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中国职业教育行业现状以及发展报告 | 万字深度
2020-01-21 10:36:23来源:100唯尔

目录:

要点:

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活动,一般分为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培训两大类。学历职业教育包括初等、中等

及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而非学历职业培训则包括职业技能培训、语言类培训、专业认证考试类培训、企业培训等。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具备较强的应用性,其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更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外四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及现状进行分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

职业教育在德国整个国家发展中一直发挥举足轻重作用,被称为德国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主要是双元制,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的教育培训。参加培训的人员在学校学习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在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则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实际操作培训。在3年的学习培训中,学生同时是企业学徒工,享有一定数量的津贴和劳动合同保护。该模式优点是实用性和针对性强,以技能培训为主,能够较好满足企业需要。

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能够相互认证,是英语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

英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是国家职业资格体系(NVQ和GNVQ)。国家职业资格标准(NVQ)是在职业资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来自企业、工会及教育培训部门的专业人士组成的产业指导机构制定的职业标准。目前已在150个行业和专业设置了数千个职业标准。

NVQ把职业资格从低到高分为5个等级,每一等级根据工作职责分为数个能力单元,具体说明了岗位职责、及履行职责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其中第一和第二等级相当于初中和高中毕业之前,第三等级相当于高中毕业,第四等级相当于大学本科;第五等级相当于硕士。

梳理英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其是不断改革和追赶的过程。英国是工业革命的策源地,因此职业教育发展较早,但由于重学术轻技术的社会观念以及政府的自由放任主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后期历经不断的改革和追赶,其职业教育才进入了高速发展通道。

全民化、终生化是美国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

美国职业教育广泛分布于各类学校,按层次可以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中等职业教育包括综合中学、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教育中心,主要培养熟练工人和初级从业人员。高等职业教育包括社区学院、技术学院及大学中的职业教育等,主要培养高素质技术类人才。此外,美国的行业协会、企业、工会均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美国以职业和劳动为中心的教育贯穿小学到大学,致力于学生掌握生存所必需的技能,并贯穿于个人整个人生。有培训和学习需求的人群均可得到职业教育学习机会。

日本:多样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

日本的职教机构主要包括职业初中、高中、专修学校、专门学校、高等专门学校和短期大学等。初中阶段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基础知识和技能,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则倾向培养专业技能及社会责任感。专修学校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一般以私立类型居多,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是设高中课程的高等专修学校,该类学校可授予毕业生高中毕业资格;另一种是招收高中毕业生而设立的专门课程的专门学校,隶属于高等教育,可授予短期大学毕业资格,该种类型学校在专修学校中占主要地位;第三种是设立一般课程的专修学校,可自由入学。

日本职教另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培训。企业培训主要是针对公司企业员工开展企业文化和岗位技能培训。此外,社会公共训练亦是日本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目标主要是为失业者和转换工作的人提供再就业培训。相较而言,日本的职业教育除了基础和技能教育,对健康、安全、道德和生存教育亦非常重视。

我国职业教育历经了曲折的阶段式发展。

相比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我国受工业革命影响较小,且封建制度和闭关锁国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而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自职业教育萌芽思想出现,我国职业教育历经了较长时期发展阶段,亦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相对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很大不足。包括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较低,发展理念相对落后,企业参与不足,区域间和学校间发展不平衡,社会吸引力不足等诸多问题。

对照各国职业教育发展史,我国职业教育未来仍有广阔发展空间。

首先,我国处于产业升级阶段,第二和第三产业占比逐渐提升,同时伴随城市化和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过程,均对人才提出不同和更高的需求;

其次,我国政府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近年来关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支出不断增长,支持政策密集出台;

第三,职业教育市场近年来资本运作频繁,各类教育资产纷纷登陆港股或美股,及借壳A股上市公司,教育板块资本运作迎来迅猛发展阶段;

最后,意识形态上,政府、企业、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度和认可度都在逐渐提升。尤其随着新兴消费形式出现,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均需与时俱进。

职业教育与培训被被很多政府和企业视作提升劳动生产力、获取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看好职业教育未来在国内发展前景,给予行业“推荐”评级。

01.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1、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

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活动,一般分为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培训两大类。例如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职工就业前培训及为获取某项证书而参加的培训等。学历职业教育包括初等、中等及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办学主体包括公立与民营两种。

而非学历职业培训则内容广泛,包括职业技能培训、语言类培训、专业认证考试类培训、企业培训等。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具备较强的应用性,其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更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

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外四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及现状进行分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1.2、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是衔接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的重要枢纽。根据国家2014年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要求,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的世界水平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中等职业教育方面,将在政策发布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达到一定规模。

大专院校数量多于本科院校,但总招生人数及在校人数低于本科院校。2016年,我国拥有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为2596所,其中本科院校数量为1237所,高职(专科)数量1359所,高职院校数量多于普通本科。在招生人数上,高校本科和专科招生人数分别为405.4万人和343.2万人。在校生数量上,本科和专科在校学生数量分别为1613万人和1083万人。虽然高职院校的数量较本科院校多,但考虑学校规模及专业设置,国内专科学校的招生人数和在校生数量仍低于本科水平,未来仍有比较大发展空间。

高中阶段教育高中学校较中等职业教育在学校数量、招生人数和在校生数量方面规模更大。中等职业教育方面,2016年,我国高中阶段高中学校数量为13818所,中等职业教育类院校数量10893所。招生人数上,高中阶段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分别为803万人和593万人。在校生方面,我国高中阶段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分别为2371万人和1599万人。总体看,高中阶段教育,我国高中教育较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更大。

