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2020职教政策解读:职业教育1+X证书的外在表征与本质解构
职业教育1+X证书的外在表征与本质解构
1+X证书制度改革,关键点在于建立一套完整的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探究其外在与本质,外在表征标准涉及道德标准、知识标准、技能标准,结构包括等级结构与课程结构。本质解构体现在三方面:学历证书的有效衔接与补充;职业院校增强产业适应能力的产物;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有效载体。1+X证书完善策略建议:加强1+X证书制度理论化、标准化设计;深化1+X证书制度试点运行;推动开发地方特色性1+X证书制度;创新1+X证书制度管理体制机制。
一、1+X证书制度释义
(一)、1+X是什么?
“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校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渠道,学历证书全面反映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毕业生、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书制度试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和制度设计,需要通过试点稳步推进。试点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1+X
自2019年开始,重点围绕服务国家需要、市场需求、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从10个左右领域做起,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试点方案》的一个重点是强调职业技能证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将校内的职业教育和校外的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国家“1+x”证书改革方案出炉,哪些证书最受青睐?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1+X证书制度正式确立, 即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
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由江苏英才职业技能鉴定集团于1999年投资设立,是国内首家、也是最具权威的第三方职业资格认证机构,已从事职业技能鉴定业务长达20年之久。JYPC证书含金量高,考点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认证人数已经突破126万人。市场化的认证模式得到了政府、高校、企业行业的充分肯定。
作为对国家教育部“1+X”证书制度改革的积极响应,JYPC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的支持指导下,组建了《职业能力考试指南》丛书主编团队。计划出版300册。现已正式出版5册,落实编写教材60册。JYPC认证项目与高校专业设置一一对应。解决了高校很多专业的学生,没有证书可考的困局。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同等效力,持有证书人员享受同等待遇。院校内实施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是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国家1+X证书制度改革方案,为我国第三方职业资格认证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1+X证书:绝不是随便拿来一个“X”就行。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明确了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任何一种类型教育都要有与其教育功能和活动特征相契合的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职业教育是使人与职业相结合的教育过程。学校职业教育不仅要具备正规学历教育的规范性、严谨性,也要有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灵活性、针对性。因此,对学校职业教育学习成果的评价及证明应是学校教育的普遍性与不同行业企业职业要求的特殊性的有机结合,这是建立1+X证书制度的逻辑根源。
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跨界、跨行、跨域特征,教育活动特点往往归纳为一对矛盾要素的对立统一,譬如“产—教”“校—企”“工—学”“理—实”“双元”等,1+X就是学校学历教育和社会用人需求两个方面要素的对立统一,反映出职业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经过学校和社会共同认可的职业教育标准,不仅是针对学龄人口的国民教育标准,也是针对社会成员的人力资源开发标准,既服务于学校与学生,又服务于社会与企业员工。从这个意义上讲,1+X证书制度是教育制度,也是就业制度。
教育目标、教学标准、培养模式、评价制度是类型教育的环环相扣的核心要素,决定着课程体系、组织方式、教学主体和运行机制的特点。将1+X证书制度作为学校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就意味着办学方式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要积极利用企业等外部力量“双元”协同育人;教育标准是学校内部标准和行业企业等社会用人标准的有机结合;人才评价是对学校自主评价和学校之外社会化评价的综合应用。1+X证书制度促进了职业院校评价向社会开放,也必将增强职业院校评价的社会影响力,将教育性与社会性的结合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需要注意的是1+X不是一个证书,而是两种证书的有机结合。“1”与“X”相对独立,发证主体不同,评价标准和规范不同,均有各自的社会公信力。在院校内推广使用的“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把关和背书,它不仅是技术标准或行业企业标准要求的准确体现,还应该是能够在院校实施的职业教育或培训标准,这一点与国务院其他部门或市场中流行的社会化证书有所不同。当然,这种“X”证书除了服务于院校人才培养之外,还可以面向企业职工或其他社会学习者,独立地承担技术或技能评价功能,并可纳入职业教育“学分银行”账户。
此外,在职教20条的工作具体目标中提到,“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将这两句话联系起来理解,1+X证书制度可能会作为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在人才评价方面的一个要求,毕业生是否取得、有多少比例取得“X”证书也是判断转变与否的一个标志。
