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湖南·湘职教:“制造湘军”、“传媒湘军”等“湘”字号技能大军声名鹊起,湖南职业教育如何更放异彩?
2020-05-29 15:15:04来源:100唯尔

新湖南·湘职教:“制造湘军”、“传媒湘军”等“湘”字号技能大军声名鹊起,湖南职业教育如何更放异彩??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你或许从没想过,职业教育可以这么有趣:一部视频节目的录制,编导、演员、摄像等全程参与,完全就是一场大型的实训课程;学习操作数控机床,对零件的精准度把握要细致到头发丝的四分之一;蓝色的机械手臂来回“忙碌”着,操作人员站在生产线外,通过大屏幕监控生产过程……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200平方米的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内,这条智能制造生产线能完成产品生产制作的各个环节。……湖南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不断升级,培育了大批“制造湘军”、“传媒湘军”等高素质技术人才。蓝色的机械手臂来回“忙碌”着,操作人员站在生产线外,通过大屏幕监控生产过程……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200平方米的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内,这条智能制造生产线能完成产品生产制作的各个环节。

作为智能制造大省,近年来,湖南智能制造产业飞速发展,湖南的职业院校为智能制造企业培育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湖南省依托示范性职业院校和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组建了湘绣、湘菜、湘瓷、湘商、湘茶等5个湘字号特色学院,42个省级职教集团,加盟企业达1890家。 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余伟良介绍,目前,湖南招生的高职高专院校达71所,在校生56.04万人,办学规模排全国第5位。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在做好“六稳”工作、完成“六保”任务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中之重的当前,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湖南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接全省11大千亿产业和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建设国家示范校45所、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57所。近年来,全省职业院校输送毕业生353.6万人,“制造湘军”、“传媒湘军”等“湘”字号技能大军声名鹊起。湖南职教步入“黄金时代”,培育大批“制造湘军”、“传媒湘军”等高素质技术人才,近年来一直位居全国前列的湖南职业教育今后如何更放异彩?《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刘显泽:打造职业教育高地为湖南建设技能强省增值赋能

5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超大规模内需市场,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强化职业教育,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对于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资助以训稳岗,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强化职业教育也是参会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

湖南现有从业人员3700余万人,技能劳动者仅370余万人,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应实施技能强省战略,努力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湖南职业教育的在校生规模和内涵水平均位列全国前五位,应聚力打造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高地,为建设技能强省增值赋能。

建设技能强省是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应有之义

建设技能强省是兴省之要。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需要大批尖端科技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能人才,培养量大质优的“工匠湘军”是当务之急。

建设技能强省是兴业之基。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困难凸显。稳住市场主体、振兴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有力支撑。

建设技能强省是富民之举。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需要提升广大劳动者的技能水平。

提高站位,强化职业教育使命担当

壮大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扩大技术技能人才总量,需要职业教育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当前,对我省高职院校而言,既要“应时”又要“谋远”。“应时”,就是要创造条件完成国家下达的今明两年扩招任务;“谋远”,就是要以此倒逼开放办学、开门办学,让学制“弹”起来、课堂活起来,吸引更多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在职职工就读高职院校。对中职学校来说,既要扩容又要提质:在湖南初中毕业生持续增加背景下,应扩大优质中职学位供给;引导中职学校加强养成教育和技能训练,吸引更多学子选择接受职业教育。还要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积极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开辟技术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通道;深度对接区域现代产业体系,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推进“把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要鼓励支持企业建立与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并行的技术技能人才职级薪资制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成长为新时代工匠。

发挥“就业稳定器”作用。职业教育在稳就业中具有独特优势,应发挥重要作用。今年,湖南预计有高校毕业生和中职学校毕业生59万人,职业院校占65%左右,要切实有效推进职业院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要加强企业员工、外出务工劳动力、返乡农民工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岗前培训和转岗培训,促进其稳定就业。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就业网络、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平台作用,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创建就业社区,并提供精细化、全天候、无缝隙的就业服务。

