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疫情之下,职业院校的五大领导管理理念,身体力行践行公共危机下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王振洪 李名梁
【一家之言】 疫情之下,职业院校的五大领导管理理念,身体力行践行公共危机下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如果说2020年注定要有一些大事被载入人类史册,那“新型冠状肺炎”可能会是开篇。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着社会方方面面的应对能力,各行各业都在谋划“硬核”措施。教育是一项长远事业和系统工程,尤其是与经济社会紧密相关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应对疫情对教学秩序的冲击,更要在迎接疫情的危机考验的同时,因时而变,因势提升。疫情发生后,举国上下共抗疫情,各行各业捐资出力。作为中国教育领域的一个代表类型,职业教育快速反应,各职业院校迅速成立疫情应对小组,停课不停学,稳教学,稳学心,积极主动投身到这场疫情的防控阻击战之中。
今天,我们刊发此版,展示在疫情压力之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应变、应对和面向未来发展自我提升的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疫情的出现,近3亿学生被动进行线上学习,大批老师被动线上教学,毫无疑问,这样的突发情况,对教育行业的影响是深远的,不过疫情是否改变了整个教育的发展趋势,张丽君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她提到,这次疫情,只是在加速整个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对行业并没有产生本质性的变化。其中无论是直播技术、线上线下的融合速度,还是在下沉市场、素养化,或者AI+教育及职业教育的趋势,都在这一波疫情期间,被显著加速了。过去我们所认为应该会发生趋势,在这个时间点上,它依然会发生,而且会更快的发生。
各职业学校充分利用国家网络云课堂、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100唯尔教育网云平台、中国职教MOOC频道等主流平台,汇集优质课程资源,积极开展线上教学。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沐川县职业中学校联合合作企业,研发了手机APP,实现了工业机器人课程线上仿真模拟练习;苍溪职中农学专业学生走进田间地头,把线上学习成果,应用到春季播种、生猪养殖、改土育秧等生产实践活动中;宣汉职中教师在网课初期,快速自制拍摄工具30余件、教具50余件、教辅视频30多个,每个专业部每周推出一个网课典型,通过评选“优秀主播教师”让“云端课堂”活起来。
在疫情防控一线,活跃着大批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他们利用专业优势和精湛的技术技能,展现了新时代职业人的精神风貌和专业能力。面对疫情考验和持续压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增强五大理念,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的适应性和服务力。
增强民生优先理念
在全球性或区域性的突发公共事件面前,保障最为基本、最为迫切的民生需求,考验着一个国家在民生相关领域的人才储备与应对能力。追求民生幸福,办成民生教育,理应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价值追求。我国职业院校要切实增强举办“有温度”的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使命意识,积极培养民生领域紧缺的专业人才。
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在护理、老年服务、学前教育等民生重要领域的专业设置上强化“计划性”,通过区域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统筹规划,填补区域专业点的空白,科学确定招生指标,形成稳定的人才培养供给结构。
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加大民生重点领域的专业建设力度,积极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如国家“双高计划”立项建设的11个医药卫生领域高水平专业群,要以此为引领,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同类专业的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民生相关专业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智能技术理念
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疫情防控中的广泛应用,充分显示了应对社会危机过程中科技的力量。同时,疫情又是一个加速技术淘汰和技术升级的动因,在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疫情防控必将进一步加快推动智慧城市、智慧企业、智慧商业模式的建设。技术变革越来越成为一切变革的根本逻辑。如何紧跟新技术尤其是智能技术的发展,促进技术技能的高度融合,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需要回答的大题目:
一是针对新技术催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变化,调整传统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建立新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
二是以更加聚焦基于新技术应用的教学内容改革,切实提升职业教育课程的育人实效性。
三是要倡导“技术向善”的价值导向,结合专业教育加强引导,充分彰显人运用技术服务社会的责任。
增强课程思政理念
在这场特殊的战疫中,如何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考验着人的品格和职业精神。如何切实履行好育人责任,可以说是这场疫情带给了职业院校的育人新命题,愈加凸显了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这次疫情防控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事迹、先进典型、感人故事等育人资源,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家国情怀,将不同职业岗位折射出的专业精神、职业道德、责任使命等要素,有机融入各门课程之中,切实提升课程思政实效。
同时,要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相向而行,加快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
增强混合教学理念
全面推行网络教学,已经成为广大职业院校在疫情危机下的教学选择。如何真正做到“化危为机”,不让网络教学仅仅成为一时之需和一哄而上的无序应付行为,关键还是要从根本上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为有效提升混合式教学质量,要把握好五个内涵要求。
一是融合,要遵循职业教育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规律,做到线上线下教学的彼此融合、相互补充,努力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二是弹性,要发挥混合式教学拓宽教学时空的优势,适应企业生产运行特点和个性化学习需求,探索实施学分制、弹性学制和弹性教学,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灵活的教学组织与安排机制。
三是多元,要积极引导教师结合自身教学风格和课程特点,探索在线课程教学、自主学习+在线辅导、直播教学、同步课堂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要基于线上虚拟仿真解决难点,基于线下讲练结合掌握技能。
四是精准,要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从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培养方式等各个层面建立起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体系。
五是有效,要将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线上教学的“放羊”问题。
增强社会教育理念
