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你是怎么看待校企合作的?校企合作谋职教发展,产教融合赢职校生未来
2020-01-13 11:54:46来源:100唯尔

你是怎么看待校企合作的?校企合作谋职教发展产教融合赢职校未来

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要解决的问题的确很多,但有一个关键点即校企合作现在很多的大学都有了校企合作,其实,大多数人对校企合作并不了解。那么,什么是校企合作呢?校企合作与普通班又有什么区别呢?

校企合作,望文生义,就是学校与企业建立一种合作模式,也“订单班”“共建学院”、“共建专业”,就是企业入驻学校,企业的一些人员将会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学生,传授参加工作实践的经验,以便获取更优质的工作经验。校企合作的方式就会有很多种,例如: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专场招聘会、学校和企业的毕业实习生输送、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院校、订单式培养、企业短期工或寒假工输送、顶岗实习或工学结合以及产学研。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包括教育行业,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俨然,“校企合作 定向培养”的办学模式已经成为国内教学的一种“新时尚”。

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在毕业生上千万的今天有很大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较非校企专业的学生更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是什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明确指出:弱在校企合作!在前不久召开的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强调,这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是我们应当下大功夫、也是必须下大功夫去探索和解决的难点。

目前在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不深、运行机制不顺畅、育人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一个学校如果不懂企业的思维和需求,能教出来应用型人才不扯淡吗?这是一个变化很快的时代,很多学校现在还用零几年的编程教材,确定出了学校还能见到这种技术吗?先说说校企合作的形式:

目前在国内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六种

一是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合作设置专业,研发专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教学标准以及教材,开展专业建设;

二是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员互相兼职,为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学生就业创业、员工培训、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等提供支持;三是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开展学徒制合作,联合招收学员,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

四是以多种形式合作办学,合作创建并共同管理教学和科研机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及学生创新创业、员工培训等机构;

五是合作研发岗位规范、质量标准等;

六是组织开展技能竞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试点、优秀企业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特点,结合重庆本地实际情况,多途径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目前,校企合作较好的平台是校企整合,整合了很多校企合作项目和专业。通过这个平台,企业可以与学校合作共建校企合作专业。那么,校企合作的意义与优势有哪些呢?我们只抽取其中订单班以及共建院校作为重点说明。

一、订单班

这个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界一个特色,原型是国际火热的“双元制”,这里我先简单阐述德国双元制,德国双元制很简单,就是学生必须通过两个场所培养学生,一个是学校,一个是社会实践场所,可以是企业、公公机构、校外实践基地或者其他形式。学校培训理论基础,第二课堂培养实操能力,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我国现状是怎么操作的呢?

一般学校上基础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企业完成专业核心课程授课,最后企业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

前几天和某校教务处长聊天,特别后悔答应了一个订单班,但是国家有校企合作的完成指标,没办法,为什么学校也越来越拒绝这些呢?

因为中国特色的“双元制”,或者说订单班,实际上根本就是把学生变成廉价劳动力,从事基础工作。学生在学校培养的时候,学校老师和社会企业脱节十几年,学生根本无法学习社会企业真实需求,也没有一个职业需要的素质,企业过来授课的时候,大部分本来目的就不单纯,即使想好好授课,没有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经验的企业很难对接好这些内容,这些成天呆在企业的人是不能理解学校的,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出来,变成廉价劳动力,没有职业素质,实操能力也达不到真正的培养目的。

首先,校企合作符合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校企合作,通过学校对企业的反馈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在现在的人才市场上,诸多用人单位希望录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当代大学生一直在学校内学习自己专业的理论知识,想要有专业的实战经验,对一直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这时候校企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桥梁”,参加校企合作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企业等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在毕业以后,校企合作的学生会较好的适应工作岗位。

其次,校企合作是“双赢”的模式。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企业提供设备的使用,企业不必担心训练场地,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企业实践有机结合,使学校的设备、技术和企业实现优势互补,节约教育和企业的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

校企合作符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促进解决学生就业,也有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在实习中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学生在生产、服务第一线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师傅手把手的教学,和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使毕业与就业接轨。也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并且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最后,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较早的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二、共建专业、学院

教育部顶层设计应该是很靠谱的,应用型本科转型和产业学院的提出都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先说一下产业学院。