支撑企业发展。当前,职业院校应深入了解疫情给企业带来的新困难,对症下药、主动作为:采取有序组织学生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岗前培训等多种方式,破解部分企业转型转产中存在的招工难、用工荒问题;主动搭建就业车间、就业社区等沟通协作桥梁,为企业量身定制岗位技能人才,推进招生招工和教育教学一体化;精准把握企业转型升级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高度关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升级的技术改进和工艺革新,组织专业人才与企业协同攻关,将技术推广服务送到车间、农场;主动对接湘企出境、湘品出海,开展海外员工培训、援外培训等,实现“湖南企业到哪里职业教育服务就跟到哪里”。

深化改革,健全技能强省建设机制

深化管理机制改革。构建“省政府领导、市州统筹、以县为主、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技能强省建设管理体制,推动建设一批技能强市、技能强县,树立一批技能强省建设标杆院校和标杆企业。加强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统筹整合,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及有关部门参与的职业教育统筹管理机制。适时修订《湖南省职业教育条例》,明确国有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政策和税收优惠办法,出台鼓励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专业、办二级学院的具体政策。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

深化育人机制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工匠精神培育和劳动教育。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实质性推进育训结合、工学交替。在部分企业探索“准员工制度”,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造就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怀、有工匠精神、有精湛技艺、有创新本领、有健康体魄的“芙蓉工匠”。

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改革。完善“固定编制+流动编制”的职业院校编制管理办法,实行以在校生规模核定职业院校教师编制。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探索高水平高职院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途径,与知名企业联合开展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培养培训。在省属企业挂牌一批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基地,推动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和挂职,允许职业院校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互聘互用、兼职兼薪。

深化督导评价机制改革。将技能强市、技能强县建设作为市县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纳入市(州)、县(市、区)和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就业政策和待遇落实负面清单制度,健全约谈、限期整改、奖惩机制。建立健全校企共同评价、社会第三方参与评价的质量评价机制,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刘显泽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省教育战略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

长沙职教城

陈拥贤:破解机制瓶颈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也是其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职业教育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

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当务之急

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产教对接阶段,职业院校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供需双方没什么合作;产教协同阶段,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产教共生阶段,产教同步规划,校企全方位合作共赢。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断深化,正在向产教共生阶段迈进,但也面临多种困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加快这一进程予以有力支撑。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蔓延,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难以预估的影响,党中央果断决策,在部署持续做好“六稳”工作基础上,提出了“六保”新任务。面向未来,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绕不过“产”“教”两大核心要素,唯有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让产教共生共荣,方可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湖南职业教育亟待突破产教融合困境

近年来,湖南职业教育发展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布局了大量骨干职业院校;坚持“把学校办在开发区里”,建设了株洲云龙职教城、长沙职教城、常德智慧谷等职教基地;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占比达49.3%,高出全国近10个百分点;广泛开展校企合作育人,2019年高职院校订单(定向)学生达8.37万人,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数居全国第五;技术服务水平大幅提升,2019年高职院校技术服务到款额及产生的经济效益分别同比增长58.0%、42.2%,技术交易到款额同比增长131.3%。

但我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程度还远远不够,主要体现为:职业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尚未建立,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精度不够,服务新兴产业毕业生规模偏小;校企合作育人普遍缺乏深度,高技能人才培养不足,难以满足产业升级需求,我省劳动力市场技师、高级技师求人倍率已连续10年大于1;为企业开展的技术服务仍然薄弱,横向服务技术到款额、技术交易到款额等指标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与我省职业教育整体水平不符。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产教融合的机制瓶颈尚未破解:一是政策保障不够。因刚性不足、实施细则缺位,已有产教融合支持政策落地难;二是协同推进不力。教育、发改、经信、人社等部门缺乏有效协同,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的合力尚未形成,多方资源调动难;三是校企合作机制不优。已有产教融合平台如职教集团等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校企共建产业学院障碍重重,教师因参与校企合作难以取得应有报酬而动力不足。

中专教育需要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图为学生在老师指点下,练习专业技能操作。

优化三个机制,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优化耦合机制,挖掘产教共生潜力。应建立省、市、县产教协同规划制度,支持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城市,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产业发展高度耦合,加快实现“对接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推进职业院校向产业园区集中,充分发挥产教聚集优势;建设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由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社会组织定期发布市场人才需求预测报告,职业院校以此为重要参考调整专业和招生,从而保障各行各业技能人才供需动态平衡。

