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职教改革年:三教改革重点关注并研究解决高职教育教师、教材、教法中存在的问题,抓住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牛鼻子”
2019年是“职教改革年”,职教递上了怎样的“成绩单”?备受关注的“三教”改革下,如何下好职业教育这盘“大棋”?“三教”是教师、教材、教法的统称,故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合称为“三教”改革。在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的背景下,重点关注并研究解决高职教育教师、教材、教法中存在的问题,抓住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牛鼻子”,对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教’改革是落实‘职教20条’根本要求,也是职教‘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各地先后出台了深入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深化普通高校校地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等文件,并建立健全了产教融合发展长效机制。推动全省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培养。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支持院校联合企业,立项建设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遴选立项优质现代学徒制项目。同时,依托示范性职业院校和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组建了特色学院,职教集团。推动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培养基地。
谈及“三教”改革将为职教带来怎样的发展契机,推进“三教”改革,是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也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要求,要建立学校与企业共生共长的共同体;要根据国家要求、国家标准及时更新迭代、升级湖湘标准,形成“1+X”的“职教样本”。当前,‘三教’改革已进入落实攻坚阶段。实施‘三教’改革,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
加强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和学校内涵建设,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实施“三教”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而贯穿这项改革的主线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目标是实现理实结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职业性、实用性,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在教师、教材和教法三者之间,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是“三教”改革的关键;教材是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载体;教法(或教学模式)是改革的路径,教师和教材的改革最终要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去实现。
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的路径探索
一、“三教”改革为教师“赋能”,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上,一直存在着体制不顺、标准不清、投入不够、激励不力、路径不畅等一系列问题。如缺乏职教教师的入职资格与标准;缺乏职教教师师范教育和培训基地;缺乏独立于普通教育之外的职教教师职称聘任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缺乏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条件和机制。同时,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多数教师从普通高校引进,直接从企业引进教师存在制度障碍;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和与企业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相互兼职制度落实不力,等等;尤其在聘请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学校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这些都是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政策供给端的短板。
在国务院和各部委近期出台的职业教育改革文件中,就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在政策上有很多突破与创新,提出了实施职教教师专业标准和公开招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办法;要求从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中招聘教师,放宽了招聘教师的学历门槛,给予特殊高技能人才绿色通道;通过加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明确教师轮训时间等落实教师在职提升计划;通过组建结构化的教师团队,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为打造“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明确了路径;提出了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的要求,等等。这些举措的落实,无疑会有力地推动职业院校师资结构的优化和师资队伍整体质量的提升。
在积极引进高端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的同时,关键是为现有教师“赋能”,形成“能力本位”的教师使用、培养与评价机制。
从学校层面看,为教师“赋能”,可采取建机制、搭平台、进圈子、压担子的做法。建机制,即通过建立教师职业成长阶梯和标准,建立导师引导、名师激励制度,完善技能导向与业绩导向的聘用、晋升和分配机制,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国内外专业培训和深入企业实践锻炼,提升教师职业素质,增强教师队伍活力;搭平台,即通过建立职教集团、大师工作室,校企合作建立研发机构等,为教师搭建研究应用理论、研发实用技术的产学研实践平台,提高教师研发和实践能力,锤炼职业精神;进圈子,即用政策和机制引导专业教师进“行业圈子”“职教圈子”和“学术圈子”,使教师在“三个圈子”中磨炼成长为本专业的“专家”型人才;压担子,即把科研和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培训服务等列入考核指标,鼓励教师在为行业企业服务中提高职业能力。
结合国家正在推进的1+X证书制度,高职院校应在培养高素质“双师”基础上,对专业骨干教师增加胜任“培训师”的能力要求,让教师既能在学校授课,又能攻关企业技术难题,还能在培训机构开展职业资格培训,探索按照“三师”素质要求完善职教教师的专业能力标准。
二、“三教”改革以课程建设为统领,加快教材改革与创新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支撑和依据,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加快教材改革与创新,是更新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
当前,职业院校的教材建设存在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内容陈旧且更新不及时、教材选用不规范等问题。更缺乏适合于线上线下结合运用的“立体式”教材。
推进教材改革和创新,根本措施就是要推进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为统领,按照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编写或开发教材的逻辑顺序进行。需要校企共同研制反映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规范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校企合作编写和开发符合生产实际和行业最新趋势的教材。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对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材可以编写或选用公开出版的书本教材;对专业课和实践课教材,为及时更新内容,适应混合式教学、在线学习等泛在教学模式的需要,鼓励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案例和教学项目,建立动态化、立体化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体系,使专业教材能够跟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调整更新。
