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1+X证书制度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性研究
2019-12-20 17:27:42来源:100唯尔

  1+X证书制度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性研究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由国务院20191月印发,简称职教20条。文件中强调把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探索“1+X证书”制度。这是职教领域的重大改革,重大创新。职教20条强调,要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借鉴国内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经验,开始实施“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要求将学历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相衔接。[1]

  教育部等四部门在20194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强调要把“1+X证书”制度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培养等结合起来,实现1X有机衔接,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2]

  20196月教育部发布了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要促进书证融通,将技能等级标准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

  综上所述,“职教20条”从宏观明确了1+X证书制度,四部委发布的试点方案,启动了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融合,即1X的融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方案里面进一步明确了技能等级标准要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相关概念内涵

  ()1+X证书制度

  1+X证书制度中“1”代表学历证书,“X”代表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那么1+X就是说将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标准考核相融合。作为新的学业证书制度,职业学校是完成1的主体,是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学历证书是学校教育质量的体现,在人才培养中起基础性作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反应劳动者所具有的职业技能水平,即在职业活动中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1+X证书制度能够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是另一种类型教育,既实现职业教育的宗旨,也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通过“1”夯实学生的基础,通过“X”完成学生技能的提升,拓展就业渠道,实现“好就业到就好业”的转变,缓解就业矛盾。[4]

  ()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属于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它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了规定。它规定了各要素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要求,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实施与进度安排、实践教学条件、师资配备等内容,并附教学进程安排表等。人才培养方案是从育人目的出发,认真思考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专业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程、并充分利用教学手段,以确保人才培养按照确定的培养方向发展,这是教学过程质量管理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人才培养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也要与时俱进,使其符合变化了的社会需求。[3]

  ()融合性研究

  融合是围绕某一个共同目标,把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不同表现或者要求聚合集汇成一个统一体,是一种“和而不同”式的融合。此处融合性研究是指将人才培养方案与1+X证书制度进行融合,将原本独立的运行体系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统一的系统,目的是完成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必须坚持如下原则:

  一是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坚持立德树人,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工匠精神、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既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也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

  二是坚持标准引领,确保科学规范。按照国家教学标准的要求,将党和国家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适应性与科学性。

  三是遵循职教规律,体现职教特色。按照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按照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证书要求,合理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设计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

  四是不断完善与持续改进。根据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动态调整,大力提倡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改革,完善由行业企业和第三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3]

  三、人才培养方案和1+X证书制度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1”是基础,“X”是“1”的补充、强化和拓展。这里所说的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是并行的两个证书体系,而是将他们融合在一起。书证相互衔接融通是1+X证书制度的精髓所在,这种衔接融通主要体现在:

  ()二者具有共同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以培养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面对当前严峻的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高职教育除了要培养具有就业竞争力的人才,还要将人才最优化。高职院校学生都在20岁左右,正是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升的时期。通过三年的学习时间,将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除了按照国家的专业培养标准,还要寻求更加节约时间和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知识,将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结合起来,目的是要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能够按照专业标准要求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同时还能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者具有共同的企业需求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加快,很多企业在用人方面除了具备基本的学历外,还要求有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吻合度、前瞻性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学校通过参与到X技能等级证书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加快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培养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拓展学生就业空间。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融合,能够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保障。

  ()具有共同的职业需求

  随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新行业、新工种不断涌现,对高职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满足行业和岗位需求为己任,强调实用性和应用性,强调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体现。

  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群所具有的教学资源,研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的内涵联系,将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有机融合,即1X的融合,将X证书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将二者共同职业培养目标融合在一起,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有很强的操作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共同的职业教育理念

  传统意义的人才培养方案是用来指导完成在校学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而1+X证书制度中的“X”是体现职业技能等级培训,是培训评价组织作为主体来完成的,二者具有共同的职业教育培训理念。培训评价组织需要对X证书的质量负责,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培训资源、考核规则和证书颁发都是由培训评价组织负责的。职业学校要根据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要求,积极进行学校软硬件条件建设,在考核评价组织的协调下开展高质量证书培训。人才培养方案与X证书培训都是为了提升职业能力,满足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教学工作展开的纲领性文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决定着教学安排、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方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指学习者在完成针对某一职业岗位关键工作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学习任务后获得的反映其职业能力水平的凭证。从本质上来说,院校内实施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一方面是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另一方面它仍是一种学习结果的凭证。因此,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二者要相互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国外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合情况

