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关于提升青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调研报告 |第四研修小组
关于提升青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调研报告
第57期中青班第四研修小组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省委组织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大会,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制度规定、务实举措,职业教育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随着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特别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后,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审视我省职业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为人才培养通道不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不均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不高等。立足这一突出问题,第四研修小组围绕提升青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进行了深入调研、系统分析,目的是紧抓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时代机遇,打破思想禁锢、制度壁垒,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推动我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只有持续深化改革,积极借鉴外来,大胆探索尝试,才能真正走出一条符合青海省情、符合青海各族人民需要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指出,人才短缺是青海最大的制约。推动实现“一优两高”,不仅需要一流的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也需要一流的能工巧匠,必须立足社会主要矛盾在青海的表现,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更加突出职业教育,通过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通道,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为实现“一优两高”,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保障。围绕这一主题,第四研修小组认真学习了中央和省委有关政策文件,先后深入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深入调研,和教育主管部门相关处室和部分企业开展了座谈、访谈。调研结果显示,我省社会各界、中高职院校、企业、学生对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愿望迫切,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断头”于专科教育,完善体制机制,搭建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立交桥”迫在眉睫。
一、提升青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强力推动下,我省职业教育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改善民生为目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初步构建了规模适度、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建设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
(一)中等职业教育稳健发展。
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有38所(其中4所暂停招生),在校生共计103993人。开设专业基本覆盖我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及特色产业。中职学校主要以市州县教育部门举办为主,11所省属中职学校主要由省直厅局和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举办,民办中职由各州、市教育部门批准举办。中职学校共开设加工制造、医药卫生、交通运输、旅游服务、学前教育等19大类96个专业,专业布点302个。青海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2018年全省招生普职比分别为:61.35:38.65、60.29:39.8、59.7:40.3,由此可见,进入中职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逐年增加,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日益增强,重要性日益凸显。我省建成6所国家重点中职学校,近年来在国家职业技能大赛、黄炎培创新创业大赛等赛项中屡获大奖,办学质量逐年提升。
(二)高等职业教育扩容提质。
截至2013年底,青海省有5所高职院校,均为行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偏小,办学空间不足,专业设置面不宽,不能完全适应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进一步促进青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经青海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2014年成立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至此,青海省高等职业院校共8所。高职院校开设土木建筑、医药卫生、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19个专业大类122个专业,专业布点234个。2018年“中国高职院校数据监测中心”数据显示,青海省高职全日制在校生有24462人,招生计划完成率达99.69%,实际报到率达90.68%,报到率位居全国并列第三。高职院校以行业办学为主,青海警官、建筑、交通、卫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分别隶属省公安厅、住建厅、交通运输厅、卫健委、农业农村厅,其他3所分别由西宁市、海东市、海西州举办。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级示范校,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骨干校,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省级示范校。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
多年的办学经验,打造了一批品牌专业,造就了省级教学团队,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优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雄厚的办学实力,鲜明的办学特色,科学的办学理念,显著的办学成效,为培育新时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中高职业教育有效衔接。
为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学历层次,经多年努力,中高职人才衔接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优秀技能人才,有机会通过“单独招生”考试,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深造,以期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提高学历素养。72%的中等职业学校和省内高职院校的46个专业进行了对接,平均专业对接度达28.7%。其中,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分别有50%、24%、41%的专业实现了中高职对接。2015年以来,“对口招生”和“中高职贯通招生”计划占高职招生计划的7.2%、7.38%、14.2%、12.29%,由此可见,我省中高职人才衔接培养取得了初步成效,高职学校逐年增加中职毕业生招生比例,打通了中高职人才衔接培养通道。
二、提升青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布局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升级需求。
《2017年青海省统计年鉴》显示,2017年我省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9.08%、44.29%、46.63%,第一产业占比提高0.44%,第二产业占比下降5.66%,第三产业占比提高5.22%,我省产业发展重点逐步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升级调整。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结构分析,高职学校第一、二、三产专业设置所占比例分别为:10.7%、35.2%、54.1%,中职学校第一、二、三产专业所占比例分别为7.3%、45.8%、46.9%。由此可见,我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结构不能与产业有效匹配,专业布局不够合理。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虽然与产业结构基本匹配,但专业开设数量和质量仍显不足,且办学特色不明显、专业优势不突出,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不能有效支撑产业结构升级调整需求。
(二)中高职人才衔接培养覆盖面不足。
