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国际人士谈职教改革的路径:和产业结合是职教生存下去的唯一机会
国际人士谈职教改革的路径:和产业结合是职教生存下去的唯一机会
原标题:CDRF专访 | 马拉西亚教育部秘书长:和产业结合是职教生存下去的唯一机会
对中国职业教育来说,2019年意义非凡。
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试点布局建设50个左右产教融合型城市,在试点城市及其所在省域内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篇首即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加下来几个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关于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相继发出。
可以预见,即便仍面临困难与挑战,2020年将是中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一年。我国为何要试点布局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企业将享受哪些政策“红包”?
为更好地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全国统筹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企业建设试点,并通过试点,在产教融合制度和模式创新上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借鉴的经验。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统筹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企业等3类试点对象,就是要发挥城市承载、行业聚合、企业主体作用,建立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改革新路径新机制。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认为,提出“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改革推进机制,明确“创新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以重点带动全局,标志着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正由“破冰期”迈入“深水期”,成为引领新时代教育、人才、产业、经济变革的战略方向。
城市是中国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是改革政策落实的主节点。
“将各项改革任务压实下沉到各个地级城市,目标是解决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是要构建产教融合改革的“基本盘”。在试点数量上,不宜“堆盆景”,必须具备一定数量,占有一定比例,体现一定代表性。
据初步统计,截至2018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校生人数10万人以上的有100家左右,全国500余家国家级开发区绝大多数也位于地级以上城市。
“选择50家城市开展试点,完全具备相应软硬件基础支撑。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将覆盖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0家城市综合平衡,除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的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外,每个省、自治区重点打造1—2家改革标杆城市。”该负责人说。
注重发挥开发区重点企业、优势产业集聚作用
《实施方案》提出,在试点城市及其所在省域内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的产教融合型企业。那么,试点行业与企业怎么选呢?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解释:原则上每个试点城市及其所在省域至少选择3—5个行业开展试点;初步考虑力争每个试点城市建设培育100家左右产教融合型企业,带动其他地区建设培育5000家以上企业。根据《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我国共有2543家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552家,省级开发区1991家。在建设实施中,要注重发挥开发区重点企业、优势产业集聚作用,努力争创“千区万企”的有利局面。
试点工作将与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公共服务“补强提”工作有机结合。《实施方案》提出,主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优质企业,现代农业、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研发设计、数字创意、现代交通运输、高效物流、融资租赁、工程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急需产业领域企业,以及家政、养老、托幼、健康等社会领域龙头型企业,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建设培育范围。
被选为试点的企业将享受哪些政策“红包”呢?
一方面,落实组合投融资和财政等激励政策。通过多种渠道,支持产教融合重大项目建设。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符合条件的投资,可按投资额30%的比例抵免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各地全面落实社会力量举办教育可适用的优惠政策,形成清单向全社会发布。对经建设培育、认证为产教融合型企业的,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
另一方面,强化产业和教育政策牵引。鼓励制造业企业为新增产能和新上技改项目配套建设实训设施。允许符合条件的试点企业在岗职工以工学交替等方式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校企共招、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完善“双一流”建设评价为先导,探索教育评价体系体现产教融合发展导向。对先行先试、成效明显的地方和高校在招生计划安排、建设项目投资、学位(专业)点设置方面予以倾斜。
创新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建设
要实现资源、人员、技术、管理、文化等全方位实质性深度融合,需要在物理空间上建立和优化一批平台载体支撑。《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创新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建设。一方面,试点城市要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另一方面,高校、地方政府、企业要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科专业建设,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化链条。
陈锋表示,产教融合天然的跨界性决定了产教融合的平台化发展。《实施方案》有效统筹城市承载平台、行业聚合平台与企业主体平台互联互通,为产教融合综合性改革与制度创新提供试验平台,为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融合发展创造交汇点,为打造行业创新生态体系构建骨干神经网络。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77.05亿元(约占职业教育投资的80%)支持743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今年,为了加强“卡脖子”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部分高校启动试点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项目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和产业发展创新要素交叉渗透、相互融合,为“双一流”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夯实学科条件和人才基础。
附录:马来西亚职教改革观点:马拉西亚探索出了哪些职业教育管理新路径?
如中国一样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马拉西亚政府在2012年也曾有过。2012年,马拉西亚教育部在《2013-2025马拉西亚教育蓝图初步报告》中提出“职业转型计划”,希望通过该计划具体实施,让社会公众接受职业教育。
七年过去,马拉西亚探索出了哪些职业教育管理新路径?他们认为职教发展重点在哪些方面?在实践中马拉西亚的做法又能给中国职业教育带来哪些启示?