02.他山之石,国外职业教育特色及发展简析

由于各国经济基础和传统文化的不同,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概括起来,职业教育的实施主要通过学校、企业、企业与学校合作、职业训练中心四种形式进行。相较而言,学校型教育是职业教育最为普遍的形式,如德国的职业专修科学校、英国的技术中学和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院,美国综合中学的职业科、社区学院,日本的专修学校、短期大学等。

与学校教育相对应的是企业型。企业型的职业教育一般分为企业内招生毕业生作为学徒的训练,另外则是企业内部在职职工的培训。德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尤其重视企业内部的职业培训教育。

此外则是校企合作式的教学,德国双元制是最为典型的校企合作办学方式。美国的“合作教育”和日本的“产学合作”,亦是一种工读交替的培训制度。

第四种则为职业训练中心。一般由政府举办,负责公共职业训练。主要为初次就业者提供基础培训,也为在职人员、转业及失业人员公共就业或再就业提供相关培训。例如美国的地区职业教育中心,日本的职业训练中心和技能开发中心均属此类培训机构。

2.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是一个技术为王的国家,其职业教育是制造业的重要支撑,一直被称为德国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其完善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系统和职业教育实践系统,造就了大量拥有专业技术的熟练技工。德国工人的技术水平在德国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也享有盛誉。

德国的学制为4年小学、5—9年中学和4—6年大学。教育体系分为三条轨道,学术(文法)、普通(现代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

其基础教育层级是四年制的小学教育,然后进入中等教育阶段,在该阶段可根据职业目标而选择不同中学,中学教育在该阶段将分为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三部分。中学毕业后第二进阶阶段,进入第二次分流。一般获取文理中学毕业证的可选择大学各种专业课程的学习,而普通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学生则离开普通教育,接受3年的职业教育。接下来是第三级高等教育,分为传统大学、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等形态。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

德国普通教育由文化教育部负责,职业教育则由经济部负责。其职业教育模式主要是双元制,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的教育培训。参加培训的人员在学校学习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在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则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实际操作培训。在3年的学习培训中,学生同时是企业学徒工,享有一定数量的津贴和劳动合同保护。该模式优点是实用性和针对性强,以技能培训为主,能够较好满足企业需要。

“双元制”教学中,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接受教育。约60%-70%的课程在企业中进行,如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另外30%-40%的课程在职业学校进行。在企业所遵循的法律基础是联邦职业教育法,在职业学校所遵循的就是各州制订的学校教育法。企业所执行的教学文件是职业培训条例,职业学校的教学文件就是各州制订的教学计划框架。企业的教学内容是技能以及与技能有关的能力培养,职业学校的则是理论与普通文化课。

德国的高等教育亦引入“双元制”教育理念。双元制大学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在获取高中毕业证书后,进入双元制大学的学生需要通过面试筛选,与企业签订3年的培训合同,在此期间每3个月完成一次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轮换,并在培训期间获得实习工资。毕业通过考试的学生可以获得学士学位。双元制大学相对普通大学学制更短,针对性和技能性更强,学生人数在高校中的占比呈提升趋势。

追溯德国教育发展历史,职业教育在其整个国家发展中一直发挥举足轻重作用。尤其在德国历经分裂和战争,其经济都能够迅速崛起,这与其重视职业教育息息相关。根据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特征及参考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其发展可大致分为萌芽阶段(12世纪-1870年)、起步阶段(1871-1945年)、快速发展阶段(1946年-1989年)、成熟与革新阶段(1990年至今)。

萌芽阶段:出现与现代职业教育类似的工匠学校、薄记学校,并有了“双元制”雏形(12世纪-1870年)。

德国一直奉行实用主义,很早就有了现代职业教育的萌芽。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德国就出现了师傅带徒弟的职业培训形式。直到13世纪,才在手工业中普遍推广。手工业生产中师傅、帮工和学徒之间的交叉关系,是早期的职业培训。在14世纪,德国某些商业逐渐发达的城市就出现了旨在教授商业实际操作技能的薄记学校;1705年,普鲁士王国建立了最早的工匠学校。

1803年,德国官方规定青少年学徒在周日必须到国民学校补习文化基础课程,从而产生了周日学校。1864年,周日学校改名为进修学校,进修学校是青年学徒工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和职业理论的场所,其建立和发展标志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雏形产生。

起步阶段:工业革命推动德国职业教育正式起步,“双元制”模式初步确立(1871-1945年)。

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政治分裂和战争,其工业革命迅速

发展,并直接进入中期发展阶段,不久又开始同时进行了二次技术革命。20世纪初期,德国从农业为主的国家过渡到重要的工业国,实业界开始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传统的学徒培训较难适应工业化生产。

这促使德国官方通过政策和立法推动已成雏形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规范,于是进修学校从而成立,出现了从普通教育分离出来的企业-学校职业训练体系。1897年颁布《手工业者保护法》,明确进修学校是教授学徒工文化与职业理论的场所;魏玛共和国时期规定学徒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到18周岁,并将进修学校更名为职业学校;1920年,德国召开了全国学校大会,将进修学校和劳作学校正式称作职业学校,形成双元制职业学校的雏形。1938年,德国颁布《国家教育法》,第一次规定职业学校教育为义务教育。1940年,统一职业教育的教学时间。至此,职业教育在企业和学校里两个地点进行相互合作和补充,形成双元制。

快速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教育体系逐渐完备(1946-1989年)。

二战后,德国立即着手整个教育事业的重建,特别是恢复“二战”期间关闭的职业学校。同时,政府加速立法。1964年,《汉堡协定》统一了各州国民教育制度,促进了全日制的职业专科学校、专业高级中学和职高等多种形式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发展起来。

