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为职业教育换血,职业教育改革需要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
职业教育成为最近不少广东省人大代表热议的话题。高职课堂在变,这一点从近日落幕的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能略窥一斑。比如,此次791支参赛教学团队呈现了多种多样的新型教学场景,有的将企业车间转变为教室,开展现场教学,有的开始尝试情境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据中国教育报)
很多家长不愿孩子读职高,认为没有出路。社会对高职存在偏见,重视度不够,似乎高职里面的学生都是学习成绩不好的考不上大学,就只能去读个高职的家长们眼里的“差学生”。高职三年学习时间里没有学到任何技能,毕业之后,最终还是一名没有技术的“打工仔”。这显然背离了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技能型人才的宗旨。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但是两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当今社会,的确需要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的知识型人才,但是,想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技能型人才同样必不可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的有工匠的专业人才。
2019年是中国职业教育加速发展、提升内涵、变化巨大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体现了党中央对关乎民生、关乎就业的职业教育高度重视。
为职业教育换血,重塑课堂角色定位是基础。传统的课堂模式,老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老师手里,老师成了“主角”,而学生们成了“配角”。然而,职业教育的最为特殊的一点就是要强调动手实践,夸夸其谈一番,机器不会运作起来,产品也不会生产出来。课堂不应该是老师的单向输出,而应该是师生双向交流,学生大胆提问,师生共同答疑解惑,让课堂活跃起来,不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职业教育换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根本。学校与企业加强合作,让更多的企业在学校建立实践基地,或者将企业车间设置成课堂,使学生们具有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能够做到“上手快、上手好”,最终才可能成为就业竞争中的优胜者。
为职业教育换血,破除偏见,提高政治、经济、社会待遇是关键。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依然存在,然而所有的职业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工作从没有三六九等之分,只不过是社会分工的不同。多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这是职业教育不该被歧视的有力论据。为破除偏见,也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政治、经济、社会待遇,比如增加职业院校入党名额,提高其政治素养;给予职业学校毕业学生与本科院校毕业学生同等竞争的机会与待遇,使得个人只要满足社会的需要,身怀职业技能就能在社会中站稳脚跟。
职校一直以来都是很多考试失利学生的无奈选择,家长不愿孩子读职高,不是职校地位尴尬的原因,而是这种现状自然导致的结果。职校生面临的是学校教学质量不高、专业技术无从学起,而毕业后出路狭窄,手艺、收入和社会地位都相对低下的残酷现实。这不是职校生努力就能改变的,而是在他们进入职校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的,如果只是一味鼓励学生们在考学路上避免成为职校生,而职校生成为竞争失败者的代名词,不努力改变他们所面临的残酷现实,结果只会让教育体系陷入扭曲的状态,对个人发展、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
要改变职校生的生存现状,出路和职业教育本身都需要得到改善。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是为改善职校生的出路奠定基础。德国一直被认为是先进的工业大国,中学生就要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读大学和读技术学校是两个方向,但更多的是是否适合个人,并不影响往后的工作收入和社会地位;日本的技工被称作匠人,他们对技术的极致追求,是源于严苛而完善的培训制度,体面的收入和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造就了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改革,不在于让更多的职校生成为扩招的本科生,而在于让职业教育体现真正的价值。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离完善还有着很远的距离,很多职校很难找到真正教授专业技术、能让学生成为未来工匠的老师和专业课程,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都写满了“将就混个学历”,出路也不对口,基本都是成为本身对技术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
职校的尴尬定位和低附加值型制造业广泛存在的时代背景有着很大的关联,而现在,制造业也面临着产业升级的挑战,专业技术人员一直供不应求。除了推动职校为企业和社会“供应”更多专业性强的人才之外,企业自身也需要改进和反思,为技术人员提升薪酬待遇、专业培训和上升通道。一方面,企业需要更高的薪酬激励,为技术人员的门槛抬升给予相匹配的动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形成常态化的技能培训机制,为技术人员提供成长通道和职业发展的可能,这对于促使他们提升专业技术和追求技术深度,都有着很大的作用。
同时,技术评价体系亦有待强化,这需要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201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的协同作用,完善技术工人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措施,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这是个很好的开始。2020年,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数据显示,广东全省目前全省技能人才达1249万人,已累计培训“粤菜师傅”3.7万人次、培训“南粤家政”24.54万人次,这是个不错的案例。但是,这些都还不够,还需要做得更多,才能改变职校生面临的残酷现实。
“只有打通职校生的升学通道和职业资格的晋升通道,学生成才路径多样化,才能消除社会升学压力,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个体发展的道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打通职校生的出路,并不只是为了职校生们,也是为了企业转型升级、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培养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先要有潜在的工匠,而职业教育改革就是在埋下这颗种子,待种子发芽,将来个人、企业、社会都会受益。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弘扬工匠精神预示着职业教育换血要行动起来,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对于自身工作品质要求要严格起来,从而为建设创新型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