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山海无恙,盼暖春来,民营职教崛起之路,期待国家具体政策支持民办职教
山海无恙,盼暖春来,民营职教期待崛起之路,期待国家具体政策支持民办职教
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与产业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上个世纪90年代,政府放开民间办学限制,鼓励多种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后,民办职业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职教法》修订,民办职教边界拟扩大,专家称这些将利好职教的大事。
时隔23年,职业教育法迎来修订。即日起至2020年1月5日,就《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教育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与原法相比,《征求意见稿》所涉内容更为全面、多元和立体,更完整地勾勒出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蓝图。《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打通了职业学校教育发展通道,向上包括专科、本科层次的职业高等学校;向下融入义务教育,加强职业启蒙教育。同时,推进中等、高等学历职业教育的贯通培养,可以实行弹性学制。值得注意的是,“职业高等学校”的说法首次出现。起草说明指出,为落实类型教育的定位,用职业高等学校的概念替代高等职业学校概念。
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长期没有处于同等重要地位,除了官本位、学历本位等社会集体意识根深蒂固影响和政府政策强力倾斜作用外,一个重要内因是至今没能建设一支合格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把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视为办学的基本条件,从理论上看,有道理;从当前的实践和长期的发展看,不到位。当下,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定位应该是:既是基础条件也是关键因素,应该作为战略任务抓紧部署推进。
民办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尤其沉重。种种原因,我国民办职业院校教师流失率高已经严重影响培养质量。留住教师,让他们安心在民办学校从教,是学校和政府部门都应当重视的问题。
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从整体上、实质上说,不管办学层次是本科还是专科,民办高校均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民办高校的临时论、补充论、过渡论从国家政策的层面被画上了休止符。民办高校诞生、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得到充分肯定和尊重。
“创办更多好的民办学校,可以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是好事,值得鼓励。”
前教育部长袁贵仁
进一步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目前还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民办职教发展期待国家政策支持:
一、民办学校产权归属有待明确
民办高校的机构属性、产权归属、退出回报至今均未明确,既影响了已有投资的稳定,也使得不少潜在的新的投资者担忧自己的选择。现在亟待修改完善民办教育促进法,并希望国家层面梳理情况、纠正歧视,迅速解决这些问题,这也应是跟进与配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当然之举。
二、加快现有高职招生制度改革步伐
目前高职招生有两个新情况值得关注:一是像江苏省等省(市、区)已经开展了自主单招的尝试,比较成功,我认为应该迅速推开。另一个是目前不少省份高职招生的分数线已降到一百多分的超低线,高考因此遭遇尴尬,甚至被亵渎。这与政府在招生技术手段上的过多控制有相当关系。建议:尽快实行投档线以上、计划控制数以内的注册式招生,省际之间应打破藩篱,让学生自主择校。争取5年内取消入学门槛,实行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学分制改革,建设上下互通、左右互认的职教立交桥体制和系统。
三、打破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资金瓶颈
非学历教育机构成功上市融资,迅速拉开了与学历教育机构的办学实力。为了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民办高校的融资瓶颈亟待打破。目前可实施财产有限担保和抵押,或政府依据学校资产规模搭建融资担保平台,帮助学校融资。同时政府应予“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态度支持学校以多种方式吸收投融资,促进和壮大学校的发展。
四、把职业教育剥离出来自成体系
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是教育的一个大门类,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民生教育、就业教育。现行计划招生与岗位职业要求的持证上岗、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是相矛盾的。两者一旦剥离,职业教育在人才数量、就业导向等方面的培养都会游刃有余,也就不会再囿于高等教育规模和发展速度等概念的束缚。因此,从长远和战略上看,建设独立于现有高等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完全必要的。
五、民营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就业市场需求并轨
相比公立职业学校,民营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显现出高度的市场敏感,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质量就业,同样至关重要。