1969年《职业教育法》颁布,法律包括职业培训合同的签订、职业教育权限的分配等,规定提供职业培训是企业的法定义务,并明确定义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即必须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地点交替进行。至此“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之后又陆续出台了《劳动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上述法律将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化和规范化。

同期,联邦德国也开始了第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部分改革者主张实施职业基础教育,实业界对于高级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需求十分迫切,尤其是工业经济最发达的巴-符州。

1971年,在戴姆勒-奔驰公司的提议下,部分龙头企业、符州文教部合作,开创了校企联合办学新模式,被称为“斯图加特模式”。该模式面向高中毕业生,采用校企联合办学,后来被巴-符州文教部大力推广,1974年正式更名为斯图加特职业学院。职业学院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申,其培养的高等教育技术人才受到企业的广泛欢迎。

1968年,联邦政府将原来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高级专科学校和工程师学校纳入高等教育范畴,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应用类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1972年,在联邦范围内对企业内部培训和学校培训的课程结构进行协调。跨企业培训中心的成立更弥补了部分中小企业在培训上的不足,成为双元制的重要补充。1976年,联邦政府颁布《大学框架法》正式将这种应用技术大学纳入德国高等教育体系。

成熟阶段:技术革命新阶段与职业教育新变革(1990年至今)。

20世纪90年代,全球政治和经济结构已发生较大变革,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进入以互联网产业化、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全新阶段。德国职业教育也开始了新时代的新变革。20世纪90年代两德统一后,其职业教育历经了融合阶段。

1990年,原联邦德国的双元制被引入整个德国。为了适应政治、经济结构变革引起的职业教育变革趋势,联邦政府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制定颁布了《职业教育改革草案》和《联邦职业教育法》,法案强调开发职业教育新形式和扩展职业教育新空间。这是由于社会需求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行业和岗位,如保安员、护理工以及高端家政、高端物业管理等,由于这些职业的培训通常可以在学校里进行,因此除双元制职业教育之外,全日制职业专科学校也得以快速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方面,1990年代以来,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和职业学院的数量和学生人数持续增加。进入21世纪,私立的应用技术大学与职业学院迅速增加,而且它们开设的专业范围越来越广,从经济、技术领域延伸到社会事业方面的专业。

而在经济最发达的巴-符州,其总共12所职业学院已经与该州30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合作,并在州文教部的推动下建立起战略联盟关系,以更好地适应新经济形势。为顺应欧盟博洛尼亚进程,这12所职业学院经过体制改革后统一更名为“巴-符州双元制大学”,并在各自后面加注学校座落的地名,走在了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前沿。

总结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其与社会传统、政府支持等因素密切相关。

健全的法制和完善的监督体系。

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是德国首次制定的统一的职业教育法案,该法案明确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通过完善的法制和监督体系,政府对职业教育体系有清晰的法律规定,对在教育中企业、学校、政府及学生个人的权力和义务均有明确划分。

德国职业培训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补贴、欧盟、企业、工会、行业协会及个人学费,其中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较大部分开支。因此政府通过税收减免、政府补助(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会计政策调整等方式对参与双元制的企业给与支持和鼓励。

双元制模式符合社会需求。相较而言,双元制模式下的学生实操技能更强,在企业的学习中获得了较多应用型技能,在毕业后能够快速上手,减少过渡周期和磨合期间,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对于学生而言,在企业培训学习期间,享有部分工资,能够减缓其经济压力,获得更大成就感,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身的兴趣选择。

职业教育毕业生在社会广受欢迎。在德国,通过双元制教育毕业的学生,其社会地位和工资并不低,且受到企业广泛的认可和欢迎。德国企业非常重视产品质量,因而学生较早接触企业,从一开始就培养出严谨细致工作态度,且其在后期的工作中,可以选择继续深造,申请工业技师培训和资格考试,可以在企业生产线从事管理工作,相应薪酬会更高。统计数据显示,德国的职业培训种类达300多种,包括工商类、手工作坊类、农业、公共服务及家政服务等。

梳理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和现状,其职业教育呈如下新趋势:1)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提供职业培训教育的企业数量呈减少趋势,因此全日制职业专科学校数量和规模需不断扩大;2)学生需求增加和州文教部鼓励和支持,私人投资开办的应用技术大学和职业学院将继续增加;3)扩展灵活自主的高等职业教育形式。

总结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特点,其发展主线始终以职业性为主导,非常重视应用技能培养,倡导实用性的职业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2、英国:以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为核心

英国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四国”组成的联合王国。在教育和培训领域,四个地区的公共教育制度是相对独立的。英格兰的教育由英国政府直接管理,其他三个地区的教育则由当地政府或议会管理。苏格兰一直维持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北爱尔兰的课程保持一定的独立,英格兰和威尔士相似程度最高。所以英国教育体系相对复杂。

英国职业教育主要集中在公立的中等教育与继续教育阶段。英国教育可以划分为私立教育和公立教育两大部分,私立教育秉持精英教育传统,因此职业教育主要集中在公里教育。

初等教育结束后,学生统一参加11岁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分别进入文法中学(升学、学术课程)、综合中学(中等教育主体)、现代中学、技术中学、城市技术学院。中等教育后,可以进入第六学级(附设在文法中学或综合中学,结构上与中学连为一体,是一所中学的特殊年级)或第六级学院(独立设置的16~19岁的专门学校)、第三级学院,也有一些直接进入继续教育学院。此后,学生还可以进入高等教育学院或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其职业教育体系包括学校职业教育系统和校外职业教育系统,学校职业教育系统包括中等教育阶段和继续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校外职业教育系统则以学徒制为代表。英国职业教育体系是建立在强大的职业资格制度基础上的,强调的是课程而不是教育机构。