优化合作机制,激发校企合作活力。建议省政府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牵头制定“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细则,打造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明确将产教融合型企业开办的职业院校办学经费纳入同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建设用地按科教用地管理,通过划拨方式供地;明确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接纳教师岗位实践、建设产教融入实训基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明确对于产教融合型企业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的授信管理、信贷和融资支持等具体实施办法;明确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举办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学校和二级学院的操作方案。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校企协同创新中心。推动企业师傅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相互兼职兼薪。

优化激励机制,提升产教共荣动力。建议省财政厅、人社厅、教育厅联合制定关于职业院校教师参与校企合作激励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并在产教融合型学校先行先试:教师通过企业咨询、技术服务和科研成果转化等取得的合法收入,学校可按规定分配给教师,不占其绩效工资总额;职业院校可从校企合作中获得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具体分配由学校按规定自行处理;允许学校统筹经常性拨款和学费收入等资金支付教学资源、教学服务、知识产权、实习实训岗位及指导服务等校企合作项目的必要支出。

(作者:陈拥贤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湖南省教育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湖南职教

王江清:强基固本提升层次完善湖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并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做过专门批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给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带来了新动能。

职业教育体系是否完善,是关系能否为产业发展有效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的重大问题。省人社厅发布的《湖南省2019年第三季度人才资源市场分析报告》显示,我省机械制造加工人员缺口达1.45万,工程师、高级技师、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分别为2.90、2.36、1.47;2019年第四季度的报告显示,我省制造业需求同比增加11.01%,其中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业和工业机器人等新兴支柱产业发展对人才有较大需求。技能人才供给的规模、结构和层次不能完全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特别是面向新兴产业及高端人才岗位的人才供给不足,这与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息息相关。

目前,湖南职业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中职教育基础能力仍然较为薄弱。近几年,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贫困地区中职学校生均校舍面积等4项指标增长15%以上,但有的学校基础条件不达标,优质学位供给仍然不足;

二是专科高职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还难以培养出数字经济、智能制造、高加工度工业等新兴产业急需的工匠型人才;

三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不畅。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还不到位,本科以上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乏力,本科院校招收中职、高职毕业生规模偏小,培养模式也不太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特点。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的重点应该是在强基固本和提升层次上发力,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湖南产业需求,建立和完善中职、高职专科、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纵向贯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横向衔接,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多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夯实基础地位,办就业与升学有门路的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只有把这个基础打牢,职业教育体系才稳。

一是抓好公办中职学校布局。按照每个县市原则上办好1所中职学校、每个市州本级至少办好1所示范(骨干)中职学校的要求布局。各市(州)、县(市、区)要根据区域人口变化趋势和高中阶段教育普职分流比例,做好中职学校办学规模预测,满足本地初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学校需求;

二是淘汰不合格中职学校。对未达到教育部设置标准的中职学校采取限期整改和限制招生等措施,达不到规定条件的则停止其招生资格或撤销学校设置,并对多年未招生的“僵尸”学校进行清理;

三是推进标准化中职学校建设工程。建立湖南省中职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力争到2022年全省中职学校全部达标;

四是加强专业布点与建设引导。指导中职学校对接本地产业需求和新增劳动力就业需求设置专业,每所学校把重点办好1至2个专业群作为办学基本盘。

——强化质量特色,办地方与行业离不开的高职专科教育。

在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发展中,高职专科教育是中坚力量。突出内涵建设,强化办学质量和特色,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一是切实保障我省参与的国家“双高计划”取得更大进展。国家高职高专“双高计划”项目是动态管理的,不进或少进则退,我省应增加投入、给予政策支持,确保高质量完成“双高计划”各阶段建设任务;

二是实施品牌专业群建设工程。在省级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基础上,每所学校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重点打造一个高水平专业群,目标是在全国同类专业群中居领先地位或第一方阵,在全国相关行业领域内发挥领头或骨干作用;

三是开展长学制专业试点。针对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变革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选择部分专业进行长学制试点,以培养复合型高端专业技术人才,也为办好本科职业教育打下基础。

