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讯 > 基础课程 > 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汉语语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解读
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汉语语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解读
摘 要: 汉语历史悠久,作为我国人民的交际工具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语言的性别歧视是带有典型社会文化特征的语言现象,当然不同的语言体系表现的程度也不一样,而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尤为明显。本文研究汉语语汇中存在的种种性别歧视现象,并解析造成汉语性别歧视的社会文化成因。
关键词: 汉语 性别歧视 文化
一、引言
作为全民共有的交际工具,语言本质上是一套中性的符号系统,并没有男女性别之区分。但语言又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反应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社会偏见等。长期以来男女性别的偏见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不可避免地烙印在语言上,使语言带上性别歧视的社会色彩。汉语的“性别歧视”主要是指汉语语汇对女性的轻视、否定和区别对待现象。
二、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表现
(一)称谓语以男性称谓为主体和中心,以女性称谓为附属和例外
语言中的称谓语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关系以及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1]P63称谓语就像是一个符号,不仅有所指,还体现了社会关系和结构,以及人们的社会文化思想观念特征。
男女两性是组成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元素,性别差异在社会结构和文化中的反映更突出地显现在语言的称谓语之中。汉语的称谓语具有以男性称谓为主体和中心,以女性称谓为附属和例外的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亲属称谓系统呈现不平衡状态
跟其他语言相比,汉语的亲属称谓语异常发达。汉语中有一整套尊卑有序、长幼相别、脉系分明的亲属称谓系统。这套亲属称谓系统以性别区分为建立的基点,以父系血亲为化分的中心,致使父系亲属系列与母系亲属系列呈现出非常鲜明的不平衡状态。表现为:
(1)父系称谓区分精密;母系称谓区分简单。如父亲的兄弟有“伯父”、“叔父”长幼之分,母亲的兄弟则通称为“舅舅”;
(2)同为父系亲属平辈,父亲的姐妹因为是女性,所以无大小区分,统称作“姑姑”;同为父系亲属晚辈,“兄弟”所生为“侄子”、“侄女”,姐妹所生则为“外甥”、“外甥女”。
(3)父系亲属称谓常不加标记或标记为“堂”。如:“祖父(爷爷)”、“祖母(奶奶)”;“孙子”、“孙女”、“堂兄(姐)”、“堂弟(妹)”;母系亲属称谓常加上“外”或“表”作标记。“外祖父(外公)”、“外祖父(外婆)”、“外孙”、“外孙女”、“表兄(姐)”、“表弟(妹)”[2]P109。堂,指古时建筑在高出地面台基上的厅房,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重要地方。因此“堂”即是家庭的象征,古代父母又称作“堂上”或“高堂”。“堂兄(姐)”、“堂弟(妹)”即同处一堂之兄弟姐妹,为“本家”;“外”或“表”意即“外族”或“别家”。这样男女性别差异就成了内外相别的基点,反映了宗法家族制度对女性的轻视和排斥。
用于妻子的称谓多为卑谦的称呼。旧时丈夫多称妻子作“贱内”、“贱人”、“贱妾”、“拙妻”、“拙荆”、“糟糠”等;妻子也常自称为“奴家”、“贱妾”等;今民间仍俗称妻子为“堂客”、“做饭的”、“屋里的”、“婆娘”等。这些称谓表明妻子是作为男性社会点缀和丈夫的私有物品而存在的。又妻子或子女对他人的称呼以丈夫或父亲为参照点,而不管妻子或母亲的辈份和年龄。这同样说明了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从属、卑贱地位。
2、有声望的社会职衔称谓语以女性称谓为例外和特殊
职衔称谓语是对交际对象职业、职称和职务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对象在社会中的权势关系,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汉语中许多有名望的社会职衔称谓都是以男性为中心或多是针对男性而言的。所以,诸如“皇帝”、“科学家”、“教授”、“主席”、“作家”以及各种官职头衔等称呼男性时被视为理所当然,无需加标记或说明;相反如果这些称谓用来称谓女性则被视为例外,常常需加上“女”标记或说明。如称谓武则天是“女皇帝”而不是“皇帝”。
另一方面那些低等、次要或卑贱的社会职业称谓则为女性专用,用来称呼女性时就无需加注标记,称呼男性时则需加上“男”标记进,以示男性从事这些职业为例外。如称“保姆”、“男保姆”而不称“女保姆”。两相比较,女性次要的、非主流的社会地位彰显无遗。
3、男性称谓概称男女两性
汉语中有虽有区分男女性别的指代称谓“他”和“她”,但“他”常可以借指女性或兼指男女两性,“她”却只能指代女性。利用指代称谓复合构词时,选用的是男性的“他”作为词根语素,而不是女性的“她”。如“他人”、“其他”、“他称”等。“子”可以借指“女”,也可以泛指“子女”;“儿孙”泛指男女后代;长辈称“父辈”不称“母辈”。泛称亲人朋友为“父老兄弟”而不是“母老姐妹”。
4、女性称谓语缺位现象更为突出
从整个称谓系统的对称性上看,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尽管男性和女性称谓语都存在缺位现象,但总的说来女性称谓语的缺位现象更显突出。
最典型的莫如成年女性泛尊称称谓语的缺位。称谓系统中有“先生”一语可以用来泛称所有成年男性而没有太大的局限,却没有泛称所有成年女性的词语而使交际屡屡陷入困境和尴尬。
“小姐”作为年轻女性的泛称,历史悠久,却不幸被“三陪小姐”、“坐台小姐”拉下了水,当前一地方些甚至成了称呼女性的禁忌语;“女士”泛称女性本无需计较年龄、婚否,但似乎只适用于极其正式的场合;目前“美女”一词以其固有的褒义大有取代上述称谓称呼年轻女性的优势,但也绝不可能充当“以不变应万变”的角色。女性泛尊称称谓语的缺位正是自古以来社会对女性的轻视态度的反映。
另一方面,部分男性称谓语的缺位反映的也不是男性地位的次要,而恰恰隐射出社会对女性的忽视。如男教师的配偶可以称“师母”,而女教师的配偶的称谓却一直是个空缺。女教师配偶这个男性称谓语的缺位反映了社会观念对女教师的忽视。
