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家用消毒方法,哪些好用,哪些不能用?疫期居家使用消毒产品的安全提示!
2020-02-05 22:31:12来源:100唯尔

  疫情防控期间:居家使用消毒产品的安全提示

原文来自果壳作者孙亚飞

  随着新冠状病毒肺炎确诊和疑似病例的不断增加,各个关于个人防护措施的建议纷纷出现。除了戴口罩、勤洗手等常见防护手段,家庭消毒的问题也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前几日,一则宣称“钟南山院士防病毒高招”的消息,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其中讲到,“用淡盐水漱一漱咽喉部位,就可以防止病毒感染”。然而,这则消息并非钟南山院士的意见,也没有任何科学依据。钟南山院士团队公开辟谣:盐水漱口有利于清洁口腔和咽喉,对于咽喉炎有帮助。但是新型冠状病毒侵犯的部位在呼吸道,漱口没有办法清洁呼吸道。其次,目前尚无任何研究结果提示盐水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杀灭作用。那么在病毒防护越来越重要的局面下,我们有什么可以做的呢?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 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不受特殊管控的消毒产品可有效灭活病毒,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消毒产品还具有易燃、毒害、腐蚀等危险特性,如果使用储存不当,极易引发火灾、中毒、灼伤等安全事故。为规范市民居家安全使用消毒产品,北京市应急管理局提示如下:

最常见的病毒杀灭剂,就是医用酒精。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介绍, 75% 酒精可有效灭活该病毒。因此,在一般的消杀要求下,比如对于普通的日用品,可以使用医用酒精消毒。最好是直接购买商品化的医用酒精,自行调配比较难掌握浓度。注意,白酒并不能作为消毒剂使用,更不可泡澡!

图丨微博@游识猷

医用酒精特指的是浓度为 75% 的酒精。酒精可以让蛋白质变性,因此具备杀灭微生物的效果。然而,低浓度酒精的杀灭作用差,而高浓度酒精会让微生物表面的蛋白质过快凝固,酒精无法深入其中,效果较差。实际研究发现,浓度在75%附近的酒精,具有很强的杀灭效果。

  No.1酒精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乙醇俗称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酒精蒸汽与空气可以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爆炸燃烧。酒精蒸汽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较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在没有明火的前提下,酒精自燃温度在323℃,超323℃以上会自燃。酒精在空气中爆炸极限为3.3%-19%,当空气中的酒精含量达到3.3%以上,遇到火源会发生闪爆;当达到19%,温度等于或大于13℃以上时,遇到火源就会闪燃。

  使用安全提示

  1、注意通风。在室内使用酒精时,需要保证良好通风,使用过的毛巾等布料清洁工具,在使用完后应用大量清水清洗后密闭存放,或放通风处晾干。

  

  2、正确使用。使用前彻底清除使用地周边的易燃及可燃物,使用时不要靠近热源、避开明火。给电器表面消毒前,应先关闭电源,待电器冷却后再进行。如用酒精擦拭厨房灶台,要先关闭火源,以免酒精挥发导致爆燃。酒精每次取用后,必须立即将容器上盖封闭,严禁敞开放置。

  

  3、适量储存。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液体,居民在家中用酒精消毒时,建议购买民用小包装的医用酒精,单瓶包装不宜超过500毫升,绝不要在家中大量囤积酒精,以免留下安全隐患。

  

  4、安全存放。酒精容器应首选玻璃或专用的塑料包装储存,并必须有可靠的密封,严禁使用无盖的容器。剩余酒精存放时特别要注意盖紧盖子,避免挥发,要避光存放在阴凉处,不要放在阳台、灶台、暖气等热源环境中。

  

  5、加强教育。有幼儿的家庭,酒精应该放在小孩触摸不到的地方,避免误服。对于年纪稍大的孩子,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解酒精的特性,教育孩子不要玩弄酒精,更不能用火点燃。

  

