪、吉利等几大品牌在汽车智能化交互应用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语音和汽车的交互,手机和汽车的远程控制,以及各种利用智能汽车的定位和车主使用习惯的服务嵌入,都在快速的推进。智能汽车目前在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技术上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车内车外的摄像头和探头的增多,和车主手机的绑定,也让智能汽车收集数据更加全面。手机上使用的APP也能和智能汽车上的软件关联,手机远程能够开锁启动、开窗、开门、开后备箱、开空调、设置导航、显示车辆目前电量和胎压等状况,并且京东和蔚来汽车的合作让快递都能直达车的后备箱了,一旦现在的自动驾驶完全成熟,让远程遥控驾驶汽车不再遥远。   智能汽车安全事件   根据Upstream Security发布的《2020年汽车网络安全报告》显示,自2016年以来,每年车联网网络安全事件数量增长了605%,仅仅2019年就增长了一倍以上。   近年来,车联网网络攻击事件频发:2015年,克莱斯勒Jeep车型被入侵,利用Linux系统漏洞,远程攻击控制器并修改固件,获得CAN总线发送指令权限,实现远程控制动力系统和刹车系统,造成克莱斯勒召回140万辆汽车。   2016年,安全专家借助入侵用户手机,窃取特斯拉APP账户的用户名和密码,通过特斯拉TSP平台对车辆进行追踪定位,并成功破解了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并远程解锁启动。2016年9月,腾讯科恩实验室宣布实现对特斯拉Model S的远程无物理接触破解,成功远程遥控车辆的门锁、灯光、座椅、中控大屏,并实现任意车身和行车控制。   2017年,安全专家发现通过嗅探并捕捉斯巴鲁汽车钥匙系统所发出的系统包,可以利用数据包推测出车辆钥匙系统下一次生成的序列码,并可克隆出一模一样的汽车钥匙。2018年,安全专家发现大众、奥迪汽车存在安全漏洞,攻击者借助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漏洞,向CAN总线发送指令远程访问麦克风、扬声器和导航系统。2019年,梅赛德斯 奔驰在美国的应用程序出现严重安全漏洞,可以看到车主的账户和车辆信息。   智能汽车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   当前已是物联网时代,住房、汽车、可穿戴设备、医疗、工厂自动化等所有物品都可与互联网相连接。而正是因为生活与互联网的连接如此紧密,更加需要我们警惕安全性。   2013年6月,曾经为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工作过的爱德华·斯诺登,通过英国《卫报》、《华盛顿邮报》等国际媒体曝光了美国的棱镜计划(PRISM);根据报道显示,棱镜计划(PRISM)能够对即时通信和既存资料进行深度的监听。许可的监听对象包括任何在美国以外地区使用参与计划公司服务的客户,或是任何与国外人士通信的美国公民。国家安全局在PRISM计划中可以获得的数据电子邮件、视频和语音交谈、影片、照片、VoIP交谈内容、档案传输、登入通知,以及社交网络细节,此次事件引起了全球舆论的一片哗然。而目前智能汽车安全也被推到风口浪尖,智能汽车是否会成为下一个计划棱镜计划?   目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而国内多数智能网联汽车都来自于进口,所以智能网联汽车背后的信息安全、产业战略安全等问题将成为亟需破解的新课题。国外的智能网联汽车进入中国,难以保证不会遭受黑客攻击,更无法保证是否有可能成为“监视”我国的一种手段,针对我国的“棱镜计划”。   据美国非营利组织Consumer Watchdog在2019年发布的一份名为《杀戮开关KILL SWITCH》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大部分汽车都具备了联网功能,意味着它们更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当数十万辆汽车用着同一个应用、同一个服务器时,黑客攻击一个漏洞就能同时影响数十万甚至更多的汽车。报告还给出一个毛骨悚然的推论,未来在高峰时间一旦黑客发起大规模攻击将导致“911”级别的灾难。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要造出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汽车难在技术不够,其实这是人们的认知错误,智能汽车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信息安全。   智能互联网汽车是以车联网为基础的,具体来说就是将汽车内各个硬件连接在一起并且在云端运行,比如:可通过网络对汽车开锁、鸣笛、启动、开窗等,此外,汽车联网的同时信息也会联网,汽车行驶的路线、位置、汽车中的音频等都会成为有利用价值的大数据,这些数据是用来提升自动驾驶的准确度以及用户体验,可一旦这些数据落入黑客手中,那么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不管在哪都将变得透明化。   此外,很多车企为了保证车辆产生的相关数据和用户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通常会选择使用私有化的云服务,而与互联网公司相比,这其实并非是车企擅长的方面,在这样的情况下,云端服务的安全性是否能得到保证是一个问号。因此,通过云端的对外通信管道都有可能实现对车机端的攻击。   而在车机端本身,汽车通常会通过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和对外的通讯单元T-Box以及车辆的网关进行连接,如果娱乐系统以及T-Box在有网络连接的情况下被恶意的图区授权,黑客将会对CAN总线进行恶意代码执行,进而控制汽车的ECU进而控制汽车空调、座椅、刹车、转向等功能。   在通过互联网信息化控制的智能汽车,就如同一个遥控机器人一样,一旦操作权限被劫持,就会导致沦为不法分子的作案工具。远程控制行驶和周边及车主的数据采集,加上智能手机与智能汽车的设备授权连接,车主也会成为数据收集的移动平台。   智能汽车的配置和数据收集   在目前一些自主品牌汽车中,遍布车身周围和车内的摄像头以及语音捕捉系统,被认为是一大卖点,是“互联网汽车”的标配。然而这些功能已经由安全、便利的初衷逐渐走向带来风险,特别是在商业领域推广之后。在2011年,美国就曾对通用安吉星(On Star)展开调查,指控后者能够跟踪司机行为,在公司修改用户信息共享策略之后,可能将车辆位置、速度和安全带使用情况等信息共享甚至售予至第三方,包括执法机关、无线网络供应商和数据管理公司等。   事实上,最开始车内隐私只是在车辆本身的数据上表现,而未来数据将成指数级增长,到时候不仅仅是人的出行、位置、音频信息会被收集,连同车内乘员的身体健康数据、未来的日程安排都有可能落入汽车厂商甚至黑客的囊中。对所有的驾乘人员来说,安全和隐私威胁的严重程度也会呈指数级上升。   车联网、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给汽车带来便利,如汽车应用可以向支付、社交、娱乐等更多场景扩展,但同时也增加相应的信息安全威胁。360 Sky-Go团队对汽车的智能网联化功能、自动驾驶、车载网络安全进行研究,该团队分析指出,从端-网-云的角度看智能汽车安全风险,主要存在越权攻击、渗透攻击、DNS劫持、升级包篡改、漏洞攻击、总线攻击、恶意应用这7大类安全风险。而如何有效保证车联网整体安全成为巨大的挑战。   目前智能汽车的发展中实现了汽车本身与服务器数据智能交互的功能,在实现这些交互功能的时候,必须收集相关车内的信息,从而才能实现无人驾驶或者安全定位的一些功能。这就意味着你身处智能汽车内,你的信息从视频到音频,行驶路径甚至你相关选择和喜好都会被收集,而且汽车周边影响也因为外置摄像头的原因能够被轻松调用。加上远程启动和移动这些功能,真正的会成为移动数据收集点。   智能汽车信息化安全举措   由于汽车的电气化、信息化及互联网智能化升级,智能网联促使汽车的本质从“个体产品”向“群体联网社群产品”转变,汽车安全也从早期以交通事故为应对场景逐步向信息采集和运用安全转变,对于智能化汽车的信息采集管理,也应该提升到国家信息安全的级别。对此,笔者建议:   一、各大车企需要制定国内智能化汽车数据收集安全标准和管理规范,各大车企将远程控制汽车的功能提升安全等级,并加大收集车内信息的隐私保护,提高操控汽车需要的身份验证。并且建立紧急开断远程控制等应急措施,从企业层面避免被黑客攻击。   二、多方面考虑数据安全,防止数据泄露。加强对数据安全的考量与投入,至少从访问控制、身份认证、数据加密与脱敏、容灾备份与恢复、安全审计等五个方面考虑数据储存安全。   三、从智能网联架构(云端架构、网端架构、车端架构)出发,重点考虑汽车电子电器构架(E/E)现状与其集中化、融合化态势,结合信息网络安全防御规律,推动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融合。   四、对于进口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可考虑让车企在中国建设云端服务器(数据中心);由国家信息安全中心统一进行实施监控,保护国内车主的信息安全,以及避免车辆在使用中对外界收集信息的泄露,避免如美国“911”恐怖袭击或者“棱镜”事件的发生。   五、建立动态安全实施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汽车使用周期较长,应持续对其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对潜在安全威胁进行分析、评估、处置,通过修改配置、安装补丁、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修复潜在漏洞,提升安全防御能力,达到智能网联汽车的攻防平衡。还可对潜在安全问题或安全事件进行预研,提前部署相应解决对策。   将智能汽车信息化安全的管理等级上升到国家信息化安全的高度,让更多国家管理机构对这类信息引发重视,加强安全管理级别,特别是对智能汽车厂商服务器不在国内的企业进行规范,强制要求服务器放在国内。推动智能汽车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条例和法律条款,避免信息泄露。在充分保障个人隐私的情况下,也防止其它机构非法调用这些数据作为研究或者进行非法采集,甚至利用这些数据破坏国家信息安全。   互联网的加入赋予了汽车无限的可能和无穷的想象,但如果信息安全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真正的智能汽车时代将永远无法到来。引发全球关注的“棱镜门”事件凸显出了目前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而智能汽车是否是会成为下一个“棱镜门”事件值得我们思考。而智能汽车与智能手机和电脑不一样,不单单只是数据的手机,因为它的可操作移动性,和智能驾驶的远程控制,它还会在不法分子的手里变成移动的破坏性“武器”,也会成为暗藏在公共交通中随时被操控利用的“炸弹”。   建议大家重视智能化汽车信息安全的监督和建设,提前对相关问题和措施进行预案和管理,避免等恶性事件发生后再来弥补相关管理规则。也建议对智能化汽车的数据储存和调用环境统一进行建设和管理,由国家承担部分补贴帮助车企搭建更安全、更合理的智能化汽车互联网操作平台。