一、职业教育1+X证书的本源问题提出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开发1+X证书成为我国沟通衔接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促进终身学习、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和举措,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考察1+X证书制度的本质,1与X互相配合,互不替代。1是本位,X是补充,此证书制度增加了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的可选择性,促进了职业教育适应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X证书制度改革,关键点在于建立一套完整的国家技能等级标准,最终目的是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多主体协同合作,实现培训体系与评价体系一体化、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生涯化发展的终极目标。
从现有研究来看,大部分学者关注1+X证书制度设计与实施的外在机理和制度逻辑(孙善学,2019;唐以志,2019),也有学者基于1+X的外部影响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徐国庆,伏梦瑶,2019),但只有从外在表征(标准和结构)去解构1和X的本质内涵,才能更为深入理解1+X证书标准的逻辑形成。因此,本研究基于15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其进行编码解析,挖掘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外在表征,并从源头解构1+X证书的本质,以期对培训主体与评价主体申报1+X试点和政府决策者完善1+X证书制度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及技术路线
研究使用文本分析法对15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进行分析,采用NVivo11版本质性分析工具,对15份文本材料构建分析维度,进而上升到理论层面对文本进行抽离解析,从中归纳出核心理论框架。文本分析法是定量和定性相互补充的内容分析方法,既指对文本自身内涵的解释和理解,也是对文本作为一种媒介所直接或间接传递的价值倾向的分析。因此,在技术路线上,基于文本分析法的顺序逻辑,先以2019年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发布的15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建立文本库,从中梳理和抓取关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文本内容,建立新文本库;其次,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对新文本库进行编码分析,挖掘1+X证书中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三级节点,构建标准维度和结构维度;最后,以1+X证书中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结构为核心,解构1+X证书的本质内涵(图1)。
(二)资料获取与科学性论证
研究资料选取2019年3月26日与7月23日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发布的《关于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的首批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公示公告》和《关于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第二批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公示公告》,以此确定15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基于文本的官方性、权威性与科学性,从文本层面考量1+X证书,明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是“职教20条”改革的新方向和新任务,在颁布主体上体现国家意志。明确国家颁发此文本的目的是解决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够紧密,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等一系列问题。由此文本由表及里、由外及内逐步表征1+X证书标准结构与解构本质内涵,实现文本从外在表征到本质解构的逻辑顺序。
(三)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对15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进行内部挖掘,从文本的表层描述挖掘出文本的深层理论内涵,以期立足文本制定者本身去把握文本标准结构及其本质特征,揭示1+X证书制度的价值分配。文本分析法除了研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自身的内在逻辑,还强调15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之外与其他政策文本、社会脉络与历史脉络的良性互动,基于此分析层次赋予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实质性研究意义。研究使用NVivo11质性研究工具将收集的15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编码并概念化,从中发现分析逻辑和层次结构。大致步骤如下:第一步开放编码,检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关键词并加以比较,将文本概念化和范畴化;第二步主轴编码,按照所分析维度的相似条件、脉络与行动策略,划分出适当范畴,并找出三级节点之间的联结及其关系;第三步是选择性编码,从标准和结构上表征道德标准、知识标准、技能标准、等级结构、课程结构的所属范畴,以建立概念解构1+X证书的本质内涵(表1)。
三、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外在表征有度
通过对15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展开三级编码,研究发现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外在表征体现在标准和结构两方面:一是标准上包含道德标准、知识标准、技能标准;二是结构上蕴含等级结构、课程结构。因此,研究基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外在表征,解构1+X证书的本质内涵。
(一)标准表征
1.道德标准
道德标准作为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首要条件,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道德标准要求。
