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下的问题设置 |王蓬
问题导向学习是让学习者在真实的问题环境中通过小组合作,达到自主学习、提升能力、解决问题的目的。学习者在问题导向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产生与人合作、回顾旧知以及学习新知的需要。高等教育的特点有:学生知识广泛,课程知识点丰富,授课内容与就业需求紧密结合。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并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课程改革入手,探讨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这是一种课堂的革命,它改革过去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传统课堂,将问题贯穿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围绕问题及为解决问题而分解的任务来展开,它兼顾了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传授与运用,构建了教师指导下、学生为主体且实际参与的教学,该模式的构建将重新定位教与学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
同时结合问题导向授课模式需要把握的关键环节为中心,结合课程实例,从问题设置、教师学生的角色扮演和效果提升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各个阶段实施的思路方法,构建了关键环节的评价体系。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在当前的教学中,问题导向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不断的探索、尝试。
一、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下的问题设置
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可分为疑问、设问、反问等等,在真实的语境中,问题的作用又可以分为铺垫型、指导型、发散型等等。课堂上老师们的提问更多的是记忆性问题和推理性问题,而分析类、判断类、比较类和评价类等问题较少。而这些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对学生的探究和发现有着很大的影响,科学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新课改的切入口,以问题为导向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创新,但只有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心理和思维特点深入了解,才可能较好地提出问题并把握课堂。那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适合课堂提问的有效问题呢?
1.对学习者而言,问题要有可接受性。在问题设计中,首先要能够站在学生的位置上,用学生的眼睛去看问题,用学生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的想法,设计出他们能够接受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了兴趣,问题的设计就要在对书本层层分析的基础上巧设悬念,让学生围绕着老师巧设的悬念,展开自主探究学习,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最后,好的问题还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产生课后学习的兴趣。
2.对于教师而言,问题要有可控性。一个问题抛出后,学生会有很多反应,作为教师,我们总希望问题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可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过分的放纵,就会使得课堂失控,学生失控,课程进度无法完成。因此,作为问题的设计者,还应该寻求一个平衡点。
3.对于学科而言,问题要有生成性。一些问题,我们在备课中是可以预设的,但是在课堂中,师生间通过互动,还应该有一些生成性的问题。对生成性问题的合理、科学的引导会让整节课精彩纷呈,思维的火花不断。当然,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教师对课前预设的教案更加关注,却忽视了动态的课堂上实时生成的东西,严格按照教案上课。让“死”的教案限制住“活”的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具有问题导向意识的教师在遇到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时,会有效地运用生成的资源,通过科学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正确把握实际面临的情境,及时对课堂方向做出调整,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学生的合理回答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学会发散和整合。
二、问题导向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信息技术的课堂,是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课堂,是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课堂。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尝试着通过问题导向,来引导学生学习,但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是感受到理想与现实之间有着一定的差距的。
1.问题有效性不够。在一次课堂观察的教研活动中,我担任课堂实录工作。在实录的过程中,我发现,一节课中,老师的各种提问基本上伴随着整节课。有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的问题由于表述不能被大多数学生所理解,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反应;有的问题由于过分简单,虽然学生是以集体的方式回答的,却并没有什么教学意义;甚至还有一些教师口头禅式的问题充斥着授课环节。一节课下来,真正有效的问题并不多,能够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更少之又少。
2.问题的指向性不够。有一些问题,在我们问的时候,没有去思考它可以解决什么教学难点或者教学重点,只是盲目地提问。有时候都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否理解这个问题,能否进行思考和探究。最终致使这个问题不但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使学生无所适从,打击了他们的信心,对教学产生了反作用。
此外,问题导向没有与小组合作学习很好地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我校常规的学习形式。在课堂中,提出一个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无疑是最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了。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效果却往往差强人意。有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的探究仅仅是个形式,有的小组甚至都没有展开讨论;有的问题提得很好,很能够激起学生讨论的欲望,可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分工,课堂上一片嘈杂,每组的讨论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三、问题导向教学可行性探究
1.问题的设计要科学
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地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1)问题要有一定的现实情境。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能理解太过于抽象化的问题,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关注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将问题与他们的生活相联系,从而进行切实的思考。
(2)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杜绝盲目提问,无论是预设的问题,还是课堂上生成的问题,都要有针对性,紧扣教学内容是提出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3)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发散性。问题导向是让学生在问题中,找到思考的方向并进行发散性的延伸。有一定的挑战性,是指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有一个拔高的思维过程。为这样的问题,也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求最适合的答案。
2.问题的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有导向功能的问题,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引起不同类型学生在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观察发现、思考讨论,并解决问题。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代替了教师的引导,也使自学过程成为可控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无疑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它的依据是学生有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实现靠教材和教学参考材料完成新知识的学习,但必须由教师提出的问题作为过渡,且这些问题的设计应当具有较强的阶梯性。
3.教师要有问题导向的意识和课堂素养
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注重思维的层层诱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在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在于提出科学合理、有导向作用的问题,并在学生的回答中,激励与引导,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实践探索,但是不宜过度介入,让学生养成持久依赖的习惯,从而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题导向课堂上的评价要注意多元化
在以往的评价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局面,扮演一种被管理的角色,他们对于评价的结果处于一种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对评价本身也是持一种否定和抗拒的态度。任何评价,如果没有被评价者的积极参与,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方式和评价的内容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要相结合。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甚至还可以结合校外评价,教师应经常与家长联系,将家长的评价融入总评价之中,让学生明白,不应该把在校的表现看作是做给老师看的表面现象,而应该在校内校外都严格要求自己。另外评价还不能仅仅局限于问题的答案,评价的目的不是在学生答案出来以后给学生挑刺,而是“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问题提出的同时也要公布评价的标准、内容以及形式,让学生的行为有目的性,即目标导向性评价。传统评价过多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评价过程。只在学习前和结束后进行的评价都是不完善、不科学的评价,应该使之全程化,实行全程性评价。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它可以带给学生一个更加宽松和开放的课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多方面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