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职教扶贫精选案例:智志双扶润无声——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对口帮扶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龙山镇纪实
2020-06-22 21:00:06来源:100唯尔

  2012年2月20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在甘肃省委召开的关于在全省开展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会议上受领了精准扶贫任务:帮扶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龙山镇榆树村、连柯村和马鹿镇寺湾村3个贫困村。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甘肃省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之一,3个贫困村地理环境如何?贫困程度怎样?致贫原因何在?如何保障贫困村在2020年前实现整村脱贫?“马上组织干部进村入户进行调研对接,在田间地头寻找答案。”时任学校党委副书记的周兴中立即下达了行动号令。  

  2月23日,初春的张家川县乍暖还寒,学校领导和有关人员,驱车400多公里,到榆树村、连柯村和寺湾村实地调研,开展扶贫工作。  

  3个贫困村、1046户、5408人,耕地只有5800余亩,人均1亩多点。由于山高坡陡、天旱少雨,祖祖辈辈靠天吃饭。贫脊的耕地上,除种有少量油菜外,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土豆等粮食作物,经济效益很差。2011年的人均年收入不足2300元,处于深度贫困状态。  

  还有,三个村中,榆树村和连柯村虽各有村小一所,在校生近400人,可教学设备简陋,师资力量薄弱。三个村出来的学生,高中和高考升学率不足30%;成年劳力中初中以下的占83%。可以说,教育落后是群众致贫的重要因素。  

  建帮扶工作服务站点,架起“连心桥”  

  为迅速打开帮扶工作局面,学校首先在榆树村租用三间村委闲置房,建立了学校帮扶工作服务站,配置了床铺、基本厨具和办公设施,能够保障4~6名帮扶人员的吃住和工作之需。  

  服务站建立后,学院坚持每周派出4~6名中层干部进村入户,连续工作3~5天,具体开展帮扶活动。帮扶干部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群众在农闲时节,也会到帮扶服务站咨询有关惠农政策。如此一来二往,迅速拉近了帮扶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为顺利开展帮扶工作奠定了基础。  

  扶贫先扶智,治愚抓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2012年夏,学校从有限经费中列支15万元,专门对两村小土操场进行了硬化,并为学校购买了5000多元的足球、篮球、乒乓球和跳绳等体育用品,从而有效改善了小学生的学习环境。  

1 学校硬化小学操场  

  为了帮助两所小学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每年为两所小学安排了2~4名英语成绩好的大学生义务支教一学期。他们支教时,不仅教高年级学生英语,还根据不同需求教不同年级的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等课程。大学生支教效果好,学生成绩提高明显,两所小学的老师和学生家长都给予高度赞扬。

2 学校给村小捐赠文体用品  

  学校还鼓励三个贫困村学生积极报考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同时为他们提供奖助学金等支持,并优先推荐其到优质企业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学校还在单独招生时,为张家川县设立专项招生计划,让贫困村乃至张家川县有更多的学生升学。近年来,张家川县累计有283名学生考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其中,3个贫困村就有29人被录取。

  2014年,在学校帮扶办公室的积极申报和协调下,榆树村、连柯村幼儿园立项建设,2016年秋季开学已投入使用,能够容纳30~60名幼儿入园学习和生活,这里的农村娃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也可以接受幼儿教育了。  

  榆树村小学已退休的老校长见了学校帮扶工作队的人就说:“你们搞教育扶贫,这才是最根本的扶贫,受益的是全村群众。你们协调给村上建了幼儿园,让村里的娃娃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上幼儿园,以前想都没想到的事,如今成了现实,群众能不高兴吗?”

  典型引领,走出“脱贫路”  

  连柯村李小荣一家6口,由于4个子女上学而家庭贫困。学校自2012年结对帮扶开始,对李小荣在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就读的三女儿李凡桃给予了特别帮扶,安排教师结对帮扶该生,使该生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显著提高,2014年毕业时,推荐她到新疆中泰公司就业,月收入5000多元。李小荣的四女儿李喜桃看到姐姐沾了学校的光,也于2014年考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就读。深感走对升学路子的李小荣还介绍远在陕西的两个亲戚娃报考了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他们后来毕业后,也都被浙江知名化工企业面试相中,获得了理想的工作。尝到甜头后,李小荣还动员侄女李凯娟,在2016年通过学校单独招生入了学,李凯娟毕业时被学校推荐到新疆工作,使家庭实现了稳定脱贫。  

  李小荣深有感触地说:“这所学校专业好,就业门道也好,真的能解决孩子就读和就业的大问题。”他还逢人就说:“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的职教扶贫工作,不仅让我的两个女儿和侄女都有了满意的工作,连我这贫困户的帽子也都一起摘掉了。”  

  连柯村李满仓的大儿子李文杰,2010年考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炼油专业,学校安排干部与之结对帮扶,使之顺利完成学业,毕业时,由学校推荐到山东省青岛市一家炼化企业就业,月薪6000多元,在青岛安了家,过上了幸福生活。  

  榆树村老党员刘旺平的儿子2013年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到理想工作,一度在家闲转。学校领导知情后,推荐他到新疆广汇公司就业,第二年月收入就上了6000元,2016年还在新疆结婚安了家,从此改变了刘旺平家的贫困生活,幸福的笑容写在了刘旺平的脸上。  

  马鹿镇寺湾村44户187名群众,祖祖辈辈住在大山深处,靠天吃饭,过着农耕生活,几年都走不出一名大学生。2016年学校与之结对帮扶后,在该村招收了3名学生,对其给予助学帮助,均顺利完成学业,学生李国栋被学校推荐到山东烟台万华化学集团公司工作,月薪6000余元。  

  智志双扶,打出“特色牌”  

  在连续7年的帮扶工作中,学校始终致力于职教扶贫,从一户家庭、一名学生抓起,充分利用学校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尽可能多地录取张家川县籍学生入学,保障每一名学生完成学业并推荐就业,使之获得稳定丰厚的收入。不仅如此,学校还坚持每年暑期组织大学生三下乡搞社会实践活动,为群众演出文艺节目,开展文化扶贫,让群众增强脱贫致富信心。学校还派出相关专业师生赴贫困村开展免费维修家电和农机具活动,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扶智与扶志结合,打出了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真扶贫、扶真贫的“特色牌”。  

3 学校团委三下乡演出活动现场  

  与学校帮扶干部经常打交道的陈金海,是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龙山镇党委书记,在评价学校的帮扶工作时,他这样说:“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对口帮扶工作反应最快,帮扶最真,力度最大,群众受惠面广。”贫困村的群众也把扶贫干部当亲人,经常到服务站交流思想,反映情况,干群党群关系密切了,矛盾和纠纷也减少了。同时,服务站也成为学校的宣传窗口,在扶贫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实现了扶贫与办学双赢。  

  (作者:李富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