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上海一所数字化校园的故事让我们记住这些关键字:互联,互动,一对一数字化课堂
2020-04-23 10:49:20来源:100唯尔

  本文摘自《新校长》2016年第6期对花洁院长的封面采访

  故事从2005年开始。

  这一年,苹果公司推出了第五代iPod音乐播放器,我们今天随处可见的iPhone也开始投入研发;

  同年,Web2.0时代进入大众的视线,用户既是网站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人们渐渐习惯于用聚合资源的形式浏览新闻;

  同样这一年,综艺选秀节目“超级女声”热播,只需几个按钮,通过网络或短信,我们就能参与评价自己喜欢的平民偶像……

  2005年,科技加速改变着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在中国的基础教育界,却是“这里黎明静悄悄,三五行人赶路早”,先行者看不见同路人……

  “三五行人”中,有一位叫花洁的上海校长,这一年从市区来到了嘉定区。第2年调入上海嘉定区实验小学。学校里班主任用手提电脑;教室里最多有架投影仪;如果一节课要上英语听说或者计算机课程,得去专门的“机房”——这些机房“戒备森严”,不到固定课程时间,学生们根本进不去……

  弹指十年。

  2015年初,当我们叩门而入,看到的已是另一番火热景象。在这里,吸引目光不仅是校园里随处可见的二维码:“学校概况”、“感恩树”、“老师墙”、“诚信伞”、“梦想阶梯”、“德育微课程”……让我们更加砰然心动的,是一个个手拿iPad的自信灵动的孩子,是已经常态化的课前、课中、课后数字化应用课程,是一支懂得挖掘资源、整合课程的“创E-family”教师团队……

  叩门而入,嘉定实小就这样简单而强烈地展现在记者眼前,每一个细节与人,都充满独特的数字化魅力,弥漫着无孔不入的数字化气息,流淌着不一样的数字化激情——我们只需上前请教:各位亲,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电子白板

  2005年前的花洁,已经领衔完成了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两个国家级课题,一种直觉告诉她,未来十年,技术将会给学校教学带来无与伦比的改变。赶上甚至引领这个潮流,“创造适合孩子快乐学习的数字生活”是花洁迅速为自己和学校确立的愿景。

  但嘉定实小的状况令她发愁:全校只有一个中学高级教师,那就是自己;由于地处近郊,信息化方面的基础相对较弱。

  如何为嘉定实小点亮未来?几个月后,一件新鲜事物成为她的契机——电子白板。

  2006年是中国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波高潮,嘉定实小终于等来了第一块电子白板。因为价值不菲,很多学校选择放在阶梯教室或者会议室,就可以避免人为损坏。花洁的决定是,把白板放在教室里,并且,要求这个班的老师每节课都使用它。

  学校指定了一个电子白板实验班,要求该班三位年轻的语数外老师,成为首先吃螃蟹的人。“我没从骨干老师开始,因为骨干老师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改变不容易。而年轻老师对新生事物有着本能的好奇,会竭尽全力去学习和尝试,反而收获很多意外之喜。”

  三位年轻老师的积极性果然超高,主动寻求各种培训,她们发现,这个设备的一些功能比PPT好用:比如数学课上,电子化的角可以旋转,不断变化,学生能获得更清楚的观察;不同的图形还可以实现拖拽、分类、重叠对比,学生自己动手探究知识,学到的东西也记得更牢一些。

  但几个月之后,数学老师倪青首先发现不对劲:“他们的培训只是局限于应用,却不会结合教学。我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白板了,也上了不少公开课,但为什么总感觉,我的课堂像是电子白板的功能演绎,而不是以学生需求为主的教学呢?”

  怎么办?花校长开始出面排忧解难——学校请来区里的教研员,或国内对教育信息化有研究的专家,与教师一起从教学本身的角度出发,共同研究。慢慢摸索了一段时间,豁然开朗般,三位老师都找到了感觉——关键是从课程、内容出发设计课堂,让技术真正地为教学服务。

  实验班有了起色,花洁立即发动一批批骨干老师加入进来。 骨干老师年龄较大,本来对电脑就相对生疏,学习电子白板无疑是一个艰难的挑战。花洁发动这些老师相互听课、研讨,让年轻老师教骨干老师电子白板的功能,让骨干老师思考教学模式上的改变,然后与年轻老师一起讨论——慢慢地,一个强大的学习场意外成形了。

  这时,看过电子白板公开课的其他老师,了解到了白板在教学中切实有效的帮助,也找到花洁,主动要求给自己的班级装上电子白板。

  “我们时常强调,要通过技术进入课堂,让学习更加有效。但怎么做才不至于想法和效果两张皮呢?这是我们2007年前最主要的探索。我们开始明白,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绝不是教学是为了展示技术。比如说PPT,有的教学环节不需要它,简单的一支粉笔就能讲清楚的东西,就不需要用到技术。2007年,很多老师都开始熟悉,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花洁认为,嘉定实小之所以在今天具备浓烈的数字化气质,师生都毫无障碍地接收它,与当年这样的理念在学校里扎根,关系巨大。