事实上,职业教育滞后于市场需求,舆论一直多有诟病。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整个职教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内容陈旧、适用性差。”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这样评价目前中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目前,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确实存在与普通初高中差别不大的问题。“有些县市的职教中心,或者职业高中80%?90%的课程都是文化课,很少或者没有设置职业技能类的课程。”
记者在对中部某城市一所职业高中的调查中了解到,其一、二年级的课程设置与普通高中没有任何区别,全部都是文化课,只有在高中三年级,才会为不参加高考的学生安排1?2门专业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这种做法在大量二三线城市的职业学校中普遍存在。
上述专家说,还有很多学校是什么行业火了,就跟风设置相关专业。对于日新月异的就业市场来说,缺乏前瞻性,多数时间就意味着滞后于市场需求。
相比较而言,一些民办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灵活得多。
比如,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推广,目前学院的互联网应用技术的专业设置中,基于PC端的课程已经很少了,大部分都是关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教学。
而在课时安排上,一些民办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也更加符合“技能教育和训练”的要求。以北京新东方烹饪学校为例,据其招生人员介绍,学生的实践操作课时在80%以上。这在一般的公办职业学校中并不多见。
六、强化学生技能学习,多种实训方式敲开实践之门
通过实际的训练和操作让学生掌握技术、提升技能,是职业教育的最后一步,也是关键环节。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实践训练(以下简称实训),成为评价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上述以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见长的研修学院,由于其专业多涉及服务外包发展成熟的IT行业,所以近年来该校一直通过承接项目完成实训。
也就是说,学校允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个人名义承接各种项目。然后教师带领由学生组成的项目组,共同完成所承接的项目。
“通过参加实际的项目操作,学生不仅能够快速提升技能,而且能提前适应团队协作,毕业后也就可以更好地适应工作。”王芳说。
“我在学校就跟着老师参加了3个项目的实际操作,所以毕业后工作很轻松。”2013年毕业于该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晓飞(化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支撑。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学院的教师多来自于企业一线,了解行业状况,且在市场中有一定的人脉关系,很容易就能够承接到适合教学环节的项目。
对于大多数职业学校来说,一般要与企业合作完成对学生的实训。
目前,职业学校普遍应用的实训模式有2种。一种是学生基本完成理论课程后,到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技术技能训练。这种模式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大量投入。但是,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对职业教育的参与热情。这就导致许多职业技能实训效果不佳,很多实习学生沦为企业流水线上的廉价劳动力。
另一种实训模式是企业或者实训基地与职业学校进行深度合作,将企业对技术技能的实际需求嵌入职业学校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尽早了解和学习未来工作中亟需的技术技能。这种模式虽然可以最大程度地使企业介入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但是在课程体系严密的公办职业教育体系中,尤其是高职高专学校中推广起来,还存在许多困难。
民办职教人士认为,民办职业教育缓解了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填补了教育资源短缺,促进了职教体制机制创新,政府部门应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民办职教发展。
闫红等民办院校负责人坦言,经费是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瓶颈,我国民办教育获得的国家和地方财政资助很少。政府应加强对民办职教市场的整顿清理,尽快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通过第三方机构定期对民办职业学校进行评估,淘劣奖优。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认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拮据的农村家庭,政府应从社会长远发展角度考虑,算好民生账、稳定账。政府在财政投入向职业教育倾斜的同时,应完善相关法律、政策,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职教领域。
成都市教育局职教处处长万斌建议,政府可以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加大对民办职校的支持,民办教师的师资培训、社保中个人缴纳的部分由政府财政“兜底”。另外,推动民办职校加快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明确民办职校的法人属性、法人财产权,制定更为灵活的办学政策,适当降低办学门槛,为经验丰富的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办学机会。
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兴未艾。牢固守住人才培养这个中心,抓好实习这个重要环节,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实习,不断提高学生实习的质量,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有所长、学用结合的实用型人才。
(黄玉林,江西城市职业学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