——突破办学层次,办当今与未来不能缺的本科职业教育。

随着技术和产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积极开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一是打开公办高职院校升办本科职业学校的“口子”。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努力使我省入围国家“双高计划”院校项目的学校纳入国家本科职业教育试点,再逐步扩展院校范围;

二是试办本科职业教育专业。采取高职高专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的方式开办本科职业教育专业,根据各自优势分别承担培养任务;

三是扩大中职、高职毕业生升本规模。鼓励优质本科院校参与招生,在全省本科年度招生计划中确定适当比例并单列指标,确保本科院校单独组班并按职业教育模式培养学生。

(作者王江清: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湖南省教育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湖南职教

毕树沙: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6日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示,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全国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强调要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在今年内实现脱贫,要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了“落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举措,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工作部署。

当下既是脱贫攻坚收官期,也是脱贫攻坚战略向乡村振兴战略转型的接续期,职业教育既要服务决胜脱贫攻坚,更要主动向服务乡村振兴转型。

近年来,湖南职业教育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十八洞村首倡的精准扶贫思想,为全省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通过订单、定向培养等方式,促进贫困生有学上、上好学、就好业,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近五年,全省职业院校贫困生持续增多,现有建档立卡贫困生14.1万人、贫困县生源51.5万人,分别占在校生的11%、40%,规模和比例都是中职大于普高、高职大于本科;贫困毕业生累计达16.43万人,平均初次就业率92%,起始月薪增长到近3500元。职业教育向服务乡村振兴转型,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把握好乡村需求和自身能力两个实际,用好用活精准扶贫经验,充分发挥独特作用。

一是发挥办学优势,为使乡村生活更富裕献“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元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农村人口稳定就业是乡村生活更富裕的重要前提条件,职业教育具有促进农村人口稳定就业的独特功能。湖南已经建成了遍布基层的职业教育网络,每个市州至少有一所高职学院,每个县至少有一所公办中职学校,有利于技能人才培养和就业。目前,全省中职学校有农村学生60.6万人,高职院校有农村学生46.8万人,分别占在校生总数的89.1%、75.5%。职业院校应在稳定农村地区招生规模的同时,扩大面向贫困家庭招生,并通过订单、定向培养等方式促进农村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同时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职业培训要向农村倾斜,着力为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在就业地稳岗就业。

湖南职教

二是发挥技能优势,为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献“技”。职业院校有大批“双师型”教师,他们不仅能教学,而且技能高超,很多还有企业从业经历,能为乡村多种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助力农业现代化、让农民挑上“金扁担”。职业院校应选派优秀教师组成科技服务队,支持骨干教师担任科技特派员,为乡村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提供“靶向”技术服务。在已建成61个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县域职教资源,在离乡村最近的地方打造一批技术技能积累高地,将技能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相关职业院校应通过设计产品包装、帮建网店、设立电商服务点、以购代捐等方式,助力乡村特色产品走向大市场。

三是发挥专业优势,为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献“策”。湖南有一批环保、设计、建筑、国土资源行业背景的职业院校和相关专业,已经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崭露头角,还应更广泛地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贡献专业力量。职业院校应组织相关专业教师主动下沉,为乡村建设献计献策,或以项目组方式承担生态宜居乡村规划、设计任务;可围绕“生态宜居乡村”主题,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开展毕业设计。此外,还应充分利用行业背景和校企合作优势,积极引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资金。

四是发挥人才优势,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献“智”。职业院校党组织应发挥本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主体责任,探索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党建+”模式,可采取校村支部结对方式,并积极参与组织部门统筹的乡村党建工作,助力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广大师生可广泛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采取帮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文化培训、协助制定乡规民约和家规家训、同办文体活动、组建文体组织等方式,推动村民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家园、丰富文化生活。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要加强统筹。建议制定《湖南省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推动形成全省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实施农村中职标准化建设工程,扩大优质学位供给,让更多农村劳动力及其子女在家门口接受高质量职业教育;实施乡村技术技能支持计划,为乡村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献“技”献策;实施职业院校师生乡村社会实践计划,服务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

(作者:毕树沙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省教育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