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第五章 学前儿童量的认知发展与教育,学前儿童几何形体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2019-10-21 17:58:52来源:100唯尔

努力去接近每一个梦想... 今天的科目是: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第五章 学前儿童量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什么是量:

量:是指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如长度、体积、时间、速度、温度等,它们都具有可以比较和测定的属性,其大小可用一个数和一个参照对象(单位)来表示,如1米长、2步长等。

量可以分为不连续量和连续量两种。

能用个数数出来的量叫不连续量,不连续量指的是物体中可以数个数的量,如人数、苹果的个数、桌子的张数、花朵的个数等,所有这些都是不连续量。

不能用计数方式数出来的量叫连续量,如长度、体积、时间、重量等。连续量是不可以一个一个地数的量,要用测量的方法来确定它的程度。

二、量的基本特征:

(1)量是对事物的具体属性的描述,不存在脱离属性的抽象的量。

(2)量是对事物同一属性的描述,不同的属性具有不同的量。

(3)量是事物质的属性及其差别的反映。

(4)量的大小,来自与事物之间的比较

(5)量的表示,通常用数字和单位来表示

(6)量的比较及排序能力的发展

比较是人们认识量的最为常见的方法,也是基本的方法。如比较事物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宽窄和轻重等的量。

排序是指将两个以上的物体对其同一属性进行比较,并这种特征的差异或规则排列成序。排序活动是建立在对两个以上物体的某种属性进行比较的基础之上。

3—4岁儿童量的感知能力发展

这一阶段的幼儿对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宽窄等感知比较笼统,通常都说成大的或小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能正确区分物体的大小、长短、并且能用相应词汇表示出来。感知物体的准确性提高。

3岁幼儿已经能感知和判别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物体重量的不同。

4岁幼儿基本上能用正确词汇表示对物体轻重的感知。

5—6岁儿童量的感知能力发展

这一阶段的幼儿已经对物体量的特征有了一定的感知经验,他们能熟练的区分出大小和长短。且学会区别粗细、宽窄等量的特征,并且在引导下,能较好地感知辨别物体的粗细、厚薄、高矮、宽窄和轻重等量。且能够感知量的相对性。

能初步理解物体在长度、面积、容积(体积)等方面的守恒现象。具备认识物体重量和体积之间关系的能力。

对重量的感知能力的精确性有较大的提高,能理解和较为正确的运用轻重词汇。

4—5>岁儿童排序能力的发展

该阶段幼儿还不能够很好将5个以上物体的排序成一个完整的序列。但是这一阶段是处于迅速发展阶段。

且这一阶段是幼儿逆排序能力迅速发展时期。

5—6岁儿童排序能力的发展

该阶段的幼儿已基本上具备了感知轻重相对性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叛别轻重的精确性发展的一种表现。误数次明显减少,有些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目测能力,能对五个以上的物体进行排序。

6岁儿童能够根据物体量的特征来建构一个序列。

这一阶段是幼儿认识传递性较好的时期。但对排序中的双重性的理解发展较慢。

量的比较及排序能力的教育目标

4-5 岁幼儿量的感知与排序能力的教育目标:

① 能通过感知体验区别说出物体的宽窄、粗细、厚薄和轻重等量的特征。

②能够积极观察、探索比较,从五六个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轻重等不同量的物体中(其中两个物体是相同的)找出等量的物体。

③能通过积极探索尝试,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5>个以内物体的正、逆排序。

5--6 岁幼儿量的感知与排序能力的教育目标:

① 认识宽窄并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譬如,比较三块不同宽窄的纸板,中间一块比前面的宽,比后面的窄,是宽是窄看它和谁比。

②感知体验量的守恒。知道物体的外形、摆放位置等发生了变化,它的量不变。

③ 能按规律排序和自然排序以及物体量的差异进行10个物体的正、逆排序,初步理解依次排列物体之间的传递性和双重性关系,并正确说出理由。

④运用简单自然测量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量的比较及排序能力的教育方法

(1)为幼儿提供丰富而有趣并能引发幼儿探究比较活动的环境。

(2)利用有序列特征的生活与玩教具资源引导幼儿感知量及序列的特征。

(3)用生动和幼儿能理解的语言说明或描述排序的要求或规则。

(4)为幼儿提供有情节的故事,让幼儿感知和发现故事中人物的活动顺序。

5、运用感知比较法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物体的量的特征:

①在幼儿认识大小、厚薄、粗细和高矮等量的特征时,既可以通过观察比较来进行,也可以鼓励幼儿尝试摆弄去发现。

②通过触觉和运动感知进行比较。

③运用各种感官综合感知。

6、鼓励幼儿寻找和描述物体的量的特征。

7、通过游戏引导幼儿感知物体的量的特征。

8、引导幼儿进行排序的过程中应注意:教师要让幼儿逐步意识到排序的方向性、鼓励幼儿探索和发现体会排序的起始线、引导幼儿理解和发现排序规则。

9、引导幼儿在3个物体的序列中探究理解量的相对性。

10、培养幼儿序的概念。

11、用启发探索法引导幼儿理解序列中的三种关系:可逆、传递、双重。

4、什么是测量:

测量:把待测定的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是将事物的属性量化,赋予这个属性一个数的过程。这个公认的标准量叫做测量单位。

常用测量方式:

直接测量:把要测的量直接同测量单位进行比较后得出量数的方法。

间接测量:通过直接测量有关的量,并借助公式进行计算得到要测量的量的结果。

标准测量:将要测的事物属性与一个规定的、公认的标准量的单位作比较的过程,其结果是用数和标准单位表示的。

非测量标准:是指利用自然物作为量具(器)进行直接测量。

5、学前儿童学习测量的意义:

1、加深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

2、有助于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

3、加深对10以内数的理解。

4、激发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5、发展孩子运用简单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6、学前儿童测量能力的发展:

1、游戏阶段:这一阶段的测量行为表现为模仿。

2、比较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对比较感兴趣。大与小、冷与热、长与短、轻与重等。

3、使用任意单位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表现用任何工具都能去量。

4、需要使用标准单位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在小学,学生开始意识到要用标准单位进行测量和处理问题。

5、开始自主使用标准单位阶段:小学高年级阶段,处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7、学前儿童测量的教育:

1、所谓量的比较是指是幼儿对事物某些量的特征或属性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建立联系的过程。

2、常见基本量的比较。

3、注意简要说明测量的要领,帮助幼儿实现操作活动,但要给幼儿尝试的机会与时间,也不必要求幼儿准确和有正确的测量结果,在学前阶段的测量活动中,幼儿的参与过程更为重要。

4、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或在环境布置及散步中,进行自然测量。

5、鼓励幼儿积极自主寻找测量工具,以提高对不同量要用不同量具的理解和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6、鼓励幼儿探索发现并初步理解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7、 将测量活动融入各领域。在健康、社会、语言、科学和艺术等几个领域中,都可以利用比较和测量的手段开展活动。

8、什么是时间:

时间: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事物的属性,也是一种量。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人类生活中最普遍的现象。是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性与顺序性。时间是连续量,还具有非直观性。

时间具有特点:流动性、不可逆性、周期性、 抽象性、相对性

9、学前儿童时间概念的发展

4—5>岁幼儿的时间概念

能较好的理解和运用早晨、白天、晚上、黑夜等时间。知道早晨、白天、晚上、黑夜等时间的部分。但对时间的推移和时间的把握是很困难的。

该阶段幼儿对时间的感知仍是以凭借主观感受为主,而不以客观的钟表来感知时间的。

开始感知区别昨天、今天、明天等时间词汇。

对时间的连续性也能初步理解和运用一些词汇。

5—6岁幼儿的时间概念

能对今天、明天和后天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对时间的长短也有了初步的感知。

该阶段幼儿对时间的感知仍然是与他们实际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需要依靠周围的一些事物来感知时间。

开始对较长一段时间开始有了感知。如:星期,对四季也有了初步的感知。

同时,能对相对较小的时间段能够初步感知,对精确的时间的感知能力也在不断进化,能区分出较小的时间单位。

10、学前儿童时间认知的教育目标:

1、幼儿早期时间认知教育的目标

2、4—6岁幼儿时间认知教育的目标

11、学前儿童时间的教育:

1、通过日常生活与活动中让学前儿童感知与体验时间

2、利用图书阅读以及游戏等活动引导幼儿理解时间概念

3、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计划性,感知时间的顺序性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比较活动的快、慢、快些、慢些等。

5、制定合理的生活常规和作息制度。

6、在游戏活动中感知和理解时间。

7、在生活中认识钟表和日历。

第六章 学前儿童几何形体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1、几何形体的相关概念:

几何形体是对客观物体形状的抽象和概括,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平面图形是指在一个二维空间中可以用轮廓划分出若干的空间形状

立体图形是指所有的点不在同一平面上的几何图形,图形的各部分不在同一个面上

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难易顺序:

先平面后立体;

先会配对再会指认;

最后才能命名(叫出图形的名称)。

2、学前儿童几何形体的认知教育:

学前儿童对几何形体的认知不是纯几何学意义上的认知,不是进行抽象的概念性的学习,而是从他们生活中,从他们熟悉的物体中感知各种几何图形的特点。

具体来说:

3--4 岁儿童能注意物体较明显的形状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4-5 岁儿童能感知物体的形体结构特征,画出或拼搭出该物体的造型;能感知和发现常见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进行分类。

5-6 岁儿童则能用常见的几何形体有创意地拼搭和画出物体的造型。

学前儿童几何形体认知能力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先平面图形,后立体图形。

②幼儿平面图形认识的难易顺序是:先圆形,后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和梯形等。

③认识立体图形的顺序是:球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和圆锥体。

④幼儿图形认识过程的发展特点为:最容易的是配对,之后发展到指认,最后才是命名,即配对一指认一命名的过程。

⑤视觉、触觉联合协同认知。

⑥喜欢创造各式各样的图形。

⑦喜欢对物体进行分类活动,而几何图形则成为他们最喜欢的分类标准之一。

3、学前儿童几何形体认知发展:

3—4儿童的几何图形认知发展 特点:

①对平面图形能够进行配对,具有较好地配对能力。

②大部分34岁幼儿已能对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正确识别。

③在教师的引导下,已能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并表示物体,进行表征活动。

④易把几何图形与实物相混淆,不能很好区别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4—5>儿童的几何图形认知发展特点:

①扩展了正确感知与认识平面图形的范围,能正确认识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和梯形。

②能感知、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③能对相似的平面图形进行比较,指出图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④能初步理解图形守恒。

⑤能初步感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45>岁的幼儿对使用平面图形拼搭物体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和一定的创造性。

3.5—6儿童的几何图形认知发展 特点:

①幼儿已能把几何形体作为区分或选择实物形状的标准。

②进一步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

③能感知、认识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做到正确命名并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

④幼儿对几何形体的认识往往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直接密切的联系。

⑤幼儿能做到不受图形摆放的位置、图形的大小和颜色等变化的影响,正确辨认图形,并对图形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4、5>—6岁儿童的几何形体发展目标:

①进一步理解、体验图形之间的关系。

②感知认识球体、圆柱体、正方体和长方体,能正确说出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③通过探索来区分平面图形和几何体,能体会到平面图形只有长短、宽窄,只在一个平面上;几何体有长短、宽窄和高低(厚薄),能同时感受到长、宽、高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