除了各阶段的职业教育机构,英国还有城市学院。在英国差不多每个城市都有一所城市学院,由于近年来逐渐介入高等教育活动,又被成为延续成高等教育学院,大致相当于美国的社区学院。城市学院是一种综合性院校,开展广泛的教育和训练,服务对象包括完成义务教育并准备中学高级水平考试的学生、职业教育学生、高等教育学生、企业员工、学徒和成人等。英国法律规定,城市学院是自治机构,他们在教育、内部管理决策、经费使用、应对新需求等方面享有自主权。

英国职业教育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技术课是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之一,义务教育完成之后通过职业教育学院可以继续进行职业教育。英国的职业教育学院可以为其学生提供相当于本科和硕士水平的培训、考试和认证,部分高级职业技术学院还能够颁发相当于本科或硕士的文凭,实现与学历教育并轨。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能够相互认证,是其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

“三明治”式的教学模式式英国职业教育的另外一个特色

即,第一年学生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第二年到企业中实习,第三年再回到学校去巩固基础和实践知识。这种教育模式能够较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考评后更容易适应社会发展。

英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是国家职业资格体系(NVQ和GNVQ)

国家职业资格标准(NVQ)是在职业资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来自企业、工会及教育培训部门的专业人士组成的产业指导机构制定的职业标准。目前已在150个行业和专业设置了数千个职业标准。NVQ把职业资格从低到高分为5个等级,每一等级根据工作职责分为数个能力单元,具体说明了岗位职责、及履行职责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其中第一和第二等级相当于初中和高中毕业之前,第三等级相当于高中毕业,第四等级相当于大学本科;第五等级相当于硕士。

为了弥补NVQ涉及面狭窄、不利于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等问题,英国又推出了英国普通国家职业资格标准(GNVQ)。GNVQ主要面向16-19岁的全日制学生,侧重于培养通用的职业能力和方法,为个人职业发展和继续升学打下基础。GNVQ是NVQ很好的补充,二者形成了完善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

英国立法规定各级NVQ与GNVQ证书以及普通教育证书三者具有同等水准与地位并可有效转换,这就从体制上打破了重学术轻职业教育的观念枷锁,使英国职业教育得以迅速发展。

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不断改革和追赶的过程。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因此职业教育发展较早,但由于重学术轻技术的社会观念以及政府的自由放任主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19世纪下半叶,美、德等国崛起并有赶超之势,英国开始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此后英国一直不断改革、发展职业教育,但由于社会观念、管理机制的掣肘,职业教育始终落后。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深刻意识到社会观念与管理机制不顺是拖累其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障碍,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了举世闻名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其职业教育这才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总体上,英国职业教育大致可以分为早期兴起阶段(工业革命到19世纪50年代)、步入沉寂阶段(19世纪50年代到二战结束)、改革追赶阶段(二战结束至70年代)、高速发展新阶段(1970年代至今)。

早期兴起阶段:工业革命爆发,机械工人学院兴起(工业革命到19世纪50年代)。

行会制度可以看作英国职业教育的萌芽。其大致起源于11世纪末,到12世纪,手工业行会组织开始发展成为对内保障行会成员经营机会均等,对外采取垄断政策的职能机构。1562年,《工匠法》颁布,使正规的学徒制得以确立,标志着英国职业教育的开端。

18世纪90年代,英国兴起了产业革命,学徒制不再适应发展,机器工业逐渐取代手工生产。机械化促进了“机械工人讲习所”诞生,机械工人所具有成人教育的性质,其通过聘请教师开设科学讲座,深受白领欢迎。到1850年,仅苏格兰就有600所机械工人学院,在校生达到10万人。由于工人文化水平低和教师匮乏,讲习所不断衰落,后期部分转为工业学校。当时英国社会普遍认为机械工人学院是下层人的去处,大学则优先发展人文与自然科学,并把职业教育排除在外,而英国政府奉行自由放任主义并没有过多干预。机械工人学院因此渐渐衰落。

步入沉寂阶段:政府放任和观念歧视导致职业教育发展停滞(19世纪50年代到二战结束)。

19世纪下半叶,美、德、法等国家迅速崛起,并有赶超之意,英国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动摇。尤其1851年的国际博览会,法国等国的先进技术给英国很大打击,德国和美国亦因重教获得迅速发展,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工业界面临着技术工人缺乏的困境。英国开始重视教育,振兴经济。

1852年开始,政府先后成立了“皇家工艺学会”和“科学工艺部”,并任命萨缪尔森对欧美强国职业教育进行考察。根据《塞缪尔森报告》的建议,英国于1886年成立“全国促进技术教育和中等教育协会”,并于1890年通过第一部《技术教育法》,这是英国在职业教育上的首个正式立法。工业界出现一批热心办学的工业家,重视技术教育的新型大学开始涌现。教育界有识之士开始推动传统大学的改革。

19世纪末美国和德国经济技术快速发展,并超过英国。这刺激英国20世纪教育的发展。1902年,政府颁布《新教育法》,并决定设立“地方教育当局”,但新设立的地方教育当局忽视职业教育,相反将重点转移到中等教育,以重视学术的文法中学为样本统一中等教育。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英国职业教育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战争期间,国家全力以赴发展应用科技,一方面大学的阶层壁垒开始被打破,中下层阶级子女也开始进入大学,另一方面推动了英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初步发展。1921年,英国教育主管部门与一些专业团体协作,共同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技术人员证书制度。考试合格者将被授予国家证书,作为进入某一领域的资格。

国家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被很多行业或专业团体采纳,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1921年英国开始在机械工程领域实行国家教育证书,到1945年推广到电力、化学、建筑、造船、商业等领域。这是后来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雏形;1924年《哈多报告》建议在中等教育中纳入技术中学,1938年《史宾斯报告》建议在学术性课程和职业性课程中建立桥梁,这为英国后来的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

