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增效,职业教育方才有望“脱胎换骨”
2020-06-26 08:03:21来源:100唯尔

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失之偏颇。似乎接受职业教育只是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学段那些文化课学业成绩不好的孩子的无奈之举,或为了就业,或为求得一张文凭。然而,那些学业成绩好的孩子上大学又是为了什么?其终极目的何尝不是就业。强调义务教育或基础教育之后的各级各类教育均属职业教育这一观点,既是澄清概念,更是一种呼吁。广大民众及全社会只有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到位,才会真正迎来职业教育的春天,注入社会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的生机。《人民日报》一篇题为《一技在身 就业有信心——职业学校千方百计教学生真本事》的文章报道了各地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真本事的经验。有的职校为学生提供远程培训、线上指导;有的则与企业合办培养人才定向班,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让他们更容易就业;有的职校还给优秀学生提供比赛机会,以比赛促进实践,让学生一技在身,就业有信心。

2020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其实回顾过去放眼未来,就业何时“易”过?可能“易”吗?学生找工作难,企业招聘员工难的“两难”问题揭示了就业难的实质:没有真本事,就业之“难”就是绝对的、永远的;有了真本事,就业之难就是相对的、暂时的。换言之,正如媒体报道所说,“学生一技在身,就业就有信心”。因为无论国家战略还是企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都有着强烈的呼唤和需求。正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因此,笔者认为,职业学校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尤其是在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背景下,必须千方百计地狠抓学生就业竞争力。

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狠抓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激发企业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日前,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一条条掷地有声的改革措施,有望让我国职业教育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方案有众多创新点,包括明确提出建立一批制度标准,推出一批有基础、可操作的重大项目,启动一批重大改革试点,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

”行行出状元”的美好愿景化为现实

在租来的校区里办学、以兼职教师为主、什么专业好招生就办什么专业……这些中职学校办学乱象的问题,今后都将从源头被解决。省教育厅发布的《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设置管理办法》和《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实施细则》,6月1日起正式施行,不达标的中职学校将面临“限制招生、暂停招生、终止办学”等处理。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曾提出,中职学校应树立“立足本位、适应社会”的发展理念,及时调整专业建设目标,整合教学资源,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重点进行专业建设,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够为高质量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提供数量充足的技术人才支撑;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让”行行出状元”的美好愿景化为现实。

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总体来说吸引力不强,面临着社会认可度低、发展渠道窄、院校办学特色不鲜明、企业办学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具备了有利条件和一定基础,到了下大力气抓的时候。”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方案》的出台,体现我国职业教育开始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的方向转变,从政府主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从参照普通教育的模式向产教融合、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的类型教育方向转变。《方案》有众多创新点,包括明确提出建立一批制度标准;把加快标准化进程作为关键举措,持续完善学校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教材、信息化建设、安全设施等办学标准;建立健全职业培训标准,推动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

从具体措施看,《方案》推出一批有基础、可操作的重大项目,对每项具体工作都配套设计了具体工程项目,以重点项目体现改革导向,包括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等;启动一批重大改革试点,下决心解决一些长期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提出了职业教育改革新的发展方向和任务,如1+X证书制度试点、探索本科职教试点、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等等。

为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增效,《方案》明确了以下具体措施

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特高计划”)。《方案》提出,到2022年建设50所高水平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王继平解读说,“特高计划”强调“中国特色“和“高水平”,将通过集中力量建成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成一批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更大规模培养培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技术服务创新,以此引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提出“一大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目标。《方案》明确,在高校设置中要更加重视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新增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主要向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倾斜,重点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平台和基地建设等要求。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巡视员楼旭庆介绍说,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已出台相关文件,对试点应用型高校给予支持,地方已有试点高校300余所。“十三五”期间,各省份推荐的100所高校,每所将获得中央预算投资1亿元。

扩大“双师型”教师规模。“双师型(教师+中级以上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教师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伟介绍说,目前在我国133万余名职业院校专任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实现稳步提升。2017至2018年,中央财政计划投入13.5亿元,累计组织14.4万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和企业实践。截至2018年,各地省级财政列支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兼职教师聘用,累计投入8.2亿元,支持中高等职业院校1.6万个专业点聘请4.4万名兼职教师,一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等到学校兼职任教。为推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规模扩大、素质提升、结构优化,《方案》提出,进一步完善“双师型”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引领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师创新团队,聚焦“1+X”证书制度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建设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等措施,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