基于15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文本分析(表2),发现只有Web前端开发、建筑信息模型(BIM)、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母婴护理、失智老年人照护、特殊焊接技术7份标准提出了职业道德。Web前端开发和汽车运用维修两个专业从其专业性本身详细说明了职业道德,其余5份证书的职业道德具有一般性,不具备职业道德专业特殊性。
基于此,从7份证书提出的职业道德来看,筛选出现频次大于等于2次的关键词,发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严于律己、开拓创新、尽职尽责、求真务实、精益求精、谦虚谨慎、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符合筛选条件,遵纪守法共出现6次,占比1.05%,爱岗敬业出现3次,占比0.53%,其余关键词均出现2次,占比都为0.35%。
从理论层面看,职业道德作为我国道德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架构强调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修养、职业传统、职业观念协调化发展。根据道德标准的划分,精益求精、开拓创新体现的职业精神总占比0.7%,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严于律己、开拓创新、尽职尽责、求真务实、谦虚谨慎、诚实守信体现的职业修养总占比3.33%,团结协作体现的职业观念总占比0.35%。道德标准作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重要内容,在职业修养维度得到了较为普遍的重视,但立足岗位为人民服务,爱国与爱岗相统一的职业理想与勤俭节约、爱惜财物,积极提高生产率的职业传统等维度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2.知识标准
在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知识分类标准是直接影响证书标准科学性的重要指标,不同专业知识分类由不同标准所决定。从知识提供来说,知识要注意针对性,要针对个人或组织的具体需求,有目的地满足。
对照15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知识标准(表3),Web前端开发、建筑信息模型、老年照护、汽车运用与维修、物流管理、母婴护理、失智老年人照护、特殊焊接技术7个试点专业有明确的知识标准,其余专业未明确提出,大部分包含在技能标准中。第一类知识是基于技术/工具知识参考点为6,在表述上多用“了解……工具”等,强调掌握“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第二类技术规律和技术原理的知识参考点分别为2和3,文本表述多为“把握……原理”等,多为规律性和原理性知识,即强调“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第三类基于技术操作和技术更新参考点为10和5,表述上多用“掌握……”“对……改良/更新”等,技术操作的知识占比参考点最大,即强调“怎么做的知识”(Know-how)。因此,从知识标准维度看,当前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更强调技术/工具知识和技术操作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和“怎么做的知识”。
3.技能标准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的技能标准表现形态是现代社会分工精细化、专业化的重要特征,学习者通过一定模块的专业化技能学习,获取相关专业相应等级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职业的精细分工。可以说,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技能特指专门性技术和职业技能,以适应产业变革和技术更迭。
从15份职业技能标准证书来看,具有三种技能标准形态(表4):一是“能使用A技能解决A问题……”等表述反映了核心技能和专一技能,参考点分别为14和9,指向专业型技能。二是“能使用AB技能解决BC问题……”等表述既有综合型技能,又有多领域技能,参考点分别为12和8,指向复合型技能,即能综合运用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解决生产一线复杂、复合或疑难问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对不同职业之间的能力进行复合,还需要对不同层级人才的能力进行复合。三是“能利用ABC技能解决/设计/改良BCD问题……”等表述包含创造型技能和改良型技能,参考点分别为10和8,指向创新型技能,具有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甚至发明创造的能力。可以看出,就技能标准维度而言,专业型技能、复合型技能和创新型技能在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均得到了足够的体现。
(二)结构表征
1.等级结构
等级结构作为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在层次和水平上的映射,包括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等级结构揭示了等级证书对接不同教育阶段的层次和不同岗位的层级,蕴含不同等级同一专业证书的区别和同一等级不同专业证书的相似性。
基于15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等级结构分析,找出各等级对应的道德、知识、技能标准(表5)。首先,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的道德标准包含职业理想、职业修养、职业传统,知识标准强调技术操作和技术更新即“怎么做的知识”,技能标准要求掌握核心技能和专一技能即专业型技能。其次,中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课程结构对应学习者在掌握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基础上,道德标准更强调职业修养和职业观念,知识标准除了强调“怎么办的知识”,也强调技术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技能标准包括综合型技能和多领域技能即复合型技能。最后,高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课程结构对应学习者在掌握中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基础上,道德标准强调职业精神和职业修养,知识标准强调“是什么的知识”“为什么的知识”,技能标准强调掌握创新型技能。