然而,由于管理体制混乱,各机构相互掣肘,没有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财政支持,再加上英国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普遍轻视,英国职业教育仍处于缓慢发展阶段。

改革&追赶阶段:英国政府在这一阶段对职业教育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改革(二战结束至70年代)。

二战结束后,第三次技术革命爆发,带来了战后科学技术的激烈竞争。英国开始将关注焦点从普通教育转移到职业教育,并开始了一系列重大改革。1944年,为重建战后教育,英国颁布《巴特勒法案》,以法律形式确认了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中的地位,并将技术中学纳入公共教育体系。1945年,英国发布《帕西报告》,指出英国科技教育问题,提出和实施产学合作的管理体制。

20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发展逐渐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国家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但受到精英文化影响,职业教育并没有获得明显发展。

1956年,英国颁布《技术教育白皮书》,提出重点发展工读交替课程,白皮书促进了英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1962年,政府颁布《工业训练》白皮书,指出缺乏熟练劳动力已经成为战后经济发展的阻碍,并积极调动各部门协同发展职业教育。

1964年,《工业训练法》颁布,授权劳动部长设立工业训练委员会,以保证产业界和教育界之间的沟通合作。1965年开始,各地教育当局按照国家要求逐渐制定中学综合改组计划,带动了综合中学的蓬勃发展,但受到教育观念限制,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日渐衰退。

高速发展阶段:破除关键障碍、理顺管理机制,建立国家职业资格制度(1970年代至今)。

进入1970年代,英国深刻意识到社会观念与管理机制不顺是拖累其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障碍,并针对这两大关键障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为了改变重人文轻职业技术的社会观念,提高职业教育地位,英国一方面大力宣传,从态度、思想意识上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另一方面不断进行制度改革与立法,使职业教育在事实上成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途径。相关改革举措如下:

这一系列举措打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联系,把职业教育摆到了与普通教育完全平等的地位:①中学毕业后,学生可以选择进普通学校继续学习,也可以选择职业技术学校按GNVQ或NVQ学习,这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学。②接受职业教育获得GNVQ高级证书或NVQ三级证书者,既可以就业,也可以免试直接升入大学攻读学士学位。还可以继续沿着职业教育的途径取得NVQ四级、五级证书,其学历资格相当于学士学位。之后,还可以再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同时在就业制度上突出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政府规定新就业或重新就业人员,都必须有相应的GNVQ或NVQ证书;企业的技术岗位只能录用有相应等级的GNVQ或NVQ证书人员。政府对参与GNVQ、NVQ学习与培训的人员,给予经费支持。这些这从根本上改变社会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

梳理英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历史及特征,我们发现,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历经数百年发展,虽然其中历经较多波折反复,但总体是平稳向上的。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企业和产业是主导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政府更多是指导和引导作用。此外,以法律形式将职业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保证职业教育的地位,都是促使职业教育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2.3、美国:全民化、终身化的学习体系

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组合是美国现行学制显著特点之一。由于地方分权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美国并没有全国统一的学制,各州并不完全相同。例如中学有四年一贯制,六年一贯制,三三分段制,三四分段和四四制等。其教育体系可分为小学、中学和中学后教育。各州对于中小学入学年龄段的要求各自不同,但无论何种学制,都必须保证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时间。美国的中等教育普及率近100%,发展水平较高。

美国教育行政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高度分权,即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承担着不同程度的教育调控与管理职责。

各州都有责任建立各自的公共教育体系,大部分州又将大量的教育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教育委员会,由地方教育委员会直接管理当地的学区。

职业教育是美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教育参与率非常高,其职业教育与培训主要源于边缘技术学校,及社区学院。技术类的学校、学院或大学多是私立的,主要提供贸易方面的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和搭配一套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程。

全民化、终生化、高延化是美国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

目前美国职业教育广泛分布于各类学校,按层次可以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

中等职业教育包括综合中学、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教育中心,主要培养熟练工人和初级从业人员。高等职业教育包括社区学院、技术学院及大学中的职业教育等,主要培养高素质技术类人才。

此外,美国的行业协会、企业、工会均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美国以职业和劳动为中心的教育贯穿小学到大学,致力于学生掌握生存所必需的技能,并贯穿于个人整个人生。有培训和学习需求的人群均可得到职业教育学习机会。

根据美国的历史和经济发展情况,我们将其职业教育发展划分为四阶段:萌芽阶段(17世纪至19世纪中期)、高速发展阶段(19世纪中期至二战)、形成体系阶段(二战至20世纪80年代)和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1、萌芽阶段(17世纪~19世纪中期)

17、18世纪时,美国是英国的殖民地,因而其学徒制受英国影响较多。但与英国不同的是,美国没有建立行会,其学徒制是在国家的管理下发展起来的。殖民地的学徒多为失去父母的孤儿或贫家乞儿在政府强制下成为学徒,因此学徒制培训对其不仅培养技能,还包含部分基础教育。但因师傅文化水平较低,相对而言其学徒的水平较英国低。

1751年,富兰克林在费城创办文实学校,倡导中等教育面向现实,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历史。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将古典课程与现代实用学科相结合、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培养目标的中等学校。1820年后,文实学校进入发展高潮期,学校和学生数量都迅速提升。1814年,波士顿设立了农工学校,1820年,纽约出现了技工学校,1859年,纽约出现了职业夜校。19世纪,技术学校逐渐发展起来。

