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职业教育改革:让学生学到“真本事”,让教师找到成就感!
今天《人民日报》一篇题为《一技在身 就业有信心——职业学校千方百计教学生真本事》的文章报道了各地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真本事的经验,启示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应是着力培养学生的“真本事”。有的职校为学生提供远程培训、线上指导;有的则与企业合办培养人才定向班,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让他们更容易就业;有的职校还给优秀学生提供比赛机会,以比赛促进实践,让学生一技在身,就业有信心。
培养学生"真本事",职业学校应该主动作为。要加快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探索,提升人才对产业需求的适应性、吻合度和前瞻性,改变以往部分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供不适求的现象。培养学生真本事,是倡导职业教育要始终瞄准产业需求,正确处理好文化课、专业课和技能课之间的关系,做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技能课教学服务。笔者认为,职业学校学生的真本事应该是就业有能力、创业有本领、终身发展有保障。
培养学生的“真本事”,是倡导职业教育过程中要始终瞄准产业需求,正确处理好文化课、专业课和技能课之间的关系,将“三足鼎立”转化为“三轮驱动”,做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技能课教学服务”。要求培养学生“真本事”,是对过去一些地区职业教育低效高耗、漫无目的发展的批判,个人认为,职业学校学生的“真本事”应该是就业有能力、创业有本领、终身发展有保障。
培养学生"真本事",是对当前一些职业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果的纠偏。如有的中职学校存在“普教化”情况,搞应试教育,把中职办成了“第二高中”,并以此作为宣传学校、招徕学生的招牌。通过搭建现代职教体系“立交桥”,鼓励有条件的职校生对口升入高一级职业院校乃至本科院校无可非议。但如果职校把升学作为唯一终极办学目标,那就剑走偏锋,步入歧途了。
培养学生"真本事",是对当前职业教育“大赛化”倾向的矫正。展示成果,树立形象,惠及每一个学生,普遍提升技能水平,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初衷。然而个别职业学校丢掉了技能大赛的宗旨,为了“抢金夺银”,在新生入校伊始就物色有潜力的“苗子”,让他们脱离正常的教学班,“圈养”起来。继而集中最优秀的教师,停课给选手指导。大赛成绩成为其办学成功的标志。重点培养大赛精英,其代价可能是大部分学生的技能水平提升受到影响。
培养学生“真本事”,是对当前职教领域一些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果”的否定。如有的中职学校“普教化”,大搞“应试教育”,大办对口单招班,视培养本科生为其终极办学目标。再如职业教育“大赛化”,有的职业学校大搞“应赛教育”,在起步年级就物色有潜力的学生,让他们脱离正常的教学班,“圈养”起来,直奔技能大赛的省赛、国赛,通过洗脑式的培养、高强度的集训和大资金的扶持最终拿个“金奖”,成为学校炫耀办学成功的“丰功伟绩”。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要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三个转变”都指向一个共同目标,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不只是单纯的“应职教育”,职业学校必须区别于普通的社会培训机构,体现职业教育的“跨界性”——教育需求和产业需求相结合、学校育人与企业育人相协同、个性化发展和职业化发展相统一。面对培养学生“真本事”的要求,不能让职业学校剑走偏锋,变成纯粹的“应职教育”,甚至让文化课为专业课让步,专业课为技能课让步,一味机械培养学生的操作与实践。面对培养学生“真本事”的要求,职业学校更不能请“思政课”离开,让思政教育失去应有的位置和阵地,党领导下的职业教育不只是培养“合格的建设者”,还必须培养“可靠的接班人”,这是全体职教人的光荣任务。
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不只是单纯的“应职教育”,不能只是强调就业导向、产业需求,而忽视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纵观职教发展历史,专业设置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特别是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产业人才的市场就业需求将会动态变化着。今天还是“热门”岗位,或许到了明天就有可能成了失业岗位的“热门”。因此,职业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不能忽略职业教育的基础性,职业教育既是技能教育,同时也是基础教育,是为受教育者奠基未来的教育之一。无论社会需求怎么改变,职业教育应保持应有的定力,始终坚持教育的“素质本位”,更多兼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满足其终身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岗位和新形势的个体发展需求,只有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职业教育才是负责任的职业教育。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1+X证书制度”是职教发展模式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试点、完善、推广和坚持好这项制度,一定能够将培养学生“真本事”的产业需要和发展学生“全素质”的个体需求做到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也才不会变成纯粹的“应职教育”,职业学校也才不会沦为普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笔者认为,真本事是对职业教育所提供的优质人才资源生动形象的准确描述和高度概括。
让学生“德技并修”,具有真才实学,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应该成为职业学校的常态。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跨界性。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必须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职业院校既应注重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又要突出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唯其如此,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立身之地。
2020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其实回顾过去放眼未来,就业何时“易”过?可能“易”吗?学生找工作难,企业招聘员工难的“两难”问题揭示了就业难的实质:没有真本事,就业之“难”就是绝对的、永远的;有了真本事,就业之难就是相对的、暂时的。换言之,正如媒体报道所说,“学生一技在身,就业就有信心”。因为无论国家战略还是企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都有着强烈的呼唤和需求。正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因此,笔者认为,职业学校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尤其是在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背景下,必须千方百计地狠抓学生就业竞争力。
(作者系江苏省姜堰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