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职业教育黄金时代:改革机制体制 探索“双高计划”建设新路径,建设纵向贯通的现代化职教体系,促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0-06-13 20:13:43来源:100唯尔

“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2020年5月22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及高职扩招,这是“高职扩招计划”连续第二年被写入报告。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到了两个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数字,1000亿和100万:政府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 迎来了发展“黄金时代”的职业教育,已然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焦点。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紧密,与就业和民生关系最直接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在技术变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国际合作加强的背景下,打造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引发热议。本期我们一起继续聚焦两会上的热点话题。

代表建议:改革机制体制 促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

目前,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些因素依然存在,有诸如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方式滞后于产业转型需要、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不足、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具有国际化视野与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规模与质量尚不足以完全适应全球竞争格局的需要等问题。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成为职业院校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的重点。如何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发挥“双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遴选了56所高水平高职学校、141个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学校,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双高计划”项目建设学校是职业教育的龙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者、领跑者、示范者,这需要继续扎根中国、引领改革、创新发展,为全国职业学校做示范、立标杆、当排头,发挥其集聚资源、凝聚力量的优势,主动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参与建设一批有影响、有品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成为标准的制定者,辐射同类院校和专业。

破解深度产教融合的难题。深化产教融合需要整合生产要素,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集聚行业企业技术骨干等高层次人才,发挥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动性,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整合生产要素,将学校和企业中的资本、技术、知识、设备、场地、管理等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发挥不同性质主体的优势,实现资源的最优化。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建设“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促进行业企业生产要素融入人才培养的可能,促进社会多元办学格局的形成。搭建合作平台,发挥产教融合集团(联盟)、协同创新中心、产业学院等平台作用,通过技术技能积累,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通过消弭学校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均等,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推动“职教二十条”的真正落地。2019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二十条”)等系列重要文件,涉及“双高计划”、 “1+X”证书制度试点等重要工作。政策的落实需要各地因地制宜制定适宜本地职业教育发展的方案和政策,充分发挥地方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系统政策的支撑,各级政府应发挥自身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能,营造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保障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应尽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破除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明确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责任分工,构建政行企校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机制,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法治体系,提升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职业教育改革保驾护航。

拓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路径。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快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职业教育标准制定。结合我国优势领域行业标准与专业标准,参与教育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研究制定,发布实施涵盖大部分专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教育标准,提高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鼓励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特色化、多样化的国际合作,依托“鲁班工坊”“丝路学院”等载体,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职业院校扩大合作与交流,加大引进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力度,构建多元化教育合作机制,集聚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为世界职业教育提供中国特色职教方案,不断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品牌力。

专家访谈:建设高水平高职院的方向与路径

本报通讯员 俞寅琳

近日,就大家关心的“双高计划”建设的问题,笔者采访了国内知名专家黄达人。

问:专业群建设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重要途径。专业群如何建立?

答:大力推进专业群建设,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所在,是高职院校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重点打造的专业群,提升与区域产业的依存度和契合度,彰显了学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的使命担当。

服务产业的方式,决定了专业群组群的逻辑,而服务产业的水平,决定了高职学校的地位,这是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建设的特殊规律。但是专业群要服务特定产业,并非要求专业群要与产业链完整对接。由于产业间的差异,高水平职业学校建设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高职学校根据服务产业方式的不同,组建专业群的逻辑可以有多种。比如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金融管理专业群是按照银行业的岗位群进行组群,国际贸易专业群是按照国家贸易业务链进行组群。即使是同一个产业,在不同的地方,组群的逻辑也不一样。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组群逻辑是细分产业链的相近学科;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组群逻辑则是产业链上的智能终端的软硬件检测。

专业群建设的组织建设,或者说专业群运行的体制机制改革问题,应该引起高职学校更多的重视。在我看来,以专业群建二级学院(系)的组织运行模式,即“以群建院”,更容易形成合力,更有利于专业群平台课的建设,更有利于实习、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更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更有利于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明确提出“以群建院”,做了很好的尝试,把全校所有专业按照不同的产业面向分为7个专业群,在每个专业群的基础上建立学院。而如果专业群内各个专业分属的专业大类跨度太大,可以考虑除专业群的主打专业,其他相关专业以专业方向参与组群。

问:办好高职本科,亟需解决哪些问题?

答:首先,我们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是一个类型教育,要对四年制职教本科的需求进行再论证。立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主要要关注两个需求:一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深度需要,比如三年制高职无法培养的专业及需要长学制培养的传统工艺专业;二是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比如多岗位复合及新产业、新技术、新工艺催生下的工业机器人等专业。

其次,在实现路径上,我个人认为,不能简单地通过高职学校“升格”,也不能仅仅通过与地方本科院校合办,可以广泛地依靠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坚——“双高校”。首选应该是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此次“双高计划”遴选出来的250个左右的专业群,从试点数量上来讲是比较合适的,既覆盖了不同的地域,也有着较为广泛的产业代表性,更重要的是将职教本科试点与“双高计划”有机衔接。

再次,我认为实施中有两个问题亟需解决。一是学位授予问题。学位授予是不是可以采取授权的方式,授权高职学校颁发学士学位,或者采用行政许可的方式,统一颁发学士学位?二是需要尽快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目录板块,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逐步推进,成熟一批,增设一批。