产业革命的兴起和工厂制的出现,带动“技工讲习所”迅速遍及美洲。这是美国现代职业教育的萌芽。其中最有名的是1824年费城创办的富兰克林讲习所。其具有中等教育性质,为后来美国中等教育的改革奠定了基础。1858年后,一批技工讲习所演变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2、高速发展阶段(19世纪中期至1945年)

南北战争前,美国职业教育发展迟缓。自然丰富及大量的移民使得美国缺乏对职业教育的刺激。到19世纪中期,美国工业革命进入中期,大量技术发明的使用使得工厂不再只满足于廉价劳动力,而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美国政府一方面努力吸引欧洲移民,一方面则着手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1862年,林肯总统正式批准《莫雷尔法案》,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在每个州至少资助一所从事农业和机械技术教育的学院,按各州国会议员的人数拨给土地,由州以土地所得作为设立农业和机械学院的基金、维持费和补助费。这是美国历史上联邦政府对公共教育最早的干预。依据法案建立的学院被称为“赠地学院”。

在此期间美国工农业取得了迅速发展,但许多老牌大学仍与工商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实业界的抨击促使美国当局又颁布了多项法案以促进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亚当斯法案》、《纳尔逊法案》、《农业扩张法案》等,这些法案大大促进了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联邦政府还于1890年通过了第二个

《莫雷尔法案》,规定联邦对学院的补助额度。赠地学院培养了大批工农业生产专业人才,使职业教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形成体系阶段(二战至20世纪80年代)

1946年,杜鲁门总统倡议成立了高等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随后建议改“初级学院”为“社区学院”。这从概念上确认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此后,社区学院快速发展,并成为美国职业教育的主体。

1960年代,美国职业教育体系大体形成,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功能不断强化。

1963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重新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目标,扩大了职业教育的范围,使各州所有社区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机会接受职业训练。1968年,国会通过《职业教育法》修正案,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范围。1960-1970年,社区学院在校生由66万增至250万。到1980年秋季,社区学院已占高校总数1/3,而社区学院有一半的学生修习职业教育课程。

19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滞胀”状态,结构性失业越发严重。这种情况下,前技术专员马兰德提出了“生计教育”的概念,即倡导所有学生掌握生存技能,尝试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在一起,并贯穿人生整个过程。

4、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成熟期是1980年代。在新技术革命的强大冲击下,美国职业教育进一步向终身教育体系转变。1990年代,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变革,以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技能的内涵和水平,要求教育进行相应的改变。美国职业教育从此改称生涯与技术教育,一方面加强了生涯资讯和指导,一方面在技术教育上更强调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职业教育整体高延化。

终生制、全民制是美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政府立法对其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梳理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及特征,我们发现,美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征:1)发展全民职业教育。在平等理念的指导下,职业教育及培训的入学条件从简或取消,使所有人都有机会去接受职业教育;2)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更加融通。职业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教育渠道,与学历教育逐渐建立衔接沟通的机制;3)职业教育将作为终生教育的一部分。在生计教育影响下,学校职业教育逐渐融入终生教育体系,而不是阶段性和终结性教育。

在美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对学校法律和财政经费支持力度较大,但学校拥有较大的自主办学权。联邦政府每年向各州提供职业教育专项补助经费,以提高经济和技术的竞争能力,其意义更多是引导职教发展改革方向和促进教育与培训机会均等目标的实现,以激发各州重视职业教育。各级职业院校无偿接受政府的财政支持,在办学经费和其他方面有较大支配权,办学自主权较大。学校和政府的关系决定了学校不会过多依赖政府行政指令,而是面对市场需求办学,无形推动了教育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提升了整体教学质量,值得我国借鉴。

2.4、日本:多样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

日本是亚洲首个零文盲率国家,学校体系秉承平均主义原则。其教育体系主要通过中央机构文部省实行集中课程管理和资源分配及教师和校长轮换制度。企业和学校之间建立直接联系,有利于建立平等和相互相认的关系。

日本的教育标准较高,尤其在数学和科学领域。除了整体的高标准目标,教育体系还强调道德教育、公民责任和社会原则,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相辅相成。学生在学校体系获得基本技能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参加培训会相对更容易。学校还会为学生提供接触多种技能、学习忠诚美德、团队精神、合作原则及工作纪律的平台,并强化学生为实现国家目标而奋斗的使命感。

日本的职教机构主要包括职业初中、高中、专修学校、专门学校、高等专门学校和短期大学等。初中阶段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基础知识和技能,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则倾向培养专业技能及社会责任感。专修学校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一般以私立类型居多,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设高中课程的高等专修学校,该类学校可授予毕业生高中毕业资格;另一种是招收高中毕业生而设立的专门课程的专门学校,隶属于高等教育,可授予短期大学毕业资格,该种类型学校在专修学校中占主要地位;第三种是设立一般课程的专修学校,可自由入学。

日本职教另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培训。企业培训主要是针对公司企业员工开展企业文化和岗位技能培训。此外,社会公共训练亦是日本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目标主要是为失业者和转换工作的人提供再就业培训。日本技能形成体系的核心就是从教育到就业的过渡过程,这一过程是以院校和企业之间的直接关系为基础的,呈高度结构化形式。企业和院校的关系一般与二者的声望相关,以信任为基础。相较而言,日本的职业教育除了基础和技能教育,对健康、安全、道德和生存教育亦非常重视。

回顾其发展,日本的职业教育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阶段,包括建设期(明治时期~二战结束)、改革期(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和发展繁荣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日本职业教育最早可追溯至明治初期。在1871年(明治4年),工部省在东京设立工学寮,是日本的第一所职业学校。1874年,东京的开成学校内设立了“制作学教场”,被认为是日本第一个中等职业教育机构。1883年和1884年分别制定的《农业学校通则》和《商业学校通则》,分别对各类学校的目的和课程设置等做了详细说明,标志着职业教育在日本正式开始。