更好对接经济社会需求

为了更好对接经济社会需求,《方案》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即“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一种新型证书,由面向社会招募的培训评价组织,按有关规定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实施职业技能考核、评价并发放。”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认为,这一制度对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真本事,职业学校应该主动作为。要加快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探索,提升人才对产业需求的适应性、吻合度和前瞻性,改变以往部分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供不适求的现象。培养学生真本事,是倡导职业教育要始终瞄准产业需求,正确处理好文化课、专业课和技能课之间的关系,做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技能课教学服务。笔者认为,职业学校学生的真本事应该是就业有能力、创业有本领、终身发展有保障。

培养学生真本事,是对当前一些职业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果的纠偏。如有的中职学校存在“普教化”情况,搞应试教育,把中职办成了“第二高中”,并以此作为宣传学校、招徕学生的招牌。通过搭建现代职教体系“立交桥”,鼓励有条件的职校生对口升入高一级职业院校乃至本科院校无可非议。但如果职校把升学作为唯一终极办学目标,那就剑走偏锋,步入歧途了。

培养学生真本事,是对当前职业教育“大赛化”倾向的矫正。展示成果,树立形象,惠及每一个学生,普遍提升技能水平,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初衷。然而个别职业学校丢掉了技能大赛的宗旨,为了“抢金夺银”,在新生入校伊始就物色有潜力的“苗子”,让他们脱离正常的教学班,“圈养”起来。继而集中最优秀的教师,停课给选手指导。大赛成绩成为其办学成功的标志。重点培养大赛精英,其代价可能是大部分学生的技能水平提升受到影响。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要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三个转变”都指向一个共同目标,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有利于更好对接经济社会需求。《方案》提出,对于举办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成效好的企业,将认定为产教融合型企业。王继平介绍说,企业在职业教育当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关于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的具体办法,完善激励机制,在财政、税收等诸多方面给予企业政策支持,为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探索更多路径。

让学生“德技并修”,具有真才实学,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应该成为职业学校的常态。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跨界性。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必须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职业院校既应注重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又要突出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唯其如此,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立身之地。

【延伸阅读】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

/韩凤芹

近日,国务院印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通知》。方案犹如春天的一声惊雷,职业教育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春天。

10年来,在政府财政投入的带动下,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但是应该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大而不强”的特征明显,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脱节,培养人才的质量不高,导致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暖风不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明显加快,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国际竞争加速,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冲击,各大经济体都在加紧谋划抢占先机和制高点,提出各自的职业教育提升计划。

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是此次改革的一大亮点。应该注意的是,试点指的是职业教育本科而不是传统的普教本科或应用本科,这非常具有开创性。2005年以后,公办职业院校升格本科基本上被限制,一些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民办高职学院却成功升格为本科院校,其升格后还出现了“去职业化”倾向。笔者认为,此次试点应有新使命、新定位,即从实验、示范中总结职教(本、硕、博士)类型的经验和规律,要试出职业教育本科的特色和标准,试出精品。在选取试点(示范)学校时,应特别避免传统的行政性“一刀切”、一阵风,或是行政性指定,应按照申报与专家评审结合,选取有实力、有探索精神的学校开展试点,真正让“升格”成为发展高质量职教的良药。

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也是此次改革的一大亮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是与职业教育类型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安排,是职业资格的体现,也是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体现。

办好职业教育,应在保障教育合理投入的同时,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新增教育经费要向职业教育倾斜。近10年来,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投入总量已达1.3万多亿元。但是,职业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比重近年来呈回落态势,从2009年的最高值12.8%下降为2016年的10.4%。因此,与“职业教育类型论”相匹配,重新配置教育经费总格局是当务之急。此外,要改变在职业教育投入中政府单方发力的格局,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积极性。经过5至10年左右时间,让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可喜的是,“方案”明确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提出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各级政府应按规定给予适当支持。

来源:中国财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