2019年12月,在教育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赢未来:职业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召开期间,马拉西亚教育部秘书长拿督莫哈末贾查里(Dato’ Dr. Mohd Gazali bin Abas)接受了CDRF Exclusive的独家专访。
以下是访谈全文:
CDRF:在此次会议上,我们可以看出各国的职业教育面临很多共性问题,比如认证框架、课程设计、和就业接轨、社会认知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马来西亚政府有什么创新举措?
拿督莫哈末贾查里:我认为有几点做法值得提出讲讲。
第一,就如我们上面所述,政府内部涉及职业教育的部门太多了,所以政府通过成立高级别官员组成的内阁委员会来更好地协调政策。
第二,此前,在马来西亚为大学和职教院校提供认证的是两家不同的机构。但是,为大学提供认证的机构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职业教育认证,两个机构的前进方向不统一。
为了消除这种互相影响,政府设立了单一的认证框架。目前,两个认证机构被整合在了一起,在一个框架内工作,该框架可以确保双方的认证被彼此承认。这是非常重大的突破。
第三,在马来西亚有被称之为“专家委员会”的机构,他们会在课程认证方面为政府提出建议,但这个组织非常传统、非常学术。
两年前,政府为职业教育也设立了一个类似课程认证的机构,我们称其为技术专家委员会。
该机构成立,改变了游戏规则。现在已经有职业学校提供基于技术专家委员会认证的课程,而不仅仅是学术为主的工程师委员会认证的课程。
当大家提到专业主义时,很多人想到的是学术卓越。我们也要给技术应有的认可。自从我们设立技术专家委员会以来,学校确实逐渐开始开设和学术课程享有平等地位的技术驱动的课程。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通过促进职业教育,不仅可以解决技能不匹配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因为接受了职业教育,年轻人可以自己创业。
学习烹饪后他们可以自己开餐馆。虽然餐馆可能很小,但至少可以以此谋生。与高中毕业生相比,他们可以通过创业做老板而获得更高的收入。
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与别人合作或者应聘某公司。但我们希望确保年轻人进入劳动市场时都有一定的技能。
CDRF:您刚才提到了职业教育内阁委员会。这是一个由教育部长主持,八个部委参与的委员会。为什么设立这个委员会,在协调的过程当中教育部遇到了什么困难吗?
拿督莫哈末贾查里:因为职业教育涉及到包括产业、就业、社会福利等等社会问题,为了理顺各部门分工,更好地改革和协调,政府设立了这样一个委员会。
内阁委员会的目标是解决协调问题,避免业务重叠和资源浪费,确保政府不只是考虑职业教育的供给侧,也能了解需求侧,比如市场需求,劳动力市场的动态。
设立该委员会的目标主要是:第一,协调供给侧;第二,确保需求侧,也就是产业,能够实质性的参与到设计和决策中来。
随着工业4.0,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的问世和到来,政府必须确保办学机构和产业对此有所准备。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新事物。所有人都在学习,产业也在学习,办学机构也在学习。
通过提供这种协调机制,政府可以和产业一起适应,统一提供课程,而不是政府单向去了解产业的需求,独自提供教育培训。
企业们也和政府可以合作,一起了解市场需求,一起提供教育,减少浪费。这就是内阁委员会的立意。
CDRF:我是否可以说,在职业教育管理中,马来西亚政府似乎正在建立一个更贴近产业界的监管体系?