    亟兮般若(ID:jxbrweixin) 2020-05-11 0 22879

    NO.12

    高职院校扩招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马廷奇

      高职院校扩招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间既有目标相容性,也存在矛盾与冲突。   历史也许是有规律的巧合。从1999年我国政府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到2019年决定高职院校扩招100万,正好是20年。1999年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加速步入了大众化的“门槛”,2019年高职院校扩招成为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临门一脚”。   经验事实表明,高等教育扩招政策有两个问题最值得关注:一是扩招的动因问题,二是扩招后的质量问题。就前者而言,无论是1999年还是2019年的扩招,直接动因都与经济增长放缓、就业需求不足、稳定社会就业有很大关系;间接动因是未来经济发展对大量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就后者而言,质量问题一直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整个过程。从政策背景而言,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职业教育“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实际上,这主要是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要求和改革目标而言的。2019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将高职院校扩招作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政策工具之一,这实际是针对经济平稳运行以及稳定和扩大就业而言的。那么,作为经济发展任务的高职扩招任务与作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之间是否存在目标一致性?或者说,高职院校扩招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冲突?这都是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需要廓清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扩招既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要理解高职扩招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弄清高职院校为什么需要扩招,即扩招的必要性问题,以及为什么可以扩招,即扩招的可行性问题。高职扩招的必要性表现在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意义;扩招的可行性体现在高等职业教育自身教育能力的可承担性。必要性是扩招的前提,可行性是扩招的基础。   1高职院校扩招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是就业前的准备性教育,服务产业、面向市场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因此,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对人才市场的需求更为敏感。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院校扩招不仅是调控宏观经济的政策工具,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从扩招动机来看,高职扩招是应对经济环境不确定性环境、稳定经济增长预期的调控手段,是政府实现经济发展任务的政策工具。可以说,高职扩招既是经济任务,也是政治任务,既是政府行政意志的体现,也是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高职院校必须完成的任务。值得指出的是,政府扩招政策只是高职扩招的外部推手,内在动因是源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旺盛需求。   从总体态势来看,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具体表现为资金投入和劳动密集型转向科技和创新驱动型发展形态,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以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为核心的高端制造业、新型服务业占比持续增长,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不断向中高端攀升。在这种背景下,对低端劳动力需求日趋减少,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旺盛,由此导致较大范围的失业群体不可避免,与此同时,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的供给能力薄弱,教育能力滞后于经济发展新需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1.65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但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4791万人,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2%,与国务院发布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到2021年底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的目标还有相当差距。从市场供需来看,近年来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岗位数与求职人数的比)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1以上,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实践中,高技能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最大障碍。高职扩招可以为新经济产业,以及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产业一线提供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缓解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   2高职扩招基于高职教育发展现状的可行性   经济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高职扩招的前提,而高职院校的扩招能力是实现扩招的基础。据统计,201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63所,其中高职高专1418所,占53.2%;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10605人,其中本科学校14896人,高职(专科)学校6837人,仅占本科学校校均规模的45.9%,无论是高职院校数量还是校均规模而言,都蕴含着较强的承受扩招的办学资源潜力。实际上,由于本科教育招生规模的持续稳定增长,以及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生源数量危机,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招生人数大于报考人数,录取不报到率居高不下。同时,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投入持续增加,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尤其是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2010年的“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以及省级重点建设高职院校计划,激发了各级政府和高职院校办学投入的积极性,其示范和辐射效应带动了高职教育内涵式建设,高职院校的教育能力和教学质量大幅提升,从而为高职院校扩招累积了丰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能力。   从扩招生源的构成来看,高职院校扩招任务的实现也是有保障的。   首先,传统生源主要是高中阶段毕业生的应届生源,这部分生源数量是相对固定的,比如,2018年普通高中毕业生779.24万人,中职毕业生487.28万人,二者合计1266.52万人,而同年普通本专科招生790.99万人,二者相差475.53万人;2018年高考报名人数975万人左右,与同年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相差184万人左右。可见,应届生尤其是中职毕业生仍然是高职扩招的主要生源,这有一个如何挖潜应届生源的问题。一方面,高职扩招要重点关注中职毕业生,引导更多的中职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同时要充分挖掘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普高生源。另一方面,构建更加畅通的中高职衔接机制,取消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限制,改革招收中职毕业生的考试方式,吸引更多的中职生报考高职院校。   其次,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高职院校,这是首次将非应届生源纳入高职招生的生源范围。从近年来累积的具有高中学历的人数而言,这部分群体蕴含着丰富的高职扩招生源。当然,相对于传统的应届生源,这部分群体也是更为潜在的生源,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变为现实生源,取决于相关高职扩招配套政策的支持。   二、高职院校扩招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间既存在着目标相容性,也隐含着矛盾与冲突   所谓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指通过有效改革与发展达至高职教育的高质量或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既指发展过程的高质量以及发展方式和途径的有效性,也指发展目标或发展结果的高质量。与此相关还有另外一个概念,即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以及学术话语体系中,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主要是与外延式发展相对而言的,是与职业教育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相对应的概念。在扩招背景下,相对于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概念更具有解释力。关键问题是,高职扩招与高质量发展之间是否具有相容性,以及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矛盾。   1高职扩招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相容性   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发展意味着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也就是说,量的增长本身就意味着发展。当然,职业教育发展不能简单套用经济发展的逻辑,但并不意味着数量增长与高质量发展必然是相悖的。   一般来说,在高职院校的办学资源和办学条件的教育承受力达到饱和时,学生数量的增长意味人均教育资源的减少,而人均教育资源的减少就意味着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原初的保证。实际上,如前所述,高职教育办学资源还有很大的扩招承受空间。   同时,从宏观层面而言,高质量发展与数量增长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与职业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如果说数量扩张对能否达到高职教育的高质量是非确定性的,那么扩招过程伴随着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则是可预期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高职扩招的意义不仅表现为对于经济健康发展的意义,而且表现为对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义。   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来看,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困境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的供需结构性失衡。一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结构性供需失衡。长期以来,大众对高职教育的认知还停留在分等意义上的“专科”教育,体现职业教育独特价值的类型特色没有得到彰显,高职教育没有表现出其应有的不可替代性;二是人才培养的数量结构性供需失衡。主要体现为高职毕业生数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以及人才市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短缺。   同时,高职扩招有助于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之间的体制性障碍,贯通职业教育体系。一方面,高职扩招可以有效拓展中职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进而拉动中职教育的发展,增加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高职扩招可以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储备较为稳定的生源,有利于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职扩招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目标一致性和相容性。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强调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首先要明确高质量发展到底是对谁而言的高质量。不同历史时期或经济发展阶段,高质量的标准是不同的,或者说高质量标准的侧重点应该有所差异。实际上,高职教育的高质量是相对于当前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是供给与需求之间吻合的高质量,离开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参照系,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就没有了衡量标准。就前所言及的数量标准而言,如果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数量不足,或者说当供给数量远远滞后于社会需求数量时,就很难说高职教育仍然是高质量的。当然,数量并不一定能直接转化为质量,数量的增长也并不意味着质量的提升,因为数量与质量的一致性不仅取决于社会需求能力,还取决于高职院校质量保障能力。高职扩招不仅有利于挖潜教育潜力,克服生源危机,更有利于弥补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这个意义来说,高职扩招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间同样具有一致性和相容性。   2高职扩招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间隐含的矛盾性   高职扩招100万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影响,引发职业教育大变局,更体现为对高职院校层面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影响。实践中,高职扩招对高职院校现行人才培养体系的冲击不仅源于学生数量的增长,更源于生源身份的多元化,这就必然要求入学标准、人才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管理体制、学习方式、就业保障等方面的深层次变革。因此,高职扩招形式上是规模问题,实质上是结构问题。   当然,这种结构不仅仅是指单纯的生源结构,还包括组织结构、管理结构、教学结构、师资结构,等等。从结构功能论的视角而言,结构决定功能,有什么样的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功能。从逻辑上讲,伴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张,必然要求相应的结构性变革,进而实现质量提升或保障质量的功能。当然,这种结构性变革不是自动实现的,而是高职院校主动建构、自主改革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也必然伴随着变革原有结构并形成新结构的过程。新结构追求的是规模扩张过程中的高质量发展,原有结构代表基于现有规模的质量保障模式,如果高职院校扩招没有伴随着结构的变革,那么扩招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就必然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实践中,这种冲突或矛盾是多方面的。首先,高职扩招最大的变量是社会生源成为高职院校的在校生群体。与应届生源相比,社会生源年龄、经历、文化基础、社会背景、心理状态等方面差异性较大,那么在教学组织模式上,社会生源是混合编班还是单独编班?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应届生源与社会生源之间的优势融合或互补?这是扩招后高职院校教学组织模式改革所面临的课题。其次,按照“标准不降”的扩招要求,在坚持基本专业教学标准的前提下,如何建构适应不同生源的差异化质量评价标准?如何打破传统的一体化评价模式,为不同社会生源创设个性化发展的空间?这是扩招后高职院校不得不应对的教学评价难题。第三,基于应届生源与社会生源的文化基础和工作经历的差异,如何变革单一的主要面向应届生源的课程体系?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怎样进行相应的变革?如何贯彻落实《改革方案》中学分银行、学分转换,以及1+X学历与证书转换的考核与评价制度?这是扩招后高职院校必须要面对的教学改革主题。   三、以扩招为契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高职院校扩招必将对职业教育体系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实践中,高职院校扩招使得高职教育发展既面临机遇和也面临挑战。机遇是指高职院校扩招本身所蕴含的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机遇;挑战是指由于量的扩张所凸显的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隐忧。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将高职院校扩招“好事做好”,进而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彰显高职教育办学定位的类型性   就高职教育而言,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不彰,始终没有跳出普通教育模式的窠臼,是制约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及社会认可度不高的主因。在扩招背景下,只有强化和彰显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才可能避免落入规模扩大而质量滑坡的困局。本质上来说,职业的类型特征就是人才培养标准的应用性、服务面向的市场性。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不是政府给定的,而是高职院校实实在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   首先,坚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底色,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高职院校不是要不要开展校企合作的问题,更不是借故合作困难而可以懈怠不作为的问题,而是要把开展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问题。尤其在扩招背景下,更要广泛开拓校企合作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创新,探索引企入校、企业办学办专业以及建设职教联盟、产业学院等校企合作模式,建构适应不同生源、不同专业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   其次,着力构建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扩招背景下,亟待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模式,为学生接受高职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通过启动和推行“1+X”证书制度,以及人才市场招聘制度改革,倒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高职院校从模仿普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向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人才培养范式转变。   第三,建构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标准不降”是高职扩招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底线。一方面,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规范专业设置,严格课程与教学过程质量管理标准;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的生源,建立机制灵活、模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体制、学习方式、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   2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强化高职教育服务面向的区域性   面向市场、服务产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对人才市场和产业结构变化更为敏感,反应更为迅速;相对于个体发展以及通识教育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现实需要是第一位的。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区域性。这种区域性不仅表现在办学主体的区域性,也表现在服务面向的区域性。实践中,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共生关系,经济活跃度越高或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往往就越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社会认可度也会越高。当然,这并不是说,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不能办出高质量的高职教育,在扩招背景下,关键是要建立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机制。   发展就意味着结构的转变,经济发展如此,高职教育发展也是如此。一方面,政府要根据区域经济转型的战略要求对职业教育发展以及高职扩招工作做好顶层设计,推动区域内高职院校合理定位,使每一所高职院校集中力量办好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群。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主动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增设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以内涵建设推动专业升级改造;扩招计划要优先布局在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社会民生领域紧缺和就业率高的专业,不仅要保障扩招不降质,而且要避免扩招后就业难。   3深化多元利益主体合作教育,强化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开放性   实践中,高职扩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招生、就业、培养模式、财政投入、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系统化变革;从实施主体而言,涉及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人才市场等相关主体利益及其权责关系的变化。现代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更加开放的体系,既离不开政府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等方面的综合支持,也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协同配合,更离不开与人才市场的密切互动。   实践中,政府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加大对高职扩招的财政支持力度,扩大高职学生奖助覆盖面;完善中高职衔接贯通机制,打破中高职之间的体制性隔阂;通过就业市场和评聘制度改革,为高职毕业生营造更加公正的就业环境;着力推进“1+X”制度改革实践,倒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院校要将扩招工作置于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以及多元利益主体相互协同背景下统筹规划落实,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相关政策激励和体制机制改革,整合社会办学资源,真正与行业企业结成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乃至命运共同体,让行业企业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以扩招为契机,瞄准社会需求,构建专业集群发展机制,使教学链与产业链、岗位链深度嵌接和融合,使高职扩招建立在坚实的质量保障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33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马廷奇 2020-05-04 0 22624