权威声音:建设体系完整吗,纵向贯通的现代化职教体系

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处副处长 祝鸿平

建成体系完整、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办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在现阶段,职业教育现代体系建设,应在以下四个层面上持续发力。

一是确保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不削弱。中职教育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近年来,社会上传出增扩普通高中、减停中职的声音。事实上,从2012年起我省已将教育部早年提出的11分流调整为职普招生规模“大体相当”。2019年,教育部同各省级政府签订备忘录,明确“坚持普职协调发展,坚持普职招生大体相当不动摇”,对我省明确提出职业高中招生不低于45%的任务目标。保持中职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不受削弱,要强化设区市政府对中职学校的统筹责任,在优化市域各类中职学校和专业布局基础上,加强中职学校各项建设。今年,省教育厅计划实施省级职业院校“双高计划”项目建设,单列中职指标,在全省范围遴选建设一批高水平中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促进全省中职教育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是继续发挥专科层次高职教育的主体作用。高职教育发展20多年来,已成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但仍存在部分学校在办学层次而非办学水平的“眼光向上”、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欠佳等问题。要坚持专科层次高职教育的主体作用,把专科层次高职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主体,作为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甚至大国工匠的重要途径建设好发展好。要在加强全省统筹基础上,发挥地方政府和省属行业企业办学积极性,指导全省15所已入选国家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单位按照部署推进项目建设。实施省级职业院校“双高计划”,在全省范围遴选建设一批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推动专科高职学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继续组织高职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创新,总结提炼教育教学成果。落实好今年高职专升本扩招计划,为专科高职毕业生打通向上学习通道。

三是在发展本科职业教育上迈出坚实步伐。在探索本科职业教育的路径上,教育部已在民办高职领域开过政策口子,一批民办高职院校藉此特殊政策率先跻身本科职业院校行列。我省在本科职业教育探索上一直走在前列,除按政策支持民办高职升本之外,2015年率先支持部分优质高职联合本科院校试点四年制高职人才培养,今年还允许高水平高职联合本科院校试点专升本教育。但不管是民办高职升本还是高职联合本科院校开展本科培养试点,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前者现阶段的办学条件和水平难以实质性引领职教本科办学方向,后者因政策制约还难以实至名归。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本科职业教育是关键一环。要在继续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真”转变的同时,组织开展本科职业教育专业论证工作,支持部分高水平高职院校依托高水平专业群试办职教本科专业。支持个别高水平高职院校新建或合建应用技术大学及技术师范大学。同时,要研究加强本科职业教育的督导评价工作,弱化和改变本专科层级待遇的固有观念和做法,做到需求导向、水平优先,防止一哄而上。

四是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上推进实质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已有不少年头,扩充了研究生来源,解决了具有实践经验的职场人的升学愿望。但在培养过程中,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特别是传统学位点,并未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同学科性研究生做很好区分,未针对学生来源不同而产生的理论实践背景差异教学,未有针对性地甄选导师队伍,未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方案开展因材施教,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办学的终极愿景。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要将目标重点落在职业需求上,将培养重点落在提高实践能力上,将培养途径落在产学研用结合上。要定向招收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和第一学历为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参照中高本一体化培养经验,探索职教本科教育与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有机衔接、整体设计、分段实践。同时,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政策引领,支持培养单位加大精力物力投入,积极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教育类型特色。

典型案例:探索解决自身发展的不平衡,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丁金昌

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高职教育如何以需求导向服务新发展、如何积极探索解决自身发展的不平衡、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应重视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尤其要重视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高职院校办学的最大利益相关体是学生,除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外,还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高职院校生源复杂,存在着不平衡性问题,而且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应该关注学生的智能的差异性,把学生所擅长的一面挖掘出来,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学校要推广选择性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分流培养,高职教育要正视个性差异,提倡扬长教育,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提供多样化的选择。高职院校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实现人人成才。根据生源极不平衡这一特点,要实施专业的分层次人才培养。一个专业可以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技术型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也可以建立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可选择的人才培养方案。例如开设技能课程模块、技术课程模块、复合课程模块和创新课程模块,真正让学生自主选择,分层次培养,真正把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使之成为某个职业的骨干人才。

教学形式应更加多样化、人性化、艺术化。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教学不再是“教什么”,而是“怎么教”的问题。高职院校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指引学生思考和选择,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阅读文献、小组讨论、个人演讲、课堂答辩等形式,深入思辨,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高职院校应积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育人平台

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把教育与科研、行业生产等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搭建切实有效的实践育人平台,破解产教融合难题。

教育与产业互动发展。高职教育一方面要尊重教育规律,另一方面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要进一步强调开放共享办学,要积极主动地出击,完成对内部开放、对社会开放。强化服务性,利用市场机制、发挥自身优势与区域政府、企业、行业开展广泛合作。

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试点,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和企业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共订培养目标,共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创实验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共推培养过程,共评培养质量。积极开展订单班、联合班建设。

产学研结合是指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其根本意义在于高校的发展要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主战场。产学研三者的主体和立足点不同,有各自的目标和任务。“产”的主体是企业,企业考虑的是生产和利润,在这个前提下企业再去考虑和生产密切相关的研发工作。“研”的主体是研发机构,考虑的是成果能否有效转化为生产,如果成果转化不了,后续的经费就无法维持。“学”的主体是学校,首先考虑的是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否受社会的欢迎。产学研结合就要三者目标互容,途径共创。

来源| 浙江教育报

本期责任编辑:林静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