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时代到来,高职院校如何构建学分制?| 汪治
2020-04-12 12:34:04来源:100唯尔

随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升温,事关职工素质的职业教育、技能提升话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各种新途径、新模式的探索也在进行和丰富中。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从2019年开始,“职教20条”提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据介绍,本次上线试运行的X证书服务平台集政策发布、过程监管、证书查询、监督评价等功能于一体,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的学生获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都将进入服务平台,与学分银行信息平台个人学习账户系统对接,记录学分,并提供网络公开查询等社会化服务。

所谓“学分银行”,是一种模拟、借鉴银行的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存储”“通兑”的管理和使用模式。它允许学习者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使学习者能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换算成一定的“学分”,储存在“学分银行”的个人账户,累积到规定学分后,即可以“兑换”相应的学历、学位证书,进而打通求职就业、职业发展通道。

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职业院校对取得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社会成员,支持其根据证书等级和类别免修部分课程,在完成规定内容学习后依法依规取得学历证书。”这明确表明,国家要首先在职业教育领域建立“学分银行”,开展学习成果认定,进行学分积累与转换。

在此之前,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已经在开展“学分银行”的试点工作,国家开放大学也建立了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学分银行”体系从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下面笔者就学分和学分制若干内容进行分析。

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委托国家开放大学开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简称X证书服务平台)和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信息平台(简称学分银行信息平台)即日起上线试运行。

这两个平台的服务对象包括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试点院校、学习者个人和用人单位等。

一、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分标准

学分的累积与转换必然要以学分标准为基础,例如,欧盟就建立了高等教育的学分制体系ECTS和职业教育学分制体系ECVET。ECTS规定60个学分为学生一个学年的学习量。学生获得学士学位,一般需要三到四年的学习时间,对应为180~240个ECTS学分;硕士学位则要求一到两年的学习时间,对应为60~120个ECTS学分。

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本科取得210个学分就可以获得学士学位,在此基础上,再修够90个学分即可以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由于有了统一的标准,欧盟国家的学生就可以在不同国家之间,通过学分的互认来取得学历证书。因此,笔者建议,我国政府应尽快组织研究、制订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学分标准。通过“学分银行”的建立、学习成果的认定、学分积累和转换,极大地促进人的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二、职业院校应实施学分制

(一)职业院校实施学分制是实行“学分银行”的基础

学生的学分主要来自于课程学习获得的学分,其他部分来自于相关成果的认定。通过学分的积累和转换,学生最终可以顺利毕业并获得学历证书。由此可见,即使国家现在还没有制订各级学历之间统一的学分标准,职业院校也需要积极探索实施学分制教育教学制度,为学生今后通过“学分银行”进行学分认定和进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国家建立“学分银行”,实行学习成果认定、学分积累和转换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二)职业院校实施学分制是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必然选择

教育部在2001年就提出要在中职学校实施学分制,后来又扩大到高职院校,尤其是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以后,各级政府部门发布的关于职业教育的文件大都会提到学分制、“学分银行”、学分积累与转换的内容。浙江、广东、山东等省份的教育行政部门也先后发布了关于学分制方面的文件,广东省教育厅在实施“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中就明确要求,进入建设计划的学校要开展实施学分制管理改革。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形式日益多样化,如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学交替、订单培养、职业培训等,由此带来的是工学矛盾日益突出,统一的课程教学时间考核时间也难以实现,导致学校开展教学工作比较困难,也给学生的学习、就业带来一定困难,从而影响了实施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实施学分制,形成灵活的教学运行组织与弹性学制,才能保障职业教育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的有效运行。

(三)职业院校实施学分制是满足学生学习意愿和就业意愿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职业教育承担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它不属于精英教育,而是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办学方针,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类型教育。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90%左右来自于社会平民家庭,如农民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社会弱势群体家庭,50%以上的学生是家族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个性特长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化,在学习意愿、就业意愿等方面表现出多样化。

同时有调查显示,学生在入学填报专业志愿时具有较大的盲目性,有30%左右的学生刚入学就有转专业的意愿,而且在学校学习期间,很多学生的想法和意愿常常发生变化。因此,高职院校怎么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就业意愿,服务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是职业教育亟待回答和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应该实施学分制,搭建学习资源丰富的大平台,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尽可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意愿和就业意愿,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成才途径。