    NO.13

    二手车到底如何鉴定车况,汽车车身结构件及车身覆盖件如何影响车辆价格?良心车商压箱底技能教给你,看完有收获快速鉴定二手车车况方法

    汽车车身结构件及车身覆盖件如何影响车辆价格? 二手车到底如何鉴定车况,良心车商压箱底技能教给你,看完有收获快速鉴定二手车车况方法 二手车鉴别是一件很专业的事情,但作为不懂车的朋友来说,总不能每次去看车就请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帮把关吧,成本太高,人家师傅也很忙。那怎么办呢?自己先学会几招鉴别技巧就很重要了。没办法,江湖套路深,技多不压身!!!! 自己去二手车市场看车,带上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操作一番”了。对于鉴别二手车来说,手机的用处还是很大的,它可以让你了解到相当多的车辆信息。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缺乏二手车评估检测的经验,更没有二手车评估师等专业人士练就的“火眼金睛“,所以在二手车交易中很容易吃亏。因此很有必要了解如何快速鉴定二手车车况的方法,以便在二手车买卖过程中快速了解车辆真实车况。其实,“验车”只要把关好关键的几个方面。通过“手摸眼看”,检查好几大要害,就一定能选到品质不错的二手车。 在二手车交易中,最影响车辆价格的便是车况。所以,不管是买车还是卖车,对于车况整体把握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汽车骨架的三大组成构件:汽车结构件、汽车加强件、汽车覆盖件是如何影响二手车车辆价格的吧! 什么是汽车骨架的三大组成构件? 汽车骨架三大组成构件是车辆鉴定的基础内容,其重要性也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1、汽车结构件 汽车结构件是指车体框架,可以理解为支撑车体的骨骼,是安全的第一保障。因为结构件本身是一体的,所以只要有所损伤,修复就势必要进行切割焊接工作,安全性会大幅下降。因此但凡结构件受到损伤的车辆,都会被定性为大事故。 如图所示,汽车结构件指的是前后纵梁、A、B、C三对支柱,以及前后轮旋。汽车结构件因为影响着汽车驾驶的安全性,所以在车况鉴定和贬值问题上的影响最大。只要以上部分存在问题,都将被视为车辆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定性为大事故。 检查要点: (1)是否存在钣金切割痕迹 (2)是否存在褶皱、焊接修复痕迹 (3)是否有腻子胶 上图所示的情况,应该是侧面撞击导致B柱变形,通过修复拉直之后,边部必然有些破损,然后采取焊接修复之后刮上了腻子胶,所以足以到有腻子胶,那么就必然存在事故。 2、汽车加强件 汽车加强件是指汽车骨骼的一系列强化保护结构,一般车辆碰撞是由加强件首先对碰撞力量进行缓冲吸能,例如:前后防撞梁和翼子板内缘,加强件可以理解为人体的肌肉组织。 需要注意的是: (1)为了保证车辆安全,A、B、C柱也做了加强,这是为了保证车在翻车或者受到上部力度冲击时能够保护乘客。但是ABC柱本身亦属于更高程度的结构件,所以在这里并没有体现。 (2)水箱框架有的是塑料组成的,所以采用塑料作为材料的水箱框架不属于加强件。 (3)除此之外也有很多部位属于加强件,但是在检测过程中,主要以上图中部位为主。 汽车加强件的损伤是对车况碰撞严重性的一个初步判断,是作为事故车判定的一个引点,但是不能作为结论依据。一般发现加强件出现修复痕迹或更换痕迹,就必须对汽车结构件进行检查。 3、汽车覆盖件 汽车覆盖件是指汽车表面的蒙皮,比如车门、翼子板、机盖、前后杠等,类似于人的表层皮肤。 覆盖件修复--汽车在驾驶过程中,难免会有些刮刮蹭蹭,汽车覆盖件的损伤在所难免,所以其本身造成的贬值并不严重。漆面磨损,事实上对于车辆本身价值无足轻重,但是很多人都希望能买到原车漆的二手车,因此车漆也成为了二手车的一个增值卖点。但是,覆盖件的钣金喷漆,对车辆的整体价值影响并不严重。 覆盖件更换--当我们发现覆盖件有更换嫌疑时,那么这里可能出现过严重的冲击。那么就需要进一步确定覆盖件内部。例如:车门更换,我们就需要检查车门安装螺丝、车门对应框架。 检查要点: (1)是否有桔皮或滴流 (2)是否有噪点 (3)漆面数值不正常 我一直强调的“找车转3周”! ①看全车玻璃生产日期(玻璃的生产日期应该和车子的市场日期相差不过1个季度,如果相差超过一个季度以上要进行重点检查)注:玻璃生产日期读取方法如下图;车子生产日期见车辆铭牌 ②看车身颜色(只要它后期有过补漆,只要条件和环境允许,车子漆面肯定是有色差的,不管它是在哪里做的漆!)注:色差要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才可以看出来,光线不允许这个方法就不好使了 ③摸(用我们可爱的小手指摸便它的全部“肌肤”,每一个钣金件的边缘都用手摸一下,看它的漆面是否顺滑,如果感觉明显粗糙,那这个面应该有过做漆,很可能也有过钣金现象,重点检查)注:用手摸边缘的时候要轻,不然有可能会拉伤手指! 以上三点都检查完之后,针对你发现的问题去看相应位置有没有大的钣金切割痕迹。如果都没有发现明显的问题,就可以辨别这台车应该没有重大的事故,这时候在进行下一步: 掏出你的手机,打开手机闪光灯。以下做的检查是你以后和车商看见的点,还是要仔细观察和发现问题的。 ①找到车商老板,拿到钥匙 进入驾驶室,熟练的将方向盘向一个方向“打死”,然后下车打开你手机的闪光灯,然后蹲下从打方向留出的空隙观察车子的悬架部位,看悬架有没有明显的渗油情况,如果有就是你砍价的点。四个悬架都用手机光线仔细检查一遍,对于你砍价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实战教你鉴别二手车车况,简单直接有效!绝对干货! ②打开手机摄像功能 因为二手车市场的车子你是上不了架子看底盘的,那手机的摄像功能代替你的眼睛,放大你的观察范围。将你看不到的地方,用手机拍摄下来后进行观看,如果有明显的切割和钣金或变形是可以发现的。记住,录像的时候一定要慢!!!!,这样有利于分辨状况! 实战教你鉴别二手车车况,简单直接有效!绝对干货! 1、将车辆放置在平地上,站在距车3至5米的正前方,观察车的肩部是否一样高,如果不同,就说明车身钢架修复过或悬挂、减震没有修复好。 2、检查发动机盖与两侧前翼子板的接缝是否一致。 3、检查前方大灯新旧程度是否一直,灯位缝隙是否均匀,左右是否对称。 4、打开发动机引擎盖,查看引擎盖边框的原胶条是否存在,整个机盖内侧平面是否变形。 5、检查完机顶盖,站在车前45度角的位置,查看车身侧面光洁平整度。 6、检查前后两扇车门的接缝是否均匀对称。 7、观察玻璃密封胶条是否整齐;查看玻璃窗上是否有标识,所有的标识是否为同一品牌。 8、打开车门,查看门框有无变形,门框上的焊接点是否为出厂原胶点;裙边是否有碰撞痕迹。 9、检查A柱、B柱、C柱有无变形,是否有碰撞痕迹或喷漆痕迹。 10、看轮胎胎纹是否老化或者磨损。 OK,以上都做完,没有发现大的问题就可以说明这台车没有重大的事故,可以作为备选目标。如果发现问题咱就直接放弃,就不要进行下面项目了(因为下面的项目会设计到“钱”) 还是要利用到手机,通过手机查两个信息:车辆维修保养记录;车辆出险记录 这两个记录可以辅助我们对车子的鉴别,如果后是正常的,那么这台车成为我们的目标车型了。 记住,这两个记录只是辅助信息,并不能完全相信和依赖着两个信息。(因为这两个记录有可能不全;有可能“造假”) 当以上项目都进行之后没发现大问题,如果你是老司机,您可以继续检查发动机、变速箱状况,试车检查匹配和工况有没有问题,如果都没有问题,这台车就剩下价格的问题和车商谈了。 如果你是个开车经验少的小白,那你这时候可以找老板留下联络方式回家了。回家后在预约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或是修车师傅,再去进行整体的检查。 如果你是小白,这个方法会让你省去很多成本。专业的评估师或者是修车的师傅的时间就是金钱,在你没有确定大概车况的情况下就找这些专业的师傅去检查,可能车子都是有问题的,那就白跑这一趟了! 好了,我们这一期的节目就到这里结束了,我们下期再见!

    二手车鉴定与评估 2020-05-12 0 22026

    NO.14

    疫情“停课不停学”给教育带来了什么,未来的学习会有什么趋势?

      疫情“停课不停学”给教育带来了什么,未来的学习会有什么趋势?由于疫情的影响,今年孩子们的寒假被大大的延长了,教育部倡导2.7亿学生“停课不停学”,利用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家学习。在“停课不停学”最早的提倡者、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先生看来,这段上网学习的时间,将是中国历史上、全球历史上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网上学习的试验,如果这个机会被广大学生、教师和家长利用好了,这段体验将有效的推动中国教育变革,为教育的未来探明方向;如果利用不好,也可能带来很多问题。 那么,如何利用“停课不停学”的机会,充分利用网上学习带来的便捷、自由、资源丰富等优势,把疫情对教育的影响变成一件好事呢?3月4日,汤敏先生应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的特别栏目《空中亚布力》平台的邀请,向全国广大学生、教师和家长分享了他的观点和主张。据统计,截至昨晚八点,共有1028638人通过直播或回放观看了汤敏先生的线上演讲,可见公众对“教育”的关注度之高。我们整理了汤敏先生的演讲,提炼出其中的重点,邀您共同分享、共同思考。    2020年的超长版寒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面对防控疫情斗争的严峻形势,不仅是各项活动的戛然而止、无数群体的“静止”与“沉思”,还有时代不停发展的飞速流转,整个时代趋势的大起大落。   其中,在教育系统,有关省市文件及学校方案里出现了”“网络教学”、“云课堂”、“空中课堂”、“网络课程”、“线上学习“、”在线学习“等十几种不同的概念称谓,“停课不停学”成为所有教育人的统一共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疫情防控期间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居家生活指导,一时间,“线上教育”的风起云涌,各展神通,大浪淘沙过后,教育生态是否会面临重新洗牌,学校教育又会遭遇怎样的发展情态?   学校教育必须思考未来   我们相信,猝不及防的疫情给教育带来的,除了挑战还有机遇。既有应对还有思考,认清未来教育趋势,整装出发,重新上路,学校教育定会走向一个崭新的起点!   一、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近二十年以来,认知学习理论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已渐渐成为教育主流。但现实中,基础教育的课堂还大量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对学生因为不相信,所以选择不放手;因为不信赖,所以课堂不归还。   传统课堂开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防控居家学习与生活,无论老师相信与否,只能把课堂还给学生(网络直播课仍然没有归还),老师们发力点不再是知识的讲授,而是在课程教学与设计、学习指导、重点提示、难点启发、知识点点拨上下功夫。同学们也从来没有获得这样自主的机会,学习在被动的应对之下,产生了学习方式的积极变革。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会了自我规划,自我习得,自主内化。   “停课不停学”有以下的三种基本呈现方式,电视、直播与录播,到底哪种方式最好也在网上引起各方争论,有人认可直播说:前两种没互动,不能称为学习。事实上,如果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我们发现,多元的融合可能对孩子的学习更有益。比如在教学上直播和录播组合,对自觉的同学可以提供资源包,鼓励其自主学习等。请给学校和老师一些时间和空间,我们多宽容、多鼓励,相信在线学习必将在未来介入我们所有人的学习,促进整个社会的学习方式变革!   电视、直播与录播哪种方式好   二、促进校本课程与资源的建设   一个优秀与卓越的学校有三条金标准,一是有鲜明的育人文化;二是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三是有优秀的办学业绩。校本课程与资源才是文化积淀的主体。“防疫”期间,很多学校结合校情与教师特点开发了很有特色的课程和共享资源,校长与教师们说:正是有这样宅在家的机会,让我们一直想系统开发但没有开发出来的工程得以系统思考与实施。疫情结束,我们课程还要继续丰富与完善,并随着育才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大有用武之地,经此一“疫”,极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基因”会成为一个学校最核心的竞争力。 校本资源或课程群   三、加速了学校教研模式的确立   校本课程与资源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而且具有周期性,单兵作战很难高质量完成。“非常时期”学校需要系统的顶层规划,分工合作,全面共享。既有专业的团队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又有专业的团队进行课堂教学组织与互动,还有专业的团队进行班级管理跟进。让所有的教师都动起来,而不是仅仅语数外主课老师在阵前忙碌。   一个规范的、有效的线上教学流程至少包含这些环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堂数据反馈、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数据反馈、作业订正、个别辅导等。所以,网络在线教学不是简单把线下课堂搬到网上,而是一个系统而科学的工程。   网络教学流程   即使疫情结束后,我们的学校依然要采取“整体科学规划、分工精心设计、集体充分研讨、全面高度共享、实现个性完善”的开发办法,共建共享优质课程与资源。我们已经离不开在线教育,就象非典过后,我们离不开淘宝购物一样,这是历史的巨轮不容阻挡。   四、提供了为未来远程学习实战经验   广大中小学生在假期里总会遇到各种学习的困难,以前更多采用集体补课或者报班、找家教的方式解决。传统校外辅导机构,在疫情期间,也都在转变线下教学方式,推出了应用各种平台或工具的直播课堂。但他们仅仅是把原来的讲题课堂生搬进了线上平台,学生跟线下学习没多少区别,一味的老师进行应试讲题,学生与教师与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互动,学生也是被逼着学习。 校外机构以赢利为主要目的   而学校组织的学习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首先内容就丰富的多,既有学科知识,又有心理卫生等内容,还有各项艺体等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说,有的学校趁此机会,几乎开设了一个完整版的网上学校!其次,学校在线课堂教学方式也比机构合理的多,既有录播的,还直播的,教学中既有知识讲解,还有互动,还有练习,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在线课堂样态。 学校的网络教学是公益事业      教育教学形态不会再是以前那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并存。无论是校外机构还是学校都在网络教学中进行不断变革,变革的结果就是在线远程教学将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肯定。   五、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线课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一开始会有些许茫然,但初期的不适应过后,孩子会逐步学会自主规划,自我管理,自主习得,自我突破,自我整理与建构。而回到家里,可以运用网络随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不在是封闭的学习。   回到学校的课程里,希望同学们还能有自我猜想与顿悟的高端体验,还能保留自主规划,自我纠错、整理、建构的好习惯。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的优秀品质   最后,中小学网络教育目前还只是一个辅助教学手段,它不能代替学校课堂教学。同时,在线网络教育还没有到达大规模有效应用阶段,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情感、教学方式上都需要社会及教育者的不断研究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创新思维100讲 2020-05-10 0 21990