从教育层次来看,不同等级结构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的申请者在学历水平上有所差异,依据等级结构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初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申请者是三大群体:一是中职专业毕业生(含在校应届毕业生);二是中职非专业毕业生经本级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者;三是高中及以上毕业且从事专业相关工作满1年以上(含1年)者。
第二类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的申请者有四大群体:一是高职专业毕业生(含在校应届毕业生);二是高职非专业毕业生经本级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者;三是取得初级证书后,连续从事本专业对应的工作3年以上(含3年),经本级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者;四是大专学历毕业且连续从事专业类工作或相关工作5年以上者。
第三类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的申请者有四大群体:一是本科(含高职本科)专业毕业生(含在校应届毕业生);二是本科(含高职本科)非专业毕业生经本级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者;三是取得中级证书后,连续从事本专业对应的工作5年以上(含5年),经本级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者;四是本科学历毕业且连续从事专业类工作或相关工作5年以上者。
可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现出良好的层次性和衔接性,与现有的学历教育及工作经历之间形成了很好的对接性,为今后依据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开展等值互换、成果积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程结构
现代生产技术结构是由多学科知识功能模块化重组而成,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课程结构与生产技术结构在内部操作层面具有一致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课程结构通过对道德标准、知识标准、技能标准进行模块化组合后,各模块由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双方共享,区分通用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避免重复知识的重组浪费,不同专业依据自身专业知识特色形成不同的课程结构,这是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书证融通的本质所在。
基于15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分析,课程结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从课程类别来看,分为知识型的核心理论课和技术型的实习实训课。其中,初级与中级证书核心理论课与实习实训课评价占比为20∶80,高级证书核心理论课与实习实训课评价占比为60∶40。第二,从课时标准来看,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课时数与1~2门学校课课时数大体相当。如Web前端开发在职业技能培训要求中明确提到了课程培训课时,初级职业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96标准课时;中级职业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224标准课时(含初级培训课时);高级职业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320标准课时(含初级培训课时和中级培训课时)。汽车运用与维修强调每个等级的每个模块60实训学时。第三,从课程内容来看,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主要基于知识标准和技能标准展开课程设计,知识标准强调“是什么的知识”“怎么做的知识”,技能标准强调专业型技能。
四、1+X证书本质解构
通过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外在表征,明确了标准与结构的相互对接关系,明晰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作为学历证书的补充、强化和拓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是两个并行的证书体系,而是两种证书的相互衔接和相互融通。1+X证书本质是一个促进学生多项职业选择和技能培训的制度框架,旨在促进学生技能流动和终身学习,它不是资格证书制度的替代品,而是要更好地实现个体技能的选择性和兼容性。1+X证书适用于个人从各种教育与培训路径取得的有效结果,这些结果可以转换、积累,从而实现技能等级水平的提升。因此,从1+X证书本质解构来看,首先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学历证书的有效衔接与补充;其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职业院校增强产业适应能力的产物;最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有效载体。
(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学历证书的有效衔接与补充
研究通过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外在表征,形成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自身的话语体系,可以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学习者通过相关课程学习,在道德标准、知识标准、技能标准等维度达到的对应等级能力的证明。因等级结构的层次差异,不同等级结构划分证书的不同标准,但总体而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道德标准强调职业修养、职业技能和职业观念,知识标准强调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和知道“怎么做的知识”,技能标准满足专业型技能、复合型技能和创新型技能的整体水平。
相比较学历证书而言,学历证书作为受教育者在学制系统内完成了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获得的文凭证书(表6)。