  6、应急处置。如果酒精遗撒,应及时擦拭处理。酒精意外引燃可使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进行灭火,小面积着火也可用湿毛巾、湿衣物覆盖灭火。如在室外燃烧,可以使用沙土覆盖。

  

  No.2含氯消毒剂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含氯消毒剂是指溶于水产生具有灭杀微生物活性的次氯酸的消毒剂,其灭杀微生物有效成分常以有效氯表示。这类消毒剂包括无机氯化合物(如84消毒液、次氯酸钙、氯化磷酸三钠等)、有机氯化合物(如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氯铵T等)。含氯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氧化性、腐蚀性以及致敏性,过量或长期接触可能会致人体灼伤,与其它物质混用,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引起中毒。

  

  使用安全提示

  

  1、采取防护。含氯消毒剂一般具有很强的刺激性或腐蚀性,如果长时间直接和人体接触,对人的皮肤和粘膜有较大的刺激,调配及使用时必须佩戴橡胶手套。

  

  2、正确使用。含氯消毒剂严禁与其他消毒或清洁产品混合使用。如84消毒液与洁厕剂混合,会产生有毒气体,刺激人体咽喉、呼吸道和肺部而引发中毒。

  

  3、规范用途。含氯消毒剂的漂白作用与腐蚀性一般较强,严禁与酸性物质接触,最好不要用于衣物的消毒,必须使用时浓度要低,浸泡的时间不要太长。

  

  4、安全存放。含氯消毒剂应储存于阴凉、通风处,远离火种、热源,避免阳光直射,并应该放在小孩触摸不到的地方,避免误服。

  

  5、应急处置。皮肤沾染含氯消毒剂原液时,必须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眼部溅到含氯消毒剂时要用清水或生理盐水连续冲洗,并迅速送医院治疗。误服者可立即喂食牛奶、蛋清等,以保护胃黏膜减轻损害,然后进行催吐,并马上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No.3过氧乙酸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过氧乙酸消毒剂是一种强氧化剂,为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具有酸性腐蚀性,必须稀释后使用。过氧乙酸可分解为乙酸、氧气,与还原剂、有机物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2003 年 SARS 流行期间,很多人听说了过氧乙酸的威名,它成为给公共场合消毒的主力军。过氧乙酸,从分子结构上来看,只是比醋酸多了一个氧,这使得它具有超强的氧化性,起到杀菌消毒的效果。通常情况下,过氧乙酸只需要配制成浓度为 0.005% 左右的水溶液,就可以用于消杀,并且几乎可以在一分钟内杀灭一切病毒,效率很高。然而,过氧乙酸也有个很显著的缺点,那就是稳定性较差,很容易发生分解。作为一种危险品,市面上很难直接购买过氧乙酸,并且对大多数人来说,配制过氧乙酸溶液也不现实。过氧乙酸也有一定的腐蚀性,使用时务必注意安全。但是对生活中的各类设备均不会造成显著影响。

  

  使用安全提示

  

  1、采取防护。应严格按照所购入的过氧乙酸消毒液的浓度和使用说明进行稀释,稀释及使用时必须佩戴橡胶手套,操作要轻拿轻放,避免剧烈摇晃,防止溅入眼睛、皮肤、衣物上。

  

  2、正确使用。过氧乙酸消毒液具有一定的毒性,在进行室内喷洒消毒时浓度不宜过高,以免危害人体。在进行室内熏蒸消毒时,人员应撤离现场,熏蒸结束室内通风15分钟后人员方可进入。过氧乙酸对金属有腐蚀性,不能用于对金属物品的消毒。

  

  3、安全存放。过氧乙酸消毒液应储存于阴凉、通风处,远离火种、热源,避免阳光直射,并应该放在小孩触摸不到的地方,避免误服。

  

4、应急处置。皮肤沾染过氧乙酸消毒液原液时,必须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眼部溅到过氧乙酸消毒液时要用清水或生理盐水连续冲洗,并迅速送医院治疗。


