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两会|为职教谏言献策:高职扩招200万、职教法、师资“换血”、技术工人、职教本科等关键字,两会职教话题汇总: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
两会|为职教谏言献策: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
两会最热的职教话题:高职扩招200万、职教法、师资“换血”、技术工人、职教本科等!2020全国两会于5月22日正式拉开帷幕,职业教育作为热点话题之一,在两会正式开始前便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青睐,看看代表委员、专家怎么说。
在李克强总理作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
国民经济的发展不但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也需要众多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近年来,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优势凸显,显示出了巨大潜力。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重申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
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并提出“资助以训稳岗,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的具体措施。
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表示要打破职业教育的“天花板”,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消除职教偏见,逐步落实职教高考改革和夯实职教师资力量,拓宽职教生的人生发展空间,让技能人才成为大有可为的“有前途”的人才,提出了诸多具体的可行性化建议,希望职教能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提供大量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龙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宫明杰:职教亮不亮关键看质量
“社会发展需要精英人才,也需要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不难发现,职业技能教育与实际需求脱钩,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能有效匹配。”全国人大代表、龙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宫明杰对此深有感受:山东作为首个农产品出口规模超千亿的大省,这样的情况尤为突出。企业所需专业人才缺口大的问题已成为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瓶颈”。
宫明杰今年提交的议案内容,针对如何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技能人才成为“有前途”的人,他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积极倡导“场景式培养”。要健全校企合作平台,推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引导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平台,推广“校中厂”“厂中校”等联合办学模式,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接受理论教育的同时,尽早接受实际岗位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也通过实践反馈企业需求。
二、大力实施“定制化培训”。各用人单位实际岗位技能需求不同,在提出自身需求后,职业技能培训院校应当赴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针对企业的实际问题进行专项培训研究。双方可以建立长期合作,通过定期沟通,深入实践,加速对企业需求的认知和研究,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设置和职业技能培训,解决企业面临的个性化问题。这种定制化培训能够有效解决职业教育和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的脱节问题。
三、互动破解“课题化项目”。职业院校在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与当地企业互动,将企业的实际需求作为专项课题进行深度研究,加快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素养,又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索,提高职业技能。同时,通过课题化项目的研究,能够举一反三,解决行业性难题。
四、逐步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一方面,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和深入企业实践的职业院校学生等相关职业技能人员,按照规定给予一定的职业培训补贴。另一方面,职业技能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鼓励职业院校加强与企业的互动,及时转变学科设置。同时,要设立“课题化项目”研究的保障机制,既能够给予成功项目以奖励,也能够给予失败项目以保障。在此过程中,也给予企业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减轻职业技能培训的压力。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审计厅副厅长马玉红认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去年年底,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对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作出部署,要求大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扩大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规模,加强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
马玉红表示,应该通过逐步提升技能人才的福利待遇、建立灵活的技能人才认定机制等方式,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用工单位要着重考核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职业教育亮不亮,关键还得看质量。要将质量意识贯穿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中,让高质量的毕业生成为职业教育的品牌和代言人。”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
“面对新的情况,已运行2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已不能完全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表示。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明两年高职院校再扩招200万人。
葛道凯认为,当前迫切需要对职业教育法加以系统性修改完善,形成相互协调、严谨配套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提供法律依据、规范与保障。
2019年12月,教育部在前期调研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葛道凯提出,希望在《修订草案》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法修订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步伐。从法律上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理顺教育与人社等各行业部门、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等的关系,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厘清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对应用型大学、高等职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专科院校的调整边界等。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农工民主党辽宁省委主委杨关林:完善激励政策让企业更多参与职业教育。
“在推进产教融合上,要寻找到企业趋利性与学校公益性的平衡点,给予更多政策支持,才能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住辽全国政协委员杨关林就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增加内生动力提交提案。
杨关林认为,当前,国家虽在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但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限制,仍然存在“两张皮”问题,企业积极性不高、热情不足,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责任的主动性不强。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一是收益小,二是成本高。”杨关林认为,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学校人才供给与技能培训还不能完全匹配企业需求,企业获得技术服务收益不高。同时,校企合作增加了企业成本,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占用企业生产时间和设备、产生次品和废品等。因此,要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必须通过行政和教育的调节,包括法律法规的支持,实现企业功利性和学校公益性之间的平衡。
杨关林认为,在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方面,目前缺乏通过市场机制盘活学校资源的具体操作办法,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和实质性激励措施,已有政策操作难度大,很难调动企业的参与热情。因此,杨关林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研究制定支持公办院校利用现有资源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开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相关政策,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激发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同时,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认证范围和条件,鼓励更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并将其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范围,使其享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中航工业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赵平:职教专业在调整,师资“换血”应及时。