这里再提一个OBE的课程思想,也是目前国际比较时兴的内容,就是课程制定以结果为导向,比如设置专业的时候,首先确定你培养人才出来是干什么的,比如他是一个lol中单,接下来就设置他的毕业实操项目,比如某比赛前三,接下来根据这个项目的能力定位确定课程设置,比如补兵训练,gank训练,英雄数据大全之类的,专业核心课程有了。专业基础课程可以学习竞技心理,中国电竞发展,apm提高之类的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接下来既然是大学生,语文马克思数学体育之类的基础素质要有吧,再安排上,人才培养方案就出来了。

看起来非常简单,其实非常复杂,以至于让学校独立完成一套OBE的课程几乎不可能。

比方说会计可能会学《投资银行实务》这门专业核心课程,关键是,学校有可能拿出一个投行项目哪怕虚拟的来做实训吗?甚至很多老师可能学历很高,专业知识很好,但是根本没有接触过投行,只是自己学完就教学生,即使投行退下来的老师,没有真正独立负责过投行项目教授这个都是扯淡的。这样的课程能算是OBE思想吗?

所以这个基础上有校企专业、学院共建,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那么这貌似就完美解决问题了吗?真实的是路还很远,难走得很!

以公办院校为例子,首先是学费,企业是看利润的,华为校企合作目前学费报价绝对7千以上最低生均,不包设备实验室,这样的价格在目前全国基本一个高校高收费政策就卡死了,很多学校学费全给也不够人家看!

然后课程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目前普通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大多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甚至没有实践,很难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才。著名教育家卢兴伟曾写过一篇文章,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单纯的知识教育,重复旧的经验,忽视实践,没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评价考试成绩;忽视人文教育,没有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等。

很多企业的核心技术积累是完全满足高校教学需求的,但是如果转化成课程,没有里面的课程研究积累实际教学是一大堆的问题,老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也不知道怎么学,让他自己看书?下课自己研究?实际上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领进门而已。

目前,各地出现了各类院校和技术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通过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和对新教育模式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采取“技能+学历”的教育方式,既培养学生的技能,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采取“七分实践、三分理论”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掀起了一股教育的社会浪潮。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职教育探索的新路径。

师资队伍的问题更矛盾,全国优秀的实操能力教师其实非常少,满足一二线是还可以,其他地方的师资是很差的,目前校企合作里这些教师的工资可以到50k以上月薪,可以看出需求多高,但是基本无休,全国跑,基本没有休息时间,我们很多老师可能晚上4点到学校就备课,7点即刻就要上课了,好的老师从公司申请还要提前几个月。其他多少机构最后因为老师的问题和学校闹翻的,不胜枚举,这里我就不提出来黑友商了。学校的老师就呵呵了。

还有人事问题,公办院校人事是很复杂的,深入的校企合作势必是很多利益斗争,而且关键公办院校各司其职,你也不能随便让谁滚蛋,但他卡一个地方,整个方案就要废,多少好东西最后是不了了之,垃圾内容继续延续下去。

再说学校评价机制的问题,学生管理的问题,职业素质培养的问题,过程监督的问题,就业跟踪反馈的问题。还有民办院校问题又完全不同,实际上今天中国的高校校企合作问题一大堆,这些其中一个列举都是一大堆的内容,我也懒得具体说了。

最后说一下产业学院的设想,就是所谓的产教研一体化,产业、研究和教育对接,教育人才供给产业需求,学校积累产业经验,发挥企业没有的研究能力,研究先进技术反馈产业,实现区域产业的发展,最良性循环形成闭环。应该说这个理想是很美的,现实是残酷的,能做出来的学校全国也没几家,基本都是走形式。

应用型转型这个大课题有兴趣可以随便找政府文件研究,里面就很详细了。

企业与职业院校牵手为何热情不高?企业的利益难以体现学校与行业关系脱节

职业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职业教育产生于企业,初期就是企业的组成部分。教育专家认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有两个主体,一是学校,二是企业,二者缺一不可。离开了企业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专家分析指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有特殊性,就是以技能的高低作为核心质量评价体系,单凭学校自身很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全世界采取的一个共同办法就是校企合作。德国的两个70%令人印象深刻:只有30%的人进入大学学习,而70%的学生直接接受职业教育;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职业学校学理论占30%,而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占学业学习时间的70%

但目前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现状令人忧虑。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调研中发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但落实这一规定,企业没有积极性,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利益没有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体现。企业接受职业学校的学生、教师实习,需要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工作的质、量可能会受影响,有些企业还要承担学生因技术不熟练而损坏机器设备或发生安全事故等风险,而且,政府对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政策也不够完善。

武汉一所中职学校校长告诉记者,不少企业把实习生当廉价劳动力,简单地让学生进行顶岗工作,引发了一些矛盾。全国人大常委吴启迪指出,有的学校跟企业合作,企业实际上把学生作为劳动力使用,学生只做一件工作,整天绕线圈,三年后就毕业了。假如这些企业没有了、转产了,像这些只会绕线圈的学生,还能不能找到工作?

