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今天议题:用金钱换时间,知识付费是不是在交智商税?
2020-04-03 18:55:32来源:100唯尔

知识付费自古有之。今天议题:用金钱换时间,知识付费是不是在交智商税?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招收弟子时,就有一道最基本的程序——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以至于后世有了没有腊肉就没有孔夫子的说法。

孔子所在的春秋战国时期进入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的阶段。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日趋没落,孔子所在春秋时期连虚设的官学也几乎不存在,最早的知识付费形式——“私学”由此诞生。

互联网信息大爆炸新的知识付费时代应运而生

移动互联时代,时间逐步碎片化,知识付费是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满足人们碎片化时间的学习需求;互联网信息大爆炸,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吸收经过筛选和分类的信息。于是在2016年,随着分答、在行等知识付费APP的崛起,正式敲开了知识付费的大门,这一年也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相较于早期的知乎live,喜马拉雅、得到APP也加入到知识付费服务商大军,短短的2年时间,知识付费已经变得非常普及,无论是在地铁上还是公交车上,随处可见正在收听收看付费音频、视频节目的都市白领。

根据统计,2017年全年的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为150亿元,预计2020年可以达到500亿。可见知识付费正在如火如荼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了时下社交货币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

贩卖焦虑的知识付费成就的只有成功学大师

为什么我会买这么多课程,加入这么多星球呢?因为它们的推广语戳中了我的痛点,让我焦虑无比。

时代变化太快,担心自己的知识不够用;

别人懂的东西自己不懂,怕落后于他人;

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害怕自己被社会淘汰;

为求心安选择了付费,付费后因为无用而自责失望,兜兜转转,还在原地徘徊,因此觉得自己交了智商税。

这背后,到底是知识付费存在原罪,还是我们打开的方式有问题呢?

虽然所谓“知识付费”炒得火热,但大把的专家和互联网大咖们倡导所谓的“知识付费”看似卖认知卖知识,其实就是一场骗局!因为互联网时代的知识是我带你干,不是我说你听!互联网自媒体热炒“知识付费”其实就是贩卖新版成功学,就是贩卖新概念新名词来刷别人智商和银行卡的,大部分所谓的“知识付费”刷新认知其实就是在收智商税!现在所谓的互联网认知90%都是垃圾,都是互联网伪专家大咖们收智商税;剩下10%里有9%的人能提供一些真知灼见,但是力量太微小连养活自己都难;还有1%的人真正在做事,但是这些人很少发声,就像马云说的:互联网时代是抢钱时代,谁有时间和原始人墨迹。记住成功永远是干出来的不是听出来的!

你不是在为知识付费,而是在为懒惰充值

如今这个时代,最焦虑的就是“中产者”,似乎,不“焦虑”就将成为时代弃儿,唯有“焦虑”,才能与大佬们站在同一个梯队。

“每个时代,都在悄悄犒赏会学习的人;这个世界,也在残酷惩罚不改变的人。”当你挤在沙丁鱼罐头一般的地铁车厢中,猛然瞥见明亮的灯箱上印着这句广告语,刚刚还垂头丧气的你马上来了精神:为什么诸事不顺?就是缺乏学习!高效学习、终生学习、新型学习、碎片化学习……买了这么多的学习课程,还愁明年不加薪吗?于是你义无反顾的掏钱加入了知识付费学习的大军...

然而知识付费看起来很美好,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因为我们很多人,其实都是在跟风随大流,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学习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学到什么。

因为你焦虑,所以你花199块买一个知识付费课程《如何三年做到财富自由》,心里瞬间踏实不少。

你不断的暗示自己:“我多努力啊,课都选了,钱都交了,app都下载了,这么努力认真学习,还愁没有未来吗?”

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买知识付费课程,跟买书,区别在哪里?其实很多人学习知识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很忙,为了多掌握几个新名词新概念来装逼而已!那种错觉就好像你买了很多书,即使看都没看,还是会感觉自己已经拥有了这些书本里的知识一样。知识付费带给你的安慰也一样:打从我花钱买下知识课程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觉得拥有了它。

交智商税的背后是什么?