教材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和体现形式,教材建设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媒体等,既是对教学内容体系的重构,也是一套完整的教学解决方案,对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实践中应把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结合起来。
一是通过教材建设助推教学改革,对体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的特色专业教材给予重点支持,使教材内容保持较高的“技术跟随度”,能够反映本专业最新知识以及新工艺、新方法、新流程、新规范和新标准;促进教材开发融入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高职“三教”改革实施“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教法改革,核心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了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对接,必须改革传统的普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大胆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教学模式,广泛采用项目制、情景式教学,深化校企联合培养。
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指导思想下,如何建立适合不同专业群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值得深入探索。比如,财经商贸类专业对比一般工科类专业,其职业面向的岗位多是与人打交道,其职业能力要求既要有规范性,更要有创新性和灵活性,因此针对这类学生的培养,其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就要既适应技术技能培养,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与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
根据职业教育的总体特点,需创新推行校内课堂、网上课堂和企业课堂“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校内课堂教授基本理论、完成项目教学、教师答疑解惑;网上课堂传授基本知识、促进拓展学习;企业课堂完成综合技能训练,提升实践能力。通过升级网上课堂,搭建智慧学习平台,实现“三个课堂”实时连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建立师生互动、企业深度参与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在校内课堂大力推进“课堂革命”。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根据财经商贸类专业特点,在校内课堂开发了“上班式课程”,借鉴“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和新加坡教学工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在品牌企业工作环境中自主工作、独立学习、共同研讨,把岗位需要的基础知识与工作任务的知识体系结合起来,在完成工作任务和解决工作难题过程中,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在职业化情境中进行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第二,大力开发网络课堂,建设智慧学习环境。探索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载体,构建课程资源丰富、内容适时更新、专业特色明显、学习管理便捷、对外开放共享的智慧学习技术体系和学习平台,平台承载移动学习、校内课堂、企业课堂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支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的实施,为每个学生构建“虚拟学习空间”,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沟通、答疑、解惑等各种需要。
第三,建立企业课堂,创新实践教学。
一是推进引企入校,把企业搬进校园。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与新道科技合作,开设“财务实战特训营”,引入VBSE(虚拟仿真社会)财务课程,转换教学场景,校企双师授课,教师变师傅,构建职业化氛围;与华财会计合作,共建“会计工厂”,破解会计专业学生无法完成真账实操的难题。
二是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验,在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和校企深度合作企业,建设实体企业课堂,聘请企业教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满足跟岗实训、“3+2”工学交替培养和顶岗实习的需要。
三是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建立企业冠名“商学院”或“工程师学院”等,在订单培养、实习实训、就业创业、技术研发、咨询培训、教师下企业以及校企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与黄金珠宝行业领军企业菜百首饰合作,建立“菜百商学院”,校企开展“五双育人”改革,即双主体育人(学校+企业)、双导师指导(教师+师傅)、双课堂教学(校内课堂+企业课堂)、双身份学习(学生+学徒)、双评价(学历证书+珠宝专业技能证书),构建了与菜百业务经营周期相适应的校内课堂与企业课程交替教学模式。
四、建立适应“三教”改革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改进机制
为推进“三教”改革,巩固改革成果,确保“三教”质量稳步提升,需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改进机制。
从学校整体教学体系来看,应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按照决策指挥、资源建设、支持服务、质量生成、监督控制等五个系统,以校本数据平台为依托,建立全覆盖、网络化的“五纵五横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成果导向(OBE)的常态化监测机制,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化手段,对教师、教材、教法以及学业评价、毕业生就业等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可视化的数据分析结果,衡量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不断优化和完善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第一,创新教师评价机制。首先要实行教师分类管理,建立健全分类设岗、分类评价、分类晋升等岗位聘任与职称评聘制度;其次要制定以实际贡献为评价标准的收入分配办法,确定学校内部各岗位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占比和标准,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教学一线成果显著的人才倾斜;再次,借鉴国际经验,改进教师评价办法,把评价教书育人成效与服务社会绩效结合起来,把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与参与专业建设贡献结合起来,把教学要素(学生、同行、督导、管理部门)主观满意度评价与教学过程客观工作成果评价结合起来,从而确保教师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第二,建立教材选编与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与评价部门在教材建设、教材选编、教材使用与监管中的作用,改变教师在教材编写、选用中的随意性,建立常态化的教材编写、选用审核与质量评价机制、梯次有序的校本教材建设机制,以及三年一轮修订、及时动态更新的机制,提高优秀教材选用率,让规划教材、特色教材、优秀校本教材和企业最新版的工作手册、最新的实践案例教材进入高职课堂。
第三,完善教法评价机制。对教法的评价与对教师的评价密不可分,应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结果导向评价与过程创新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发挥教学系部和教研室的作用,注重教法研究与交流;在评价上,主要看课堂是否“有用、有趣、有效”,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激发了学生兴趣、潜力和优长,以学生的德技提高的程度为最终评价标准。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17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