    NO.15

    游戏心理学分析:如何提高游戏用户存留?日留存、周留存、月留存,怎样才能让更多的用户留下来?让用户心甘情愿地掏钱

    现在很多APP从业者都在关注渠道、渠道用户质量,但甚少有人去考虑LTV,最优质的用户的终生价值的挖掘,大家却没有重视。希望此文能有一点降躁作用。 一款 APP 和它的用户会经过相遇、相知、相恋、相离四个阶段。每一次亲密接触都存在“分离”风险,因为用户稍有不满,就有可能卸载掉APP。今天就来讲下,如何获得更多“相恋用户”,并且尽量延后分离的时间呢? 其实,留存率是一个分析用户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最基本的指标,我们可以通过日留存率来判断新用户留下来的意愿,通过周留存率来判断忠诚用户转化比例,通过月留存率来判断产品的生命周期,从而合理规划产品,提高产品的价值。 在《时间的朋友:2017跨年演讲》里面,罗振宇针对超级用户即本文的核心用户,怎样让他们留下来这个问题上,给出了一个让我十分认同的答案: 1、持续为他们提供价值 2、为他们创造荣耀感 在我看来,这两个方式,是在当前游戏体验中获取的满足以及游戏之外的精神满足这两个方面给予我们的用户以激励,对他们的付出给予的游戏内外的激励。查理芒格也曾说过:“激励是一个超级开关,永远不要低估激励的作用。” 一、如何突破印象关 提升初期留存 关于如何提升游戏的早期留存,可谓是众说纷纭。在众多理论和观点中,史玉柱的”过三关”理论很好的总结了提升早期留存的关键点和策略,笔者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史老师三关理论中的印象关做一个比较详细的分析。史老师的印象关强调的是画面的精美、操控的舒适、音效的质量,其中,尤以画面精美为最。史老师的这个观点凝结了他的人生智慧,也暗合心理学的要义,可谓是一语道破天机。 首先我们从“游戏初期画面为什么特别重要”这个方面来分析。在游戏初期,玩家刚刚下载了你的游戏,对游戏处于完全不了解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心理学有一个命题“我们需要多长时间认知新物?”一位心理学家讲了一个故事: 我们远古的祖先在东非大草原上结队前行,突然,一种新的动物向它们跑了过来,看体型和动作有点像剑齿虎,但没有那夸张的牙齿,这时远古人类中的一部分靠潜意识迅速做出结论——“它会吃我”,然后撒腿就跑,而另外一部分则在观察和思考,试图了解更多——很不幸,思考者们成了这只老虎的猎物。 在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之路上,这样的故事不断发生,直到对新事物认知缓慢的那部分原始人类基因被无情的彻底淘汰。 这个残酷的故事解答了“我们需要多长时间认知新事物”的问题——答案是令人吃惊的短短数秒钟! 这个神奇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呢?首先我们的大脑里有一个庞大的分类库(其中一部分来自于基因遗传、另外大部分来自后天习得。)然后我们会对遇到的新事物进行归纳,归纳到近似的分类库中并将该库的共性赋予新事物。 现在我们回到游戏上来,玩家看到了你的游戏(新事物),会如何进行归纳呢?因为电子游戏都是后天习得,玩家玩过的游戏种类和玩游戏的时间、经历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所以没有比较统一的游戏分类库。但有一个基础的维度一定是每个人都有的,那就是好游戏和烂游戏。 在数秒钟内认知一个游戏的好与烂,靠什么?只能靠画面! 刚刚我们讲到过,对新事物的归纳是基于什么标准呢?相似度!那么对画面精美的游戏进行归纳时,它和好游戏库相似度高还是烂游戏库相似度高呢?答案显而易见。于是,玩家把画面精美的游戏归到好游戏库中,并把好游戏库的共性——好玩,值得玩下去——赋予了它。 这种通过相似归纳来进行快速认知的方法在心理学上称为“刻板印象”(Stereotypes),有这个理论撑腰,你是不是可以放心大胆的把最好的美术力量投入到游戏初期甚至下载之前的宣传和Logo上了?不要怕,绝对值得! 这时有细心的朋友可能要问了:“照这个理论除了前几秒玩家看到的画面以外,是不是后边随便画成什么样都无所谓了呢?”别急,如果仅仅靠“刻板印象”的话,人类是无法最终成为地球主人的!在建立了“刻板印象”之后,潜意识会对这一印象进行修正,不然就真的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了。 此时应该会有鸡蛋扔上来——坑爹呀,后边还会修正,那后边还不是一样得好好画?什么工作量都没有省呀! 别急,还没说完呢。 玩家认定一件事情后,会注意相符合的结果,忽略相违背的结果(上篇文章提到过玩家参与性提高后会注意自己选对的结果而忽略自己选错的结果),这在心理学上称为“确认偏向”(confirmation bias)。当“刻板印象”把游戏归纳为一个好游戏后,在继续玩的过程中,潜意识会进行校验和修正,但这个修正受到“确认偏向”的强力影响。比如有很棒的音效,潜意识会觉得“你看,这是好游戏吧,这动作的音效多棒呀!”有个怪物移动动作不太协调,潜意识却忽略或淡化了,“这个怪物走路有点怪,不过who care!” “确认偏向”的威力超乎想象,我们生活中常说的 “第一印象”如何重要,其原因就是因为“确认偏向”。 现在让我们回到几百万年前的东非大草原上,我们可怜的远古祖先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艰难的繁衍生息,他们时刻都在面对着各种未知的危险和各种新鲜事物。这也注定了他们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对已经认知的事物进行长期的修正工作,所以在不太长的一段时间后,对该事物的认知就基本定型了,之后如果不出现重大变化就不会再进行修正(什么叫重大呢?比如:长着长脖子的动物突然开始吃肉了!以后见了它要跑。)。 总结起来最符合心理学的设计理念应该是:完美的开始+优秀的前15分钟+及格的后期(美术、UI、音效、操控等)。完美的开始用于通过“刻板印象”将游戏分到好游戏库,优秀的前15分钟在“确认偏向”的帮助下完成对游戏认知修正,及格的后期保证不出现重大的变化重新激活认知过程。这种理念主导下,你的工作量大约是“全完美”(完美开始+完美15分钟+完美后期)的20%,但却能达到“全完美”实际效果的80%甚至更多!这种设计理念是中小型开发团队毫无争议的首选。 接下来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游戏中后期画面不那么重要?这里我们要引用的是著名的“变化盲视”(Change Blindness)理论。“变化盲视”是指当你关注某一事物时,视野内其他事物的变化很难引起你的注意。该现象相关的实验有很多,并且很多拍成了视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PS:变化盲视也是魔术师最爱使用的招数。) 我们以ARPG为例,玩游戏一段时间后,玩家在战斗过程中的关注点已经转移到如何躲避怪物攻击、如何走位引怪等方面,当你和一群怪物艰苦缠斗的时候,你关注的是怪物的移动和攻击,这个时候你根本不会关注游戏场景的变化,甚至怪物服饰的变化也会被完全忽略。 你可以回忆一下你最近在玩的游戏第六章和第七章的战斗场景是否一样?我猜你多半需要打开游戏去专门看一下才知道答案。 对于开发者来说,在这个阶段去精心绘制场景里的一根图腾或者为怪物设计一个漂亮的帽子,是不是有点好钢没用在刀刃上的感觉? “刻板印象”+“确认偏向”+“变化盲视”,这些理论很好的解释了史老师集中力量狠抓游戏开始阶段的原因。我们不得不佩服史老师深邃的人生智慧和独到的眼光,在此向史老师表示最诚挚的敬意,您真的太牛了! PS:额外插一句,在开始的15分钟里,如果有些并非必要的东西你没能力做好,那就宁可不要做。玩家的潜意识是发现不了你缺东西的,但你展示给玩家的东西就会被用来做认知修正!做的不好可是要减分的哦! 但是,也不要滥用这个办法,玩家毕竟不是傻子,缺的东西太多,他肯定会察觉到,到时候造成严重流失可就谁都帮不了你! 二、让用户掏腰包的秘密 除了个别志向远大到超出我们理解范围的神人,大部分游戏从业者最大的希望都是自己的产品能够赚钱,那么怎样让用户更乐意掏钱呢?让我们从一个故事开始。 1、社会角色会影响人的行为 1971年津巴多教授将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地下室改造成一个模拟监狱,并招募了一批学生志愿者,通过抽签扮演狱警和囚犯。试验造成了近乎灾难性的后果,津巴多教授的评价是:“在实验开始的时候,两组人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一个星期之后,他们之间已经变得没有共同之处了。”扮演“狱警”的学生很快变得残暴无比,他们殴打和折磨“囚犯”,让他们用手刷便池、舔鞋、头朝下倒立,而“囚犯”学生变得胆小、恐惧、顺从和自卑。实验也因为远远超出了预设的容忍范围而提前中止。 是什么让本无差别的两组人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他们从哪里学来的残暴和自卑?答案是社会角色。 心理学对此的定义是:我们每个人都同时属于许多重叠在一起的社会群体,在每一个群体结构中我们都占有一定的位置。社会角色代表了人们对不同社会位置的行为模式的期望。 男性、儿子、青少年、中国人、已婚者、教师、科学家、乐队指挥、消防员等等,都是社会角色。 在斯坦福监狱试验里,当学生接受并适应了“狱警”这个社会角色后,其所对应的行为模式——对囚犯的打骂与虐待——就开始发挥作用,让他们做出了他们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恶行。而当学生接受并适应了“囚犯”这个社会角色后,恐惧、自卑就占据了大脑,他们遵从囚犯的行为模式——被狱警折磨并尽力讨好狱警以减轻折磨——忍受着从没有想过的侮辱。 2、两个词语对游戏用户的心理暗示作用 让我们从令人窒息的斯坦福监狱里走出来,回过头来审视一下,网络游戏中同样存在社会角色。 在关于社会角色的心理学定义中,特别强调了“重叠在一起的多个”。游戏用户也不例外,每个用户身上都重叠了多个社会角色。有些是现实中的社会角色,比如男性、土豪、学生,有些是在游戏中新获得的社会角色,比如帮主、小R、小白玩家。 那么社会角色究竟对游戏用户的行为起多大的作用呢? 首先让我们看看“女性”的作用。对于“女性”这个社会角色来说,“不喜欢重度游戏”是其行为预期之一。也许可以举出一千个理由说明女性为什么不适合重度游戏,但如果某个科学狂人完全封闭养育10000个童男童女到18岁,然后拿一款重度游戏给他们玩,我相信喜欢上这款游戏的人中男女比不会超过6:4。而不是现实社会中让人无奈的的8:2甚至9:1。这就是社会角色的力量。 再让我们看看“三十多岁”的作用。对于“三十多岁”这个社会角色来说,“爱玩游戏”已经不是他的行为预期了。所以如果你细心的话,会发现用户年龄分布上从29岁到30岁总有一个相对较陡的下降曲线,30岁比29岁真的忙了很多吗?30岁比29岁的经济负担真的重了很多吗?其实并没有。只是因为进入三十岁以后,你有了新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的行为预期改变了你对游戏的看法。 3、大R、中R、小R......与付费相关的游戏内社会角色 如果你基本认同社会角色在游戏用户身上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下与付费相关的是哪些社会角色。 大R、中R、小R、免费用户,这些新的社会角色随着免费+道具收费模式网游的崛起而迅速形成,并同时形成了每个角色的行为预期。 国王、帮主、长老,这些虚拟的社会角色同样拥有对应的行为预期,只不过因为游戏之间的差异让这种预期多了不少细节上的区别。 当玩家找到对应的社会角色后,对应的行为预期就会开始工作,除非不停的刻意提醒自己,否则让你掏腰包的就不是你的逻辑思维,而是你的社会角色了。 4、想要用户付费,社会角色还需“唤醒” 是不是说我们只要做款游戏,把用户拉进来,就可以等着社会角色发挥作用然后数钱了呢?当然不是!玩家的社会角色需要在游戏过程中逐渐被“唤醒”才能发挥作用,那么首先要有不错的留存率,给“唤醒”创造足够的时间;其次你要有很好的唤醒策略来优质高效的完成“唤醒工作”;最后你要给唤醒后的用户足够的发挥空间(大R玩家1~2万就填平了所有的养成系统对游戏来说绝对是个灾难)。 5、总结起来就是:留存、唤醒、发挥空间。 关于留存,本文不过多的展开讨论,只说个常理——对于“正常人”这个社会角色来说,“坚持玩一款烂游戏”肯定不会是行为预期的一部分。 “发挥空间”是游戏策划的基本功,对于“优秀游戏策划”这个社会角色来说,“挖一个看似很浅其实很深的坑”是行为预期中的一部分。在此也不过多的展开讨论。 那我们究竟要讨论什么呢?当然就是角色的“唤醒”。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他人在场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他人在场”。例如陌生人的出现会让你停止抠鼻子这种与社会角色预期不符的行为。“他人在场”能进行角色唤醒,并且“他人在场”的数量和角色唤醒正相关。 由于虚拟世界的特殊性,在这里还要提出一个新概念“有效在场”,只有能够观察到你特定行为的人,才算是对于这个特定行为有效在场。例如游戏主城里跑来跑去的玩家是无法让你停止扣鼻子的。