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全面复学后,教育信息化该往哪里走?在线教育常态化面临哪些新挑战
2020-06-20 10:24:16来源:100唯尔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整个中国的教育事业接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线上教学试验”在线教育“疫”外爆发。面临这场规模大、时间紧、任务重的严峻考验,教育部及各教育系统相关部门紧急征集各种网络资源平台,开放各大教育渠道,以满足全国1.66亿中小学生的线上授课需求。2月开启“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授课以来,截至5月初,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览次数超过20亿,访问人次超17亿。

随着疫情的稳定,各地开学复课陆续完成,此次疫情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也逐渐被教育部门所重视,进而成为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完成教育改革的重要线索和方向。全面复学后,教育信息化该往哪里走?

在线教育的火爆背后无疑是得益于教育信息化的加持,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教育信息化在疫情期间为复学复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今随着全面复课的到来,以线上教育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是否可以暂时功成身退?因疫情推动而得到的教育信息化何去何从?这些都将成为下一阶段智慧教育所要面临的问题和社会关心的焦点所在。“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走过了40年风雨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说。

梳理近几年的文件也能看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也明确“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这些都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指明了发展方向。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5%上升到96%;多媒体教室比例从不到40%增加到92%;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已接入上线平台73个。

教育信息化要发展,就需要完善基础设施。从“校校通”到“班班通”,再到“人人通”,教育信息化逐渐从校园走向班级、走向师生。过去,上课用录音机、录像机、幻灯机、电视机。现在,用的是触摸一体机、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移动终端、智慧黑板,甚至还有VR。

信息化的发展,同样意味着数字资源越发丰富。教学资源出现了多种形态:数字资源、虚拟现实资源、3D资源……之前建设的在线课程、微课、MOOC等,也已经在疫情期间大显身手。在线课程和传统课程本身就在融合,课堂的边界也在模糊。“翻转课堂”正在流行。

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启动。从1.0到2.0,是对时代发展要求的回应。

信息化敲掉了许多学校的围墙,敲掉学校的围墙,但人依然是核心

2019年秋季学期,云南省文山州15所学校试点加入了网络公益课程“互加计划”。它试图通过互联网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育,实现网络课程在全国各地的共建共享。

文山乡村的孩子,可以跟着远方的老师,一起晨读,一起做科学实验,一起练书法……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最开始,人们用光盘等固体介质传输教育资源,随着‘三通两平台’的建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手段也会越发多样。”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表示,如何利用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技术手段,在中国这么幅员辽阔的地方推进教育均衡,是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话题。

他指出,全世界哪个国家也不能在同一个标准下,让所有人拥有同样的师资;但“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资源”可以逐步实现,在技术的不断发展中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逐步消除教育不均衡。

信息化敲掉了许多学校的围墙,但要让技术发挥作用,人,仍然是核心。

2018年,教育部在宁夏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启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2019年,部署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

这一工程也特别提到,要缩小城乡教师应用能力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以“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为重点,国家示范、地方为主,整合资源、协同推进,因地制宜开展贫困地区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培训,探索名师网络课堂和远程协同教研相结合的“双师教学”模式培训改革,提高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感叹,疫情过后,如何利用在线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保贵经验,因势利导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并且在此基础上推动教师培训的开展,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没有回头路

“一个国家2.65亿学生、1600万老师共同开展在线教学,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重要教育事件。”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学部教授陈丽在谈到疫情期间在线教育为教育行业带来的影响时就表示,疫情对于教育行业而言,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此前据阿里钉钉CEO陈航公布的一组疫情期间的教育数字则显示,钉钉支持了全国14万所学校、300万个班级、1.3亿学生的在线上课,有600万老师在钉钉上累计上课超过了6000万小时。

据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在疫情期间,包括企业微信、钉钉等的互联网工具,都加入到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行列当中,为学生和教师搭建了在线教育的“桥梁”,也为疫情期间的教学秩序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在学生复学逐渐铺开后,使用在线教育的学生数量也急剧下降,因在线教育而带火的教育信息化似乎不再是教育行业最为紧迫的工作。但是在教育界人士看来,在线教育带动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应该抓住发展机遇乘胜出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长曹庆华就指出,作为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他们正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深入推进疫情期间的教学资源成果,“疫情防控带来的教育学上宝贵的资源,凝聚了教师庞大的心血,不能疫情有所缓解学生返校之后就扔了。下一步,结合疫情期间的教学成果,将围绕在线教育教学研究,打造更好的在线教育生态环境,提升老师信息化素养等工作展开。”