专家分析认为:上世纪90年代末,职业院校办学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部分职业院校脱离行业改制为属地化管理,而原政府经济部门管理的职业教育的主要职能却没有真正得到转移,使此后职业教育的管理职能出现行业缺位的状况,行业在审批、认证、评估等管理环节上几乎没有话语权,从而造成学校与企业关系严重脱节。

谁来组织和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政府要统筹协调法律须提供保障

谁来组织和鼓励企业办职业教育?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提出,行业部门可以组织自己的中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是否应该有补贴或奖励,这些不是教育部门能做的,要由经济管理部门给予政策引导,同时由行业部门协调组织。

教育专家认为,校企合作需要政府统筹协调。政府应统筹经费、统筹资源、统筹信息;协调全局和局部利益、企业和学校双方利益;规划合作方向,搭建合作平台,监督合作落实,评价合作成效;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企业、学校的责、权、利;适当政策倾斜,如减免合作企业的税收、学生带薪实习、政府出资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对校企共建基地进行补偿,创设良好的环境。

许多教育界人士表示,应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行业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引导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在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制定、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发挥作用。

为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保证校企合作的持续推进,双方对关于校企合作模式、学生的培养方式与方向、组织管理,教师的组织管理以及学生实习、就业管理和大型实训基地的建设、课程、教材管理进行深入研讨,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建立“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订单班培养人才模式。

例如邓州市职业技术学校与厦门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举行校企合作的案例我们可以看看,他们合作期限为五年,自20196月至20246月,连续培养三届学生,采取2+1培养模式,在我校开设订单班6个,分品质管理、智能制造两个专业培养方向,每届学生共300人。按照协议,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将在我校建设中型实训基地,并投入10万元订单班经费用于奖学金、技能大赛、文体活动等。

从中可以看出校企双方进一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合作,实现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共同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提供了新的契机。

刚刚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在谈到如何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时强调: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中国职业技术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表示,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有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探索校企结合互利双赢的切入点,建立校企结合的长效机制和强大动力,是非常必要的。

一些地方经济转型,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郑朝阳介绍说,目前劳动部门已制定了优惠政策,比如校企合作支出,可以按照国家规定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给予优惠;企业委托技工院校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按国家规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校企共建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可按地税的有关规定给予营业税减免的政策优惠。相信这些政策会促进校企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

怎样解决剃头挑子一头热难题?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倡导行业企业办学

职业教育界人士经常用剃头挑子一头热来形容校企合作。要让另一头即企业也起来,需要保证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真正使校企实现双赢、共赢。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技工教育管理处处长刘正让对此比较乐观,他说,用工荒迫使企业开始参与人力资源的培养。有远见的企业一方面开始寻求转型,一方面开始转变用工习惯,从原来的拿来主义转变为积极参与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多企业主动找到技校,希望能共同培养员工,并把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灌输到学生即未来的员工中,使员工产生认同感,减少员工的流失,降低企业招工成本。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一个新生事物。近年来不少地方依托较为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以专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职教集团,加强校企合作、城乡合作、区域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

在浙江温州,浙江工贸职业教育集团日前成立。该集团以具有50年办学历史的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核心层单位,包括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单位等,组成产学研一体、资源共享、利益多赢的新型职业教育集团。集团将自身的教育服务与政府的发展改革战略相结合,成为高职发展方式改革的示范。

在杭州,一所职高竟由35家单位合办。前不久成立的杭州电子信息职业学校教育集团,由杭州电子信息职业学校发起,联合了6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高等职业院校、5家行业协会和22家企业,形成了校际联合、校企合作、校协联手、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贯通、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紧密衔接的模式。

除组建集团外,行业企业办学也有回暖的趋势。天津市以行业企业办学为主,50%以上的中职和85%以上的高职都是由行业企业举办,学校的资产和人事由行业部门管理,教育部门加强教育专业方面的管理。这样办学,企业的实训基地不成问题,双师型教师绰绰有余,办学模式与生产岗位需要自然结合紧密。

教育界人士指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必须紧紧跟上产业发展步伐,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围着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而,适应市场需求而。因此,以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建设为载体,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新机制,亟待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