但他们是你酷靓发光的装备和稀世强大宠物的“有效在场”。赢得争霸战名次的时候,观看比赛和查看排名的用户是“有效在场”。有些游戏设计排行榜参拜也是为了增加“有效在场”的人数,来唤醒大R用户的社会角色。 这方面做得最好的,要数蓝港在线,从王者之剑那占据主城大半个屏幕的超级宠物,到神之刃的纯帅礼盒。蓝港内部有高人呀! 关于“他人在场”有两个要点,第一是“有效在场”,如果装备升到10阶看不出任何外形变化,那么一主城的玩家就都无效了。第二是在场数量与唤醒效果的正相关,要想方设法让用户感觉有更多的“他人”能看到他的成果,说句大不敬的话,每个用户都是“人来疯”。 2)选择唤醒 唤醒用户角色的另一个有效方法就是选择,当你来到高档KTV唱歌时,侍应生递上来的酒单上,基本都标识着至尊套餐、豪华套餐、超值套餐等等,这就是典型的选择唤醒。 目前游戏中普遍采用的首冲大奖(还有首抽必得五星卡之类)实际上就是对小R用户的选择唤醒。让玩家看到并选择是否进行首充,能够非常有效的唤醒小R用户,因为他们善于“把钱花在性价比最高的地方。” 但由于种种原因,对中R、大R,前期都缺乏有效的选择唤醒,游戏设计者们都遵循着循序渐进的理念,生怕过早对大R进行选择唤醒会吓跑其他用户,但我们是不是高估了大R的耐心呢? 这方面相对来说做得比较好的是《刀塔传奇》,签到里的VIP一定等级可以领取双份,燃烧远征里边的VIP一定等级可以再玩一次都算是比较勉强的大R选择唤醒,当然如果VIP永久开启地精商人做成“地精商人即将消失,是否永久开启”的模式,效果会更为明显。 笔者不才,在这里提一个方案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在建立多人副本时,让玩家可以选择建立土豪房间,土豪房间在大厅里有特别炫酷的标示、完成后有更优厚的奖励。这样同时起到了“他人在场”和选择唤醒两方面的效果(当然,这样会造成玩家等待土豪房间而增加平均等待时间,并且造成玩家心目中普通房间的价值,所以说只是抛个砖)。 3)标杆唤醒 有没有注意到,现在的游戏攻略已经分化成免费攻略、小R攻略、中R攻略、大R攻略了?这样的目的有是什么呢? 显然一篇针对大R的攻略对小R是丝毫没有用处的,甚至直接造成用户的流失。但一篇小R攻略却能够为用户树立标杆,让用户有更清晰的目标和发展策略。 陌生的道路、陌生的场合、新的游戏,这些都会让你感到迷茫,因为过去的经验可能帮不到你了。这个时候我们会选择跟随,这就是心理学著名的跟随效应(也叫羊群效应)。 借用下“社会比较理论”的结论——请允许我简单介绍一下:人有进行社会比较的心理需要,而比较对象不是随机的,而是倾向于和自己相似的人比较——我们在跟随时也会选择跟随和自己相似的人。所以树立标杆时需要为不同的社会角色树立标杆,这样在选择跟随标杆时,用户就唤醒了自己的社会角色。攻略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覆盖面比较有限,如何在游戏进程中为用户树立标杆,尤其是巧妙的区分用户并展示不同的标杆,是一个崭新而且非常有挑战性的课题,当然,如果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课题,将会得到丰厚的汇报。 他人在场、选择、标杆。今天,你唤醒自己的土豪玩家了吗? PS:“他人在场”数量和角色唤醒正相关并非严格数学意义上的正相关,超出认知范围后就会失效(空旷球场上,观众席10个人还是20个人无意义,收看直播的是1亿人还是2亿人无意义。)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在超R大R在服务器里耀武扬威的时候,小R中R甚至免费用户依然能够找到自己的乐趣。这种方式也体现出了人类心理自我保护的能力。 关于“三十多岁”段落的分析,咱们游戏行业的人不会有太大感觉,因为“游戏从业者”这个社会角色的行为预期中有“常玩游戏”,并不会被“三十多岁”这个新社会角色影响太多。 三、如何在中期留住用户 在之前,我们讨论了如何提升早期留存,现在就聊聊如何提升中期留存。关于中期留存有很多种统计方法,我们粗略得把它定义为用户游戏生命周期的1~3周,能够顺利通过这个阶段的用户,大部分会成为游戏的忠实用户。 这个阶段用户心理活动非常丰富,所以需要多种策略来综合应对,让我来为您一一细表。 1、比较优势 首先是史玉柱史老师的“尝试关”,主要是说玩家在这个阶段通过不断尝试了解游戏并和其他游戏进行比较。史老师认为这一关强调游戏设计的细节,因为玩家大部分都是玩过其他游戏的,你给予玩家的功能大部分都是和其他游戏相似的,这个时候功能的细节将关系到玩家是否最终成为你的玩家。 玩家为什么要比较呢? 让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对 “做出选择”这个行为的分析——人类很少做不加对比的选择。我们的心里并没有一个“内部价值计量器”来告诉我们某种物品真正的价值。相反,我们关注的是这种物品与其他物品的相对优劣,以此来估算其价值。 关于比较在做出选择时到底起多大作用,让《经济学人》杂志社负责征订工作的安娜来给我们讲一个故事。 《经济学人》杂志与时俱进推出了电子版,于是在新一年的征订工作中,出现了这样的征订选项: 电子版59美元/年、电子版+印刷版125美元/年。 由于缺乏直观的比较,68%的用户选择了电子版。 眼看征订收入就要大幅下降,安娜很着急,好在她教心理学的父亲给她出了个主意。于是征订选项变成了这样: 电子版59美元/年、印刷版125美元/年、电子版+印刷版125美元/年。也就是新增了一个印刷版125美元/年的选项。 很显然,第三个方案是好于第二个的,傻子都比较的出来,于是84%的用户选择了第三个方案。 仅仅加了一个根本没有人选择的选项,就完全改变了用户的订阅选择,“比较”在做出选择时起的作用已经不言自明了。 具体到游戏上,人类也许能够粗略分清游戏的好与烂,但具体多好,是很难通过游戏本身来做出判断的,需要和自己印象中的游戏(也就是以前玩过的游戏)进行比较才能得出结论。 当用户认为你的品质好于之前玩的游戏,他就会毫不犹豫的继续玩你的游戏,而当用户认为你的品质弱于之前的游戏,用户大部分会选择离开。因为玩一个品质差的游戏会造成用户内在一致性的冲突。 综上所述,在与其他游戏的比较中取得优势是中期留存的重点。那么该如何取得优势呢?介绍几个小技巧: 1).免费的魔力。人类对免费非常敏感。(例子:亚马逊曾推出购物满30免费邮寄的服务,销量大大上升。但在此之前购物满30邮费就降为一美分却没有多大效果。)如果在一些功能上使用部分免费策略,可以触发玩家对免费的敏感,使玩家明确知道在这个功能上你比其他游戏更好。(比如某些功能有概率出来个美女帮你买单。) 2).损失厌恶,指即使没用的东西人们也不愿失去。目前大家在各种奖励上可谓是一个比一个猛,恨不得你来玩游戏就送房子送车,但在不玩游戏就会造成损失的设计上,就一个比一个畏手畏脚了。而实际上心理学实验证明,比较轻微的损失就足以触发损失厌恶,并激发避免损失的行为产生。当玩家每天来玩游戏时不但可以获得奖励,还可以避免损失,玩家的感觉一定会更好。(是不是觉得很奇怪,避免损失竟然比没有损失的感觉更好。没办法,人类就是这样非理性的动物。) 类似的小技巧有待进一步发掘,但最重要的比较优势是在细节比较中建立起来的,比如:操作是否更方便、更人性;养成设定是否更为玩家着想;界面UI是否更直观更友好。(在《放开那三国的战略与战术》一文中,笔者总结了《放开》的一些细节成功的地方,可以作为本节内容的说明。) 2、心理满足的一致性 用户为什么要玩游戏,简单的说就是满足了用户的某种心理需要,而心理需要这种东西大多是持续或多发的。当用户在你的游戏中满足了需要A,过段时间需要A再次“发作”的时候,用户会随着“自我羊群效应”再次进入游戏满足需要A。如果用户多次回到游戏都不能再次满足需要A,就产生了中期流失。(自我羊群效应建立起来后,要消除它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偶尔的未满足不会有什么大碍,多次未满足才会造成流失。) 所以中期留存除了建立横向比较优势外,还要有纵向的持续性心理满足。首先要确定自己的游戏主要满足了用户的哪些心理需要,然后检查游戏整体设计是否能够持续满足这些心理需要。如果游戏初期满足需要A,中期却不再满足A而变成满足需要B,对中期留存将是灾难性的。另外如果游戏初期对心理需要的满足过于强烈,中期却突然变得非常“吝啬”,同样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3、自身劳动价值高估 《怪诞行为学》中提到了宜家效应(美国的宜家都是拉回家自己装的)——当一件事物有自己的劳动或者想法注入,那么你对这件事物的价值评估就会高于其他人。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于我们投入巨大时间、精力和金钱制造出来的下一代了。相关的实验有很多,小到折纸、组装乐高玩具,大到组装家具、电器,志愿者都为自己制作的东西开出了高得多的价钱。 那么在游戏中期的时候,用户已经构建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游戏数据,这个游戏数据在这个用户自己心中,有着很大价值。当然,这种价值和卖号的价值是不等的,它还包括了很多情感、回忆在里边(比如抱着老婆一起玩游戏的愉悦回忆)。用户持续进行游戏也是一种损失厌恶,不希望自己珍视的游戏数据被人赶超而贬值。 但是,前文所说的试验,无论折纸、乐高玩具还是家具电器,都有最终的成品,而当努力失败未能产生成品时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心理学家们对此进行了研究,试验的大概情况是两组志愿者分别拿到了“简单”图纸和“困难”图纸,拿到“困难”图纸的一组中一部分通过艰苦卓绝的劳动勉强做出成品,另外一部分努力了很久,最终没有能够做出成品。他们的珍视程度会有怎样的区别呢?相信您也猜到了结果。“困难——完成”组最珍视自己的作品,“容易”组其次,“困难——失败”组对自己弄出来的“废品”毫不珍惜。 为什么要提这个试验呢?因为当玩家通过攻略、实践或者和其他玩家的交流发现自己的号“玩废了”,就变成了“困难——失败”组的可怜虫。如果这种情况不幸发生,那么玩家对自己游戏数据的价值认知将从价值千金反转成一文不值,进而很容易彻底抛弃它。(当然,一部分玩家会按照攻略或者他人经验再练个新号,但大部分时候,玩家会选择离开游戏。) 在游戏设计时,中期不要给玩家太大差异化的发展方向,尤其不要有太坑爹的方向,如果必须要差异化,最好给玩家一个相对比较廉价的再造系统,可以让玩家无代价或者小代价的弥补自己的错误。 4、社交黏性 在端游时代,“留人前边靠游戏,后边靠其他玩家。”的思想几乎算是业界共识,但在手游中,社交大都处于从属地位。这里有很多客观的原因,比如手机打字麻烦、用户在线时间重叠度比端游低、社交渠道多样化、新人类责任感和归属感弱等,但仅仅因为客观条件而边缘化网络游戏曾经的核心,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在漫长的进化史上,动物大都进化出群族属性,因为那些偏向于独处的基因独自面对险恶的环境,生存的概率较低,群族属性是如何实现的呢?其实非常简单,大脑产生群体活动的渴望,并对群体活动的结果给予奖励,而吃饭、睡觉、繁衍等保证人类种群在地球上继续存在下去的核心行为同样遵循产生渴望——结果奖励的模式。吃饭、睡觉、繁衍是无法直接通过游戏满足的,但参加群体活动的需求是可以通过游戏实现的,也是游戏能够满足的事关种族存亡的唯一核心行为,如果你是大脑,对于核心行为和普通行为,你会给哪个行为更多的渴望和更多的奖励? 综上所述,游戏社交黏性之所以能够产生比游戏本身更强的吸引力,是因为社交满足的是人类更核心的心理需要,自然会产生更强烈的留存意愿。 手游的游戏周期明显短于端游,固然有游戏设计理念不同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手游的社交黏性弱于端游。我相信最先找到适合手游社交模式的公司,必将在未来一鸣惊人。 总结 正如开篇我们提到的,在中期留存这个阶段“用户行为和心理活动都非常丰富”,也就需要我们有丰富的策略,我们要有横向的比较优势,要持续满足用户的同一心理需要,要呵护用户尽量少玩出“废号”,还要探索适合手游的社交模式以期先发制人。 是不是看上去很辛苦?没办法,足够的努力+正确的方向+合适的机遇=成功。朋友们,加油吧! PS: 1、需要强调的是,游戏对心理需要的满足不是恒定的,而是递减的,一方面是因为游戏设计上不能让玩家一直没有阻碍的发展,一方面是因为用户的“耐受性”增加。这其实也是“再好的游戏终究会有生命周期终结的那一天”的原因。 2、困难图纸并不是能组装出来更高级的东西,而是故意在图纸中有一些错误和纰漏。 3、关于廉价再造系统,是从留存角度考虑问题,如果有朋友质疑说再造系统是端游收入的一个重头戏,那么我想说的是,今天讨论的是中期留存,而一般端游再造系统的付费动机主要在游戏后期。在游戏中期提供廉价再造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4、归属感和责任感都是帮派系统的主要心理需要。 5、文中提到的操作更方便、UI设计更合理美观等,都是设计心理学的范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学习一下。 6、持续满足同一需求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去满足用户的其他心理需求,实际上随着游戏的深入我们要给用户更多层次上的心理满足,并以此来部分弥补满足感递减带来的问题。“持续满足同一需求”强调的是对同一需求不能开始有后来没有,也不能一开始很猛,后来却不给力了。

