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疫情引爆教育信息化“硬着陆”,线上运用倒逼教师信息化素养提高
2020-03-19 16:48:28来源:100唯尔

2月17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正式开通。截至三天后的20日12:00,平台网页浏览次数2300万,访问人次1500万。

疫情只是引爆点。随着各地陆续在网上开学,海量的学生开始涌入在线教学平台,这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在线教育带来很大的考验。对于疫情期间的网课直播,除技术故障、服务器奔溃等技术问题频发,任课老师对突如其来的线上教学更是手忙脚乱。

此次教育部政策要求,要防止以居家学习完全代替学校课堂教学,很多地方以复习课为主。老师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直播教学,教师只需要一台联网的电脑并配置麦克风摄像头即可进行授课。学生使用电脑、平板或手机远程听课。一般家用或者教学用电脑均可作为教师上课使用。

和传统课堂一样,教师提前制作课件,上课时开启“音视频”,通过“文档共享”上传课件进行讲课,并对课件进行手写批注,使用“白板”补充教学内容,课程中还可使用“多媒体播放”丰富教学内容。课中可使用“练习功能”可发布习题,学生答完题后系统自动批阅,让教师更有针对性教学。

教师可通过“文字交流”和“语音”等多种方式向学生提问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课后学生还可下载包含上课笔记课件进行复习。

尽管,教育信息化发展十来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至少让学校的软硬件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在具体运用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早在2012年,教育部为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出应重点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专递课堂通常是强校通过互联网技术定向对薄弱校进行帮扶授课;名师课堂是以教育局组织的名师向区域内进行资源共享;名校网络课堂以名校为基础,将其资源面向其他学校共享)。

“空中课堂”的这三种应用场景“内涵正确,在基层执行却并不到位”。比如“专递课堂”就容易搞成录播教室,其呈现形式往往沦为单向传播,缺少互动,“跟看录像课没啥区别”,这跟早期很多教育信息化1.0阶段的技术中标方缺少实现直播互动及应用设计也有一定关系。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是一次改革,推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革新和发展。教师作为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在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由于信息化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不同特征,对教师的思想、角色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教师该如何调整、适应、提高,以便更好地融入和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促进教育信息化更好地转段升级?

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关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进程,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教育信息化进入2.0时代,随着VR、AR技术日趋成熟,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兴起,5G技术蓄势待发,区块链技术初露端倪,面向未来的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及教师信息素养,甚至学校信息化生态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学已经逐渐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同一个知识点或者解题思路,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到对应的多种讲解方法,对教师是巨大的挑战。而且现在的学生大多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当老师面对教育信息化技术和信息踌躇不前的时候,他们早已经能够熟练地应运各种信息化手段,自由徜徉在信息化的海洋。

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们应该接受并尊重教育信息化这种趋势,且在备课、教学中尝试利用信息化的便利,多种途径获取、筛选出最优质的教育内容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同时在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课堂的过程中发挥引导、监督的作用。

一直以来,我们在理性上都承认教育信息化是必然趋势,然而在感性上,我们往往却觉得它遥不可及,或者说和自己没有太多关系。直到,当一场疫情汹涌而来,线上教学成为唯一途径,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重要性凸显,学习型家庭的共建迫在眉睫,这让以往很多处于舒适区的学校、老师、家长们统统慌了神。

此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在信息素养方面的有太大的缺失,这样的缺失不是读几篇文章,了解一下新趋势就可以补上,而是要真真实实落地到实际行动,落地到学习方式的转型,落地到学习内容从教材向世界的迁移,落地到现实学校与“云上学校”的打通……

在信息化2.0背景下,互联网教学已经是一种趋势,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生活和学习中。所以他鼓励学生接触互联网教学,并希望自己可以引导好学生,让他们适度地去学,很好地成长。补上这一课,是我们再也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该如何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如何构建未来学校?我们的校长及老师,可以从一些具体的场景入手,补上这一课。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00后,他们天然地具有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传播知识的能力。互联网正在成为新一代学习者重要的学习途径与资源。

学生在变化,教学的方式在变化。我们的老师们应该怎样利用创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高效的学习方式、教学的平台,赢得学生的喜爱,同时拥抱时代、拥抱未来,也给自己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机会?

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路径上,如何用更轻的技术来改变课堂,向老师们传递极简教育技术的力量和魅力?教育部再推教育信息化,“三个课堂”将成标配?

“三个课堂”要使得名师资源作用最大化,仍面临着体制机制问题。政府组织的名师共享范围跟界限仍未有政策标准。举个例子,北京市四中组织一批老师面向整个北京市共享,学生要不要付费?还是通过政府买单?如学生买的话要怎么买,政府买的话又该怎么买?如果纯免费,名师名校去共享的积极性就会受影响,学校跟学校之间也是有竞争的。

目前,教育局和学校组织的“空中课堂”的老师,大都是象征性地拿一点差旅补贴和版权补贴。“真正的顶级名师他们的境界是很高的,也不是为了收入,他希望有更多的学生去听他的课,就应该适当获取正常报酬,不是暴利”。

但这个愿望比较难实现,因为它涉及到机制问题。现在有些当地教育部门在做试点,共享课程费用很低,但也遭到一些办培训机构的家长的举报,老师容易被污名化,“教育局和学校组织的就应该给这些老师正名,老师们不计较收入,但也不能让他们搞得偷偷摸摸的”,遗憾的是,政策上并未对此做出相关规定。

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名师共享还是空中楼阁”,申屠祖斌说,但矛盾的是,“空中课堂”目前又是当下解决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化的最佳方案。

学校边界不断位移,这是全球教育变革的一个明显特征。从更宏观的视野来说,人类的进步从来都和边界的突破息息相关。所以学校的进化,同样需要面向新的使命,走向新的阶段,“重新定义学校边界”。新一代K12教育,学习情境与学习内容正在发生什么变化?课程、技术、空间、学习方式等要素正在走向怎样的融合?我们的学校领导者,有必要对这样的趋势及未来作更高维度的设计。

学习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出实践性、情境性、个性化的特征,学习方式要从“学以致用”转向“用以致学”。未来的学习方式将会是注重思维的深度学习、面向真实的体验学习、强调融通的跨学科学习、基于数据的精准学习、创设联结的无边界学习。

未来学校空间如何创造更多可能?我们认为未来的学校空间能支持更多学习行为的发生,能关怀所有使用者的生活,能辐射并带动整个区域的教育,能对自然基于更多的尊重......因为教育已从二维走向三维,而空间也会变得更加情景化。100唯尔教育网课程,用多所学校的实际案例,为你展示未来学校空间的无限可能。别人的学校可以,相信你的学校也可以!

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产品不断更新迭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应用如何实现,如何利用一些极易上手的小技术点亮课堂教学?

我们应该如何设计教育,要看未来需要怎样的人才。学校如何将真实世界、自主合作、主题式学习、动手实践、问题解决、跨学科学习等一系列环节通过技术支持,在常态化课堂中呈现?

教师是学校的根本,只有教师的能力素养提高了,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的学生。那么,从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到物联网时代、生物科技时代……教师在经历怎样的挑战?老师需要怎样转变自己的角色?我们的教师怎样通过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变身“教育设计师”?

领先的教育若要实现长歌不散,征程无阻;平庸的教育若要实现弯道超车,逐梦前行;真正的教育若要实现生命在场,因材施教……无不需要我们奋力突破一个个“卡点”——而技术,是其中最狭窄的那一段。

让我们重新定义未来教师和未来学校,丈量教育信息化的现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