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2019,职业教育向高质量时代迈进的一年 | 职教年终总结
原创 高靓 中国教育新闻网
“越学越觉得职业教育这条路选对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曾润鸿自信地说。作为该校智能制造实验班的一员,他已掌握了机器人研发、制作、装配、调试、编程、运行的一系列技术技能。一年后,他将和同学们一起,成为我国智能制造领域的生力军。前不久,推进全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举行。
回首即将过去的一年,“高质量”正是统领职业教育各项改革的主题。这一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贸易摩擦频发,国内外风险挑战压力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增加。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大国工匠产生的摇篮,职业教育唯有用“高质量”来响应国家和产业的需求。
1.长期以来,职教界一直在为打通“立交桥”而努力。而现在,一条与普教并行的、职业教育的专属跑道正在建立。
2019年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应运而生,开篇第一句话就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定位。
职业教育不是教育的阶段,而是类型,首先是要有独特的教育体系和畅通的发展通道。“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成为“职教20条”中的第一条。
“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在2019年迈出实质性步伐。两批共21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名单公布,彰显出改革的决心和力度。长期以来,职业院校毕业生发展空间有限、升学渠道不畅等一直是影响其吸引力的瓶颈问题,并且职教界一直在为打通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而努力。而现在,一条与普教并行的、职业教育的专属跑道正在建立。
这条跑道上,除了打通断头路、向两端延伸,还进行了提质扩容的升级改造。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双高计划”正式启动实施。10月,首批197所拟建单位名单进入公示环节。这项“质量为先、以点带面,兼顾区域和产业布局,支持基础条件优良、改革成效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职业教育发展计划,被视为落实“职教20条”的重要举措和职业教育“下好一盘大棋”的重要支柱,也被业界视为自“示范校”建设以来,国家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引领。
提质扩容的另一个牵引力,是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高职扩招100万”。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各地、各职业院校克服困难、迅速行动,职业教育的机会之门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打开。这项政策犹如催化剂,促使职业教育与社会的接口重新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改革,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特点更加鲜明。
高职扩招引发对中职的蝴蝶效应。“取消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比例限制,允许符合高考报名条件的往届中职毕业生参加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使中职毕业生获得更大发展空间。此后,教育部等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评审暂行办法》。从2019年起,每年将有两万名中职学生可获得国家奖学金,释放出国家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强烈信号。
2.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职教20条”明确提出,“要以标准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
今年3月,一个令国人振奋的消息从地球的另一端传回中国——由中国职业院校牵头制定的5个专业教学标准正式获批成为赞比亚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提高,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现。
“职教20条”提出,“要以标准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2019年以来,在原有基础上,构建职教标准的工作进一步向前推进。
适应新业态和技术进步,中职和高职专业目录已形成动态调整的常态机制。今年,中职共新增“跨境电商”46个新专业,高职新增“研学旅行”等9个新专业。教育部还颁布了新修订和制定的347项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全方位细化了各专业素质、知识、能力要求,将行业企业最新的标准、要求融入教学,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6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中的职责,进一步增强标准意识、质量意识。从明确培养目标、规范课程设置、合理安排学时、强化实践环节、严格毕业要求、推动书证融通、加强分类指导等7个方面对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提出了具体要求,将职教改革落到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
除常规标准建设,“1+X”证书制度试点首次走入公众视野。“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019年3月,“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解决学校人才培养标准滞后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的问题”,这一全新的制度设计被赋予诸多内涵。随后,首批试点的建筑信息模型、Web前端开发、老年照护、物流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智能新能源汽车等6项证书分别在全国试点院校展开。10月,首批“1+X”建筑信息模型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已由教育部认定的培训评价组织、廊坊市京津冀大数据创新应用中心颁发,702人的报名规模与288人通过的结果显示了获取这项技能证明的不易。
3.集中力量破除体制障碍、领域界限、政策壁垒,下力气打通职业教育改革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解决“校热企冷”的难点问题上,2019年有了突破性进展。
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明确进入认证目录企业,国家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会同多部门共同出台《试点建设培育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作方案》,明确了培育企业的基本条件。
仅仅有企业还不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更大层面的支撑。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个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在全国统筹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企业建设试点。试点城市、行业和企业将在完善产教融合发展规划和资源布局、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降低校企双方合作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创新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建设、探索产教融合深度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五方面先行先试,集中力量破除体制障碍、领域界限、政策壁垒,下力气打通改革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教高质量发展,说到底靠的是人,一支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必不可少。
10月,教育部在青岛发布《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盘活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向‘双师型’教师队伍倾斜”“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设置一定比例的特聘岗位,畅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兼职从教渠道”“推动形成‘固定岗+流动岗’”等一系列措施,拓展“双师型”教师队伍来源渠道,并提出了建设100家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等支撑措施,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人才需要,打造一批覆盖重点专业领域的“国家工匠之师”。
破除壁垒,需要改革的决心、勇气和智慧。在这一年里,技工院校纳入职业教育统一招生平台,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中职教师职称可评“正高”等一系列新变化,让人看到职业教育机制更加顺畅、更加清晰的未来。
时值年底,职业教育再出重磅政策,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份颁布20多年来首次修订的草案,首次使用了“职业高等教育”的表述,明确提出了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和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未来,职业教育将成为向上专科、本科层次高等教育,向下融入义务教育,注重职业启蒙教育,产教深度融合,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初级、中级、高级职业教育有效衔接,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完善体系。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历史上,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山丹培黎学校的重要讲话言犹在耳,“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中国教育报记者 高靓)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25日第1版 要闻
本期编辑:杨文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