1899年,为适应甲午战争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需求,政府颁布了《实业学校法令》,这是日本第一步有关职业教育的完整法令,确认了中级职业教育与中等普通教育并行的教育制度,对实业学校统一分类,正式确立起中等职业教育制度。1903年,政府颁布《专科学校令》,增设各章职业科的高等专科学校,以培养中级技术人员。1907年成立了明治专科学校,该校为私立的高等工业学校。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重点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主要围绕制造业、农业和商业等方面。

二战后,日本进入职业教育的改革恢复期。1947年国会通过的《教育基本法》,阐明了教育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教育总目标,明确了教育目的、方针、教育机会均等、义务教育等方面的一般原则。战前负责职业教育的实业学校,实业专门学校大部分改为新制高中和新制大学,职业教育地位进一步提升。

1951年,颁布《产业教育振兴法》,对职教的目的、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财政补贴等均作了具体规定,要求对职业教育提供财政支持。这是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1962年,日本创建高中和短期五年一贯制的高等专门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打破了之前单一的高等学校制度。进入1970年代,由于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界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高等专门学校得到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升,日本职业教育发展进入繁荣期。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政府将“技术立国”定为经济发展战略。为适应经济发展,职业教育更加多元化,更高级的职业教育形式开始出现,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呈下降趋势。综合高中、专攻科、专门职业硕士课程、专业研究生院等新兴专业学科不断涌现。

梳理日本职业技术历史发展和现状,其发展呈如下新趋势:1)高等职业教育终生化。随着日本终身雇佣制关系的打破,失业和转岗人员增加,职业教育社会化和终身化已成为新趋势,如短期大学增加对社会人员的培训,专门学校开设短期培训课程和公开讲座等方式支持地方民众终身学习。2)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日本中等职业教育逐渐弱化。

日本终身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学校、企业和社会三者有机结合机制以及重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均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2.5、中国:职业教育历经了曲折的阶段式发展

追溯职业教育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按照经济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为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第二阶段为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期,第三阶段为改革开放后至1992年,第四阶段为1993年至今。伴随着每个阶段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同特点,职业教育体系一直在不断发生变化。

我国职业教育的萌芽可以追溯至“经世致用,实业救国”思想。鸦片战争之后,国家面临内忧外患,急需增强国力与西方列强抗衡。清政府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官员或商人开始举办工业实体,教育开始重视工业科技知识,以挽救当时的政治危机。1862年,清总理衙门设“同文馆”,以教授外语为主;后期各地政府还陆续创办了福建船政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机械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各类专业学校。

1902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确立了实业教育在学制上的独立地位。1912年,教育部提出“实业学堂令”,次年规定实业学校以教授农业、工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为目的,且使女子职业教育取得应有地位。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以职业学校代替实业学校。总体看,在该阶段,政治动荡、经济发展缓慢背景下,职业教育思想迅速发展,但受限于体制及经济政治背景,职业教育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职业教育与政治和经济发展高度相关,历经系列整治、建设、扩张和恢复期。职业教育制度方面借鉴了苏联模式,期间中等技术职业教育受到重视和发展。

改革开放后,随着政治经济恢复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迎来恢复期。制度方面,1980年确定了中专学制,同年9月提出高等学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学的专科学制。办学形式上,大力倡导职业培训,发展成人教育,重视农村教育。在该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受到重视,办学形式多样化,校企合作密切。

1992年以来,我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1992年,我国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渐参与到全球经济合作中,第二第三产业占比逐渐提升,人才需求发生较大变化。职业教育开始关注市场需求,并由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规定了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及个人的权力和义务,明确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正式法源。1998年《高等教育法》颁布更加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制定了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设置标准。在该阶段,我国职业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类型也愈加丰富,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提升。

梳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及现状,我们发现,我国职业教育联合、连锁、集团化办学模式势头明显,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相比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我国受工业革命影响较小,且封建制度和闭关锁国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而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2.6、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尚不完善

自职业教育萌芽思想出现,我国职业教育历经了较长时期发展阶段,亦取得了一定成绩。包括中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基础能力显著提高,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行业企业参与不断加强,中高职衔接呈现良好势头等。但相对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很大不足。

总体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较低,发展理念相对落后,存在行业企业参与不足,区域间和学校间发展不平衡,社会吸引力不足等诸多问题。总结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问题主要如下:

对职业教育存在文化偏见和消极观念。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并不顺畅,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并不把职业教育看作是理想的选择。职业教育社会地位低,资金不足,在促进个人流动和社会进步的作用上并不显著。很多家长都期望将孩子培养成为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才。

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很多职业学校的设施设备不达标,专业教师亦缺乏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技术资源不精良,教师工作场所技能贫乏,且没有校企合作经验,教学模式和地点缺乏多样性。这样的背景下,学校课程很难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此外,职业学校中等教育的总体需求无法满足。很多人初中毕业后没有继续参加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缺乏有效的认证系统,和学历教育缺乏有效衔接。国内存在学历和职业资格双重认证系统,在考核和技能认证等方面缺乏必要的联系,国内一直重视考试,教育通道相对严格且狭窄,二者转换通道困难。

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水平并不均衡,教育发展模式参差不齐。义务教育之后的教育水平在东部和西部省际之间差异较大。受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品和产业结构影响,职业教育优质资源集中在东部及沿海省市和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相对匮乏。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我国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会更加迫切,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迫在眉睫。

03.参照国外发展模式,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广阔

通过对上述四个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梳理,我们发现,职业教育发展与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政治主张、政府观念等息息相关。每个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和政治环境,均有着不同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和制度。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德国双元制、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美国终生化和全民化的学习体系及日本多样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均是在其不同的经济政治环境下不断完善发展起来的。在各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国家政策均给与较大程度的支持和指引。

