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时代,我国的职业教育该怎么发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教育?江苏模式引热议
新时代,我国的职业教育该怎么发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发展历来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经过近些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了新的高度,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战略重点的地位。在改革创新中继续推进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是重大的时代课题。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曾用“香、亮、忙、强、活、特”六个关键字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如何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各地都在进行各种有益尝试。
回望2019年,无人机驾驶员、电子竞技员、农业经理人……今年,一批新职业问世,带来新的岗位需求和就业机会。
2019年,职业教育在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应运而生,一些新名词、新提法与公众见面。2019年职业教育政策一览:
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2019年4月16日,教育部等4部委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
2019年5月6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
2019年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
2019年10月9日,教育部办公厅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 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
2019年11 月 27 日,财政部发布《增值税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免征增值税。
2019年12月5日,教育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从2019年2月份开始,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等相关国家部门不断出台政策,从办学体系、职业教育学校发展规划等多个维度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职业教育市场规模的想象空间。职业教育发展也步入新的“黄金期”。
事实上,除了针对职业教育领域发布的利好政策之外,社会需求变化也进一步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东兴证券在相关研报中指出,由于K12校外培训行业监管趋严,导致近两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人数大增。2019年全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人数达890万人,报名人数是2017年的三倍。此外,教师资格证终身制被打破,对于职业培训行业来说,原本毕业自动获得教师资格的师范生成为了资格考试的新增量,扩大了培训市场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政策促进下,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虚假宣传招生等乱象也层出不穷。
2019年5月,南京应用技术学校被曝出在并不具备护理专业教学资格的情况下招收五年制大专护理专业的学生,其开设护理专业学生学的实际上是家政服务,学籍信息也查询不到,学校要求学生转到其他学校,才能获得统招大专文凭。不仅如此,该校还曾出现倒卖生源的纠纷。
2019年1月,有媒体报道称,湖南湘潭远大科技职业技术学校承诺学生的大专文凭成了中专文凭,同班同学的毕业证来自不同省不同校,还有人甚至拿不到。
此外,记者了解到,一些中职教育学校瞅准所谓的热门专业,使出浑身解数下足宣传功夫,许下包分配包就业等承诺,但学生招进校门后就疏于管理。不仅如此,部分职业教育机构存在教学质量堪忧、教师资质存疑,以及学生学籍接连出现问题等情况。
发展职业教育,要有国家视野、顶层设计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是调整教育结构的切入点,是教育改革的战略突破口
●提高职业教育社会贡献力,为学生“赋能”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指出,要坚持大改革推进大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全面振兴,职业教育进入均衡、特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职业教育要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纵向贯通的职业学校体系,健全横向融通的政策制度保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培训提高治理能力,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他强调,职业教育既要从整体推进的全局性高度来谋划重点改革举措,也要从具体实施的可操作性角度设计实施路径,整体实现职业教育“增值”,为学生“赋能”,大力提高职业教育社会贡献力。
职业技术人才巨大的缺口,也反映出技术工人社会地位有待提升、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完善等诸多问题。首先,教育资源的相对不均衡、咨询获取能力的差异,使得家长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前景充满疑虑,因而不愿意让孩子接受职业教育。
事实上,当大量企业装备了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现代化生产设备后,对技术工人尤其是专业水准高、经验丰富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面对产业升级和技能人才缺乏的双重问题,需要做好职业教育顶层设计。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技术工人的待遇、社会地位都会得到显著提高。举例来说,德国拥有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不适合、不愿意进入大学做研究的年轻人,往往会选择成为一名技术工人。合格技工的收入甚至优于普通大学毕业生。丰厚的技术人才储备,也为德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赢得良好口碑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高原”,江苏将建立特色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江苏一直以来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高原’,在职业教育改革方面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也为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陈子季说。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介绍,全省13个设区市中有9个建有职教园区,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建立共生共长机制。“要打造匹配制造业强省的高质量职业教育,就要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职教高考”制度,出台《高等职业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实行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职院校招生考试有效接轨;发挥标准在质量保障中的基础性作用;打造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师队伍;锻造过硬的服务能力。”
目前,全省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97%以上,70%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县市就近就业,90%以上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江苏省内就业。
葛道凯指出,未来,江苏的职业教育要把握前进方向,破体制机制瓶颈,建立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和“1+X”证书制度,建立江苏特色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完善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制度;开展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理论研究,实施本科教育分类管理,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健全职业院校设置与教学标准体系,统一各类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以智慧职教助推职业院校均衡发展;实施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计划,建设一批与职业技术标准对接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共建共享产教融合优质教学资源;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清理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歧视政策,增进平等的国际对话与交流。
高职与本科“4+0”联合培养,为学生升学深造搭建立交桥
此外,本次论坛还下设4个分论坛。专家、学者分别就“江苏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江苏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建设与实施”、 “江苏职业教育‘卓越计划’与‘领航计划’”,以及“江苏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成果”做主旨报告,并展开讨论。
其中,“江苏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分论坛上,记者了解到,江苏积极探索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互衔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机制,现有中职与高职“3+3”分段培养、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分段培养、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高职与本科“4+0”联合培养等多种衔接形式,涉及相关院校259所,每年参与的学生33000多人。“这项试点探索,为学生的升学深造和长远发展搭建了立交桥,推进了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协调共进,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
此外,江苏还出台106个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140个专业技能教学标准、763门课程标准,初步形成一套教学标准体系;大力推动“双高计划”院校建设,打造一批卓越高职院校,创建50所左右中职领航学校;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促进技能大赛成果等各类资源转化。建设“双岗双职”的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团队,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开展新型活页式教材开发。