  ()国外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情况

  1.英国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英国有相对比较完善的职业资格等级体系,其职业资格共分为5级,是世界上比较早的研究和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国家。英国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英国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为本,这为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等级很好地结合提供了保障,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也确定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2.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

  对于德国职业教育,我们都知道主要是采用“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教学,企业主要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理实结合,所培养的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具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德国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考试与“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及职业培训紧密相连,学员在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同时也在会在行业协会监督下进行两次考试,并获得两种证书,即培训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在组织实施上,为了确保职业资格认证考核的质量,在命题制定、考核程序及考评技术开发等方面,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

  德国的“双元制”与技能等级证书是相互对应与依存的,之所以能够成功实施,主要是由于企业联动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参与,保障了社会需求能够较快的反映到教育培训过程中,与劳动力需求市场紧密结合,也使得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工作能够根据实际的人才需要做出调整,能够与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相互联系。

  3.澳大利亚模式

  澳大利亚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结合,使得职业教育和培训,能够让学员从一种资格向更高级别的资格继续学习,有利于学员职业生涯发展,学员可以不断的继续往上学习他们在工作中需要的技能,同时也有助于学员的终身教育,完善学员终身职业生涯发展。澳大利亚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共分为8级,是根据不同行业的岗位需求对相关能力标准的组合,并且对各个岗位的胜任资格都做了明确规定,想要获得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就要通过模块式的考核,根据不同行业对岗位需求能力的标准进行整合而形成不同的模块,学员通过者才能获得相应的资格等级证书。

  4.美国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

  美国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具有国家统一的标准,行业协会制定的职业规定、守则和章程等指导性文件,并且都有国家规定的职业资格程序和实施标准,都是为了保证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质量。并且职业资格证书并不是终身的,如果专业能力不适用本专业能力发展的需求或者持证人员具有违法职业道德行为的都将受到相应的惩罚或者取消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完善的规章制度保障了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质量,也提高了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为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创造了便利条件。

  ()国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施经验

  首先是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构建了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其次是需要有强大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保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实施。第三是都有完善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体系,确保培训评价组织能够按照社会需求、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学习者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评价。

  上面介绍的国家不仅有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有统一的技能等级证书体系,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各个国家都在采取不同的措施加强本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结合更紧密,也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结合提供了经验。

  五、基于1+X证书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软硬件条件、人才培养质量考核办法等。具体有:专业名称、代码、职业面向、入学条件、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安排、毕业条件等。1+X证书制度要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之中,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方案要适时调整,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特色和专业实际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图1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人才培养标准的确立——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教学标准并轨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都是具有普适性的,我们可以将二者融合到一起形成人才培养标准。高职教育与当地区域经济拥有极为紧密的关联度,因此,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受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我们依据专业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情,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人才培养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制定的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其区别并不是根本性的,也没有背离专业的本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专业标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其成为专业建设的引导,而不是变成一种束缚。各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从各校的实际出发,完成专业教学标准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准确对接。[7]

  根据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开发出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此为起点是一种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有效手段。要确保以此为基础所确立的人才培养标准在教学操作上的可实现性,从而搭建起由学校向工作过渡的桥梁。在确立人才培养标准时,除了要以目标职业岗位为依据确立总体目标,还应当罗列出职业能力条目。这样,将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人才培养标准,从而使培养方案更具可操作性。

  同时,在确定人才培养标准时,应当以学生作为主体来诠释需要达到的目标。比如,对高职机电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可界定为“利用所掌握的机电产品知识,能对机电设备进行操作、检修与维护”,而非“教会学生机电设备结构设计与分析方法”。

  ()专业课程的设计——学历教育课程与证书培训内容的融合

  1.X证书课程设置应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

  如何处理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各个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成为专业课程设计开发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专业()进行专业标准的开发,是世界各国在专业标准开发时的普遍做法,因此,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进行标准建议按照专业大类进行开发设计,采用课程模块而非课程作为最小组成单元。以课程模块作为最小组成单元,能够有效解决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组合问题。