根据国家最新颁布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标准,参考2019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2019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等政策文本,可以看出,学历教育在同一维度下,道德标准强调职业修养、职业精神、职业理想,尤其注重课程思政,例如《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知识标准更强调“是什么的知识”和“为什么的知识”,尤其强调通用性的公共基础课,例如《指导意见》强调“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技能标准强调复合型技能和创新型技能,《指导意见》强调“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结构维度上,学历教育的等级结构主要体现在学历层次上,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由此区分学历证书的等级水平。在课程结构上,课程类别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课程内容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一般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确定6~8门专业核心课程和若干门专业课程……”;课时标准上,学历证书强调“三年制中职总学时数不低于3 000,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三年制高职总学时数不低于2 500,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应当不少于总学时的1/4……”
因此,基于标准和结构的表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学历证书的有效衔接与补充,一是知识域层面的补充与衔接,二是层次水平的递进与互通,实现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生涯教育一体化发展与证书的等值互认,形成了“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制度框架。
(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职业院校增强产业适应能力的产物
随着数字经济的到来,产业结构将发生颠覆式转变,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数字化产业迅速崛起,同时面临的是新兴产业在技术技能人才的缺失,劳动力市场将重新洗牌。在此背景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职业院校为应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经济形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新工业革命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产物,目的是为了增强职业院校的产业适应能力,满足快速增长的人力资源需求。
从应对产业来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指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产业,实施目的即为了推动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系统和产业部门之间产权制度改革的异步性,使得二者之间原本产教一体的治理架构,开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构的过程中逐渐分轨而行,这就导致职业教育和产业部门之间渐行渐远,职业教育只好以过去的、间接的知识和经验作为课程内容的来源,知识体系的创新力度、速度、频度、幅度等与产业部门的人才需求之间越来越无法接轨。在此背景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出现促使职业院校快速适应产业发展需求,让学生就业机会的选择越加宽泛,以适应全新产业发展需求。
因此,基于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面向产业变革的新样态,是职业院校产业适应能力提质增效的最佳载体,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选择。
(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有效载体
1+X证书制度的特色在于“1”与“X”之间的协同配合。当“1”与“X”在组织、资源、时空、制度等宏观和中观层面实现整合后,两者协同的重心就应该是微观层面的整合,也就是如何在课程与教学层面实现整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有效载体,强调职业教育类型的课程设计,在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强化培训内容对接职业标准的能力。依照标准维度和结构维度综合考量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科学性,人社部组织制定职业标准,教育部组织开发课程标准,对学校课程未涵盖的内容和需强化的课程组织开展专门培训,实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纵深化发展。
基于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传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课程设计思路,依据标准与结构等外在表征,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思路,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改革,遵循产业——行业——专业——职业岗位群——课程的逻辑顺序,实现课程设计的模块化组合。基于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专业设置上指向新兴专业,在此发展中指向现代职业教育技能培养中仍需拓展、强化、完善、创新的职业岗位群。面向职业岗位群,需拓展职业岗位群指向当前技能发展已达到饱和的相关专业,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补充共同或相似岗位群,组建新兴技能领域,实现职业技能的深化,如汽车运用与维修、物流管理。需强化职业岗位群指向专业技能性较强,需适应专门行业的变革和发展,并进一步强化相关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如建筑信息模型。需完善职业岗位群指向欠缺完整技能培训体系的部分服务行业,包括老年照护、母婴护理等社会亟须丰富完善的服务行业。需创新职业岗位群指向亟须同步更新适应产业变革的技能领域,如Web前端开发等信息化产业。
因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有效载体,按照道德标准、知识标准、技能标准等标准设置不同等级的课程结构,并以产业——行业——专业——职业岗位群的需求确定最终课程标准,并将课程标准转化为人才培养标准,使一个学历证书可面向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此适应全新职业工作岗位群的需求,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五、结论与建议
