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疫情中小学网课那么多,儿童线上教育的“智商税”你交了吗?
网络教育提倡的知识付费是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满足人们碎片化时间的学习需求;互联网信息大爆炸,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吸收经过筛选和分类的信息。于是在2016年,随着分答、在行等知识付费APP的崛起,正式敲开了知识付费的大门,这一年也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相较于早期的知乎live,喜马拉雅、得到APP也加入到知识付费服务商大军,短短的2年时间,知识付费已经变得非常普及,无论是在地铁上还是公交车上,随处可见正在收听收看付费音频、视频节目的人。
随着“互联网+”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在线教育越来越火,而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更是让线上教育成为了各大中小学“停课不停学”的主战场,五花八门的各类线上教育课程和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本以为有了互联网的加持,家庭教育从此便可以岁月静好,殊不知这一届的家长还是想的太单纯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项目和内容都适合线上教育,一起来看看这些年家长们被坑惨了的线上教育“智商税”都有哪些?
一、辅导作业类APP
不少家长们诉苦说孩子平时作业写得又快又好,可是怎么一到考试就傻了眼,成绩更是配不上他平时的作业水平。究其原因,原来是孩子为了方便省事,直接使用了某些辅导类APP搜索题目,照抄了答案,怪不得考试成绩不理想!
斯坦福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研究发现大脑里有个部位叫前额皮质,前额皮质又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掌管“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三种力量,进而分别支撑人们去完成枯燥困难的工作,抵制诱惑和坚持自己的目标。
而孩子的前额皮质一直处于发育的过程,自控力还不成熟。因此,对孩子而言无法长时间专注,抵制不了诱惑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本以为这类APP的出现可以帮助工作繁忙的家长们解决辅导作业的难题,让孩子自查自纠,但现实却是孩子们经不住现成答案的诱惑,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成绩一路下滑。
二、早教类课程班
受疫情影响,线下业务近乎停摆的情况下,众多早教品牌也纷纷行动起来陆续推出各类线上课程,并且不断扩充线上课程的种类,以满足家长与孩子“宅家不停学”的需求。
然而,对于面向0-3岁幼儿需要较多互动的早教课程,其实并不都适合以线上的方式进行教学。
0-3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早教课程更关注的是孩子与他人之间、与外物之间的互动联结,通过和外界之间的接触、交流,依靠视觉、触觉、动觉、听觉等的协同来认知世界,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感觉统合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大脑及身体的目的。
因此,当这类需要高互动性的早教课程转移到了一块屏幕之上,幼儿通过看、听、摸等方式与外部世界产生丰富多彩的各种联结都成了一纸空谈,不仅对幼儿的视力发育有影响,也难以实现幼儿身心发展的目标。
三、体能运动型兴趣班
和上述的早教课程类似,体能运动类的兴趣班如舞蹈、跆拳道等,因为有较多的动作规范要求以及可能产生较多的不当动作损伤,也需要有较多的面对面互动需求。
就比如孩子在上舞蹈班的时候,每个动作有任何不到位的地方,老师在现场都能及时发现并给与指导纠正,而孩子在老师的科学指导下,一是动作的精细度、准确性能得到不断的提高,二是不容易因为动作不当而产生运动伤害。
可当这类课程转移到线上的时候,孩子们只能通过屏幕被动接收动作示范,动作的准确性差强人意,而哪怕采用了直播的方式,老师也难以观察到孩子动作不到位的细微之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而对于不当动作损伤的防护就更别提了。
那么总结起来到底哪一些项目并不适合家长们放手给线上进行,而哪一些项目其实运用线上平台或者软件反而更有利呢?
一、“不该放手绝不放”
首先,“不该放手绝不放”的项目就属于不适合线上进行的。主要是指对于需要亲密陪伴的、需要交流互动的、需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的这些事情,家长们千万不要做甩手掌柜,把责任扔给线上课程,扔给软件平台。虽然这一届家长们工作繁忙,社会压力无比巨大,但这都不是逃避责任的借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作为家长除了以身作则外,每天一定要预留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们进行必要的交流和互动。
二、“能够放手要放手”
其次,“能够放手要放手”的项目是可以交给线上进行的。比如让孩子运用一些线上软件进行自我管理,不仅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还为家长们留下了宝贵的休息和加班时间,而“小约定”APP就是一款适合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的管理体系类APP,它能帮助家长快速建立适合自己孩子的管理制度、提供科学的奖励方案,让孩子以游戏化的打卡模式,通过完成目标赚取积分兑换礼物,既能让孩子通过这套管理体系养成良好的习惯,也能增进亲子互动的快乐时光。
综上而言,并不是所有的儿童教育都适合线上进行,方法不当甚至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希望每一位家长看了今天的文章都能少淌一些坑,科学运用好线上软件,帮孩子更好的“停课不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