疫情期间以及疫情带来的长期深刻变化,存在于社会需求的各个层面。社会服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属性,职业院校需要不断增强社会教育理念,深入思考疫情带来的社会服务内容、方式的转变,彰显职业教育办学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比如,要发挥职业教育的专业优势,面向新型农民、退役军人、企业员工、社区成员、儿童家长等不同群体社会人员,主动研判和适应疫情停工期间等特殊阶段的学习需求,开发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特色项目及网络资源,为社会人员提供专业的线上线下辅导,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与民生技能。建立常态化的职业培训机制,积极搭建农民学院、军民融合学院、企业学院、社区学院、家长学院等社会教育的平台,满足社会多元、个性、弹性的终身学习需求。同时,也要注重开展在校学生的社会教育,尤其是要与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相结合,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校企共同提前开展岗前培训,切实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疫情之下,坚守是使命,更是责任! 凝心聚力抗疫情 践行责任显担当。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职业教育应肩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命与担当。
首先,推进和完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参与公共危机治理。
公共危机是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快速性和复杂性,危机的应对和治理需要我们运用系统思维,坚持系统治理,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参与,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相关的类型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构建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参与社会公共危机治理的重要一环。职业教育治理经由职业教育行政机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组织、职教师资和学生等多元教育治理主体围绕共同的治理目标,遵循职教治理的法律、规则与规范,通过相互之间的互动、协调与合作,能有效促成职业教育公共利益的实现。职业教育治理不仅是一种重要理念,更是一种有价值的实践行动。职业教育通过平衡和协调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企业、教师和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构建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响应并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各项活动,为公共危机治理提供独具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解决方案。
其次,夯实和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的内涵和质量,通过为公共危机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公共产品彰显自身独特价值。在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进程中,职业教育既担负传统的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还肩负弘扬工匠精神的新使命。职业教育要打破社会公众的认知沉疴,应通过生产“大国工匠”、弘扬“工匠精神”这两个公共产品来重新定位职业教育的历史任务。大国工匠不仅指适应大国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有工艺专长的工匠,也包括门类齐全、技艺精湛、勇于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也不仅是嵌入在现代工业生产制造与管理实践领域,也广泛融入在社会各个职业和员工岗位之中。
事实上,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治理就始终离不开这两个公共产品的强力支撑。一方面,在抗击疫情的医疗一线,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张文宏等一大批顶级专家既表现出了精湛的医疗技术、高超的实战能力,更弘扬了精益求精、不懈创新、笃实专注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在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等各地医院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工程技术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当然,还有大量毕业于各大职业院校的护理人员,她们都是抗击疫情一线的“最美逆行者”。
最后,强化职业教育的地位与功能,消解停摆隐患并促进经济社会建设的持续发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素质的技能劳动力不足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面临的最主要障碍。新时期的职业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有助于满足产业升级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职业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进而改善民生。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的形势下,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发布了延期开学,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等要求,于是各大高校纷纷积极响应,并快速开启了在线教学。然而,突然涌入的上亿用户流量让众多在线教学软件严重“超载”。
为保障线上、线下教学质量同步,各地职业院校教师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通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壁垒。教师可以在疫情期间通过云课堂实现在线备课、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在线辅导答疑等在线教学活动;在学生返校后,同样可以继续通过平台完成后续教学任务,进而实现教学过程的全记录。
此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生产制造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造成严重影响,公共危机下职业教育应进一步认清和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通过调动各类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广泛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网络技术,开发网络职业培训平台,保证线上职业教学服务应急,通过扩资源、备资源、强攻关,构建在线线下协同的多元化培训体系,针对疫情严重地区的重点行业和人群精准开发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有效保障了院校线上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稳就业促就业的同时助推企业发展,维护社会民生稳定。
原标题:公共危机下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作者:李名梁,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外国语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14日15版)
原标题:《化危为机,职业教育要增强五大理念》
(作者:王振洪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