三、高职院校应该怎样构建学分制

(一)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条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在师资、课程、实训场地、实训设施等教学资源方面普遍短缺,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不长,许多又是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来,所以组织管理的水平偏低,服务的能力不足。同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和教学规律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如果我们照搬普通高等院校学分制的模式,为每个学生生成一个课表,难度很大,也是没有必要的。

(二)既要体现“选择制”,又要把握好“自由度”

在学分制方案的设计理念上,一定要根据学校的实际状况,尽量把选择权交给学生,体现出学分制的核心制度,赋予学生专业的选择权、课程的选择权、考证的选择权、学习方式的选择权;但是又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和能力控制好选择的“自由度”,比如专业选择的范围、课程选择的条件,等等。

(三)重构课程框架体系

课程既要包括必修课,也要包括限选课和任选课;既要控制好总学分不能过多,也要合理分配不同课程属性的课程学分,任选课学分不能太少。如果我们的总学分太高,任选课学分太少,那么学生就没有多少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了。

在课程的框架上,构建“公共平台课程组+专业群平台课程组+专业核心课程组+专门化领域限选课程组+任选课”的框架体系,这样既配合了学分制的实施,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升了学生的满意度,也有助于专业群的整体建设和灵活运作,对培养多样化人才,动态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就业满意度与就业质量十分有利。

(四)开展学习成果认定和学分转换

职业院校“学分银行”应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使人们无论是通过正规学习还是通过非正规学习、通过正式学习还是非正式学习,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均能获得发展的机会,这样有助于发挥人的潜能和特长。高职院校也应该开展学习成果认定,确定学习成果认定项目,例如,学校可以对学员通过在线学习取得的各类证书、获得的专利、发表的作品、竞赛获奖、创新创业成果、志愿者服务等进行认定,并根据不同的级别、档次、难度制订学分转换标准。学校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开展学习成果认定,转换相应不同属性课程的学分。

这样来设计和实施学分制,一方面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更好地满足其学习意愿和就业意愿,真正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高质量就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借助外部的学习资源,提高相关制度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笔者相信,随着教学资源的丰富和管理水平与服务能力的提升,学习者的选择“自由度”会逐步扩大,学分制的作用将得以更好地发挥。

四、职教引入“学分银行”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创新

“学分银行”对于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是一种突破,一个革新,不仅有利于求学者多方面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使之日后求职、就业的路径更广阔、通畅,而且有利于在职职工灵活安排学习,积累式提升技能,实现个人职业发展。

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有规定的专业设置,规定的课程安排,规定的学期学时,而且上课、考试往往都是统一的,这些规定固然可以使教学活动“井井有条”,但对于那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多方面兴趣的学习者,以及无法脱产,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在职职工来说,却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束缚或限制,不利于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甚至影响他们的求职就业或职业技能提升。

“学分银行”模式下,学习者可以不按常规进行学习,不仅学习时间、地点可以自行安排,更重要的是,学习内容也可以自选。(出于兴趣或需要的学习,更容易产生好的效果)还可以像银行存款零存整取那样,按一定规则对取得的学习“财富”进行管理,不仅“学分”可追溯、可积累,还可以通过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现对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换,这就为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发展拓宽了通道,势必受到广大求学者,特别是在职学习者的欢迎。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现有教育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在职业教育日益重要起来的今天,不仅年轻人需要接受就业前的相关教育,而且面对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在职职工也需要不断学习。此外,越来越多的地方从实际出发,把农民工、退役军人纳入了职业教育范围,扩大了求学群体,普及式、终身制教育更成为迫切需要。在这个背景下,“学分银行”模式可望成为满足人们对教育需求的有效途径。

“学分银行”模式提供了打通学历、技能、就业通道的可能,但不等于一定实现预期效果,还需要相关的配套措施,提供更多的切实保障。“学分制”在学习内容、时间、地点上体现了灵活,但学习效果的要求不能降低,考核必须严格。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注重职业技能提升、强化职业教育督导评估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都需要及时跟进,有新的突破。

  作者:汪治,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