(二)语汇的组合次序上男性居前女性居后
汉语语汇中利用与性别相关的语素复合构词时,多采用男前女后的构词顺序。如:公母、男女、公婆、爹娘、兄嫂、夫妻、子女、兄弟姐妹、叔叔阿姨、新郎新娘、先生女士、男尊女卑、男耕女织、夫唱妇随、善男信女、红男绿女。这些语汇尽管都是并列关系,但语用中却不能颠倒其男前女后的顺序。汉语语汇男前女后的组合次序实际上隐射了女性相对于男性次要的地位和社会长期以来重男轻女的心理。
(三)与女性相关的词语多数有“贬化”色彩,用于女性的贬化词也大大多于男性
汉语中与女性相关的词语大多数带有贬义或消极意义,或向“贬化”方向发展。汉语中相当数量带有贬义或贬义色彩的词语以“女”为偏旁部首。如:“女干”、“女表”、“女票”、“婪”、“奴”“嫉妒”、“女昌女支”等。
据统计,《说文解字》中关于女性容貌品行的女部字共169个,占总数的71.4%,其中贬义词就有67个,占总数的28.1%。[3]P126形容人做事啰嗦不果断为“婆婆妈妈”;短浅鄙陋的见识称作“女人见识”或“妇人之见”;男人狠毒誉为“无毒不丈夫”,女人狠毒则贬作“蛇蝎妇人心”、“天下最毒妇人心”。古代甚至称低矮的城墙为“女墙”或“女垣”。如: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李贺《石城晓》:“月落大提上,女垣栖乌起。”
人们习惯称男性为“男子汉”、“大丈夫”、“大老爷们”;称女性则为“小女子”、“小丫头”、“妇人”。汉语中蔑称女性或用于女性的禁忌语、诅咒语也明显多于男性。如:“臭三*八”、“母夜叉”、“破*鞋”、“女表子”、“黄脸婆”等。骂人的詈词也多由与女性相关的词语构成。如:“他*妈*的”、“女表*子养*的”、“操*你*姥姥”、“杂*种”等。
三、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文化解读
语言的性别歧视现象具有典型的社会文化特征,当然不同的语言体系和社会所表现的程度也有所不同,而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尤为明显。中国自商周到明清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农业经济 —— 宗法制度”是汉语性别歧视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
中国特殊的地理文化形成“男外女内”的分工差异是造成汉语性别歧视的直接原因。文化的起源离不开为之提供全部活动资源和基地、起着直接而重要作用的自然环境。我国“内陆外海”型的地势,富足的水资源,肥沃的土壤,孕育了一种典型的经济模式 —— 农业经济。[4]P53土地是农业经济的命脉,自古以来,中国农民都是依靠在土地上进行大体力消耗的农耕生产来获得所需的一切生活资料。男女由于体力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分工模式 ——“男耕女织,男外女内”,男性便因为先天的生理优势在社会和家庭中起主导作用,在这种条件下,男重女轻、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便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形成。
我国传统的以父系为中心的宗法家族制,讲究男女相别、尊卑有序,即所有的社会关系都依男女而分尊卑,这又强化了由于劳动分工不同造成的“男重女轻”、“男尊女卑”意识。长期以来这种观念一方面借助汉语符号得以传播,另一方面也对汉语符号本身产生深远的影响,致使汉语在其使用过程中带上了浓浓的性别歧视色彩。
四、余论
根据美国学者J.B.Pride提出的“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理论: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坚定地随着社会生活进步的步伐而发生变化。[5]P29当今的中国社会高度发展,男女生理差异不再成为社会劳动分工的条件,女性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权利不断提高,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认识正在随之发生改变,男女平等的观念也正在逐渐深入人心。汉语作为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和社会变迁的反映剂,必然会反映出这一变化并作出相应的调整而逐渐摈弃那些传统遗留下来性别歧视现象。随着社会观念的不断进步,汉语的性别歧视现象将逐渐消除,男女两性的和谐平等的对话将逐渐得以实现,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曹炜,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J].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
[2] 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 王甜,从《说文解字》女部字透析女性文化[J].现代语文.2006:6
[4] 袁秀萍,略论古今汉语称谓语的文化蕴义[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4
[5] PRIDE.J.B,Socioliguistics[M].Harmonsworth:Penguin.1964.
作 者: 李 祖如 ( 二等奖)
以上就是100唯尔(100vr.com)小编为您介绍的关于论文的知识技巧了,学习以上的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汉语语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解读知识,对于论文的帮助都是非常大的,这也是新手学习基础课程所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使用100唯尔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右侧人工服务,我们会有专业的人士来为您解答。
本站在转载文章时均注明来源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未用于商业用途。如因本站的文章、图片等在内容、版权或其它方面存在问题或异议,请与本站联系(电话:0592-5551325,邮箱:help@onesoft.com.cn),本站将作妥善处理。
上一篇: 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中职语言思维训练在模拟面试情景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
下一篇: 正高职称相当于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