    GameRes游资网 2020-05-21 0 21674

    NO.16

    【汽车研发技术帖】某汽车前轴轻量化及有限元分析

      【技术帖】某汽车前轴轻量化及有限元分析 [摘要]汽车轻量化技术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实现前轴轻量化对于优化整车性能、降低燃油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环保价值。前轴是底盘系统中的重要部件,直接关系着整车安全性和操作稳定性,其对力学性能和制造精度要求极高。为了制造高性能轻量化汽车前轴,对其成形工艺的研究必不可少。 针对某轻量化前轴产品进行研究,对其进行力学性能分析,验证其是否满足使用要求。轻量化汽车前轴对其成形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字梁部分壁厚变化大,轻量化汽车前轴成形难度增大。因此,精确制造轻量化汽车前轴,需要研究工艺参数对辊锻成形的影响规律以及锻件成形过程中微观组织变化情况。 轻量化汽车前轴的精确制造离不开合适的成形工艺参数的选取。建立有限元模型,对第1道次辊锻成形进行有限元模拟,与实际锻件进行尺寸对比,验证了模型准确性。研究四个关键工艺参数(坯料初始温度、辊锻机转速、摩擦因子、模具板簧座截面圆角值)对汽车前轴辊锻第1道次成形的影响规律。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各工艺参数对第1道次最大成形载荷的影响程度,选取轻量化汽车前轴成形工艺参数。 为研究汽车前轴轻量化方案以达到轻量化的目的,首先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 对汽车前轴在制动工况及动载工况下的受力进行分析,得出前轴应力分布情况。其次,根据应力分布情况对汽车前轴进行轻量化设计。最后对优化后的方案进行上述两种工况的有限元分析,并对优化前后前轴应力及重量进行对比,确定最终轻量化方案。     0 引言   前轴是汽车的主要承载件之一,由于在汽车行驶中,来自路面的反作用力、冲击力、制动力矩等各种载荷经车轮、前轴等传到车体,因此要求前轴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良好的动态特性[1-3]。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汽车货运量加大,在提高运输安全性的同时,通过降低车身质量而达到节能减排是目前设计人员的一大课题。汽车前轴是汽车的主要承载构件之一,因此对前轴进行力学分析和结构优化也迫在眉睫[4]。为研究某汽车工字梁前轴轻量化方案,本文首先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Workbench 对前轴在制动工况及动载工况下的受力进行了分析,得出其应力分布情况,根据应力分布对其进行优化,最后对优化后的方案进行有限元分析,并对优化前后进行对比。   1 汽车前轴有限元静力分析   1.1 实体建模   本文对前轴进行制动工况、2.5 倍动载工况下强度分析,前桥额定载荷为2 200 kg,轮距1 715 mm,轮辋安装端面距1 958 mm。   用三维建模软件绘制前桥相关零部件的三维模型并进行装配,便于施加边界条件。制动工况跟动载工况的三维模型有所区别。制动工况三维模型主要包括前轴、转向节、转向节销、前轮毂、板簧辅助支撑等,动载工况三维模型主要包括前轴、转向节、转向节销、推力轴承和辅助支撑座等。由于前轴曲面及变截面较多,要求三维模型尽量接近实体模型。三维模型要按照1:1 的比例建立,如图1 所示。 (a)制动工况 (b)动载工况 图1 前桥三维模型   1.2 材料设置   前轴、转向节、转向主销材料为40Cr,密度7 870 kg/m3,弹性模量211 GPa,泊松比0.277,屈服强度785 MPa[5];其余材料为结构钢,密度7 850 kg/m3,弹性模量200 GPa,泊松比0.3。   1.3 接触设置   根据前桥零部件接触的实际情况,包括前轴和转向节销、转向节和转向节销、转向节销和推力轴承等的接触关系都定义为绑定。   1.4 网格划分   由于零部件曲面较多,采用自动样式划分网格,前轴网格大小为8 mm,其余零部件网格大小为10 mm。网格如图2 所示。 (a)制动工况 (b)动载工况 图2 前桥有限元模型   1.5 边界条件及载荷设置   1.5.1 制动工况下   约束:在板簧辅助支撑处添加线位移约束,一端固定,一端放开横向位移约束。载荷:在轮胎着地点处添加远程力,力的大小为17 959 N,作应面为左右轮毂螺栓孔处。   1.5.2 动载工况下   约束:在辅助支撑处添加线位移约束,一端固定,另一端放开横向位移约束。载荷:按2.5倍载荷在板簧托面分别添加垂直向下的力,大小为27 500 N。 约束及载荷设置如图3 所示。 (a)制动工况 (b)动载工况 图3 约束及载荷   1.6 分析结果   前轴制动工况、2.5 倍动载工况分析结果如图4 所示。   从图4 可以看出,前轴制动工况最大应力出现在板簧托外侧上方,值为426.79 MPa,安全系数1.84;动载工况最大应力出现在板簧托内侧下方,值为405.09 MPa,安全系数1.94。 (a)制动工况 (b)动载工况 图4 前轴Von-Mises 应力   2 汽车前轴轻量化   2.1 汽车前轴轻量化方案   从图4 可以看出,前轴除去最大应力位置外,中间工字梁及板簧托处应力都较小。并且,根据文献[6]所述,对于一般的汽车零部件屈服失效安全系数要大于等于1.5,所以此前轴具有一定的降重空间。   综合考虑前轴制造工艺、整车装配空间等因素,对前轴中间工字梁截面、板簧托截面进行优化计算,经过多次修正,形成方案1—方案3,获得最优截面。   中间工字梁截面及板簧托截面尺寸图见图5,具体截面尺寸见表1。 (a)中间工字梁截面 (b)板簧托截面 图5 前轴截面尺寸 表1 截面尺寸   2.2 轻量化汽车前轴有限元静力分析   以方案3 分析结果为例,前轴优化后的分析结果如图6 所示。   将初始方案以及方案1—方案3制动工况、2.5倍动载工况分析结果汇总如表2 所示。 表2 分析结果对比 (a)制动工况 (b)动载工况 图6 前轴Von-Mises 应力   对比以上所有方案,通过对工字梁截面、板簧托截面优化,方案3 与初始方案相比,前轴实现降重4.0 kg。制动工况最大应力502.86 MPa,安全系数1.56;动载工况最大应力382.88 MPa,安全系数2.05,并且动载工况安全系数要高于初始方案,可以满足强度要求。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某汽车工字梁前轴在制动工况及动载工况及下的受力进行分析,得出其应力分布情况,根据应力分布对中间工字梁截面及板簧托截面进行轻量化设计,并对优化后的方案进行有限元分析确定其应力分布情况,得出前轴在降重4.0 kg 的基础上仍然能够满足强度要求,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来源:期刊-《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作者:孔德利,冯美波,陈长波,张青荣(山东省 诸城市义和车桥有限公司)

