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脱贫攻坚中,如何让职教更好发力?
2020-06-10 20:10:54来源:100唯尔

脱贫攻坚中,如何让职教更好发力?

职业教育因其见效快、实用性强、与就业联系紧密等特点,在党中央提出的“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职业教育能够为之贡献哪些经验,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这是我国长期扶贫工作得出的宝贵经验。作为唯一能够达到最底层、最偏远、最落后地区的民生教育,我国职业教育每年接收数百万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为他们提供职业技能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实现有效就业、体面就业。有研究显示,在贫困人口中实施职业教育,可解决34.21%的致贫原因,使贫困人口获得就业能力和工作机遇。

聚焦高校助力脱贫攻坚

调研显示,贫困地区农村生源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届稳定在90%以上,其中近1/4留在贫困地区,有力支撑了当地脱贫攻坚。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职业院校服务贫困地区的能力值得期待。

在高职院校再度扩招200万的大背景下,要让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更好地发挥“扶技扶智”作用,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助力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贡献更大力量,既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还需要加大政策落实和督查力度,实现区域职业教育的特色化发展。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尤其是高职院校再度扩招200万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如何发挥“扶技扶智”作用,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助力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贡献更大力量?为此,不少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纷纷出招献策。

经费投入须补足

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编制的《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持续稳定在92%,毕业生本地就业率接近60%,到中小微企业等基层服务的比例保持在60%以上,四分之一的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就业,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然而,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各地教育资源分布和教育水平差距较大,西部职业教育面临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等短板问题,还不能完全满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研究发现,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中等职业教育,一般公共预算生均经费的极差率,在2010年至2018年呈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5.71 升至2018年的7.07,这表明近10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的不均衡程度在加剧。为此,许玲呼吁,参照高等教育的全国大学生生均经费最低保障线制度,制定和实施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最低生均经费标准,使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不低于当地普通高中标准。

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高职院校又迎来200万扩招,其服务贫困地区的能力值得更大的期待和肯定。不过,一个重要提前是经费保障须充足。

多位受访者表示,去年高职扩招百万,经费虽有大幅增长,但无法弥补高职扩招带来的增支压力,建议中央在安排职业教育资金时,对因高职扩招等政策性因素导致的生均财政拨款增支给予足额保障。

加大政策落实和督查力度

调研发现,高职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三年,每年毕业的300多万学生中,来自贫困地区农村生源占比为9.9%,划到每个国贫县就是300多人。贫困地区农村生源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届稳定在90%以上,其中近1/4是留在贫困地区的,有力支撑了当地脱贫攻坚。

夯实职教根基,让职业教育服务好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使命,亟须政策落实到位,与此同时还要加大督查力度,从而为职教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认为,最近几年,关于职业教育的国家政策密集出台,各地也有大量配套文件出台,但这些政策有的在地方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执行力度不够,落实不到位。

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副主任胡卫在调研中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存在急功近利行为,降低选拔标准,表面“宽进”,实则无序招生、抢占生源,甚至公然承诺只要报名就能返还费用、包通过等,借机揽学费、要拨款,学生则变相花钱买文凭;还有一些学校为完成任务,照抄照搬上级政策和其他院校政策,招生目标不明确。

“要加大职业教育督查督学的力度,建立科学的决策与评价督查机制,建立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达标水平的年度公报制度。”许玲建议,要以区域均衡发展为目标,设定合理的区域间差异系数值,尽快建立全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促进区域间规模发展与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周洪宇建议,要加大职业教育政策落实、资金到位督查和绩效评估力度,把政策红利转化为治理绩效。例如,应对刚性政策督查,对柔性政策进行绩效评估,对企业、社会力量办学扶持力度进行大检查。

多种行之有效的职教扶贫模式

“2017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孙尧副部长明确指出:要打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四大战役,落精准、强基础、抓协作、重就业,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指导和支持下,全国各地区、各职业院校积极行动,以各种方式实践职教精准扶贫工作,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

少数民族地区“技能定向扶贫”模式。重庆机械电子高级技工学校与中国致公党重庆市委员会携手,长期在重庆酉阳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职教扶贫,将扶贫工作从单方“输血”转变为互动“生血”。通过开设“致公酉阳班”,以“定向喷灌”“定点滴灌”的策略,形成了“帮助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学得一门专长”的扶贫模式,有1800多名孩子得到帮扶,1800户贫困家庭点燃了脱贫希望之光。

“互联网+职教扶贫”模式。国家开放大学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系统优势,利用全国各省级开放大学的44个分部,3000多个学习中心,以“云教室”“O学派”“滇西学习网”等互联网平台为载体,面向农村、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农户,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援建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

“双创教育助力扶贫”模式。西安海棠职业学院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扶贫”的双结合模式,联合知名企业设立专项创业基金,为学生量身订制“创客空间”。通过创新教育、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创业示范等方式,先后孵化多个创业店铺以及自媒体运营平台,为贫困地区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生力量,摸索了一条为贫困家庭大学生创业脱贫的发展新路子。

“教育+产业+文化”的职教集团扶贫模式。北京市商业学校注重发挥北京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教育优势,与保山市下属5所职业学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开设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色专业,采用“两地共育、分段学习”的形式,为滇西地区脱贫攻坚培养技能人才。同时主动对接滇西当地特色产业,开发当地名优土特产品,开拓进京销售渠道。挖掘当地历史文化遗产,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加快地方经济发展。

