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古光甫,邹吉权 |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发展需求与推进策略
原文刊载于《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9年第6期,如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引用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发展需求与推进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升级、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开展高职专科学历教育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甚至更高职业教育层次延伸是当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亮点所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技术性、区域性的基本属性。我国开展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需要立足国内外高职院校试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已有实践,通过择优遴选升格部分高职本科院校,明确高职本科专业招生生源对象,科学制定高职本科业招生考试方式,落实高职本科专业学位授予等方式推进改革。
一、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职业教育作为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一种教育类型,在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提升社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升级、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对产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技术技能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迫切需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进一步提升,因此,发展高职本科成为教育界一个重要战略课题。2010年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发展的需要”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2014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工作中提出,“打通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由此可见,深入推进高职本科教育改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战略选择。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国家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提出,为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首句话就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战略地位,这就指出了高职本科具有二重属性身份。这是高职本科层次教育的本质所在、特色所系、规律所然。一方面是高等教育一种类型的院校教育,其专业人才培养功能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所无法取代的;另一方面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种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类型。即它既具有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又具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它既姓“高”又姓“职”,且具有区域性典型特征。因此,应从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植地方经济发展,立足地方行业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提供人才发展红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区域特点的高职本科院校。
(一)高等性
高职本科既然姓“高”,理所当然具有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因为它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属同一个层次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高职本科除了培养一些学生共性学习能力外,主要是培养学生强调技术性,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提升,使学生在岗位上具有更加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掌握行业企业难度更高、更先进及更系统的技术水平,能承担技术含量更高的岗位(或岗位群)工作能力,并在行业企业技术研发领域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而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学生一般强调学科性,其主要注重学生专业领域内的学科体系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强调知识水平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学术水平的高深性特点。尽管高职本科与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有本质上的区别,但高等性是永远一致的根本属性。这是高职本科发展的根本价值所在。
(二)技术性
技术性是高职本科的最固有本质属性,所以它必须体现姓“职”特点。高职本科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工具性很强的教育,它直接指向岗位(岗位群)职业技术,培养人的高端技术能力,提高人的技术本领,进而实现了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也体现学生“好就业、就好业”社会现象。[1]从职业发展领域上讲,“技术性”应是高职本科的最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岗位(岗位群)职业领域内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基本技术等,其应用范围远比岗位技术要宽得多。因此,高职本科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确立以 “职业技术”为出发点的人的全面发展观,不断融入技术原理、技术知识、技术实践于一体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区域性
区域性是高职本科生存与发展的“实践逻辑”。所谓 “实践逻辑”,是指要扎根地方经济,立足地方行业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引领地方百姓脱贫致富。因此,高职本科要主动承担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有效融入区域经济产业资源、文化元素,实现专业设置和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协调发展,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衔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断拓展院校自身的发展空间,在服务区域经济上做强院校的发展特色,在文化内涵上做精院校的文化育人品牌,在办学特色上做大院校的办学优势,使高职本科教育真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动力源”。
三、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社会上很多人存在疑问,由高职院校来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是否会造成本科院校的教学资源浪费?以下将从教育需求五个方面对这个疑问进行回答。