就高职院校而言,目前,由我省市州主办的3所新建高职院校开设专业较为综合,涉及行业、产业相对较广。5所老高职的举办方均为行业,专业设置与行业产业链密切相关,如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公路、桥梁、汽车运用等交通运输相关产业链开设专业,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工业建筑、民用建筑等产业链开设专业,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围绕高原生物、农林等产业链开设专业等,特色鲜明,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中职院校看,主要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特色优势产业开设专业,如海南、海北、黄南、玉树、果洛等地中职学校开设“民族传统工艺(藏绣、唐卡、石雕木雕)、 “民族工艺制作”“民族服装与服饰”等体现高原民族特色的专业比重较大,海西州中职学校开设“电气技术应用”“电气运行与控制”“钢铁冶炼”“工业分析与检验”“采矿技术”等加工制造类传统专业比重较大。对比分析,中职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在高职学校中几乎没有开设,高职学校能够有效衔接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层次提升的专业只有48%,中职52%的特色专业不能和高职有效衔接,这就意味着有一半以上的中职学生不能通过中高职衔接培养提高培养层次。
(三)高职本科人才衔接培养通道不畅。
高职学生升入本科学习是满足优秀高职毕业生能力素质提升需求的重要途径,是为经济建设培养紧缺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九大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要求高等教育要通过分层次的教育质量标准,引领高等教育以多样化的教育供给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纵观全国,高职学生提升学历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在高职学校开设本科专业;二是升入高职本科院校;三是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目前就我省而言,这三种途径都是“断头路”,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并驾齐驱,协同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
三、提升青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对策建议
今年5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18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察激励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对我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推进力度大、发展环境好、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通报表扬,并决定将我省优先纳入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在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等中央专项中予以倾斜支持,这对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是一次空前的机遇,我们应充分把握,以此为契机推进我省职业教育改革,打通人才培养通道,推进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再上台阶。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对接产业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高质量衔接。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健全专业设置定期评估机制,强化地方引导本区域职业院校优化专业设置的职责。我省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应立足省情实际,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相适应,随产业结构升级而调整,持续满足政府、社会、企业、公众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应在落实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的基础上,强化宏观调控指导,使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中职专业与高职专业互动衔接。同时,充分考虑我省特色优势产业,有侧重点地在高职院校开设传统文化及优势特色产业相关专业,积极发展与智能制造等产业对应的专业,提高中高职专业对接度,让更多优秀的中职毕业生有更充分的学历提升机会,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实践本科层次职业人才培养试点,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多元化培养。
教育部于2014年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早在文件出台之前,我国山东、江苏、天津等省份进行了高职本科技术技能人才3+2、2+2等分段培养及4年培养。这些省市均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由进行了多模式多样化实践探索。2019年元月,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方案》提出:“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时间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同时,《方案》进一步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基于此,借鉴成功经验,我省可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依托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和青海大学昆仑学院四所本科院校,与国家和我省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联合试点职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可由四所本科院校单列部分计划实施高本联合培养“2+2”模式,也可实施高职、本科“3+2”模式分段培养,实现职普融通,打通高、本职业教育通道,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端化。
(三)筹划建设我省首所职业大学,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升级。
高等职业教育由大专层次不断走向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职业院校升本从长远来看,是高等教育事业实现新发展并最终实现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数据显示,2010-2018年,我国有73所公办和66所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升本,除了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没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外,其他各省、市、自治区均设置了职业本科,构建了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了职业教育层次和结构,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技能人力资源保障。2019年5月27日,教育部最新公布全国首批15所“职业大学”的消息在职业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这15所民办职业大学来自全国10个省份,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升格为本科层制职业学校”,升本后保留了“职业”二字,更加突出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一理念。国家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政策引领和实践举措,为我省筹划开办首所本科层次职业大学提供了机遇。
但,2012年《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学院原则不升格为本科学校,不与本科学校进行合并,也不更名为高等专科学校,对民办普通专科层次学校,如其布局合理、办学条件达标、办学特色突出、无违规行为、毕业生届数在7届以上,并且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可在原有基础上申请组建本科学校”,对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开启了升本通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同时指出“原则上现有专科高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普通高等学校”。这些政策措施为我省高职院校升本蒙上了一层阴影。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是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国家政策要求及我省现状,就筹划建设我省首所职业大学,我们建议省委省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积极争取教育部支持,在我省尚无民办高职院校,无法以民办高职院校为基础升格开办本科层次职业大学的现实基础上,升格1所公办高职院校或新建1所本科层次职业大学。我们认为在我省建设一所本科层次的职业大学,其生源有保障,主要为38所中职、8所高职院校毕业生及高中毕业生。同时,按照教育部等六部门《高职扩招专项实施方案》规定,招收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就学;师资有保障,可集中我省中高职优秀师资力量和行业企业专家骨干、引进或柔性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提供师资保障;硬件有保障,可以某一职业院校为基础升格组建,也可依托我省“职教城”规划选址新建。
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关键是紧抓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时代机遇,打破思想禁锢、制度壁垒,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只有持续深化改革,积极借鉴外来,大胆探索尝试,才能真正走出一条符合青海省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青海各族人民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参考资料
指导教师:张佐良
成员:陈生财白永栋李海胜王志宏 李卫林许广鹏
执 笔 人:王志宏 李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