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让职业教育成为培养工匠精神的摇篮
2020-06-16 19:31:57来源:100唯尔

从“工匠精神”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到“十三五”规划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工匠精神”的多次强调,弘扬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共识,9月26日更是被杭州确定为“工匠日”,以此纪念1937年的9月26日,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正式通车,表达对于“工匠精神”的敬意。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如何突破发展瓶颈,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对精湛技艺的追求,从而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就成为当下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命题。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工匠精神的论述,不仅说到一线工人的心坎上,而且也表达出培养工匠的高职教育者的心声。“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十九大报告中对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定位。促进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人才培养最重要。让职业教育成为培养工匠人才和工匠精神的摇篮,就要不断弘扬工匠精神,使职业教育真正肩负起为国家培养输送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从职业教育发展看有两个层面,即学校和社会。

学校层面应该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社会,功利心态和走捷径成才的观念干扰了学生安心学习、钻研业务。因此,在教育教学当中,要注重转变学生的观念,要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想使学生具有工匠精神,老师首先要有匠人精神,要以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来影响、带动学生思想认识和学风的转变。

要在公共课、专业课和校园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的内容,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学以致用。首先在公共课里面,要改革课程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这也是工匠精神所要求的。专业课里面,要重点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钻研和对精湛技艺追求精神的培养,在一些课程当中设置考核点来强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并让学生走进合作企业,现场感受企业工作人员认真拼搏的工作态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营造一些崇尚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积淀工匠精神。

要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发展的支撑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实施好产教融合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同步推进各种项目建设和转型改革,切实把高职院校办学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积极推动出台产教融合政策,努力破除师资聘用、职称评定、实习实训、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同时,要加大高校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优化力度,加快产业升级和改善民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主动布局培养未来技术和产业需要的各类人才,提高高等教育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目前,首要任务就是为筹办好冬奥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和冰雪产业相关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专业水平的工匠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助力冬奥会。其次是探索职业教育如何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注重研究助力本地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要紧跟产业变革,强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让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引厂入校等,让“学校建在企业中,教室建在工厂里”。总结推广现代学徒制,明确学徒双重身份,形成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长效机制,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如何培育职业教育“工匠精神”?

1、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建设和经费投入。

政府应为职业教育的长久发展提供政策、资金支持,以让职业教育获得大发展,让工匠精神真正在职业教育中扎根,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转型做好人才储备。

同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风气,提升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感。

2、学校应采取实际措施,践行"工匠精神"。

一方面,广泛加强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职业化人才。

另一方面,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招聘工作经验丰富、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将"工匠精神"教学理念充分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中,用老师自身的"工匠精神",为学生起到示范效果;

最后,学校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定期开展"工匠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等,培养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

(作者系市社科智库专家、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