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睡眠日专题:疫情宅家睡不好,睡眠呼吸障碍要早干预,什么样的睡眠问题需要干预
【宅家期间仍睡不好,1.5亿国人需睡眠医疗干预 】
“睡得好是健康的标志,睡不好是疾病的征象。”3月14日,世界睡眠学会秘书长、中国睡眠研究会前任理事长韩芳教授在“3·21”世界睡眠日中国主题发布会上表示。今年的主题为“良好睡眠健康中国”。
世界睡眠学会秘书长、中国睡眠研究会前任理事长韩芳教授表示,调查显示,全民宅家期间,睡眠却是“保量不保质”,人们睡得更多反而睡眠质量下降。10%以上的国人需要积极的医疗干预,占到1.5亿,一半以上的人在一生中会出现睡眠问题。调查显示,全民宅家期间,睡眠却是“保量不保质”,人们睡得更多反而睡眠质量下降。宅家前90%的人集中在20—24点就寝,全民宅家期间凌晨后就寝人数超过50%。受访人群中江西人夺得熬夜冠军。深夜阅读兴趣加强,用睡眠时间刷资讯的人越来越多,深夜1—2点用户活跃度提升超过63%;大部分人意识到睡眠问题会对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希望通过一些举措来提升睡眠质量。
睡眠疾病影响人类全生命周期。人体健康的好坏和寿命的长短都与睡眠质量息息相关。睡眠疾病影响面广,国际疾病分类里包括了“睡不着、睡不醒、睡不好”三大类90多种睡眠疾病。什么样的睡眠问题需要干预?
良好睡眠包括:足够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质量,规律的睡眠。因此,要从全民健康、全生命周期关爱的角度维持良好睡眠。如果您有以下情况,建议去看睡眠医学中心的医生:
A. 失眠症
入睡困难、易醒、早醒或总觉得精力不足,影响工作和社交,伴有紧张不安、焦虑、烦躁情绪。
B.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鼾声如雷;或是醒来后感到疲倦不堪;或在睡觉时有呼吸暂停甚至窒息或大声喘息。
C. 发作性睡病
即使夜间睡眠十分充足,白天仍然控制不住的打瞌睡。情绪激动时双腿发软。快醒的时候觉得心里清楚但身体动不了。入睡前出现幻觉。
D. 不安腿综合征
腿部感觉异常,安静或休息时发生,运动后缓解,在傍晚和夜间加重,因感觉异常和腿动导致失眠。
E. 周期性嗜睡综合征
你是否整天睡觉?伴有食欲增加或情绪改变? 多睡呈周期性的发作?
F. 睡眠行为异常
你是否睡觉磨牙?多梦和说梦话?且能将梦中的内容付诸行动?经常睡觉时拳打脚踢、摔下床,伤及自己及床伴?
专家认为:
睡眠疾病危害大,从身体健康危害到公共安全隐患无一不涉及睡眠。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太重、睡眠严重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
据了解,失眠和打鼾是困扰人们的主要睡眠健康问题。成年人中有13%-42.4%的打鼾,10%-30%的失眠。另外,50%的打鼾者患有睡眠呼吸暂停,可导致大脑缺氧影响全身多器官,成为慢性病发生发展的根源。
而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几乎都不知道自己是得了病,往往同时还伴有高血压。
打鼾的人来医院做睡眠监测的时候,才知道他有没有呼吸暂停,凡是在五分钟之内睡着的,并不是个好现象,实际上是长期的打鼾缺乏,我们称为睡眠剥夺、缺乏睡眠,所以他倒头就睡。
此外,肥胖也会导致睡眠呼吸障碍。如果肥胖不解决合并糖尿病等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再怎么治疗也会治标不治本。
随着体重的增加、呼吸的问题,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这样的问题会显现出来,因为肥胖了以后,会引起呼吸道这种解剖结构的改变。
从自身改善起,作息规律增强运动是首选。除自身改善以外,也注重睡眠环境的改善,调整灯光、改善卧室睡眠氛围,更换床垫、床品来助眠。
世卫组织的定义是,一周内至少三天入睡困难或难以维持睡眠,内心苦恼,白天精力不济;同时可能有身体紧张、心跳加快、出汗等躯体症状。
根据临床统计,大概超过30分钟的不能入睡,以及醒后再难入睡,就可能被归为失眠。
急性失眠
有连续入睡困难,时间也超过30分钟,但持续时间不超过1个月,叫做“急性失眠”。
大多数疫情发生之后因为焦虑引起的失眠都属于“急性失眠”。
多数医务工作者在面对和治疗闻所未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都会对医疗技术和个人能力产生一种不确定感。工作中人手紧,任务重,这些都可能导致医护人员身心疲惫,随之而来的压力、担心以及恐惧,让他们难以入睡。
如何解决失眠? 解决失眠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调整。
对于医务工作者在抗击疫情所出现的“急性失眠”,认知行为方面的调整尤为重要。
1、适当减轻压力,识别枯竭感
避免长时间工作,可以在工作间隙,给自己一个边界即属于自己的时空,然后放松休息。适当安排换班,脱离病房环境。
2、坚持运动
哪怕被迫隔离,也可以在房间里,做操、打太极、练瑜珈,哪怕弯弯腰、踢踢腿,都是锻炼,都是运动,对释放压力增强体质都有好处。
3、接受焦虑情绪
允许自己有一些负面的情绪,并表达和疏泄出来,学会更好的与它们相处。
4、与同事和朋友相互支持
相互表达、相互吐槽,来缓解自身的压力。
5、学会自我放松
找一个合适的环境,做做放松训练、呼吸训练、冥想、正念等。
6、保持与家人的联系
主动告诉家人自己的状况,让家人放心,同时表达渴望得到家人的支持,希望家人成为自己的靠背。很多时候,孩子家人,是我们特别重要的精神依靠。
7、接受自身和医学技术的限制
尊重客观现实,与同事共同做事,相互鼓励。
8、自我肯定
积极地自我对话,肯定自己的付出,专业能力和自我价值,提高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