围绕“五个精准”开展职教扶贫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在“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全面脱贫”的国家战略下提出的新课题、新使命。因此,在选择扶贫路径、改革扶贫供给等方面,仍有许多思考与行动的空间。

“精准施策、精准落地”是当前及未来职教扶贫工作的主攻方向。以往的教育扶贫主要是针对区域性教育薄弱、广泛的贫困人口,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存在周期长、见效少、持续短等不足。而职教精准扶贫就是让贫困家庭具有劳动能力的成员掌握“一技之长”,能够实现顺利就业、稳定就业和体面劳动,达到“教育(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精准效果。为此,关键在于牢牢抓住“五个精准”。

一是精准识别对象。在原有贫困人口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扶贫对象的分类识别系统与甄选机制,采集贫困原因、脱贫能力、帮扶措施等信息,准确掌握每一户贫困家庭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状况,为分类实施精准资助政策与培训措施提供大数据支持。

二是精准设置专业。瞄准地方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办好一批社会有需求、办学有质量、就业有保障的特色专业,建立与地方经济发展高度耦合的专业体系。通过专业对接产业,着力推动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产业发展,促进产教联合扶贫。

三是精准培养技能。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建立适合贫困对象需求的多元化职业教育制度,推行校企融合、靶向培养、流动课堂等教育与培训模式,开展市场急需的技术技能培训与鉴定,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进得来,学得好,留得住”,能够带着技术进市场、谋就业。

四是精准服务就业。建立“一对一”“多对一”等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开展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挖掘适合性就业岗位,优先推荐和帮助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贫困人口增加就业发展机会和提高劳动收入,推进“技能富民、就业安民”。

五是精准建立反馈。建立职教精准扶贫成效的反馈评估机制,利用互联网技术长期追踪关注扶贫对象职后表现,进一步分析其职业发展的瓶颈与需求,并提供职后培训提升服务,以此强化扶贫对象的职业稳定性与持久性,实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

提升职教扶贫的效率与质量

在紧紧围绕“五个精准”开展职教扶贫的同时,还需在扶贫的阵地建设、模式创新以及氛围创设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效率与质量,助推职教扶贫再上一个台阶。

第一,建立以高职为龙头、中职为基础、辐射各镇村的三级联动职教与培训体系。在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抓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契机,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一批引领性、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基地。通过整合区域内职教资源,集中力量办好一所县级标准化职业教育中心,尝试举办精准扶贫试点班,扩大优质职教资源覆盖面,提高贫困家庭子女的高中教育入学比率,确保接受学历型职业教育,帮助其提升就业脱贫能力。

第二,搭建平台、集聚资源,探索多元协同职教精准扶贫新模式。建立和完善统一的职业教育扶贫管理机构,发挥政策红利、调动组织力量,搭建集聚多部门、多行业于一体的协作平台,整合并统筹包括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家庭社会以及国际组织等领域内的职业教育扶贫资源的配置、使用、监督和评价。主动吸引金融、保险、人力资源等多行业联合参与,实现行业跨界创新,推动职业教育扶贫由政府为主的单一政策推动模式向由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扶贫对象个性化选择的多元协同联动模式转变。

第三,积极创设职业教育脱贫解困的社会舆论氛围。首先,通过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大众传媒途径,加大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宣传力度,让社会普遍认识到职业教育是贫困人口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收入水平的有效路径。其次,通过倡导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的工匠精神,从根本上转变贫困人口“等、靠、要”的落后思想,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强化“智力扶贫”和“志力扶贫”并举,提高贫困人口的技术技能和脱贫致富志气。

实现区域职业教育的特色化发展

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职业院校能否更好地为贫困地区聚势赋能、促进区域产业联动也被外界赋予更大的期待。如何更好发挥职业教育在稳定和扩大就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建议,要把职教扶贫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把职教扶贫与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强中等职业教育,做优高等职业教育,做准职教扶贫。

苏华举例说,中西部贫困地区可以依托现有的村办企业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办学模式,学校和企业一体化办学,让贫困群众“学中做,做中学”;探索设立“乡村振兴战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专项基金,在有条件的中高职院校建设乡村振兴学院,组织贫困地区乡村干部参加培训,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源、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潘碧灵在调研中发现,职业院校服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仍存在一些短板,职业学校不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没有达到国家明确的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的要求;专业设置倾向工业、城镇服务业;服务乡村振兴的涉农教师、涉农专业、涉农课程、涉农实训平台很少。针对此,潘碧灵建议,应出台激励扶持相关政策,为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激励广大教职工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在绩效方案设置、职称评定激励、引领农村学生回乡创新创业、教师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经费和政策支持;各职业院校应根据农村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规划进行专业调整和设置。根据各职业学校的师资优势,扶持涉农特色专业。

胡卫建议,眼下,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研判疫情影响下的就业形势,结合现有办学资源情况,逐年合理确定扩招人数,科学安排不同类型及不同批次招生的时间和节奏。结合产业链调整情况,除继续挖潜中职生源和“四类人员”外,适当扩大有接受高职教育意愿的产业职工招生比例,从源头上缓解不同地区、院校及中专业之间的招生失衡情况,遏制院校扩招的短期行为。

| 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 | 王鹏 执行主编 | 覃静黎

稿 | 孟航宇 编 审 | 项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