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如何评价“双高计划”?这会给中国职业教育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就业率92%,2700多万人在读!关于职业教育你可能忽视的几组数字
如何评价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推动的“双高计划”?这会给中国职业教育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名单,即职业教育“双高计划”。在“双一流”已成国内普通高校标杆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也将迎来自己的“双高计划”。今天,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双高计划”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双高计划”每5年为一个支持周期,对入选学校给予重点经费支持。
“双高计划”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和职业教育“下好一盘大棋”的重要支柱之一,致力于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龙头”舞起来,引领带动职业教育培养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支撑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56所高职学校入选高水平学校建设,141所高职学校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央财政每年引导资金20余亿元对“双高计划”给予奖补支持。毋庸置疑,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这是重大利好消息,是职业教育凸显类型教育特色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品质的重要发展契机,是落实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重要制度安排。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引领者,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是继高职示范校(骨干校)项目之后,面对以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为主的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挑战下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部署,对于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战略意义。
“双高计划”的建设重点是什么?
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双高计划”建设名单公布后,在职业教育领域引起热议。“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高在哪里?”“项目学校和专业能否如期建成?”“高水平学校和专业群建设将对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何种影响?”等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而满足舆论期待,高水平学校和专业要有“样板”意识。样板即范本、榜样,作为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必须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高地,必须成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典范,必须成为立德树人、促进就业、服务发展的标杆,必须成为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的标兵,必须成为在世界范围内代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的探路者和排头兵。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既需要解决多年来阻碍发展的顽瘴痼疾,同时又面临着以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为主的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等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项目学校必须有所担当,要在破解困局、走出困境、迎接挑战、质量发展等方面“杀出一条血路”,为其他职业学校做出“样板”,树立榜样。
而且,高水平职校和专业要有领航意识。我国职业教育体量庞大,被列入建设名单的学校或专业仅仅是高职学校的代表。因此,无论是高水平学校,还是高水平专业,在树立“样板”意识的同时还要有“领航”意识。杜甫诗曰:“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高水平学校和专业不应该是“不饮啄”的孤雁,而应该成为“声念群”的领头雁。通过项目建设的示范引领,使得区域内高职学校协调发展,从而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雁阵效应”,带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高水平职校和专业还要有创新意识。这是因为,“双高计划”的最终目的是要打造一批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职业教育“样板房”。显而易见,“样板房”不是原有的、大众化的、普及性的,而是代表先进理念、先进水平的新模式、新标准。这就需要项目学校在建设过程中要具有强烈的探险精神和创新意识。要坚持问题导向,放宽发展视野,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敢于“从无到有”地闯,敢于“从有到优”地试,努力为教学改革、课程标准研发、教师队伍建设等创造新的经验和标准,努力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体系更加成熟完善提供新的“样本”。创新意识应该贯彻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全方位。
另外,“双高计划”建设名单是经过激烈竞争而产生出来的。因此,作为项目学校,应该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要有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感。据悉,两部委在“双高计划”的顶层设计中提出了“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年度评价、期满考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建设机制。
这一建设机制其实隐含着两个重要信号:一是被列入建设名单的项目学校要迅速地从立项竞争的“兴奋点”转移到重在建设的“着力点”上来,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投入到项目建设中去,否则,极有可能被淘汰出局。与此同时,项目学校必须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完成由依赖“输血”向自主“造血”的发展模式转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己任,不断完善发展机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二是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也让潜心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学校和专业有机会、有可能脱颖而出。换言之,一些因名额和地域限制未能入选的优秀高职学校和专业不必气馁,未能列入建设名单绝不意味着与“高水平”无缘。
“双高计划”引领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变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是人人可以成才、人人可以出彩的教育。回顾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其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向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向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转变。这就要求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在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人的全面发展与服务经济社会中寻求平衡,关注学生职业素养、通识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分类可持续的职业发展提供可能。
“双高计划”引领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变革。面对新经济新技术带来的生产技术、组织模式快速变化,在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之外,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成为高职学校办学功能的重要延伸。这需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要明确不同于普通大学以基础性、原理性研究的科研创新定位,聚焦于中小微企业生产工艺等应用性研究,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技术创新模式,成为区域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创新源、技术源和人才源,使技术创新成为高职学校内在基因,探索技术创新与教育教学的有机互动模式,以技术创新反哺教学,实现技能人才与技术创新的集成供给,形成“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有机互动的职业院校办学模式。
“双高计划”引领职业院校现代治理能力提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标准建设机制——教育部门根据职业标准制定国家教学标准,职业院校根据国家教学标准,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我国以学校为主的职业教育体系,决定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质量对职业教育标准构建起着决定性作用。这需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不断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吸引社会力量多种形式举办和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积极打造学校与社会、科研生产与教学、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互为交融的开放式无边界组织模式,不断优化和完善治理结构和机制,加强院校自身能力建设,推动企业高水平参与,实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企业自身利益同频共振,推动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双高计划”引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双高计划”建设的核心是专业群建设。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到来,使企业生产模式、组织形式和人才需求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在以智能制造为主的新技术新经济的背景下,生产过程去分工化、人才结构去分层化、技能操作高端化、生产方式研究化、服务与生产一体化成为工作模式的根本性特征。面对技术和职业的快速更新和更迭,需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破除内部壁垒,构建基于专业群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打造院系合作、专业融合的学习型组织,践行专业群平台与特色化发展的理念,打造学生个性发展与分流分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双高计划”引领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从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模式看,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还是北美的CBE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都是在支持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理论化、系统化、标准化的职业教育特色模式,伴随其产业变迁与转移进程,推动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主要理念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模式业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职业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需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在创新实践过程中,积极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模式的理论化、系统化和标准化建设,以“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为载体,积极探索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模式与路径。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深水期”的关键时期,“双高计划”必将成为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发展的引领者,带动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高职院校要看综合实力,也要看专业实力,甚至要看办学历史。据我所知,因名额有限,一些办学实力强也很强,有特色的高水平院校未进双高,他们应该也完全具备双高水平。
从根本上说,只要坚持质量发展不松劲,坚持产教融合不变道,坚持立德树人不动摇,任何一所高职学校、任何一个专业群就一定能够跨入“高水平”的行列。
(作者系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顾问)
《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20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