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发展职业教育需要破除认识误区,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有哪些?
2020-04-14 15:29:43来源:100唯尔

职中毕业生以他们的专长在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业绩,在人生道路谱写了精彩的篇章。他们向社会证明着,职业教育同样是一条成才之路。近几年职业教育招生出现了低谷,究其原因,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锐减外还有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民众对职业教育观念误区一:只以文化分数论人才

经济的腾飞离不开千百万技术精湛的大国工匠,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当前,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凸显。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发展,更大规模地培养培训技术技能人才,以有效支撑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在我国传统教育观念中,一个人是否是“可塑之才”,只有一个尺度,就是文化课的考试分数。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分数低就是差学生。至于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在分数上出现了差异,很少有人从根本上去探究原因。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结构、智力类型是不同的,因此决定了其成才的目标、方式和途径的不尽相同。然而,在不少普通中学的教育中,应试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只适应了具有抽象思维倾向的学生,而忽视了具有形象思维倾向的学生。

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很多长于形象思维的学生接受知识缓慢,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落后。而这部分学生,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往往因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成为职业学校的生源。他们是不是人才,能不能培养成为人才?

事实证明,答案是肯定的。按照社会工作的过程和目标,人才可以分为学术工程型和技术技能型。学术工程型人才由普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由职业技术教育来培养。人才的外延很宽,并不仅指科学家、教授、工程师等,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的人都称得上是人才。因此从人才类型上来讲,无所谓好坏优劣;在社会地位上无所谓高低贵贱;在社会价值上无所谓孰轻孰重。

既然人才类型不同,因此人才评价标准当然也不一样。若用统一的人才标准去衡量不同类型的人才显然是不合理的。

过去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将普教的一套模式套用于职业教育,导致职教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办学方向不清,办学局面不稳,教师教得没有信心,学生学得没有动力,社会上包括教育内部不少人都用有色眼镜看待职业教育,给职教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包袱。面对社会人才观念的错位,以及“普高热”给中职生源造成的冲击,职校迎风而立,坚定人才观念,按照德才兼备并具有技能特长的标准培养学生,用实际行动向社会证明了另一种人才的价值和意义。

职业教育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培养技能技术类人才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类型,学生因为分数低没能上普高和大学,并不能说他们就不是人才,因为这些学生可能不适合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把学校、学生、家长的人才观念重新定位,纠正了原来的错位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让家长看到职业教育的希望,感受到孩子通过职业教育正在成才,从而使家庭教育能够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通过校内外的全面贯通,能力导向教育得以全面渗透,学生重新找回了自我,学习热情高涨,能力显著提高。在科学的人才观指导下培养和塑造人才,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他们吃苦耐劳,期望值又低,很快便走上了岗位,学校、学生和家长、用人单位三方满意,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办学局面。

民众对职业教育观念误区二:只以就读学校看出路

有些人认为学生上职业学校是他们无奈的选择,考试的落榜,家长的责备,同学的歧视使他们体会到的是深深的挫败感,对学习丧失了兴趣,破罐破摔的心态非常严重。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仿佛孩子只有上了普通高中,然后上大学才能成才;仿佛只有上完大学当了官、坐了办公室才算有出息。因此对技能、对岗位操作持鄙视态度;对职业教育,无论是中等职教或是高等职教,都看作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求学选择。所以,长期以来单纯以上普高还是上职高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有出路的标准。那上职高就真的没出路吗?

职中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知识底子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适应普通教育模式,而就读职业教育之后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应变能力、操作能力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既然职校生不适应普通教育模式,那么就必须探索出一个有职教特色的既尊重学生的特点,又符合职教人才培养规律的教育教学模式。近年来,我校逐步进行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改革。我校围绕职业岗位精选教学内容,在文化课教改方面提出了“够用再适当延伸”的思路,文化课也围绕岗位要求而教,不过分强调学科学习的深度。学校根据各专业特点打破学科体系界限,按照职业能力要求组织教学内容。无论文化课还是专业课教学内容都更加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并且不同专业的文化课侧重点也不同,在此基础之上再适当延伸,为学生将来的继续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这样不仅文化课教学针对性增强,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技能人才,教学固然重要,德育更不可忽视,并要摆在首位来抓。职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有两方面是必须要做到的:一是对未知领域的渴望和熟练,一是学生的情商。因为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坚强的学习毅力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起着激励和控制的作用。沿着这条思路,学校利用学生的智能优势,因势利导,以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技术应用和岗位能力为统率,将学生带入了自我约束、主动学习、自觉成才的崭新领域。学校将德育内容分解细化,做到了师生双向渗透,每一名学生都有一位在校家长,每个教职工都是德育教师,建立学生成才档案。同时,照顾到不同年级学生不同专业学习的特点,增强了德育的职业性内涵。运用专业岗位要求统帅学校常规管理,使德育渗透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习实训过程中。人才培养的过程是艰辛的,当社会对职校生存有偏见的时候,我们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却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学生的心灵更需要呵护。从了解学生做起,逐渐走进他们,融入他们,使学生感受到的是鼓励,是信任。

多年来,我校本着坚定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积极主动地进行各项改革,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社会的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职业教育是饭碗教育,人人都能学到一技之长,所有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在各自适合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就是我们教育的目标。我校许多学生在实习阶段就得到重用或提升,在工作岗位上出类拔萃的、创业致富的、走上领导岗位的毕业生不胜枚举。

民众对职业教育观念误区三:上了职校就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学校坚持“升学有望、就业有路、人人成才”的办学宗旨,以高职升学为突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即为本科高等院校培养“知识+技能”的合格新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知识+技能”的实用人才,不断加强教学改革与管理,通过对口高考助力当年中考成绩中等左右的学生,升入到本科院校深造;通过技能培养助力当年中考成绩中等左右的学生,学习到一技之长,努力为每位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人生出彩奠定坚实的基础。就读我校,学生可以通过“对口高考、普通高考、自主招生、3+2直升高职院校”四种途径轻松进入大学,这种知识加技能的考试将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使动手能力强而文化理论学习较弱的学生,通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更好的得到发展。

职业院校对口高考二本以上达线人数每年都在增加,被二本以上院校录取的学生,如果当年上了普通高中,可能将无一人能上二本高校!他们的成功,得益于国家对口高考新政策的实行;得益当年初中领导、班主任、老师对学生学业指导的引领,让他们拾起自信;得益于他们在初中毕业求学的十字路口坚持自我,果断迈进职中大门;得益于就读中等职业学校三年里老师敬业善教与自己的乐学苦读,让他们在“知识+技能”两方面同步提升。初中毕业生上职中能轻松考上大学,给没被普通高中录取的学生带来了曙光。

随着高考新政策的推进,国家大力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让就读职校的学生,也能参加对口高考升入到专科、本科院校,还能攻读研究生,获取硕士、博士学位。

总结: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就目前情况而言,当前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在加强学分积累与转换改革等方面已经有了较多的突破,但仍然面临着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如何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如何对接等一些制约职教发展的现实问题,必须与时俱进地精准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