对照各国职业教育发展史,我国职业教育未来仍然有广阔发展空间。首先,我国处于产业升级过程,第二第三产业占比逐渐提升,同时伴随城市化和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均对人才提出不同和更高的需求;其次,我国政府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近年来关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支出不断增长,支持政策密集出台;第三,职业教育市场近年来资本运作频繁,各类教育资产均纷纷登陆港股或美股,及借壳A股上市公司,整个教育板块过去两年资本运作发展迅猛;最后,意识形态上,政府、企业、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度和认可度都在逐渐提升。

尤其随着新兴消费形式出现,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均需与时俱进。职业教育与培训被被很多政府和企业视作提升劳动生产力、获取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并可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

3.1、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是职教发展动力

技术进步是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变革和现代学校制度变革最核心、最重要的动力。从各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看,历次技术革命均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第一次技术革命推动了现代职业教育的产生;第二次技术革命激发了大量的职业教育需求,并推动了职业教育在全球范围的快速发展;第三次技术革命则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第四次技术革命对高端技术人才和创新类的人才提出更迫切需求。

技术进步通常伴随产业升级。产业升级一般包括技术进步推动原有产业升级发展,此外还包括新兴产业的出现。产业升级要求劳动者更够掌握更多或更高级的技术和技能,或是需要掌握大量的新技能。此时均需要职业教育或者职业培训来完成产业升级中劳动力的培训。麦肯锡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20年,全球高科技企业将面临约4000万的技术人才缺口,中国的企业则需要1.4亿高级技术人才,人才缺口达到2200万。

3.2、政府高度重视,财政与政策支持双管齐下

政府推动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英、德、美、日四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梳理发现,政府推动是四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总结其推动措施可大致归纳为两类,一是财政支持,另外则是立法保障。各国在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都投入了大量财政支持,如德国每年由政府拨巨额专款扶持职业教育。

立法保障则是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另外一个关键要素。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时刻,重要法案指出均大力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如德国的《联邦职业技术教育法》、日本的《产业教育振兴法》,这些法律都为各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法律保障和完善科学的发展路径。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陆续发布了系列政策支持行业发展。例如,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都强调技术进步对教育体系带来的机构性变化要求,以及技术进步对职业教育变革的影响和职业教育在技术进步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并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国家领导人多次明确表示支持行业发展。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做出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提出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做出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

3.3、产教结合是成功职业教育模式的共同特征

英、美、德、日四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它们都探索出了成功的“产教结合”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通过校企紧密结合,达到了很好的培养效果。英国则以“三明治”教学模式著称,所谓“三明治”模式,即学习+实习+工作的模式,将实习穿插在理论学习中,实现良好的产教结合。

美国的“企业-职业教育契约”模式,通过教育部门、学校、企业、工商协会等组织经协商签订契约,约定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

日本的“企业访问”模式,通过学生走访企业,深入了解企业及其业务,最终确定将来的就业机构和岗位。虽是不同模式,几个国家均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在提升学生能力和就业率方面获得良好效果,毕业生更受企业欢迎,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3.4、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对职业教育有重要影响

我们通过梳理发现,各国的文化理念亦是影响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德国工业发达,其文化理念非常尊崇科学,且思维严谨,一直有重能崇技的文化传统,所以德国历来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亦培养出大批优秀技能型人才,带动其工业领先其他国家。

相较而言,英国的文化中,有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所以其一直相对重视贵族教育,对职业教育的认知相对被动,职业教育在反复波折中前进。但英国人更关注实际效果,所以其在职业教育中推出的资格认证制度,有效支持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升了其地位。而日本和美国历来都非常重视教育,所以职业教育都是其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较而言,我国对职业角度的认可度较低。接受高等教育是社会、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相对更认可的结果。长期以来,观念重视不足、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生源和就业不佳,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使得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偏低。

7:德、英、美、日、中五国文化及教育理念和特点比

3.5、资本加速运作,民营职业教育发展迅猛

与其他行业相比,我国教育产业的资本运作一直相对缓慢,主要受限于教育体制和A股上市相关规定,近两年,在民促法及相关政策支持下,教育板块资本运作加速,部分公司通过重组、收购、借壳等方式登陆A股,另外一部分则登陆美股及港股。部分优秀民办职业院校掀起上市高潮。

据我们统计,目前A股职业教育比较典型的上市公司仍以职业培训为主流,如开元股份旗下的恒企教育及中大英才、百洋股份旗下的火星时代、洪涛股份旗下的学而森、金英杰及文化长城旗下的翡翠教育和联汛教育等。

此外,公务员培训领域的两大龙头中公教育和华图教育亦筹划借壳亚夏汽车上市及在港股上市。从事驾驶员培训的东方时尚亦是A股迎来较新的职业培训公司。达内科技、尚德机构及正保远程教育教育则是登陆美股的较典型的职业教育类公司。相较而言,港股上市的公司更倾向于学历职业教育,且偏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总体看,我国职业教育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仍是少数。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其提出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民办职业教育准入、审批制度,稳步扩大优质民办教育规模。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达到80以上。提出支持发展一批品牌化、连锁化和中高职衔接的民办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

开展社会力量参与公办职业院校改革,建立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试点,允许社会力量通过购买、承租、委托管理等方式改造办学活力不足的公办职业院校等。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未来更多优秀公司有望得到进一步支持和发展。

*本文来自《国海证券》,由《教培校长参考》整理。生产并分享教培干货,赋能并成就教培校长,更多深度内容请持续关注《教培校长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