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直击教育信息化发展,疫情给了教育信息化是风口,但这几个痛点不容忽视
直击教育信息化应用痛点,疫情给了教育信息化是风口,但这几个痛点不容忽视
直击教育信息化应用痛点,疫情给了教育信息化是风口,但这几个痛点不容忽视
1月末,教育部倡议“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2月,随着各地学校陆续开课,每日通过在线的方式接受教育的学生超过上亿人次。原本教育机构花重金也买不到的学生流量,如今大量涌入。
对于各大在线教育机构而言,努力消化新增的流量、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真实客户成了当务之急。与此同时,此次“停课不停学”对提供教育信息化产品/平台的供应商们而言,也形成了大量的机会红利,“除了巨头和大型机构外,海量中小型教培机构可以选择买,也可以选择不买。但学生们对产品和直播平台技术的需求,就在那里”。
面对这一机会,提供教育信息化产品与服务的企业能否把握住?在当前的特殊情况下,企业又会面临何种挑战?教育信息化是风口,但这几个痛点不容忽视,回顾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传统教育信息化模式的一些不足:
(1)新技术往往要形成一套新的方法去改变教师的教学习惯,
(2)学生信息化学习环境多为普遍性的模式而缺乏个性指向,
(3)信息化系统的建立由单一部门完成而欠缺现有教育系统的整体规划,
(4)新模式和新技术的引入对已有的教学方式缺乏延续性。
这些不足和问题的解决并不是颠覆原有的信息化建设积累,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补充和改善。2018年《北京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的几个基本原则中,我们能看到对以上几个问题的关注。
全省98%的中小学校实现校校通,人人通教育资源覆盖所有学科及学段,教育信息化让贫困生精准资助全覆盖……近日,一则有关陕西教育信息化进入“深度融合”的新闻再次引发了教育界的关注。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这个词语悄然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国家政策、培训机构、网络学习……随着网络技术的越来越普及,这个词语似乎出镜率都格外的高。
在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也以一个独立篇章重点强调要注重教育信息化,并详细提出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互联网+教育”支撑服务平台等具体方案措施。这也足可见其受国家重视的程度之深。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教育部就已经发布相关政策,大力呼吁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在近30年的不断努力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浪潮势不可挡。
然而,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上,却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发展教育信息化,这些问题不容忽视
1.重投入轻转化,经费使用效率低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达到了2000多亿元,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教育信息化财政资金划拨数额也逐年增长。
但是与此同时,与投入相比,很多地区和具体学校经费使用的效率偏低。投入和转化的比例相差较大。
预算机制不健全产生低效率。前期设备购入资金会算在预算体系中,但后续维护和更新的资金来源则很难进入体系,影响了设备和资源持续发挥作用。而基础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和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则具有特定的使用范围,很多时候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具体供需失衡,也限制了经费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使用效率低下。
各地区进行具体财政经费划拨时,针对预算体系所存在的弊端应当进行相应改革,同时加强各地区各部门之间信息流动和沟通,促进专项资金专项使用,提高整体运行效率。
2.重表面轻内涵,专业化人才缺乏
在教学信息化的实际应用上,我国大部分学校内部仍然停留在以演示型教学为主导上,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而与此同时,学校相关管理层人员也存在着缺乏信息化系统应用维护知识,只重设备硬件而对软件更新系统不了解等实际问题,进而导致资金投入和实际应用状况对应关系较差,造成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严重浪费。
而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因为相关人员重视表面而轻视教育信息化内涵,缺乏专业化人才所导致的。
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针对该现状提出了深化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提升师生和管理者信息素养的要求。提出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评聘考核内容,开展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为特点的培训,切实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在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过程当中,不但设备需要及时更新换代,相关的人才培育体系也应当及时配套。二者如果出现高低差,则很可能会造成教育信息化的畸形发展。
3.重模式轻管理,易形成电子依赖
随着移动类智能电子设备的广泛普及,各类学习类APP也成为了当今教育信息化过程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在其进入校园的过程中,由于政府对于相关产品还没有完善的审查制度,导致有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通过APP本身流入,造成了恶劣后果。
二月份,四川省教育厅重拳出击,下发专项治理校园类APP的通知,未经备案审核的APP一律在校园内禁止使用。不过这种“一刀切”式的做法,也引来了一定的争议。
针对这个问题,在2019年两会召开过程中,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在提案中提出,应当完善学习类APP进校备案工作,取消对学习类APP实施学校和教育局的“双审查”,对于各类学习类APP进行实时监管,并明确监管要求和奖惩标准。
但与此同时,也应当避免“一刀切”式的监管模式。学习类APP本身使用方向和功能结构分类不一,应当对其使用频次和具体所包含的内容进行分别看待。如果粗暴禁止,很有可能也会引起民营资本在该领域内的退出,影响教育资源的合理运用,对于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教育信息化,未来将何去何从?