(一)产业结构调整对更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原有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社会运行规则受到产业转型升级巨大的冲击,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因此,我国经济社会急需一大批顶端创新人才、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及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目前,从市场供求情况看,技能人才特别是高端技能人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虽超过1.65亿人,但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其中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仅占就业人员总数的6.2%。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预计在此期间,全国企业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2200万。[2]然而与规模型的社会经济增长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长期处于一个比较低的社会发展水平上,且高职院校培养专业人才大多是三年制专科层次学历教育,其培养的专科层次学历教育尚无法满足社会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因此,发展高职本科层次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一种类型教育,高职教育应该包括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甚至高职研究生学历三级学历教育。只有三个层次职业教育形成有机整体的统一,才有学术界提出的关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然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一开始发展到至今,一直停留在专科层次,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高等职业教育目前还没有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只是把它看作是普通本科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3]《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指出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定位,其教学内容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紧密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应该具备完整的层次体系和教育结构,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能拘泥于三年制专科层次教育,应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适度发展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提高高职学生社会就业竞争力,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发展的进程。
(三)高职学生渴望更高层次同类院校教育的需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加快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及学生家长强烈渴望有更高层次职业教育。一方面,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社会经济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逐渐转变为对岗位群发展结构,人才需求层次、质量上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相对较低层次的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总体不是太好,薪水也不高,职场上升发展的空间也很有限。因此,高职学生为了能在人才市场上有较高就业竞争力,寻找较为理想的工作,强烈要求接受更高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根据教育部2019年2月发布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普通普通高校共有2663所,其中高职院校1418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53.25%;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2831.03万人,其中普通专科在校生人数1133.70万人,占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的40.05%。[4]2019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9年高职院校再扩招100万人,未来高职专科学生就业压力更加困难。
因此,为了满足高职院校学生渴望接受更高层次同类院校受教育需要,只有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学生才有向上发展的空间。如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拘泥于专科层次,且高职本科教育以高职专科层次教育为对口生源,高职研究生学历教育以高职本科层次教育为对口生源。高职院校专科毕业学生可以在原就读的院校或在同类院校中进行上一层次高职本科或高职研究生学历教育,保持高职三年制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连贯性,满足高职专科学生接受更高学历教育的愿望,实现向上层社会流动的美好梦想。
(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要求
教育是国家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坚强基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党中央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由于长期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影响,社会普遍存在着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学术教育、轻应用型教育;重学历教学、轻技能教育的社会现象,导致职业教育长期处于社会认可度低现象。职业教育也被社会普遍看成是“二等教育”“次等教育”“差生教育”。但是我们不能将高职教育的一切问题归结于这些传统思想。真正降低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的是其专科层次的“终结性”问题[5]。因此,开展高职本科层次学历教育,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民对职业教育的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需要。
(五)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国运兴衰,系于国家教育质量的高低。教育是知识传播、实践应用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2014 年教育部召开的职业教育系统“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座谈会上,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指出:“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的梦,是技能强国的梦,是人人成才的梦,是尽展其才的梦”。因此,开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而通过职业教育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能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四、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具备成功的办学经验和坚实基础
(一)国际上开展高职本科层次教育的成功经验
从国际上看,德国的工程师学院、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高等专门学校和短期大学等,都是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德国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得最为完善的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意志联邦就将工程师学院等三年制高等专科学校改为四年制的应用型科技大学,以满足行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早在 1965年, 美国教育专家 H A Foechek 就曾预言:“在将来某一时候,大学本科水平上可能有工程科学类、工程技术类、科学类和工程类四种类型的学士学位。”[6]其中,工程技术类就属于现在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开始积极推行“生计教育运动”,促进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社区学院开始创办本科高职层次教育,但是它们绝大多数是同四年制大学合作完成本科层次教育,且也有一部分社区学院开始单独授予学士学位。日本也早在1976年就新建了长冈技术科学大学、丰桥技术科学大学2所国立本科高职大学,且学制都是四年制,采取本硕相贯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述部分发达国家举办高职本科层次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为我国高职院校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提供宝贵的借鉴意义。
(二)国内部分高职院校试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专业的探索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各地方政府为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一些省市在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对如何构建高职本科层次教育的办学模式进行了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试点,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5+2”学历教育模式