    汽车轻量化在线/孔德利,冯美波,陈长波, 2020-05-12 0 20041

    NO.17

    北京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政策解读及诠释 附图解及原文

            工业4.0有机会让我们能接触到更为顶尖的技术领域;技术在于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工作实践,以及技术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从而包装、武装自己;方能他人前面,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北京作为中国首府、大都市,在人才的引进与技术提升方面做了很多规划和部署。今年初,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国办发〔2019〕24号)精神,立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研究制定了《北京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实施。   一、北京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出台背景   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部署和要求,本市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举措,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19年至2021年,北京市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为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二、图解《北京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重点在高精尖、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生活性服务业、城市运行保障等重点领域,广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加大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本市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七类重点群体技能帮扶力度;构筑开放多元的职业培训体系。具体包括六部分17条内容。   第一部分,明确了总体目标。坚持需求导向、结果导向,按照培训信息公开化、培训项目目录化、培训评价即时化、培训资源集成化、资金使用有效化的工作思路,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经过努力,到2021年底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3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3%。   第二部分,重点围绕企业职工开展岗前培训和岗位提升培训。推行企业新录用人员先招用、再培训、后上岗的岗前培训制度,实施岗前培训3项行动计划,包括:新职工岗位适应性培训计划、新型学徒培养计划、高危行业安全技能提升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开展在岗培训、脱产培训、在线学习等职业技能培训,对于岗位培训实施3项行动计划,包括:岗位培训提升计划、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培训计划。   第三部分,对于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实施两项培养计划。一是围绕首都十大高精尖产业发展以及金融科技、文创等重点产业,按照动态清单化、目录化、菜单式的培训模式,实施重点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二是实施生活服务和城市运行保障等重点领域从业人员培训计划。此外,确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本市培训试点区,除享受市级普惠政策外,还可根据区域实际制定相应培训及奖补政策。   第四部分,针对重点群体开展就业创业四项培训计划。一是对于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含低收入农户)、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转岗职工、本市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等七类群体,实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免费培训计划。重点围绕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重大项目,持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二是支持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开展以工代训,实施就业困难人员培训补助计划。三是实施家政服务提质扩容专项培训计划,对开展家政服务人员岗前培训和“回炉”培训的企业给予补贴。四是实施农民职业素质提升计划,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主组织实施农民免费培训。   第五部分,围绕提升培训主体供给能力,提出五项行动支撑。一是支持企业扩大培训规模。支持企业设立培训中心,开展职工技能培训,积极承接补贴性培训服务;加强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加大补贴力度。二是支持职业院校扩大培训供给。加快部分市属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职业院校在内部分配时,应向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一线教师倾斜,保障其合理待遇。三是支持社会力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工作。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完善评估奖惩制度;建立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建立评价工作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开展评估检查。四是创新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和模式。大力发展“互联网+”等现代培训方式;推进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五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建设。积极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清单化管理,加快职业培训管理信息化建设,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实名制管理,对培训全程进行监管。   第六部分,提出四项保障措施。在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建立“小组统筹、市区实施、行业主责、机构参与、财政专账、一网通核”的工作机制。主要从强化各部门及各区工作职责、统筹规范资金使用、加强质量监督检查、做好政策解读和舆论宣传等方面提出要求。   《实施方案》相关政策自2019年1月1日起执行。   这也进一步证实了人才是我们希望,也是我们的未来;世界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将拥抱未来。         附:《北京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全文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   京政办发〔2019〕18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北京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9年9月27日   北京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2019-2021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国办发〔2019〕24号)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举措,立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需求导向、结果导向,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按照培训信息公开化、培训项目目录化、培训评价即时化、培训资源集成化、资金使用有效化的工作思路,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力争到2021年底,本市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3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3%。   二、大力开展企业职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   (一)加大企业职工岗前培训力度。推行企业新录用人员先招用、再培训、后上岗的岗前培训制度,开展适应岗位需求和发展需要的技能培训。一是对于企业新招用人员,在员工入职12个月内,培训时间不低于40课时的,按每人5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补贴。二是实施“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新型学徒培养计划,深化“共建专业、共育人才、共建基地”的培养机制。对于实施1至3年培养计划的新型学徒,根据产业急需程度、职业类型、培养等级以及实施效果,按照每人每年5000元至80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补贴。三是实施高危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提升行动计划,2019年1月1日以后新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且在本市缴纳失业保险1年以上的企业职工,按照每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个人补贴。   (二)加强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企业开展在岗培训、脱产培训、在线学习等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企业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实施3项岗位技能素质提升培训计划:一是实施岗位培训提升计划,对于2019年1月1日以后新取得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且在本市缴纳失业保险1年以上的企业职工,分别按照1000元、1500元、2000元、2500元和3000元的标准给予个人技能提升补贴。其中,经认定的困难企业开展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或职业技能等级培训的,再按照上述标准的50%给予企业补贴;困难企业开展企业职工非等级技能培训且培训时间不少于20课时的,按照每人5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补贴。二是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支持企业组织高技能人才参加技术革新、工艺改造等研修培训项目,按照每人5000元的标准,每年给予每家列入研修培训项目的企业不超过30万元的研修补助。三是实施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培训计划,支持企业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承担技艺传承培训、技术技能革新、技能推广交流等项目,每年给予每个申报通过的项目不超过30万元的资助。   三、加强重点产业、重点领域职业技能提升培训   (三)实施重点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围绕首都十大高精尖产业以及金融科技、文创等重点产业,将技能提升培训纳入产业服务包,以需求为导向,开发培训项目。对于高精尖产业企业和金融科技企业组织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且经考核合格的,按照每人不超过2万元的标准,给予企业补贴;对于参加培训且培训后在本市相关企业就业3个月以上的,按照不超过上述标准的50%给予个人奖励补贴。针对创意设计、动漫制作、高端民宿、老字号技艺传承等文创产业,开发培训目录,对于相关企业组织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的,按照每人不超过50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补贴。   (四)实施生活服务和城市运行保障等重点领域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在养老护理、安保、医疗陪护、托幼、快递等领域,组织开展从业人员技能提升培训,取得相应证书的,根据工作实际,按照每人不超过30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或培训机构补贴。对于城市供水、排水、供热、燃气、园林绿化、公共交通、环境卫生等城市运行保障领域和其他重点领域的企业,组织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的,按照每人不超过40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补贴。   此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本市技能培训试点区,除享受市级普惠政策外,还可根据区域实际制定相应培训及奖补政策,市级资金根据开发区资金投入情况予以配套支持。   四、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培训   (五)实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免费培训计划。面向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含低收入农户)、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转岗职工、本市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持续实施劳动预备培训、就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等免费培训。围绕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重点工作或重大项目,持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加强创业培训公共服务,创新创业培训模式,强化创业培训项目开发,以本市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对符合条件且有创业愿望的重点群体开展免费创业培训。   (六)实施就业困难人员培训补助计划。加大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按照每人每月500元标准,给予企业不超过6个月的职业培训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给予培训期间生活费补贴。   (七)实施家政服务提质扩容专项培训计划。对家政服务人员开展岗前培训,每人每年培训时间不低于80课时的,按每人20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补贴;开展“回炉”培训,且每人每年培训时间不低于40课时的,按每人5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补贴,其中,对于开展“回炉”培训的员工制家政企业,按每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补贴。   (八)实施农民职业素质提升计划。对于观光休闲、乡村旅游、林下经济、农村电商等新业态,重点围绕提升农民职业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建立培训目录,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主组织实施农民免费培训,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五、调动培训主体积极性   (九)支持企业扩大培训规模。支持各类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或者吸纳就业人数较多的企业设立职工培训中心,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承接补贴性培训项目。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支持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组织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并按照每人不超过4000元的标准给予实训基地补贴。   (十)支持职业院校扩大培训供给。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思路,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加快部分市属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制定职业院校职业培训管理办法,在核定职业院校绩效工资总量时,可向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单位倾斜。允许职业院校将一定比例的培训收入纳入学校公用经费,学校培训工作量可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全日制学生培养工作量。职业院校在内部分配时,应向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一线教师倾斜,保障其合理待遇。   (十一)支持社会机构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工作。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完善评估奖惩制度,推动规范化、品牌化发展。按照国家要求,建立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支持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建立评价工作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开展评估检查,提高评价工作水平。   (十二)创新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和模式。科学设计培训内容,将职业道德、质量意识、法律意识、安全生产、卫生健康及就业创业指导等综合性培训内容贯穿培训全过程。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实习实训。大力发展“互联网+”等现代培训方式,鼓励建设智能化培训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推进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加快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组建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开展前沿技术、知识更新培训,加大远程培训课件开发与更新力度。   (十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建设。积极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清单化管理,公布培训和评价机构目录,便于劳动者按需选择。加强职业培训师资培养和专家队伍建设,推进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共建共享。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实行专兼职教师制度,可按规定自主招聘企业技能人才任教。加强职业培训质量评估督导,加快职业培训管理信息化建设。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实名制管理,对培训全程进行监管,确保补贴资金精准使用。各区可对企业、院校、培训机构的实训设施设备升级改造予以支持。   六、加强组织保障   (十四)健全工作机制。本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在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小组统筹、市区实施、行业主责、机构参与、财政专账、一网通核的工作机制。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技能提升行动跨部门、跨层级的统筹协调,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分解工作任务,建立完善专项资金发放台账,建立工作报告制度和督促检查制度,抓好任务落实。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区要把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作为重要民生工程,结合实际,严格落实企业职工和重点群体技能提升培训任务。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牵头组织好本系统、本领域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工作,制定相关支持政策,组织培训和资金审核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行业协会,以及社会培训和评价机构要共同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财政部门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资金的监管,做到专款专用,分账核算,确保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依托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信息平台,加强与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区的沟通协调,及时汇总培训人员和补贴数据,实现一网比对、一网归集、一网统计。   (十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将就业专项资金、人才经费、行业产业发展经费中用于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统筹用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单独建立“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相关政策自2019年1月1日起执行,符合相关培训补贴政策的劳动者,每人每年可享受不超过3次,同一职业同一等级不可重复享受。企业要按有关规定足额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其中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培训,可用于企业“师带徒”津贴补助。落实将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限额提高至工资薪金总额8%的税收政策。推动企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开展自主培训与享受政策开展补贴性培训的有机衔接。对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开发、师资培训、教学改革以及职业技能竞赛等基础工作给予支持,对培训组织动员工作进行奖补。   (十六)加强质量监督检查。健全职业技能培训绩效评估体系,支持开展第三方评估。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区要结合工作分工,切实履行申请材料审核职责,有效甄别资金发放对象及其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要加大培训质量监管和监督检查力度,采取日常督导、专项督导和年度考核等方式进行督导评价,定期组织专项审计、绩效考核等工作,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保障资金安全和效益。对以虚假培训等方式套取、骗取资金的行为,依纪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十七)做好政策解读和舆论宣传。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区要加大对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宣传力度,推动培训信息公开,引导企业、培训机构和劳动者积极参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用足用好政策,提高政策的公众知晓度,共同促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开展。   附件:北京市职业技能提升补贴性培训2019年任务分解表

    市政 2020-04-29 0 18126

    NO.18

    海康威视售后:萤石摄像头被别人绑定了怎么解绑 ?萤石摄像头两个解绑方法

    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萤石摄像头解绑方法,再也不用担心想更换账号但是不会解绑萤石摄像头了,希望这篇萤石摄像头解绑教程可以帮到大家! 不少网友问新注册的萤石云账号添加设备时提示该设备已被其他用户添加怎么办?萤石摄像头怎么解绑? 第一种情况:通过原账号信息解绑 如果您有印象设备是被哪个账号添加的,只要联系账号所有人确认后,通过原有手机的验证码登入账号,删除设备即可。 解绑具体操作步骤:打开萤石app,在首页可以看到已绑定的设备;找到需要解绑设备的型号和序列号,点击设备右上角【...】按钮;选择【设置】选项,下滑页面找到删除,点击【删除设备】即可。 第二种情况:告知萤石客服,证明你拥有现在的设备,客服可帮忙解绑旧的手机。 如果您不清楚设备被哪个账号添加,或者是原绑定账号目前已经无法登入的情况下,虽然原则上设备是不能解绑的,遇到以上情况才能走客服解绑流程哦! 然后按照以下步骤操作,解绑流程需要2-3个工作日,解绑结果会以短信通知,请您耐心等待。萤石云平台设备解绑事宜,请您提供以下凭证照片,并发送至邮箱“ jiebang@hikvision.com ” : 1.含有设备序列号标签的照片 2.设备与本人头像的合照 3.身份证复印件照片(需要正面和反面) 4.萤石解绑申请书(请将以下内容以手写方式抄写,并以照片方式发送提醒 ) 萤石解绑申请书: 本人现持有序列号*********的设备,在添加萤石云平台时,提示已有其他账户绑定了此设备, 故申请将此设备解绑。若出现牵涉第三方利益情况,由本人承担所有责任。 申请人: 申请日期: ps: 有问题可拨打客服热线:400-878-7878。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海康威视萤石摄像机解绑方法 。

