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讯 > 职教新闻 > 唐未兵等:什么是产教融合?为什么要产教融合?真正的产教融合一定是共赢
唐未兵等:什么是产教融合?为什么要产教融合?真正的产教融合一定是共赢
什么是产教融合?为什么要产教融合?
真正的校企融合一定是基于共赢。能否帮助企业发展和为企业带来价值,是高校进行校企融合的关键所在。一般而言,高校想借助企业的资源,在人才培养(对学生)、科学研究(对教师)和服务社会(对学校)等方面快速提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提升师资队伍教学和科研能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产教融合的定义是指行业企业和高等学校为了各自的发展需要建立的一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需求对接的合作高校和企业将各自的一部分资源(细分)拿出来进行合作共用,以达到资源互补、发展共赢的目的。
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总体目标,对高校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形成了新的发展动力。
(一)产教融合是经济转型对人才转型的要求
1.产业转型升级->所需人才结构转变升级->高校人才培养结构转变升级->专业结构转型升级
2.不产教融合->高校传统专业的人才供给过剩 & 新兴专业的人才供给不足->造成结构性失业(毕业即失业)。
3.深化产教融合是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产教融合是国家大系统结构优化的要求
1.国家公司论。国家和公司,在结构上具有拓扑相似性:国家的政府部门好比企业的行政部门、国家的产业好比企业的业务部门(营利部门)、国家的教育培训好比企业的人力资源。
2.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企业的业务部门提供人才和培养人才,使得企业从整体上效率最高。
3.国家亦然,其教育部门和产业行业的融合也是自然的、是理所应当的;这种融合使得在国家大系统中人力资源效率最大化,是国家(组织)结构进化的必然。
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加快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创新以协同育人为重点的校外实践教学模式,是高校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的重要形式,也是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两张皮”问题的重要手段。
湖南工业大学高度重视“产教交融、校企合作”,长期将追求卓越的实践教学质量作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以“三螺旋”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经过十几年“钻进企业办大学”的深入实践,从育人理念、合作机制、组织方式、实现路径上进行集成创新,构建了“三联五共”协同育人校外实践教学新模式,即“产学联合、基地联盟、培养联动”的实践教学组织体系和“培养平台共建、教学计划共商、指导队伍共组、实践过程共管、教学质量共推”的实践教学实施机制。形成了落实《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一系列先行性成果。
建立实践基地“政校企”共建机制
由亨瑞·埃茨科威兹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创立的“三螺旋理论”认为:政府、企业与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和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三者联结,可以形成一种彼此重叠、相互作用、紧密合作、互惠互利的“三螺旋”模式。在这种合作模式中,政府的职能是通过制定政策、整合资源,引导大学的人才培养活动;企业的职能是提供人才培养的服务支持和人才培养成果的转化渠道;大学的职能是按照政策要求和市场需求从事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系统的教育服务。
高校开展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其物质基础是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由于受场地、资金限制,加上现代产业装备与技术日新月异,高校尤其是工科类院校不可能在校内建设满足各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完整生产现场,因此,采用“三螺旋”合作模式,对接产业企业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实现高校实践教学资源规模化、提升实践基地稳定度的重要途径。
湖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专业为主体、以包装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在本科专业体系中,有15个为包装类专业或定位于包装方向,形成了全面对接包装产业链的特色专业群。由于所在区域包装企业规模较小且比较分散,导致实践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从2000年开始,学校就主动深入我国包装产业最为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先后与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东莞市道滘镇人民政府、东莞市桥头镇人民政府签订政校合作协议,通过构建“三螺旋”合作模式,推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联盟型发展和协同型管理。
1.推动实践教学基地“联盟型”发展。
通过从中山——道滘——桥头的政校企合作,湖南工业大学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了从松散型合作共建——紧密型基地群建设——基地联盟式发展的“三级跳”。2013年,学校与东莞市桥头镇政府签订的《镇校合作办学协议》明确:由镇政府无偿为学校提供教学、管理、生活等所有设施设备,引导和凝聚区域内的企业与学校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联盟,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提供全面支持。目前联盟内的核心企业达113家,参与企业100余家,年实习接纳规模超过3000人次,实现了包装工程、印刷工程、高分子材料等包装类专业的全覆盖,并辐射到机械、电子等其它工科专业。
2.实现实践教学基地“协同型”管理。
为强化珠三角地区校外实践基地的拓展和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湖南工业大学设立了常设外派机构——东莞包装学院,委派了一支比较稳定的管理队伍,设立了综合管理办、实践教育办、学工教育办等工作机构,强化了校外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的一体统筹、系统设计和全程管理。桥头镇政府委派了科技经信局局长兼任东莞包装学院的副院长,全面协调基地建设、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等工作。政校企共同建立了基地建设管理委员会,健全了随时沟通机制和定期会商机制,形成了高度协同的管理模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由过去的校企“一条线”升级为地方政府、企业基地联盟、学校三方组成的稳定“铁三角”。
3.创新实践培养“产教学”融合机制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答记者问时强调指出:产教协同,产是支撑、教是核心;校企合作,校是龙头、企是基础。要处理好这个关系,把学校建在产业基地,建在开发区里,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在需求链上。
实践教学是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二次理解和应用延伸的教学形式,对推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实现知识应用、能力提升和素质拓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教育家杜威在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他认为“教员和课本不能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从做中学”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最有效方法。他同时指出:教学过程应该实现生活化,要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增强观察力、创造力和主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过程是校与企、教与学、知与行密切互动的过程,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从做中学”。高校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推动学生“从做中学”,应将“做”的重点定位在:通过现场教学和反复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现代设备的操作方法,掌握先进生产工艺与流程,掌握“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设计手段、制造模式和生产方式,也就是说要以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而“学”的重点应该是:应用理论知识组织生产过程的方法,发挥专业特长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以及对接职业标准、岗位要求形成与职业相适应的素质、技能、态度,也就是说要以增强职业适应能力为核心。因此,高校在校外实践教学改革中,必须高度重视“产教学”深度融合,以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性为目标,从实践教学理念上加以创新,通过理念创新推动体系、模式、手段创新。