此模式由 5 年制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开展分段联合培养,即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5年,经考试合格后升入对口普通本科院校再学习2年。其人才培养方式是遵循双方试点院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的岗位(群)能力共同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此培养社会亟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如江苏省的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江苏技术师范学院采用此联合培养模式。
2.“3+2”学历教育模式
此模式是在高职院校学习3年,经考试合格,按照双方院校预先共同制定联合培养方案的要求,进入对口合作普通本科院校再学习2年,符合规定毕业(学位)条件的颁发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证书(相应学士学位证书)。招生计划在高职专科批次单列。如山东省2013 年启动11 所高职院校和对口 12 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开展12 个专业分段培养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江苏省2012年启动开展11 所高职院校和对口省属普通本科院校进行分段培养模式。2014 年海南等省份也开始进行这一分段培养模式试点的探索。
3.四年制高职本科层次教育模式[7]
四年制模式是我国目前常规本科层次教育学制的主要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模式是在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中举办四年制高职本科层次教育,以国家示范建设专业为申报建设专业,招生计划纳入普通本科批次招生计划当中。由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和对口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三方共同合作,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要求,三方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 4 年,完成本科层次教育计划及相关教学内容要求,将获取对口合作普通本科院校颁发的本科学历证书(注:含符合条件学位证书、符合条件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2013 年四川省启动开展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及部分省属本科高等院校三方联合开展培养高职本科层次专业试点工作;第二种模式是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开展联合培养。以普通本科院校招生计划第二批次形式联合招生,以培养四年制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由对口本科院校负责招生与学籍管理,合作高职院校负责日常教学及学生管理,联合制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学习及生活全部时间均在高职院校就读,培养具有高端技能的本科层次应用性人才。如天津市2012年确定6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分别与6所对口天津市市属普通本科院校联合培养4年制本科层次专业人才。达到本科毕业条件者,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注:指符合条件要求的),符合条件的学生还可获得与所学专业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三)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06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先后进行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又新增100所左右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这些院校经过严格按照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教育建设要求,其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办学经验丰富,在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都保持了自己的优势与特色, 在某些特色或强势专业上已经具备高职本科层次的能力和条件,且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已具备了培养高职本科学生的良好办学基础。
五、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择优遴选升格部分高职本科院校
通过上述分析,建议从国家示范校(或骨干校)遴选20%~30%高等职业院校(或从国家“双高计划”院校直接进行高职本科专业设置)作为高职(本科)院校专业试点单位。这些高职院校经过国家示范(骨干)校建设,其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专业人才养培目标和教学模式、课程开发和教学实施等方面办学经验丰富,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都保持了自己的优势与特色, 在某些特色或强势专业上已经具备高职本科层次的能力和条件,且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已具备了培养高职本科学生的良好办学基础。
(二)明确高职本科专业招生生源对象
高职本科生源应该有高中应届毕业生、高职生、中职生三类,具体比例如表1所示。招收部分中职、高职毕业生,可进一步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结束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断头教育”和 “终结教育”的社会局面,体现职业教育内在发展的规律性。招收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可以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社会影响力,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形成竞争,实现良性互动发展。
(三)科学制定高职本科业招生考试方式
建议对报考高职(本科)专业的应届高中学生,在秋季高考二批次录取。对中职、高职专科毕业生采取“文化课+专业技能考试”录取形式。此种招生入学方式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考试时间可以安排每年春季(约4~5月份)向中职、高职院校统一招生一次考试。既可使原有的中职、高职院校优秀人才进入高一级职业院校学习深造,又可体现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逐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这种对接考试,能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体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特点。
(四)落实高职本科专业学位授予
目前国家学位由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是两种类型组成。专业学位,是以某种特定职业为背景的学位,重在专业实践, 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其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8]
专业学位教育主要是培养从事具有明显职业岗位(群)背景的人员,如律师、会计师、教师、医师、工程师等职业。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重在学术理论研究,研究其专业领域内的各类问题,致力于解决学科领域内的缺陷,对知识做出创造性贡献,培养的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承和创新基础上从事学术科研的理论工作者。可见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专业学位更接近职业教育,建议高职本科学位(或硕士学位)应沿用专业学位,即专业学士(或专业硕士)。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目前我国学位实行的是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从学位类型看,学术学位在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各个层级之间是贯通的。[9]但是现在专业学位教育却出现断层现象,现行的专业学位类型及层次中,学士层级的专业学位基本空白(只有建筑学学士),而高层次的硕士专业学位种类相对较多,此种设置不仅标志着我国专业学位在实际教学与应用中的存在性,而且为我国专业学士学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例证和参考。专业学士学位种类匮乏,一方面使高职教育层次上移困难,成为“断头教育”;另一方面,硕博层次专业学位的学生大都缺乏应用性的技能基础。因此,专业学位的设置,建议统筹考虑《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产业链和岗位群(职业分类)及专业硕士学位目前的实际情况,并参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来设置专业学士学位,特别要考虑本科层次专业群与产业链的紧密衔接。这样既可填补我国专业学士的空白,又能简化专业学士学位授予路径,还能方便学位授予的操作。
作者简介
古光甫 ,硕士,天津职业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邹吉权 ,博士,天津职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