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2020-05-03 17:26:41来源:100唯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最大成就,生产能力迅速提升。马洪范讲到,职业教育参与了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四个环节;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改进劳动工具和资料,更有效地增多劳动对象;参与再分配,有利于形成更和谐的劳动关系;在生产力三要素和生产关系三要素中都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利于人才流动、科技创新、共享共富、绿色安全、美好生活和智能高效。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

中国最早的职业教育,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实业教育算起,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清末的职业教育以学习西方技艺,培养实用人才为主要内容。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规定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实业教育制度。

清末时期,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加上列强国家对中国长达多年的侵略,导致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工业化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基本是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激增,百业待兴,政府强调要大力发展重工业。由于需要大量各方面的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便为了顺应经济发展潮流而迅速发展,在当时成立了上千所职教学校。截止1976 年,主要由中专和技校构成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共计 3710 所,在校学生91万多人。

就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前景大好的时候。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同时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中国的职教进入相对停滞的阶段。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为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应该考虑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专、技校的比例。把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提到政策制订的日程上来。”由此,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扶持下有了新的发展机遇。

1980 年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中职教育的倾斜政策。到 1985年,高中阶段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农业职业高中的在校生分别比 1980 年增长了 26.4% 、9.1% 和 4.8 倍,总人数达到 415.6 万人。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 35.9%,比 1980 年提高了 17.2 个百分点。 

1996年,中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并实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法律保障。

然而20世纪末,我国高校积极响应国家“人才强国”战略,高等教育进入了空前的发展阶段。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减少,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和阻碍。截止2001 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从 520.77 万减少至 397.63 万,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从 62 ∶ 38下降至 42 ∶ 58,职业教育再次进入了停滞期。

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我国在2002年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强化了政府的责任,强调要依靠企业、行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支持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

2005 、2006 、2007 连续三年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每年扩招大约 100 万名学生。截止目前,中职、高职的在校生数分别占高中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数的一半。

2018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对此,教育和人才改革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国家政策方针的扶持,为企业和学校的共赢合作提供了平台,也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活力,职业教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