  “一对一”数字化的模样

  虽然电子白板和以前的PPT相比,互动性是增强了,但这样的互动性是有局限的。一堂课里面即使叫10个孩子上台演示,其余的孩子还是坐着看,老师不能真正地清楚哪些孩子掌握了,哪些还没有。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2008年,又一个新东西进入花洁视线——一对一数字化课堂。简单来说,就是每个学生一个小电脑“dell 笔记本”,学生可以在小电脑上根据软件自主学习,老师通过软件检测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对教学行为进行调整。这样不仅能够做到人人参与,还能够及时反馈,并帮助老师更好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由于上海地处发达地区,嘉定实小的信息化项目又已经开展得非常好。项目组并未选定嘉定实小作为项目资助学校,花洁得知这个项目后,决定学校购买电脑积极参与项目研究。这一次,花洁直接让骨干老师成为第一批学习者,让他们直接做研究。另外,市电教馆、教科院也为老师们提供了许多学习软件,老师们可以选择后,将它们安装到学生的上网本上上。这为老师大大减轻了许多前期工作。

  传统的英语课堂,注重单词的拼读,或者是语法的教学,其实学生一直处于输入的状态,输出的比较少。现在,学生们可以使用“敏特英语”软件学习,带着耳机,对着麦克风听读,教室里嗡嗡嗡的全是学生们读英语的声音。他们反复地听,纠正自己的语音语调,再重新拼读。很快,参与实验的英语老师们发现,学生的突破相当大,不仅能大声念出英文了,而且发音也非常准确。

  数学课也是如此。比如相遇问题,以前的老师总是用画图来解决,如果仍旧不明白,最常用的方法是请两个孩子到前面来表演一下什么叫相遇、什么叫相向。但这种方式只能解决匀速前进的情况,如果速度不是均衡的,想要表达清楚就相当困难。很多记性好的学生只能靠记公式来了解整个运动过程,而那些记性不好或者想象能力稍差的学生,就怎么也理解不了这个部分。

  有了上网本,一切就好办得多。它配有专用于数学学习的软件,学生操作软件里的小人儿运动,小人儿每走一步,他的时间和所走的距离都被数据记录下来、实时显示。学生在操作的同时可以观察到,运动变化过程中,时间、速度和距离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这样一来,学生对运动机理的理解是更深刻的,而且老师讲授起来也更简单。

  在这期间,一个四年级学生还让花洁吃了一惊。他自己摆弄软件里面的图形,发现了高二学生才会学到的欧拉定理。很难想象,在传统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独自发现一个定理,但是在数字化的教学形态下,学生自主通过观察点、面、棱之间的关系,发现了它。这给予花洁很大的触动:“虽然做数字化这一块儿现在看起来老师们花了很多功夫,课程做起来也很艰难,但它绝对是未来学习形态的一个走向,也绝对能够让学生学得更主动,理解得更深刻。”

  一下子,学校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校的气质也发生了变化。

  孩子们爱观察了,从电脑到教学环境,每一条线、每一个画面,都留下了他们观察的身影;孩子们也爱表达了,无论他们发现了什么新奇的事,都会和其他人一起讨论、分享,相互学习……老师们也不一样了,在他们的教案中,不仅陈述着他们对课堂的讲解和思考,还探讨了各种数字化技术对于教学的改变。

  互联让探究更近了

  技术改变了课堂,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常规课堂在技术介入以后,却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人机交互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了。所以新的课堂常规在嘉定实小浮现:“面向全体、大声发言;注视对方、仔细倾听”。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很细致地教会学生,发言时要转换身子或跨出一步,面向更多的同学,而不是面向老师一个人;其他学生倾听时要注视发言者,仔细听清说的每句话。“只有面对面说了,认真听了,才有对话的基础。”花洁期望这是增进课堂上人与人交流的第一步。

  这时,整个上海开始推广探究型课程,不管中学、小学,许多教学环境是围绕着探究型课程展开的。嘉定实小也不例外。

  2010年,美国加州一个教育代表团来到嘉定实小参观,被一堂互联探究课程震惊了。这是一堂由嘉定实验小学、杨浦区控江中学、四川彭州市升平博爱小学联合开展的跨区域合作学习课程,不在一个地方的三所学校,有着不同的生源背景,却能够在同一时间通过互联网相互提问、合作、交流,这样的课堂在当时的美国也是不常见的。

  在课堂上,视频不断切换,当其他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讲的时候,本地学生认真听他们介绍,因为每个学校的区域不同,所以看到的实际情况也不同,这让本地学生看到了比自己周围环境更大的世界。课后,三个学校的学生们还有不同的分工,根据分工,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回到课堂相互讨论。最后,老师将学生的讨论记录下来,《怎样背书包更省力》、《怎样吃蔬菜更健康》、《小区停车位的合理设置》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研究成果,许多研究成果还在全国获了奖。

  不得不说,技术和网络,已经彻彻底底地改变了这所小学。

  “我希望以后拍嘉定实小的纪录片的时候,可以这样拍。”花洁说,“在美国,有一个人在从事自己的工作;在英国又有一个人,在认真做着一件事;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个人,做着自己手里的事……但是当提起自己的学校,他们的脑海中想到的场景就是——嘉定区实验小学。我想办这样一所学校,我相信这样的学校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或者说,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一定的深远影响。而这所学校里的老师,我觉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