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职业教育改革重新思考:找准职业教育定位 吃透教改角色 进入状态
2020-04-10 11:53:04来源:100唯尔

职业教育改革重新思考:找准职业教育定位 吃透教改角色 进入状态

  职业教育改革转型过程中,少数人找不准定位,吃不透角色,进不了状态,影响了改革效能释放。克服这种转型综合征,要认清形势,放大格局,深入领会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新任务、新政策,应树立职业教育大局观、消除落差感,做好本职工作,实现思想、作风和能力的换羽新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重要贡献,1996年的《职业教育法》为职业教育及培训定位提供了法律依据。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国内国际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社会不满足于限于应届学生的职业学校教育,也不太满意分散的职业培训,近年来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大决策,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考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不能脱离这个前提.基本实现工业化是指我国的工业化到2020年达到一个顶点.在2020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乃至到2030年,迫切需要对职业教育及培训进行准确定位,采取更为协调的推进步骤,有以下四个方面需要重点考虑。

  2019年2月份国务院发布职教“20条”,职教“20条”将职教明确定位为类型教育,职教扩围+扩容预期强烈。19年2月份国务院发布职教“20条”,该文件是承前启后的一揽子改革方案,明确以产业用人需求为导向重构职教标准,同时对中高职办学提出明确的改善路径。

  结合19年政府报告看,职教生源从学生生源扩围至社会生源,据此测算出中职潜在社会生源1.68亿,高职1.06亿,职业培训1.94亿。预计中职学校投资价值回升,高职学校潜在扩容空间超1倍。职教从追随普教同质化办学到独立的类型教育办学这一转化,将产生对内容和考评的大量需求,催生职教上游各类商业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09年以来职教发展动力不足,16年起政策从单边供给侧刺激转到供需通盘考虑。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长期定位为保持职普相当,实施执行中09年职教招生数量和占比达到顶点,此后与普教差距呈放大趋势,尤其是中职。单边的供给侧刺激已难以奏效,国家开始重视引导企业和家庭端对职教的需求。17年启动产教融合改革激发企业参与办学内生动力,16年启动市场化用人机制的改革激发个体选择职教的动力。供给侧改革同时也在持续推进,包括搭建职业资格框架解决各类证书等值难问题、规范继续教育高等学历证书发放、建立中高职生均拨款制度以及精准改善职教办学和实训条件。

  借鉴德国职教发展史,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将大幅激活企业办学活力,降低政府财政压力。德国职教强国地位依赖于成熟的职教双元制制度。双元制体系下,办学存在学校+企业双主体。教育企业承担主要的育人成本和全部的实践教学,并享受相关税收优惠。德国企业近20%是教育企业,招收学员,学徒培养人力成本是同期工人平均工资的3成,且毕业后超过80%的概率成为该企业的雇员。双元制在学学员占整个职教比例近6成,是职教的主要培养模式。依托双元制,德国继续教育体系完备,且拥有稳定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劳动年龄人口年参培率维持在50%上下。预计产教融合型企业在全国推进后,对标德国教育企业对职教市场的激活能力,预计会释放出巨大的供给空间,同时有效刺激需求端。

  提高学校领导站位,当好职教改革“智囊团”。学校一定要本着立德树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原则办学,专业设置一定要经过充分调研,从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角度设置专业,定位要准,要符合市场需求。学校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为学生搭建更为丰富的实践平台。欲能参善谋,先登高望远。站位高低,决定着思维层次和事业格局。院校领导领衔主抓职教转型的工作,就必须站在更高一层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学领导提出的谋划建议,首先要看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职教事业长远发展,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整体思维观的锻炼,当好职业院校领导的“智囊团”,各项业务工作才能跳出就事论事、一叶障目的低层次,才能超越“见山只是山”的一般水准。针对学校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要拿出切实可行发展实施方案,加快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青年在创造社会财富中实现人生价值。

  勇于担当,当好职教改革“主攻手”。教育单位的领导班子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发向,学校将再次开展全方位学习和研讨,了解市场需求,科学设置专业,在规范办学上下功夫,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提升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当地职业教育发展蹄疾步稳。建立国家统一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促进职业教育的育人标准、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劳动者的能力认证标准的衔接和融合。要为各种职业建立自己独立并行的职业上升等级和阶梯,使所有的‘蓝领’具有与‘白领’同等的被认可的社会贡献。

  真抓实干,当好职教改革“排头兵”。建设一批职教体系中的名校,为大众提供高端职业教育服务,形成中国职教高端品牌,可以大大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改变广大家长和学生对职教的曲解。只有当好具体执行的第一人、排头兵,抓实抓细、真干苦干,才能不负韶华。正所谓“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只当不用心过脑、扑不下身子的“甩手掌柜”、只喊号子的“假把式”,是万万要不得的。“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以及“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的这样一整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开发了全系列的一体化课程,一方面使教育更贴近企业、贴近生产、贴近职业活动现场;另一方面,使教育更贴近孩子的自然本性,贴近人自身的学习规律。

  对职业教育成果的评估,不能照抄照搬普通教育那一套,要从书本知识评价改为职业能力评价;要从课堂考试评价改为车间操作评价;从终结性评价(一考定终身)改为过程性评价;从复述性评价改为创新性评价。许多学校还开展了毕业生长期追踪调查追访,通过考察他们在企业和职场的长期发展来检验我们的教育。我希望代表们在职业教育检查中能够注意这些特点。

  显然,正如我们从农耕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时离不开职业教育一样,在新时代、新科技、新经济到来时,我们仍然离不开职业教育。我最近在各地调查,注意到经过多年市场洗礼的我国技工学校,面对新的变局,又一次做好了向“新经济、新教育、新人才”转型迈进的准备。北京的技校在关注新媒体、关注无人机;浙江的技校在关注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广东的技校在关注高科技,甚至已经在网上向全国卖3D打印机了。还有一些学校关注环保、关注节能减排、关注绿色能源等等。大家都在为寻找人力资源开发的新方向做最充分的准备和不懈的努力。

  我们看到,现在许多技工学校实现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被广泛认可。今天南方地区一个万人技校,往往实际年培训能力达到十万人次。技师学院的兴起满足了企业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德江同志在广东主政时还有一个创造,就是通过技工学校把退伍转业军人的培训抓了起来,把这样一批基本素质很高的队伍训练成了技术技能人才,既促进经济成长,又促进社会稳定。近年来,我们又通过参与和组织从国际到国内的大规模技能竞赛和技能表扬活动,使工匠精神开始深入人心,职业英雄开始从各行各业中涌现出来。

  在当前这样一个重要的转型期,我们面对着:新一轮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城镇化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样三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但是,只要我们把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很好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我国企业、民众和职业学校的内在活力,我国职业教育、技工教育一定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但能完成好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能使自己更健康地成长壮大。当然,如果一个学校只想躺在政府的身上,完全靠行政权力过日子,那他哪怕叫苦连天、怨声载道,也未必真正找得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