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大学生公益劳动如何开展?让劳动教育在大学落地生根,附大学劳动公益课方案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为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尊重劳动、关心劳动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劳动的价值、歌颂了劳动的伟大。在接见全国劳动模范时,总书记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在参加世界经济论坛时,总书记指出,要倡导勤劳俭朴、努力奋进的社会风气,让所有人的劳动成果得到尊重。面对少先队员们,总书记指出,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是免费午餐,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在指导全国教育战线时,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大学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新范畴。
为什么要劳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和劳动创造人本身;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剥削是资本主义的社会本性,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原则;教育学原理认为,劳动形成人的本质,劳动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不同学科殊途同归,指向均要注重劳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为什么要劳动教育?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一人独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五谷不分”成为一些大学生的真实写照,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频现,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局面倒逼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劳动教育“华丽转身”?
劳动教育对老年、中年一代而言并不陌生,其曾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传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因素的影响,家长、学校和社会过度关注应试,劳动教育则被慢慢弱化,再到新时代的回归和加强。这个变化,大致经历了从“德智体劳”“德智体”“德智体美”到习近平总书记重新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深化过程。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等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教育方针,劳动者成为德智体三方面发展要素的落脚点和“集成者”。直至199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三育”教育方针,即“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教育方针中的“德智体”增加为“德智体美”。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他指出,坚持“五育”并举,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路径。
大学生应该如何劳动?
一是要强化体力劳动体验。 让学生把《锄禾》背得滚瓜烂熟,他们对诗句思想内涵的认识,可能不如到田间地头干一小时农活来得深刻。把劳动的妙处说得天花乱坠,不如让学生真刀实枪地劳动一次。注意不能与脑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混淆,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手脑并用,实实在在地动手实践,实实在在地出力流汗。
二是要加强劳动技能培养。 家务劳动、学校劳动、社区劳动、工厂劳动、农村劳动都是培养和提高劳动技能的“主战场”。大学生要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劳动技能。可以积极参加学校设置的劳动技能岗点工作,在安全适度的前提下,注重利用知识、技能、工具、设备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并在劳动中学以致用,体现自身价值,体会到劳动技能在实践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是要扎实养成劳动习惯。 劳动日、劳动周、劳动月为大学生开展劳动实践进行了集中、固定、周致的安排。要在这类必修课程中养成劳动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大家的事情主动干”“不会的事情学着干”,主动让他人检查劳动质量。要在社会大课堂中培养劳动精神,长期坚持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直至养成习惯,让“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意识永远扎根心中。
大学如何开展劳动教育?
一是开展劳动教育要注重德育渗透。 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的起始点和凝结点,贯穿其中并起基础性、主导性作用的是德育。在落实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看到其与“德育”的关系,做到融入德育、渗透德育。劳动本身就是德育的重要成果表达,在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志愿服务等多个方面,学生的劳动参与感、劳动获得感、劳动成就感将直接转化为他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生的感悟,对价值的判断。要充分理解劳动的政治属性、教育属性、实践属性,把开展劳动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让学生找回自尊自信自爱,拥有责任担当,改掉慵、懒、散、慢等不良习惯,实现知、情、意、行的整合统一,真正培养有劳动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要让劳动教育回归常态。《意见》指出,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要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学年安排劳动月、设立劳动周,以集体劳动、校外劳动锻炼为主加强劳动教育。
要确定劳动教育内容要求。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要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三是要边劳动边教育。 “身教重于言教”。劳动教育进行得好不好,育人主体有极大的责任。在师生共同参与中开展教育,一边劳动一边教育,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进一步培养劳动精神,具备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要带领学生一起干。《论语·微子》提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意思是既不劳动,又无生产知识,哪里配称什么老师?古时人们对劳动的崇尚可见一斑。劳动教育应该躬身入局、亲力亲为,带领学生一起放下身段,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工厂,撸起袖子一起干。
要鼓励学生乐于干。要帮助学生理解“劳动是一个付出的过程”。在童年少年时期一直沉浸在大人们为其“单向付出”的环境中,缺少付出的亲历与体会;或是在付出与回报的讨论中,被“少劳多得”的择业取向所影响,重视回报而吝啬付出。在教育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劳动意愿,让甘于付出、乐于奉献、不计回报成为检验劳动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准。
要指导学生善于干。愿意干是一种态度,乐于干是一种激情,善于干则是一种方法、一种境界。作为学历教育顶端的大学生,更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一味蛮干,要善谋划、讲方法、用策略,以“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开展劳动。当前“网红”李子柒深得社会认可,就在于她身上体现出来的勤奋耐劳的“劳动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默默耕耘的“骆驼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她赢得网民认可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深思善谋巧干的真实映照。
《大学公益劳动课》授课方案:
《大学公益劳动课》课程是我校教学方案中的必修课,计算学分并评定成绩,全日制在校生要依照教学方案规定按时参加学校安排的劳动课。按照修业年限,四年制、五年制为2.0学分,三年制为1.5学分,二年制为1.0学分;分学期安排,每学期劳动课课时一周,计0.5学分。未获得《公益劳动》课程学分者,需补修或重修。
1. 参加《公益劳动》课程的学生原则上不得请假、休假或补假。确需请假者,上岗前应严格按照学校有关学生考勤规定办理请假手续;上岗后请假,由本学院主管领导签署意见,所在岗单位领导同意,并在学生处登记备案后方可离岗;请假学生由学生处安排补课。
2.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公益劳动》课程成绩均为不及格:
1)、劳动态度不端正,无故不服从安排;
2)、缺勤一天以上者(含一天,每天按6学时计);
3)、未完成所在劳动岗位分配的任务。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课程,可根据班级劳动表现,完成任务情况,以及各设岗单位的反映,按20%的比例评选《公益劳动》课程先进班集体,按5%比例评选《公益劳动》课程先进个人,由学生处通报表彰,并予以奖励。
主编 | 王慧敏
责任编辑 | 吴婷 张振香 王浩洋
执行编辑 | 于苏静 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