(一)加强1+X证书制度理论化、标准化设计
加强1+X证书制度理论化、标准化建设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的必经阶段。1+X证书制度理论化既是1+X证书制度书证融通本体理论内涵,更是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顶层化设计的理论构建。1+X证书制度标准化既是专业标准与产业标准的对接,更是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对接,它以社会需求、工作岗位(群)需求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依据,指向每一个学生在完成学习后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和能够做什么。
首先,在1+X证书制度语境下,人社部组织制定职业标准,教育部依照职业标准牵头组织开发教学等相关标准,注重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的整合,建设基于职业标准、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专业标准、产业标准、实训标准、考核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等系统化标准制度,形成模块化职业技能教学和考核体系。
其次,从证书等级评价与认证的角度出发,对证书标准的道德、知识、技能等维度划分次级维度和基本要素,构成技能等级证书的框架指标,构建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衔接和等值互认的国家资历框架,并根据不同类型等级的特点对各个等级进行单元化和学分化设计,探索建立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增加技能等级学习的弹性,降低劳动者就业门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迈向1+X证书制度理论化、标准化。
最后,技能证书标准申报不仅要重点解析知识标准、技能标准、道德标准、等级结构、课程结构等基本要素,还要深化理论知识权重表和技能要求权重表、职业能力特征、职业技能鉴定要求、技能培训站、师资培训等其他关键要素。
(二)深化1+X证书制度试点运行
深化1+X证书制度试点运行,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育训结合、保障质量,管好两端、规范中间,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将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作为1+X证书的实施主体,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可结合初级、中级、高级职业技能等级开展1+X制度试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及国家开放大学可根据学校专业实际情况选择。
第一,政府应考虑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从政策层面对发展不均衡现象给予重点关注,秉持“先富带动后富”的原则,发展前列的省份需带领落后的省份共同深化1+X证书制度试点运行,从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和认证证书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标准等过程建立地方帮扶关系,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建议每年征集试点运行情况,形成典型案例并推广深化,利用国家现行政策导向和地方试点运行实现1+X证书制度试点运行效率最大化。
第二,积极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运行,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1+X证书制度中的指导作用,发挥企业在组织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引领作用,鼓励和规范1+X证书试点运行,不断提高行业企业参与1+X证书的程度,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开发1+X证书的格局。
(三)推动开发地方特色性1+X证书制度
1+X证书制度在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下,应建立地方化1+X证书制度。
首先,从地方层面出台地方性1+X证书试点院校和试点专业相关政策规定,结合地方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属性开发1+X证书,考虑不同学习对象的不同学习特点和不同类型等级水平的评价特点设计1+X证书标准,而不是全国层面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其次,当前在不断扩大1+X试点规模的过程中,应结合地方经济产业发展选取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试点区域与试点院校,把1+X证书制度中试点专业优秀案例推广到全国,形成区域示范性效应。
第三,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实力开发地方1+X证书制度标准,在国家1+X证书制度标准的统领下,中央要扶持经济实力较弱的地方开发实施地方性标准体系,在社会急需专业上加大开发力度。
第四,在院校和专业层面,明晰专业建设边界,加强中高职专业建设,鼓励应用型本科和高职本科申请证书培训,提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含金量。
(四)创新1+X证书制度管理体制机制
在开发1+X证书制度过程中,深化“放管服”改革,从国家层面加以组织协调,从政府层面推进实施国家技能开发战略,资助企业技能开发活动,教育部和人社部共同整合职业标准和技能标准,形成跨部门的1+X证书制度。一是公开招募并遴选优秀培训评价组织,在全国层面设立技能开发设计部,负责协调指导全国技能开发与培训指导工作,加强宏观层面协调与配合。二是设立专门技能开发推进和1+X证书管理实施机构,设立国家技能开发署、国家技能开发公司等机构,加强国家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在国家层面的协调和实施,破除部门利益纠葛。三是设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国家技能等级评价委员会,负责制定1+X证书政策和评价标准。四是明确中央各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责,协调推进1+X证书制度实施,厘清技能等级监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企业行业的职责,形成技能等级证书上下联动机制。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6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