针对教育信息化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国家也在积极进行解决。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教育信息化无疑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而如何准确分析这股新的潮流和态势,并在其中树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这也是教育培训行业必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1.财政资金投入持续增长,市场前景良好
在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都充分强调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显示了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密切关注。从近年来财政教育经费划分的状况来看,教育信息化相关的资金投入和所占比例都在迅猛增长当中。
而与此同时,在政府部门颁布的相关政策当中也强调,各地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财政教育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积极鼓励企业投入资金,提供优质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多元投入、协同推进。
在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的支持之下,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产品和配套的教学服务,无疑前景光明。
2.新型人才需求涌现,教育热点更迭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重点也在不断发生更迭,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教育学习的方式,而且也深深的影响到了人才需求的类型,无论是在教育培训领域,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新型信息化专业人才的需要都在迅速增长。
而在这种状况之下,教育培训行业相关教育热点的更迭也就成为了未来发展的必然存在。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各类信息专业类技术人才的培训需求将不断上涨。对于从事教育产业的人员来说,及时嗅到浪潮的变更并推出相关产业服务,无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自己的行业竞争力。
3.以人为本, 个性化学习 服务发展态势看好
目前,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已经逐渐从“设备”向“人”本身过渡,而国家所倡导的方向和关注点也由业务、行为、流程向学习者转变,以人为本、 从人出发、归结于人,构建以人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
对于教育培训行业来说,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借助于信息化发展的有利条件,无疑能够更加灵活的实现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课程的选择,并且对相关学习服务提供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的服务,根据不同的要求,提供更加精准且合适的学习课程。线上课程、全息课堂等新模式,与学习类APP相结合的新发展模式,则蕴藏着更多的流量变现的商机。
4.尊重教育规律,挖掘学习场景
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中,我们不得不面对多年来总结得到的教育规律。在学生的知识习得、方法习得、主动学习、过程体验、综合应用等学习场景中,用信息技术解决现有不足,同时又符合教育规律,才能体现技术的正向价值,体现技术与学生各种学习场景的贴合。
这一方式体现了《行动计划》中的“坚持深度融合”这一原则。符合教育规律的学习场景是能够在一线课堂实现的、能够常态化运行的基础环境,信息技术能以常态化运行、结合并促进各学习场景,而不是强行由技术改变教师与学生的基本认知与行为习惯。这种多场景下的技术与学习关联,才能体现出深层次融合的效果。
在各学习场景中挖掘平台、资源、硬件、学习心理、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的特征,给学生创设适合此类学习场景的信息化环境,既可以不颠覆教师和学生比较熟悉的教与学的习惯,又能够促进此场景学习效果的提升。
如学生“过程体验”学习场景,在确定了有一定生活实际价值的体验活动主题后,可以依靠信息化环境提供数字探究过程体验,提供素材和微课弥补传统课堂资源不足的问题,提供开放的网络环境解决以往封闭课堂下学生视野不足的问题,提供平台交流解决以往学生活动交流不足的问题,提供平台过程记录解决以往学生活动过程痕迹和总结不足的问题,提供平台评价解决以往课堂评价中学生参与不全面的问题。
课堂实施可以依据学生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整合平台、资源、硬件,设计学生参与细节和教师组织、反馈、实施的细节,即可实现此场景下的技术与学习深层次融合。
5.评价指向个体,资源精准推送
以往的信息化学习评价中,往往是以统计结论的方式呈现,主要是反映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学生个体问题的后续解决往往不足。多年来信息化建设进行的资源积累,对学生学习支持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将学生个体需求与对应资源建立有效联接明显不足。以指向个体的评价生成大数据,以大数据和知识图谱为依据,实现资源精准推送,能够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学生个体的提升。
教育公平并不单纯指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而更多是给每位学生适合的、全面的资源,做到针对学生个体的资源精准推送,能够在海量的资源中为学生筛选适合的、又能够保障全面的个性化资源。这一方式体现了《行动计划》中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原则,以学生获得均等的学习提升机会来实现教育均衡化。
在学生评价场景中,作业、测验、考试、过程记录、表现性记录等,均可以成为学生个体评价大数据来源,由知识图谱将评价与资源建立关联,能够实现针对评价结论产生的资源精准定位,从而实现针对学生个体的资源精准推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建立知识图谱、建立资源检索、设定评价方式、设计软硬件实现方式,结合大数据的个体分析,结合人工智能算法的资源选择,都是在统筹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6.融通各个环节,发挥教育系统作用
在现有教育系统中,信息化、教研、科研、考试测评等部门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多年的磨合、改进下,形成了一套保障教育运行的完善系统。但在信息化系统应用中,缺失某个系统部门参与的情况尚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习场景中,教研的知识把握、科研的方法改善、考试测评的验证促进、信息化的技术支持与改进,都是现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当需要信息化深层次融合进入教育时,就需要行政管理体系统筹各部门职能、全面针对学习场景、统一协调信息系统的数据关系。
尽管课堂教学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部分,但是从教育大数据的数据关系来看,需要全面统筹各部门业务需求,根据各个环节设计总体框架。这一方式体现了《行动计划》中的“坚持统筹规划”这一原则。
在建立教学信息系统时,需求来自于课堂,技术来自于企业,信息系统既要提高应用价值和使用率,又要避免重复建设。由行政管理部门协调信息化、教研、科研、考试测评等部门协商需求,加强资源和数据在各部门之间的互通与复用,才能提升信息化的应用价值。
7.钻研教育模式细节,引入技术改进
经过长年打磨得到的教育模式中,有其必然存在的优势,也有其存在的问题。在原有方式方法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时,依托新的技术和新的理念、方法,也许能够将问题缓解甚至解决。所以在遵循教育规律前提下,研究现有教育模式的优势与问题,寻找新技术的特点,寻求利用新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实现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作用。这一方式体现了《行动计划》中“坚持创新发展”这一原则。利用新技术改善教育教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不断迭代提升,最终实现区域性的持续增长。
在核心素养发展框架要求下,学生学习加强了过程体验、问题发现和问题分析解决,并加强了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这些要求超越了以往课堂中书本、作业、演示实验的基本环境,需要借鉴研究性学习思路和综合实践活动形式重新设计教学模式,结合新技术的特征与课堂细节的关联,将新技术演变为教学模式,利用新技术解决课堂中的不足,如虚拟现实技术、虚拟实验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
总的来说,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是对传统的教育培训行业的一次新的挑战,同时也蕴藏着新的机遇。在未来发展的过程当中,紧随《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长远规划教培相关的未来发展,无疑应当成为教育培训行业人员新的关注重点。
本文由【EDU产业观察】投稿。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与鲸媒体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