赵平告诉记者,从去年6月开始,他走访调研了不同类型的职业院校,发现一些院校师资配置不强、资金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培养出的学生素质不强。
他认为“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怎么能培养出高水平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专业在动态调整,但新的专业在教学质量、评测体系、教学实践等方面还处于起步状态,师资‘换血’应及时,需要在实践中予以完善,也需要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建立联动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渭南市副市长高洁:改进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定评价机制,建立薪酬激励机制。
高洁建议,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要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工匠之师’,在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培养上扩大学校企业联合培养比重,改进职称评定的评价机制,建立薪酬激励机制,授予职业学校用人自主权,打造一支知识深厚、技术精湛、实践能力突出的专家型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快育人模式变革,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改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就业环境、政策体系,加快特色专业职校品牌塑造,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增强群众的认可度,营造良好的职教发展氛围。
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支持企业搭建线上职业教育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准备提交三份书面建议,其中之一是希望强化政策激励,支持企业搭建线上职业教育平台。他表示,随着疫情防控形式好转,就业市场逐步复苏,节后十周求职需求已接近去年节后高峰。但诸多求职者的专业、技能仍与企业需求不完全匹配。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加快制定产业互联网国家战略壮大数字经济
对于在线教育,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关于加快制定产业互联网国家战略壮大数字经济的建议》中提到,“在教育培训方面,鼓励名校名师、培训机构面向社会开展在线课堂,大力发展在线职业教育,帮扶各类重点群体提升业务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建议完善建筑机器人政策标准体系、大力发展海外农业、更好发挥职业教育对脱贫防返贫作用等多个领域。
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打破“天花板”增加“吸引力”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带着自己的4份提案赴会。“教育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我今年的提案是关于职业教育、民办教育、教育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
关于职业教育,苏华今年提了两个提案,一是《关于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职业教育的提案》,二是《深化职教高考推进产教融合建设制造强国》。
事实上,从2013年起,苏华每年都在写关于建立职业教育高考制度的提案,在小组会议、大会发言中反复呼吁打通职业教育学生参加高考的通道,设置独立的职业教育高考。2019年1月,他的这个建议终于被正式采纳——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立“职教高考”制度。
“国务院这个文件颁布一年多来,各地执行比较慢,落实得不到位。所以,今年我提交了关于深化职教高考、推进产教融合、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提案。这也是之前提案的延续。”苏华强调,这些提案的核心,就是建议提高职教高考的本科招生计划占比,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苏华直言,国家职业教育政策越来越好,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却越来越少。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历年统计,2011年至2018年,中职累计减少招生1314.37万人。与此同时,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历史新高,就业不易。而职业院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却供不应求,人才结构失衡。中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但服务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人才却非常紧缺。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不仅需要科学巨擘,也需要能工巧匠。”代表提议:释放职教高考的制度优势,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受访者供图)
苏华说,国家对职业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加大,每年职教高考和普通高考本科招生计划的占比,应按照当年职业教育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数量之比确定,高等学校招收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比例应逐年提高,吸引更多优秀学生主动学习技术技能。
苏华认为,目前职教高考本科录取率远远低于普通高考本科录取率,只有逐步实现职教高考和普通高考在本科招生计划上大体相当,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也才能真正实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提供大量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凌云表示:如今在政策上对于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仍然还是短板,在学前教育上,师资不稳是个大问题,在职业教育上,学历得不到社会认可也让人担忧。
“产业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尤其是技能型人才”,凌云说,职业教育一头是经济、一头是民生,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一定要打破职业教育的“天花板”,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以适应越来越快的产业变革。
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今年职培将超1700万人次
“脱贫之后如何防止返贫是一个重大课题。根据我的调研,从致贫和返贫发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缺乏有效就业、没有稳定收入来源是重要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贫困群众缺乏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长期关注扶贫问题,他在今年递交给两会的提案中强调: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促进脱贫、阻隔穷根。他建议国家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和培训在脱贫和防止返贫中的作用,让贫困群众掌握一门技能,实现持续稳定脱贫。
杨国强委员认为,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贫困群众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号召全社会重视和参与职业教育,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要加强对贫困学生就读职业学校的资助,让他们能无压力地学习。同时还要加强扶贫资金对贫困地区职业学校的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到贫困地区开办职业学校。
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用3年时间,统筹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补贴培训5000万人次以上。经过共同努力,2019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超额完成全年1500万人次培训目标,培训人次和资金支出均较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今年以来,各地通过线上培训等方式持续推动提升行动实施。
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并提出“资助以训稳岗”,“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的具体措施。
谈及今年的职业技能培训目标,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人社部职业技能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立新说,为了扎实推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面,人社部将以企业职工为重点,面向广大城乡各类劳动者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全年培训1700万人次以上的目标任务。
据张立新介绍,下一步,人社部将一方面抓好已有政策和举措的落实,另一方面要根据形势发展,出台以工代训等新的政策措施,加强指导推进。
职业教育一头是经济、一头是民生。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以适应越来越快的产业变革。
一是大力开展以工代训。
拓宽以工代训范围,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等开展以工代训,支持受疫情影响出现生产经营暂时困难导致停工停业的中小微企业组织职工开展以工代训,支持外贸、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行业的各类企业开展以工代训。
二是指导各地逐步恢复线下培训,做好线上线下培训的融合发展。
要求各地根据当地党委、政府对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适时开展线下培训、技能等级认定和技能竞赛等各项工作。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突出“服务”主题,组织好全国12333咨询服务周和世界青年技能日活动,送训入企,送政策到劳动者手里。
四是强化督导推进工作,深入实地调研,指导各地用足用好专账资金,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来源:悉尼协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