  在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中,应当突出课程设置的职业教育特色。课程设置的逻辑直接反映了专业人员对职业教育教学的理解。根据“从职业能力到课程设置、由课程内容到教学实施”这一路线开发专业标准。通过对专业群面向岗位群的划分,实现从专业群向工作岗位的转化;由工作岗位向工作任务转化是对各相应工作岗位内的工作任务的细分;从工作任务到课程模块,是对各项具体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一个课程模块就是一条职业能力,所有职业能力的累积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由课程模块按照一定的逻辑组合而成,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内企业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等因素,通过模块的自由组合,形成兼具地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8]

  课程设置与工作任务相对应,那么,课程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某一工作任务与某一工作岗位之间的关系;而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一项工作任务与其他工作任务的关系。通过把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设置,从而达到了将真实工作岗位之间的逻辑关系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的目的。由此使得课程定位更加清晰,而教师则能更好地理解所教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所教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实施时,能够有意识地将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融入到课程设计中。

  2.X证书课程内容应作教学化处理

  按照专业标准开发技术路线,由职业能力到课程设置、再到课程内容,旨在将真实的工作现场转换成教学现场(虚拟的工作现场)。以机电专业为例,真实的工作现场是由熟练工人通过控制机电设备完成各种控制任务,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而校内教学是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废品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生搬岗位工作到教室,势必大大增加教学成本。况且,有些机电设备的生产过程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而教学时间却是有限的,不可能用几天时间去完成一个产品的加工过程。因此,真实岗位工作内容不能生搬到教室,而要通过对真实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将需要掌握的职业能力转化为具备教学性的目标能力,并且还应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对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养进行整合,使其成为符合职业教育和学生学习规律的课程内容。为此,教师应编写更为实用的、承载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内容的教材,并依据课程内容,重视整合教材以外的多样化教学资源。[9]

  3.X证书课程与人才培养课程衔接

  对于专业开设的课程,特别是那些与X证书相关的课程,课程模块内容要与X证书要求的内容衔接起来,避免课程重复设置。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专业核心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有6门组成,这是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中必须体现的。核心课程能够体现出专业的普适性,也能与X证书课程相吻合。核心课程可根据区域行业企业需求,将部分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合并调整。威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为5门,完全涵盖了国家颁布的专业标准里的核心课程要求。

  对于X证书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中没有的,可以通过拓展课程来体现。针对不同的岗位证书(多种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在课程体系中划分不同的拓展课程,以适应不同的证书要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拓展课程,既要与X证书课程对应,也要与区域行业企业需求相吻合。对于有些知识是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即使技能等级标准中没有的,也需要加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10]

  图2基于1+X证书制度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与拓展课程

  ()教学组织与实施——专业教育与证书培训的有机衔接

  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也要进行改革,学校的专业教育与证书的培训教育二者本来是两个独立的学习阶段,如今要合成为一个有机的学习阶段,必须做好时间的分配、师资的调配以及学习形式与场地的迁移等工作。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实行的2.5+0.5学制模式,大多数都是在学生毕业实习前的大二或大三阶段开展技能鉴定考试工作,没有更多时间开展其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与考试工作。为更好地实施1+X证书制度,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第四学期完成中级工鉴定,部分学生在第五学期可以完成高级工鉴定,而其他学生,可以根据X证书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拓展课程,也可以参加社会组织的X证书培训课程,获取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证书)[11]

  X证书”国家考核标准概括了对应职业的“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具备完整的、严密的知识技能体系。为保证学历教育与X证书的质量,我们需要与X证书评价组织进行协作,采取过程性考核、期末考试、操作考核、综合评价等方式来认定考核结课,实现“以证代考”或“证考融合”,实现人才培养考核结果与X证书考核结果互认。为保证X证书的含金量,防止有的培训评价组织、学校故意“放水”,我们初步设想每次“X证书”考核的通过率或者实行成绩靠后的10%同学重学重考模式,促进学生间公平竞争,逐年提高培养培训质量。[12]

  六、结语

  职业教育实施1+X证书制度,有利于职业教学的改革,能够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开发出与之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之相吻合的课程体系,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拓展就业创业本领,从而增强学生在市场上的就业能力。在职业教育的改革中,推行1+X证书制度的教育模式,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