    小黑科技 2020-11-17 0 17568

    NO.19

    降低物流成本,消除疫情影响!供应链管理丨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途径

      高物流成本一直是制约物流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缺陷。如何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也已成为行业公司的重要课题。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本文提出了物流成本控制的主要原则和策略。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物流是渗透到各项经营活动之中的活动。物流成本就是用金额评价物流活动的实际情况。现代物流成本是从原材料供应开始一直囊括到将商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上所发生的全部物流费用。   由于物流成本没有被列入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制造企业习惯将物流费用计入产品成本,商业企业则把物流费用与商品流通费用混为一谈。   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商业企业,不仅难以按照物流成本的内涵完整地计算出物流成本,而且连已经被生产领域或流通领域分割开来的物流成本,也不能单独真实地计算并反映出来。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商业企业,如何对自身物流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如何实施管理和决策,以期用最小的成本带来最大的效益,都是它们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   一、明确企业物流总成本的构成     对物流成本进行分类可以向管理者提供更多对决策产生影响的细节问题,但企业的物流活动是按照功能的不同来组织进行的,如订单处理、运输等,而且大多数企业采用帐户划分成本,物流成本无法单独列示,因此,划分物流成本任务艰巨。   企业物流成本是指企业进行采购、销售、生产等与物流相关活动的成本总和。物流总成本是企业管理物流运作的重要指标,如何在不降低服务水平的前提下,降低物流总成本是企业的一项经营目标。   运输成本:运输成本是指企业对原材料在制品以及成品的所有运输活动所造成的费用,包括直接运输费用和管理费用。为降低物流总成本需要严格控制在运输方面的开支,加强对运输的经济核算。   存货持有成本:一般来说,存货可以占到制造商资产的20%以上。存货持有成本有些概念区分模糊,难以确定,所以,目前许多公司计算存货成本的公式是(当前的银行利率*存货价值+其它一些费用)。实际上,存货持有成本包括存货资金占用成本、存货服务成本、存货风险成本和调价损失等。   仓储成本:大多数仓储成本不随存货水平变动而变动,而是随存储地点的多少而变。仓储成本包括仓库租金、仓库折旧、设备折旧、装卸费用、货物包装材料费用和管理费等。   批量成本:批量成本包括生产准备成本、物料搬运成本、计划安排和加速作业成本以及因转产导致生产能力丧失等。   缺货损失:缺货成本是指由于不能满足客户订单或需求所造成的销售利润损失。   订单处理及信息成本:订单处理是指从客户下订单开始到客户收到货物为止,这一过程中所有单据处理活动,与订单处理相关活动的费用属于订单处理费用。信息成本指与物流管理运作有关的IT方面的成本,包括软件折旧、系统维护及管理费用等。   采购成本:采购成本指与采购原材料部件相关的物流费用,包括采购订单费用、采购计划制订人员的管理费用、采购人员管理费用等。   其它管理费用:其它管理费用包括与物流管理及运作相关人员的管理费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单项物流活动成本降低必将导致其它部分成本增加,处理不当,甚至有可能导致总成本的上升。因此,物流总成本的分析是进行一体化物流管理的关键,运用总成本分析法可以有效管理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降低成本。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物流总成本是企业管理物流运作的主要指标,但物流总成本本身并不能反映企业的物流运作好坏。通过物流总成本的统计分析,使企业可以从全局的角度了解自身的物流运作现状,明确目前关键的瓶颈问题以及突破口,提出解决的方法,才能提高企业整体的物流运作绩效。      二、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方法控制物流成本   一般地对物流成本加以控制可以采用生产率标准、标准成本和预算检验物流绩效等方法。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全面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管理技术,使企业在产品企划与设计阶段就关注到将要制造的产品成本是多少,战略成本管理最关键的因素是目标成本。   作业基准成本法就是一种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它是按照各项作业消耗资源的多少把成本费用分摊到作业,再按照各产品发生的作业多少把成本分摊到产品。利用作业基准成本法可以改进优化作业链,减少作业消耗,提高作业质量,并在整个作业的生命周期内进行战略成本管理。通过作业成本管理对企业战略成本进行管理,为物流实施流程再造、业绩评价等提供成本信息,为企业进一步改进成本控制和战略性规划与决策提供了更为有利的依据和标准。      三、降低企业物流总成本的基本途径      通过对企业物流总成本的分析,在企业具体操作中,建议以下几种降低物流成本的基本途径:   1)通过效率化的配送来降低物流成本。企业实现效率化的配送,减少运输次数,提高装载率及合理安排配车计划,选择最佳的运送手段,从而降低配送成本。   2)利用物流外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降低投资成本企业把物流外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缩短商品在途时间,减少商品周转过程的费用和损失。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直供上线,实现零库存,降低成本。   3)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控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企业采用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的进行;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进行预测分析,可控制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   4)加强企业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把降低成本的工作从物流管理部门扩展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并从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全生命周期中,进行物流成本管理,使企业员工具有长期发展的“战略性成本意识”。      5)对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实现供应链管理。使由生产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销售企业、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实现物流一体化,使整个供应链利益最大化,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四、进行物流成本控制的方案设计原则:      在物流运作过程中,除了预算管理,责任中心管理等成本控制技术方法外,企业还需要采用各种方法来提高物流效率,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作者认为,企业应遵循以下原则进行物流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与服务质量控制相结合   物流成本控制的目的是加强物流管理,促进物流合理化。物流是否合理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客户的服务质量水平,另一方面是物流成本水平。如果仅注意降低物流成本,则可能会影响客户服务质量,这将无法正常工作。   一般来说,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物流成本之间存在矛盾的关系。换句话说,如果要降低物流成本,物流服务质量水平可能会下降。相反,如果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则物流水平可能会提高。   因此,在进行物流成本控制时,必须做好服务质量控制与物流成本控制相结合的工作。要正确处理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之间的关系,请从两者的最佳组合中寻求提高物流效率的方法。   ●本地控制和整体控制的结合      本地控制是指控制某些物流功能或链接的成本,而系统控制是指对所有物流成本的整体控制。物流成本控制的最重要原则是控制总成本。   物流是基于整个系统的,这需要整个系统和各种辅助系统的有机集成以进行总体控制。从总成本的角度来看,不应只看运输成本的减少。   从某种意义上说,采用总成本控制比采用当地物流功能的成本控制更为合适。总成本的系统控制是决定物流现代化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物流成本控制应旨在降低物流总成本。   ●综合控制与关键控制相结合   物流系统是一个具有多个链接,多个领域和多功能的全方位开放系统。此功能从根本上要求我们在进行成本控制时要遵循完全控制的原则。   首先,无论产品设计,工艺准备,采购和供应,还是制造,产品销售或售后服务,所有工作都会直接或间接引起物流成本的变化。因此,需要控制整个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      其次,物流成本的发生直接取决于企业的供应,生产和销售部门的工作。为此,需要所有成本和物流成本的控制。第三,物流成本是由各种物流职能成本组成的统一整体。每个功能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总物流成本的上升和下降。   为此,还需要实施功能全面的物流成本控制。最后,从物流成本的经济内容来看,物流成本主要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折旧成本,委托物流成本等因素。因此,需要对物流成本进行全要素控制。   强调物流成本的整体控制,没有必要统一控制影响成本上升和下降的所有因素,而是要按照超常管理的原则实施关键控制。必须严格控制对物流活动及其经济影响具有重要影响的项目或因素。   ●经济控制与技术控制相结合   有必要将物流成本的日常控制与物流成本的经济管理体系相结合,进行物流成本的综合管理和控制。物流成本是一种经济类别。要实施物流成本管理,必须遵循经济法则,并广泛使用诸如利息,奖金,配额,利润之类的经济类别以及诸如责任清算和绩效评估之类的经济手段。   同时,物流管理是一种高度技术性的管理。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必须努力改善物流技术并改善物流管理。通过物流运作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以及运输管理,库存管理,配送管理等技术的全面应用,提高了物流效果,降低了物流成本。   ●专业控制与全面控制的结合      与物流成本形成有关的部门(单位)有必要控制物流成本,这也是这些部门(单位)的基本职责之一。通过专业部门的物流成本控制,可以持续,全面地控制物流成本的形成过程,这也是物流成本控制的必要工作。   ●从流通的全过程考虑   控制物流成本不仅是企业的业务,还应考虑从产品制造到最终用户的整个供应链流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即物流设施的投资或扩展取决于企业的发展和要求。整个分销渠道。组。   因此,作为托运人的制造商或批发商正在努力提高针对不同用户的物流活动的绩效。   ●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   在供应链物流管理体系下,仅企业的物流效率是不够的。它要求企业协调与其他企业,客户和运输运营商的关系,以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   因此,追求成本效率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物流部门或生产部门,而且关系到运营部门和采购部门。它还将实现降低企业所有职能部门物流成本的目标。   ●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改善对客户的物流服务是公司确保其利益的最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改善客户服务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超过必要数量的物流服务不仅不能降低物流成本,而且也阻碍了物流收益的实现。   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为了确保改善对客户的物流服务并防止出现过剩的物流服务,公司应考虑用户的行业特点和产品特点,并与客户充分协调讨论,力求降低物流成本方法。   ●借助现代信息系统      企业必须与其他贸易公司建立有效的交易关系,即,借助于现代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以准确,快速地进行各种物流业务或业务流程;另一方面,建立了物流管理战略体系。换句话说,现代信息系统的建设为完全降低物流成本,而不是将成本转移给其他企业或部门奠定了基础。   ●提高分配效率   与用户的订购要求相对应,建立短期正确的购买系统是企业物流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与分配相关的成本应尽可能降低,尤其是在最近开发的多频率和小单位分配中。企业采用有效的分配方式。一般来说,企业要想实现高效的分配,就必须注意分配计划管理,提高装车率和车辆运行管理。         ●降低退货成本   退货成本也是企业物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退货将产生一系列交易成本,例如一系列物流费,由于退货损坏或销售缓慢而产生的费用以及处理退货所需的人员成本。为了防止降低退货成本,公司必须更改销售人员绩效评估系统。   就是说,不是以营业员的月度销售额作为奖励和惩罚的依据,而是在调查用户的库存状态时,以营业员的月度销售额作为激励标准,以防止退货和提高经营效率。。当然,系统还必须明确定义退货责任。   ●利用一致的运输和物流外包   为了通过一致的运输实现这一目标,即通过各种运输工具的有机连接来实现从制造商到最终消费者的货物运输。运输工具标准化的使用和运输管理的统一,将减少货物的周转,减少转载过程中的成本和损失,并大大缩短货物的运输时间。   物流外包服务提供商可以使公司从规模经济和更多的“门到门”运输中节省运输成本,这反映出使用这些专业人员和技术的优势。减少航空运输和汽车租赁等问题,可以提高工作的秩序性和供应链的可预测性。

    网络 2020-05-30 0 16401

    NO.20

    王家源: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速升级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速,教育本身的改革在不断深化,也出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话题。”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教授谢志华说,“比如,当我们觉得我们的教育在人才、人力培养上存在一定缺陷的时候,却发现英国人到上海来学习怎么教数学。当我们觉得我们的教育竞争力存在一定不足的时候,我们的很多大学在全球各种排行榜上名次不断提升……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关键是教育为我们这个时代培养了许多拔尖的、引领发展的人才。” 破解教育难题 回应社会关切 2019年12月9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到两所湖南高职“双高校”考察办学情况,为湖南职教改革成果点赞。他强调,要通过大改革促进大发展,整体实现职业教育“增值”,同时也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赋能”。 扩大学前教育公益普惠、依法打击“校闹”、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2019年高职扩招116万人、改进高校“重科研轻教学”问题……群众反映的教育难事,也是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一年来,教育部积极办理全国人大代表与全国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提案,推动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取得了新进展。 2019年是职教改革年,陈子季用三个“前所未有”来描述当下职业教育所处的环境——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前所未有。不过,尽管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如此需要职业教育,但是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仍是核心问题。陈子季认为,职业教育要实现“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必须采取有效举措,快速提升质量。在政府层面,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给职业教育增值赋能;在学校层面,要坚定“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针,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提高服务能力;在学生层面,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不断深化“三教”改革,用质量赢“口碑” 2019年,教育部共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委员提案1879件,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建议1130件,全国政协委员提案749件,所有承办的建议、提案全部按时办结。。 谈及职业教育如何“以大改革促大发展”,陈子季提出,要建立纵向贯通的职业学校体系,目前最紧要的就是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同时,要健全横向融通的政策制度保障,包括普职融通、产教融合、校企融通、学历教育与培 训融通、师资融通等方面。另外,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其成效也是检验职业教育成效的标志之一。“各校要通过做强队伍、做活形式、做优资源来深化思政课‘三教改革’。” 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陈子季表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而做好校企合作,利益是基础,资本是纽带, 必须在‘利益’和‘资本’两个方面下功夫。”他提出校企合作要实现利益共赢,充分调动企业和学校的积极性。同时要大胆探索“混合所有制”,实现资源共享。 在这个大改革大发展的新阶段,陈子季分析,职业院校治理从“经验办学”到“科学化办学”,将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他认为,要大规模、大力度地对职业院校的校领导和后备干部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治理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还包括“健全质量保障体系”。陈子季介绍,将确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同时,完善由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完善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加强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分析,充分发挥数据平台在质量监控中的重要作用。 01进一步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问题   一年来,“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2019年,中央财政安排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专项基金168.5亿元,用于奖补公办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园,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各地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结合张晓东代表关于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的建议,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多渠道扩大普惠性资源。深入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据初步测算,通过治理将增加普惠性学位约370万个,普惠园覆盖率可提高8个百分点,并通过鼓励支持街道、有实力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高校举办公办园等方式,扩大学前教育供给。   为加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各地通过多种方式补充幼儿教师,目前已有19个省份出台了公办园教师编制标准。此外,教育部对幼儿园“学什么”“怎么学”和“教什么”提出了指导性要求,2019年6月完成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并进一步完善了办园标准,规范了办园行为。   就伍辉代表和韩爱丽委员提出的“依法打击‘校闹’,重振师道尊严”建议,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与代表委员进行了当面交流。2019年7月,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明确了8类行为属“校闹”,构建了从加强预防、减少事故,完善程序、妥善处理纠纷,到严格执法、依法惩治“校闹”行为,再到多部门合作、形成共治格局的完整治理体系。北京、河北制定了本地法规,推动建立相关保障制度,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   教师结构性缺编是近年来制约教师队伍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赴江苏、河南等地,调研当前中小学教职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部会同中编办、人社部、财政部研制相关意见,推动各地教育、编制部门加大挖潜创新力度、盘活编制存量。为优化农村地区教师资源配置,教育部起草了相关文件,要求各地开展排查整治,并推动各地落实好城乡统一的编制标准,充分考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课程改革等多种增编因素,科学合理核定编制,更好地满足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 02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速升级   2019年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应运而生,开篇第一句就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定位。结合代表委员提出的相关建议提案,教育部坚决贯彻落实“职教20条”总体要求,推动职业教育实现“三个转变”,进一步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按照国务院关于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的有关部署,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坚持质量型扩招,并相继出台配套政策文件,总结和宣传典型。据统计,2019年高职扩招116万人。   针对车秀兰代表提出的“以特色化引领职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教育部加大了支持力度,指导和支持吉林省在落实“职教20条”中先试先行,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职教20条”对职业教育作出了新定位,相关法律修订的任务更加紧迫。2019年,教育部多次召开职业教育法修订专家座谈会,广泛征求了有关高校、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专家对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的意见。据介绍,职业教育法目前已形成了最新修订稿,强化了省级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统筹协调作用。   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职教20条”明确要求,要加强中央部门的政策联动和制度协同,强化地方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   2019年2月,国务院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积极研究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有关问题。为推动部省联动,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省(区、市)激励措施实施办法》,提出了具体激励措施。在省级协作上,为推动职业教育缩小区域差距,教育部建立了区域协调机制,通过实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及其实施方案、滇西实施方案,助力职业教育脱贫攻坚。截至目前,已完成签约全覆盖,签约率100%。合作办学跨省招生规模已达31.9%,辐射了20多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000余所学校。 03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如何改进高校“重科研轻教学”问题?教育部积极采纳宁凌代表提出的建议,从四方面发力:一是推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落实,坚持服务国家需求和注重实际贡献的评价导向,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实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周期;二是要求突出教育教学工作量考核、加强质量评价、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课堂教学纪律考核,切实扭转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重视不够的现象;三是完善高校岗位设置和职称评价标准,让高校在一定限度内自主决定设置本单位具体工作岗位和聘用人员;四是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治理,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去行政化探索。   通过改革,包括复旦、人大在内的多所高校在教师考核体系中弱化了对论文数量的要求,将更多时间和空间交还给教师。   结合张珂代表提出的关于设立“东北振兴高校支持计划”的建议,教育部针对东北地区引才留才难、人才外流现象突出等问题,提出了内培外引等人才政策。一方面,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实施上,东北地区获得政策性支持;另一方面,落实了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到东北地区就业创业。此外,开展了东北地区科学研究及平台建设,设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一轮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深入探索东北地区发展路径。   针对河北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加快促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建议”,教育部多次进行专题研究。根据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总体要求,支持部属高校参与雄安新区基础教育建设,人大附小、中央民大附中在雄安设立校区。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新区办学,以新机制、新模式努力建设一流的雄安大学,统筹科研平台和设施、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中心资源,构建教育聚集高地。加强了对河北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加强对河北省“双一流”建设以及地方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指导,实施省部共建、部省合建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的支持,教育部与广东省共同编制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设立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统筹规划协调机制和议事决策机制,系统部署大湾区人才培养工作。   过去一年,教育部持续深化医教协同,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调控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确定临床医学专业点的招生数量。在一流大学新建医学院进行专业设置时,教育部充分考虑医疗结构的需求,推动一流大学发挥其综合优势,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为建立更合理的阶段性医学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印发系列文件,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为培养临床医学人才奠定了制度基础。 来源:中国教育报

    王家源/中国教育报 2020-05-18 0 16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