长期以来,依靠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代价。资源、能源和环境承受巨大压力,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要站在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来看职业教育。我体会至少有六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决定着国家和地区产业竞争力;二是职业教育反映了产业的素质和能力;三是职业教育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四是职业教育是调整教育结构的切入点;五是职业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六是职业教育是保障人民群众实现尊严和体面劳动的教育。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数以亿计中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能力;具备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能力;具备了服务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基本能力。但同时,中等职业教育也还存在着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和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国计民生,我们要研究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面向时代要求谋划改革与发展。
具体地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与发达国家同类教育水平相比,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学校办学条件还相当薄弱;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还没有理顺,缺乏宏观规划和政策引导;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待提高;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还需要强化;对接产业和职业岗位的专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对接岗位技术标准的课程体系还不完善;教材内容脱离企业实际的现象仍比较普遍;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机制还不完善;校长改革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亟待提升;学校基础管理制度和办学规范还不健全;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尚未建立;学生成长的“立交桥”体系还不畅通。这些问题既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层面的,既有国家层次上的,也有学校管理层次上的。
职业教育发展,须相时而动
●跳出教育看教育,紧紧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来办学
●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迫切需要增强培养劳动者就业创业技能的能力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强调要抓好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其中五个方面的工作与职业教育直接相关: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发展公益性社会服务。
职业教育要在布局结构、专业设置、办学规模、育人质量上与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新型农民和新市民的要求相适应,更好地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职业教育要紧紧跟上产业振兴、调整、升级、发展的步伐。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要研究国家产业发展,特别是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要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学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跳出教育看教育,紧紧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来办学。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施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然带来新的就业岗位、新的就业方向,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数量、规格和质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必须立足国家产业建设,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做到专业对接产业、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学校办学对接区域经济,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产业需要的,地方发展用得上的。我国一些地区先后出现的“民工荒”,实质上是“技工荒”,表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了,工人的技能没有及时更新,适应不了新产业的要求,这也暴露出了职业教育在需求预测和人才培养上的不足。适应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型要求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急需加强。一些新产品,我们可以设计出来,但做不出来、做不好。这些都说明职业教育发展的空间很大、责任很大。
另一方面,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增强培养劳动者就业创业技能的能力。我国有13亿人口,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整教育结构,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提高人民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
提高职教质量,是必由之路
●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
●实现优秀工业文化进校园、优秀企业文化进课堂
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是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说来:
深化改革创新。一方面要深化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进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建设,努力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另一方面,推进教学环境、专业设置、教材应用、教学方式、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等关键环节创新,进一步形成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激发办学活力。
改革四个模式。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动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的规模化、集团化和园区化发展,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改革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要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来研究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切实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要特别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顶岗实习,如设岗见习、找岗实习、顶岗实习、创岗见习等。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职业教育评价模式,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
创新六个关键环节。一是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环境、实训环境和教室环境。要把工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现优秀工业文化进校园、优秀企业文化进课堂。重点建设科学合理、先进实用、设施配套的现代化技能教室、实训教室和工厂化教学环境。二是创新专业设置,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企业用人需要和国家颁布的职业岗位,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重点建设面向现代农牧业、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的精品专业,加强贴近区域产业,尤其是民族文化艺术、民间工艺等领域的特色专业建设。三是创新教材应用,依照国家教学计划,教材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标准。针对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四是创新教学方式,推进讨论式、探究式、协作式和自主学习,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建立项目库、案例库,增强教学环境和过程的实操性。五是创新队伍建设,改革教师评聘机制和考核标准,研究制定聘用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六是创新管理制度,建立多方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或咨询委员会等决策机制,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的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机构,加强学校各项基础制度的建设。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能力已经具备,下一步的重点是实现规模能力和质量能力的协调发展。提高质量需要全方位加强各个环节工作。其中,德育工作是首位,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师队伍是关键,办学条件是基础,管理制度是保障。我们必须在各个环节下大力气解决突出问题,最终达到三个目标,一是使学生具备两种能力,即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二是使学生获得两个证书,即学历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三是使学校做出两大贡献,即为国家产业发展做出贡献,为改善民生做出贡献。
职业教育的产学合作至关重要。当今社会技术发展速度很快,如果在学校中学到技能,但进入企业后发现技术已经落后甚至被淘汰,那么再培训、再教育的成本无疑会落在企业身上,增加企业的负担。
再次,为了适应企业的需求,职业教育应当不再让工资与学历挂钩,并建立健全完善的终身学习体系。通过职业教育体系供给侧的改革与完善,为技术工人提供足够的知识源泉,使其随时可以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成为真正的蓝领冠军;打通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鸿沟,让技术工人可以随时转换“赛道“,完成从普通工人到高级技术人才再到工程师的转变。
制造业是现代化工业国家的基础,技术工人则是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和基础。近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探索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变革,以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也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企业共同努力,做好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与规划,才能让更多的人走进职业教育的校园,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鲁昕)
(作者系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