拿督莫哈末贾查里:因为这是唯一的选择。在旧的模式下,政府创办一个学校,为学校购置设备。采购时,这些设备已经过时了。因为通常政府在采购会看去年或两年前的型号。而这些设备在不断迭代。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政府开始与产业合作。必须与产业一起进步,由他们来采购设备并培训年轻人,这样才能接轨。
马拉西亚的内阁委员会原本应该是由部长级官员组成的,但是政府首次将商业协会的主席纳为该组织成员,和部长一样拥有平等成员资格,并向政府提出建议。
不过,要找到合适的人来领导这些机构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公司总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但政府要确保讨论的是整个行业的利益,这才是政府的角色。
CDRF:家长、孩子和整个社会环境如何看待职业教育,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在推广职业教育的时候遇到的一个困难,人们认为职教学生“低人一等”。马拉西亚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
拿督莫哈末贾查里:这对马来西亚来说是一个挑战,但经过这些年努力,能够看到现在情况正在改变。
一部分父母的思维模式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将孩子送去职业学校,因为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产业界的认可。企业给出优厚的薪水,这件事就传达了一个正向的信号。
学生去职业学校可以得到与高等学院相似甚至更好的薪水。这样的案例正变得越来越多。通过各个行业的参与,可以解决职业教育“污名化”、得不到应有认可的问题。
所以关键在于政府释放信号,证明产业真正在参与,确保社会能真正看到产业的参与,他们才是真正能为职业教育说话的人。这在学生家长眼中有特殊意义。
当然,我们希望在职业教育的品牌推广上投入更多。像马云,他出身平凡,自学IT,成为世界级的商人。这些就是我们一直宣传的例子。在马来西亚也有很多成功案例,虽然体量上比不过马云,但人们可以平等地发展,已经有很多人通过职业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有了正确的品牌推广,我们希望未来马来西亚的职业教育可以像德国一样,成为人们的首选。
CDRF:目前马拉西亚这种职业教育发展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拿督莫哈末贾查里:马来西亚50年代就有职业教育了。那时候产业没有投资培训,所以政府创建了职业学校。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驱动,政府主导的。因为那时产业不成熟,他们也在努力生存。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产业也在发展,它们通过吸引国外投资,通过国际市场而成为国际性的企业。也看到了改进技术的必要性。如何改进?通过投资本土人才。
产业看到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并慢慢开始创建自己的培训机构,政府于是也逐渐尝试将它们整合在一起。
马来西亚有不同的模式。有纯粹政府提供的模式,在没有工业的偏远地区,在这些地方产业没有办法创建培训机构。需要全部靠政府投资来培训年轻人。但我们也确保它仍然与产业接轨。
马来西亚也有100%由产业管理的培训机构。在产业成熟的地方,槟城州,有成百上千个跨国公司,实习培训由产业创办管理。产业自己设置的课程和标准,甚至比政府的标准还要好。
在这两者之间,也有混合的模式。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希望朝着产业驱动的方向发展。因为政府的资源有限。基础教育和免费教育也是很大的投资。职业教育领域与基础教育相比,是有可能让产业更多地参与进来的,所以要与产业合作。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成立了行业领导机构,为政府提供建议和决策,因为他们更了解市场需要什么。行业领导机构来设定基调和参数,政府对他们给予支持。
当然,政府也要聪明的使用私人部门的钱,因为他们既是贡献者也是受益者。政府要求他们缴纳基金,也要以正确的方式使用基金,提高劳动力水平。
CDRF:在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及其向产业界主导转型的过程中,你认为主要的困难是什么?
拿督莫哈末贾查里:促使产业的参与是难点。要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告诉他们培育人才是他们的责任,不能简单地要求政府提供现成的人才。政府全包全揽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他们觉得学生从高中毕业后,就自然可以在公司中完成所有工作。这不可能,公司必须提供培训。
要改变先学后工的状况,改为先工后学。行业来提供“学”。方法是将产业引进来,通过行业领导机构等来建立一个框架,并确保这些框架能按照宏观议程运行。
我们总在讨论新增的劳动力,并没有太多谈论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通常,他们问题被留给企业来解决。
现在,马来西亚要求每家企业缴纳基金,要求企业把员工送去接受更好的培训。如果雇主不提供培训,员工就会逐渐流失。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如果员工流失了,只会去另一家企业。所以从政府角度看来,这个过程中经济总体是受益的。但如果雇主能提供丰厚的酬劳,员工就不会离开,企业也不会有损失。所以,企业有义务照顾好员工。
此外,职业教育也能为有身体或者智力障碍的学生提供技能。有特殊需要的人,比如没有腿的人,没有手臂的人,有学习障碍的人,通过职业教育,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技能。
在马来西亚的一所社区大学,25个人的班级里,每人都有语言障碍。我们给他们提供烹饪课程。令我们惊讶的是,毕业半年前,他们就已经在周围酒店找到了工作,因为产业一直在参与。职业教育给了弱势群体第二次机会。
CDRF:为什么要推广职业教育?这也许是我们在做之前必须想好的。职业教育必须在为弱势群体服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拿督莫哈末贾查里:对,要成为一个发达国家,必须有一种理念,即必须照顾弱势群体,而不仅是大多数人。
必须解决大多数人的问题,但同时要关注弱势群体,特别是有特殊需要的人。那些在非常偏远地区必须进行特殊干预的人。需要为他们做的更多,更好,通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机会,为他们提供第二次机会。
2016年9月,为了进一步探索主要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综合能力、学校教育质量、领导治学理念提升的有效的干预措施,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设立了“中等职业教育赢未来计划”(以下简称“赢未来计划”),在广东、四川、贵州、河北4省6市县的31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社会试验项目。项目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目标是赋予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培养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项目主要干预措施包括设立校园文化活动基金、奖学金、奖教金,开展校长培训、学生训练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等,至今已有21万中职学生受益。
来源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