很多人家中,还有一类常见的消毒液,也就是 84 消毒液。84 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及次氯酸盐),它的消毒原理是强氧化性,会导致微生物中的很多成分被氧化,最终丧失机能,无法繁殖或感染。与 84 消毒液类似的还有二氧化氯。这也是一类含氯的消毒剂,也可以借助于强氧化性杀灭病毒,目前一般用作自来水的消毒剂。

  因为有强氧化性,也有漂白的作用丨某84消毒液宣传页面

  这类消毒液都需要稀释后使用。稀释时,务必注意浓度(有效氯含量)。一般家庭消毒时,可参考消毒液的使用说明,擦拭、浸泡相关物品。次氯酸不稳定易分解,使用 84 时要注意有效期;如果用消毒片兑水,记得“现用现配”。不过,使用含氯消毒剂有强烈刺激性,使用时务必遵照说明,注意通风、不可入眼和接触黏膜。另外一个副作用是,由于它们都会产生氯原子,如果用在一些金属材料上,氯原子会造成长期的腐蚀作用;一些涉及到电路的设备,如手机、电脑等设备的外壳,使用这类消毒剂需要慎重。还有,必须注意的是,84 消毒液不能与洁厕灵同用,它们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氯气,不仅导致消毒失效,氯气的毒性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一般来说,物理消杀病毒的方法无外乎两种,一是用光,通常是紫外光;二是用热。绝大多数病毒对于紫外光与高温都是敏感的。相对而言,高温杀毒在家用环境中的操作性较高,比如一些物品可以用热水煮一煮,衣物可以用标签所示的最高温度洗涤。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导意见, 56℃ 加热 30 分钟,即可有效杀灭 2019-nCov 病毒。紫外光是一类操作简单的消杀方法,在实验室中,通常只需要开启紫外灯,即可对操作台面进行消毒。不过,目前家用的紫外灯设备,通常都不是为了消杀设计,它们发射出来的紫外光,波长也未必适用于消杀病毒。并且,紫外光的副作用很大,它会产生诸如臭氧在内的很多有毒有害物质,并可能直接引起人体伤害(暴露 20 分钟即会出现电光性眼炎和皮炎)。因此,并不建议用紫外灯作为消灭病毒的方法。

  

  使用洗手液或肥皂勤洗手、用流动的水洗手 20 秒以上,对于病毒传播的阻断有一定作用,可以与其他防护手段结合使用。洗手方法可参考有效预防肺炎,正确洗手和戴口罩。在所有的洗手产品中,含有“杀菌剂”的洗手液格外受青睐。然而,与医用酒精一样,洗手液中的杀菌剂,对于病毒也未必管用。对于新型的冠状病毒,这些杀菌剂的效果如何,目前尚无准确的研究结论。常见的洗手液,一般所用的杀菌剂(或抑菌剂)是两类,一是含氯的酚类,代表物质是对氯间二甲苯酚( PCMX );还有一类是季铵盐类,代表物质是苯扎氯铵( BAC )。市面上常见的杀菌洗手液,几乎都是由这两种物质配制而成。在一些科学测试中, PCMX 和 BAC 都可以对部分病毒起到杀灭作用,比如常见的流感病毒。不过,实验所用的浓度往往较高,并且消灭效果与病毒的类型关系很大,比如另外一种常见的病毒 HIV ,这些杀菌剂就只是凑凑热闹而已。免洗洗手液、手部消毒产品的有效成分比较多样,有些是酒精,有些是西曲氯铵、次氯酸等。可以把它们作为不方便流水肥皂洗手、且手部没有明显变脏时的替代手段。

  

  除了上述常见的一些消毒方法,还有很多物质或方法也都可以用于病毒的消杀,例如乙醚、氯仿等,也已被认定对新型的冠状病毒有效。不过,由于这些物质往往属于危险品,例如乙醚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而氯仿在保存不善时,很容易产生毒性很高的光气致人死亡,所以,它们很难购买,也极其不建议非专业人士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