①. 对焦虑的恐惧,害怕被时代抛弃

交智商税第一原因就是对焦虑的恐惧,害怕被时代抛弃。

在害怕的同时,却又不想付出努力去学习,还想急于求成。因此市面上的各类课程也抓住这一心理,比如"七天教你学会理财""如何选择副业""教你如何赚钱"等等,每一个课程都让人心动,每一个课程看起来都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你不买吗?万一错过呢?于是你看了下价格,9.9、19.9、99 ,价格也不贵,于是你就买了。就这样,买了越来越多的课。

参加课程后,学到了许多高深的名词,周边有一群勤奋好学的伙伴,你开始不再焦虑,沉浸在满足之中。

但实际上,听了那么多课,你的认知并没有由此而提高,思维并没有由此而升级,知识和技能仍然在原地踏步,唯一的区别就是你不再焦虑。

课程变成了安慰剂,学不学不重要,重要的是买了能缓解焦虑。

②. 神化碎片化学习的魔力。

大众喜欢"碎片化学习",因为比较轻松。

仅用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看完一篇文章、一个观点、一个视频,然后感觉这么快且轻松的学习到了这么多知识。很有用,又没浪费时间,一举两得。

这些乍一看很轻松的学习,往往是快速浏览式的学习,可以让我们了解和认识一些东西,但这种“过眼而不过脑”的学习,只会让我们“自我感觉”学了很多东西。

碎片化的学习更多的是给我们一个观点、一个思路,如果这些观点、思路对我们有帮助,后面还需要用"整块的时间"去进一步、更深入的学习和深度思考。

常年碎片化学习的大脑包的碎片化的知识。

如果只是停留在碎片化学习,甚至用大块时间来碎片化学习,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上面说的:感觉自己学了很多东西,事实上什么也没学到,表面肤浅的学习其意义并不大!

这就是碎片化的陷阱,极大的提高了并没有什么卵用的信息,而降低了最重要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深度思考是件难事,也是件需要时间和空间的事,它远远比迅速点开另一个同样标题很好玩、内容很逗比的标题的文章难得多也长得多。

90% 的人会选择点开下一个话题,浅薄之路也从此开始。

③. 对知识的错误认识。

在自媒体时代,信息泛滥成灾,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稍微有点粉丝量的人,都会自我包装成" V",以圈钱为目的的课程数不胜数。

这些课程本身只是一堆信息而已,而信息本身,并不一定是知识。

李笑来说:“只有那些能帮助你做出更好决策、并且让你的未来更为美好的信息,才算做知识。”

比如你知道的成语比别人多,知道的名词比别人多,这也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因为这种大量堆积的信息,并不能帮助你做出能让你的未来更好的关键选择。

在行动学习理论中有一个"721 原则"

721 原则:人要掌握一门技能,需要有 10% 的时间学习知识和信息,70% 的时间练习和践行,还有 20% 的时间与人沟通和讨论。

对于一个 10 分钟的音频,还需要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去吸收消化,才能把它给完全掌握。

要记住,碎片化学习永远只是系统化学习的辅助。

知识付费会被思想付费替代

你需要的不是别人贩卖给你的二手知识,而是属于你自己的独特思想体系。

知识付费的大热,本质是是建立在当代人尤其是都市人普遍的焦虑上。历史学家范文澜说过:“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也是我们过去在学校里接受的正确学习态度——持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功到自然成。但现代人的时间都被打碎了,这个需要大量连续时间的学习方法显然太奢侈。于是大家热衷于寻找各种速成武功秘籍。

可惜,世界上哪有那么多速成的武功秘籍可以轻松获取?很多线上课程不像是教学授课,倒像是迎合用户的心理需求。导师的每句话都那么贴切、那么受用、那么治愈,但仔细一想,这和星座性格测试题差不多:每段话看起来都很有道理,最后说了和没说一样。全是废话!

所以说,在学习知识之前,我们更需要的是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思想指导体系。思想与知识看起来很相似,其实,井水与河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关键是我们能否能够静下心来暂时放下自我判断去体悟。在很多时候,聪明人只需要一句话指点就可以找到出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