落地场景让校园更智慧

“请面向考勤机,自觉刷脸出入。”在广东粤西某高校的学身公寓,记者看到了通常在办公场所才会有的考勤机,而这些出现在大学公寓门口的考勤机则要更加先进,全部采用刷脸的识别方式,来保障学生公寓在疫情之下的人员流动安全。

据该高校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向南方日报记者介绍,在疫情之下,为了适应疫情防控和移动化的需求,大学校园基于企业微信建立了校园管理系统,以企业微信的审批、汇报两项功能为基础,将校园各项事务移动化、线上化,做到了全校人人用企业微信,事事企业微信办。

企业微信教育行业总监杨惊涛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高校在4-5月份面临学生返校的情况,高校会遇到返校前后校内的审批流和疫情防控等的诉求,企业微信作为不少高校统一的办公平台,为学校提供了通信录管理、即时通信、汇报和审批和开放应用能力对接等方面的能力,为信息化在校园内找到了落地的应用场景。“在疫情之下被广泛应用的无接触消费,在校园内同样需要,在学校内学生的‘一卡通’消费场景,就涉及学生的消费、交费等需求,学校就可以把这些应用部署到企业微信上来,学生直接在企业微信上就可以实现实时的消费和查询。”

用信息化破解“教育公平”

在今年的两会上,教育再度成为政府和广大代表共同关注的焦点。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新基建和教育发展方向给出了明确指引,特别指出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要优化投入结构,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他们有更光明未来。据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在今年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和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等人,都针对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公平发展等问题出谋划策。

据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介绍,在疫情期间,腾讯企鹅辅导面向全国送出超过100万节公益课程,让村里的孩子也能参与一线城市名校名师的课程,还有北师大、中科院等知名院校老师讲授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等乡村难以接触到的课程。就在6月8日,字节跳动旗下的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就推出了“学浪计划”,三方将投入百亿流量,扶持平台教育创作者。据悉,该计划将为k12、语言教学、高考、考研、职业教育等严肃教育内容提供流量支持,并为相关创作者提供运营培训、变现指导等一揽子服务。学浪计划相关负责人表示:“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应该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希望通过学浪计划,在抖音、头条和西瓜打造触手可及的全民移动课堂。”

据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杨元庆在两会提案中就指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是“新基建”重点。“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是对教育信息化的美好期许。”

在线教育还需继续锤炼

在线教育完美吗?当然不。

且不说城市和乡村的在线教育发展程度差异,就连城市中不同阶层家庭网络环境和信息化设备的好坏都可能相去甚远。有的能接入高速网络,有笔记本、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各种智能化设备;而有的家庭,孩子可能要和兄弟姐妹共用一台设备。

华中师范大学教师付卫东和周洪宇通过在线调查发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仍有学校因为设施设备不能支持或缺少适用的网络平台,网络的上下行速度无法满足直播方式的信息化教学需求。

尽管目前有“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项目、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一批优质的在线教育资源,但其他在线教育资源仍良莠不齐。学校和老师面对五花八门的资源和平台,也会不知所措;而且,平台虽多,但其易用性、交互支持等方面参差不齐。也就是说,真正能解决痛点、满足全部需求的有效平台,并没有那么多。

湖北省重点中学黄石二中教务室副主任袁迁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教育平台确实有成熟的课程资源,但往往针对性不强。为了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老师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筛选平台、遴选资源。

当所有人不得不开展在线教育时,老师的信息素养短板也暴露了出来。虽然经过了多次培训和能力提升,但真要实战,老师们仍有不能适应之处。上述两位华中师范大学的研究者指出,以往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过多地注重教师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对如何提升教育信息资源处理能力关注不够。而且,如何保证在线教育和其他形态教育相同的教学效果,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位重点高中教师就表示,不同学校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在一些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正常的在线课程可能都开不起来。信息素养高的优秀教师是在线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这种替代正常教学任务的在线教学,必须要有一大批普通教师集体参与才能完成。“停课不停教”也考验着各地各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