湖南工业大学提出并践行了“四个对接”的实践教学育人理念,即: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实现培养标准与市场需求对接、培养过程与岗位标准对接、培养重点与能力提升对接、培养模式与职业发展对接,全面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四个对接”理念真正突出了需求导向、能力本位和以学习者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了校外实践基地现场化教学中“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为适应“四个对接”理念,学校在多元模块集成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中,着重推动了变学校硬性分配企业为学生自主选择企业、变单一岗位锻炼为多岗衔接培养、变千遍一律的教学计划为因人施策的培养方案、变学生实习生身份为准员工身份,通过产教融合、理实结合培养,显著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在珠三角基地实习的学生普遍认为“产教学”融合机制让自己得到了有效锻炼,学到了真实本领,提升了职业能力。近年来,在基地完成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学生,每年有50%左右被企业直接录用,一大批毕业生迅速成长为企业的技术研发骨干或高层管理骨干。
4.完善实践过程“双主体”育人机制
目前,高校的校外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基地建设“影子化”、教学组织“松散化”、学生能力培养“碎片化”等现象,尤其是校企双方在实践教学中缺乏全方位对接和全程化互动,导致学生被动接受实习任务甚至以“放羊”形式应付实践过程,学生参与实习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内生动力严重不足,实践教学目标得不到有效落实,学生培养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高等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学组织的两大基本形式之一,实践教学在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了“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核心内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按照这一理论,实践教学正是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进行动手操作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探索发现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建构过程,因此,要完成这种能力的系统建构,必须从增强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出发,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双主体”作用,切实推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5.深度校企合作源于顶层设计上的融合
(一)医校校企合作的成功源于是一个“东家”
医科大学和其附属医院的校企合作是成功案例之一,主要原因在于:医科大学和医院是一个“东家”。(在顶层设计上保证了两者的业务紧密结合,如医科大学学生的实习体系是医院的培训体系。)
(二)深度校企合作源于顶层设计上的深度融合
1.互为部门论与互为资源论。(高校在设计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科研模式和师资发展模式时,将企业作为一个“部门”、一份资源进行嵌入;企业在设计其商业模式、管理模式、人力开发模式时,将高校作为其一个“部门”,一份资源进行嵌入,从而实现互为资源、互为部门、互为因果的局面。)
2.从高校和企业的顶层设计入手,从制度上和业务上设计好两者融合发展的路径。(这种融合也是分层级的,比如:高校和企业共同组建教育集团、共同组建二级学院、共同组建订单班、共同建立科技研发中心、企业方代表作为委员参与到专业建设和管理中、共建实验室、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教材等。)
3.两个关键点:一是能否从治理结构和大学章程上将校企合作“合法化”和“制度化”;二是能否将校企合作融入到日常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湖南工业大学依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以“双主体”育人为手段,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和组织模式,形成了校企双方“共建培养平台、共商教学计划、共组指导队伍、共管实践过程、共推教学质量”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1.实践模块双构。 校企双方按照实现学生能力系统培养的要求,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共同构建包括由学生实践形式、实践教学内容、能力提升路径、质量评价方式等多元模块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落实“四个对接”的实践教学育人理念,推动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提升、素质拓展的“三位一体”培养。
2.培养方案双定。 校企双方共同研制普适性实践教学目标、内容、计划、流程、工作规范、指导性文件和相关管理制度,同时根据每个实习学生的个人情况,各有侧重地制定因人施策的个性化培养方案,确保实践教学目标清晰,学生培养重点明确。
3.实习岗位双选。 变革学校硬性分配实习企业的方式为学生自主选择企业的方式,企业在实习信息平台上与学生 “网络双选”,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需求。学生进入实习企业后,由企业再造实践教学流程,实行生产、设计、管理岗位轮换实践,通过多岗衔接推动学生的多维培养。
4.教学过程双导。 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联合组成学生实习指导团队。学校指导老师深入生产一线,负责学生实习现场的理论指导和日常管理;企业指导教师采取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生产和技术指导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专业技术讲座。校企指导教师紧密联合互动,制定、优化、落实每个实习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教学计划中的“必选动作”和个性化培养方案中的“专设动作”。
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只有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理念,准确把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校企协同育人的基本规律,不断深化实践教学理念,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切实解决好实践教学基地的稳定性、合作育人关系的长期性、实践教学组织的有效性、学生能力培养的系统性等突出问题,这既是“新工科”教育的改革重点,也是“双一流”建设的题中之义。湖南工业大学基于“产教融合”理念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体系和校外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模式,对以本科人才培养为主体的高校来说,具有较新的思路启发和较强的借鉴价值。
【作者:唐未兵 温 辉 彭建平】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唐未兵为党委书记】
以上就是100唯尔(100vr.com)小编为您介绍的关于产教融合的知识技巧了,学习以上的唐未兵等:什么是产教融合?为什么要产教融合?真正的产教融合一定是共赢知识,对于产教融合的帮助都是非常大的,这也是新手学习职教新闻所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使用100唯尔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右侧人工服务,我们会有专业的人士来为您解答。
本站在转载文章时均注明来源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未用于商业用途。如因本站的文章、图片等在内容、版权或其它方面存在问题或异议,请与本站联系(电话:0592-5551325,邮箱:help@onesoft.com.cn),本站将作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