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千校万岗·就业指导课】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疫情过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该这样上
2020-07-03 16:49:59来源:100唯尔

  疫情对于中国的影响是不言而明的。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招聘市场需求趋缓,线下招聘活动暂停,而人才供给大幅递增。很多公司裁员、减少对应届毕业生的招收。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874万,又创历史新高!2020春招怎么办,线上招聘要注意什么,如何获得求职指导?这个求职当口,许多毕业生会思考这些问题。许多公司也加设了网络面试的环节,对于很多应届毕业生来说十分陌生,是鲜少接触过的考验。甚至有同学即使在年前通过终面,等待年后入职,也因为公司调整而被婉拒了。但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为进一步推进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求职能力,增强求职竞争力,全国大学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中心,有必要专为2020届毕业生组织了这一场就业教育课程,希望能助力同学们“职”在必得。

  大学教育最终要面向就业,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传智专修学院投资人、Google大中华区总裁、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在《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中指出:“现代企业最需要能够全面适应社会竞争,在个人素质、学识和经验、合作与交流、创新与决策等不同方面都拥有潜力与修养的人才。企业客户对高校最迫切也最强烈的一个要求是:培养能够更快融入企业的学生。”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所接触到的很多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老师提供的是Information,也就是关于知识的相关信息,而就业指导课程则不同,它更多的是关于Transformation的,实践性较强,学生需要投入实际行动到课程里面,才能从中学到东西,获得成长。这一特征也注定了这门课程的教法和学法与传统知识类的课程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一些高校的课程开展中,如何上好这门课一直困扰着教师,如何发挥课程作用,让同学们对这门课多一些期待,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为了更好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很多的探索。

  在教学理念上,明确中心坚持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能好的实现就业,是举办就业指导课的初衷。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你有你的“目标”,我有我的“任务”。有时,学生选择一门课只是为了修满学分顺利毕业,而教师则需要完成教学任务为职称评审积累条件。这种“各取所需”的“和谐课堂”,看似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是对学校资源的一种浪费,也使师生错过了极好的成长机会。

  通常,在课堂上,不同的教师由于理念不同,坚持的中心也会有所不同,但总结起来,无外乎这几种:一是以知识为中心,即教师主要是对知识负责,确保把该讲的内容讲清楚,立足于完成任务;二是以教师本人为中心,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就如同立于舞台中央的演员,看重个人的“表演”,展示自己广博的知识、见闻或丰富的思想;三是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此中心的老师,会把学生推到“前台”,以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知识、转变或成长为目标。

  尤其对于大学毕业刚接触社会的毕业生来说,通过在职师父的带领,能够尽快的掌握他们立足立身的本领,学习更多的工作和社会经验,缓解初入社会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困惑,对其更好的融入社会是有着巨大帮助的。可以说,师父就是他步入社会的一座灯塔。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让学生获得求职应聘过程中的基本技能,从而提高求职成功率。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立足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并把学生是否获得了应有的成长作为衡量课堂效果的重要标尺。

  在这种理念引领下,学生即便只是为了学分而来,教师也会通过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课程之中,参与课堂互动与体验,从而获得相应的成长。同时,教师也会把课堂教学作为实现个人价值和自我提升的一个重要平台,并乐在其中。

  确立自我发展与奉献社会相统一的理念。

  学生们找工作不容易,需要一个明确的风向标,我能帮助更多的学生找到他们的风向标,能够引领他们进入社会,为企业创造价值,为社会做出贡。也希望我帮助过的学生,也能够学会这种精神,让进入这个行业的新生代都有一种奉献精神的价值观。

  由于就业指导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课程理念的影响力要大于普通的专业课程,因此,在课程中要传递的理念一定要是能够为社会注入正能量的理念。而要把正能量传递到位,就要求教师必须要首先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自我提升与奉献社会是一个过程两个方面。

  正确理解这个理念的逻辑思路应该遵循如下原则:一是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提升某方面的技能。这种技能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其所要选择的求职目标的不同而体现出差异性,有的人可能仅仅需要求职面试方面或简历制作之类的具体技能,但有的人可能需要选择求职目标的决策方法之类的大问题的解决能力。二是自我提升的目的是提升求职的成功率。这里所说的“成功”不仅仅是拿到某个岗位的offer,还应包含学生的内在满意度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大致相当。三是找到满意的工作是为了找到能够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四是个人价值体现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基础之上。一个人真正的价值是建立在对他人、对社会的意义之上,而不是为自己挣多少钱、做多大官。五是自我提升与奉献社会是一个过程两个方面。也就是王阳明先生所说的“事上磨”——“事”就是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磨”就是通过自我修炼以提升自我的过程。

  确立“相信”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的理念。“相信”的理念具体来说就是指“教你所相信的,相信你所教的”。如果你并不相信你所讲授的内容会对学生有用,为什么还要讲给他们听呢?因此,我们提倡教师把自己确信有效的内容教给学生,自己要对所教授的内容充满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在讲之前要对相关内容进行验证,或者找到别人已经验证确实有效的证据,并且自己确实对此深信不疑。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突出实践促进行动

  看手机、看课外书、做与本课堂无关的作业,举目望去,满堂都是“低头族”,这是就业指导课堂中经常会见到的情形,情况严重的,甚至到了一堂课45分钟,无一人抬头看老师一眼的地步。“不是我不想听,实在是太乏味。”我们似乎听到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喊声。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获取早就成为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生无论想获得什么理论知识,都不难。也就是说,理论知识的获取对于学生来说,只是意愿的问题,而获取的途径早已不是一个问题。而对于就业指导这类本身实践性就很强的课程来说,如果过多地讲理论,学生自然提不起兴趣。

  那该怎么办呢?

  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们的反馈来看,课堂上的教学要注重现场体验和互动,而把理论交给课外,对于一些特别重要的理论知识,可以由老师提供素材,学生在课堂上分组研讨式学习,然后每个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分享,最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

  现场体验主要是通过设计一些虚拟环节,让学生投入其中进行演示,如模拟面试等。现场互动的形式则有很多,如小组交流、大组分享、团体游戏、团体作业等等。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课时有限,知识无边。教师无法在课堂上把所有相关的知识都讲一遍。因此,在授课中要重点突出,并在备课时准备一些高质量的“链接”,这种“链接”可以是书籍、文章,也可以是网络资源,如网文、讲座音频视频、慕课、影视剧等,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学习。

  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突出成人学习特点

  我们的教学对象,一般都是在18周岁以上,已是成年人,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要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尽量不使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可以使用教练技术,引导学生看到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向未来愿景,思考生命意义和价值最大化的问题,理顺人生幸福与职业选择的关系,从而调动学生关注个人发展并付诸行动的动机因素。

  使用视觉引导术,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视觉引导是通过现场手绘的方式代替PPT文字,这种技术的使用,一方面,能够以一种视觉化的展示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以图画代替文字,能够调动学生的右脑参与到课程中来,从而让其记忆更加深刻,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使用拆文解字法,促进学以致用。拆文解字法是通过“阅读——复述——关联经验——制订使用计划”的流程进行。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思考制订使用计划,现场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避免教师做“读书郎”——看着PPT上的大段文字念、念、念……

  现场案例法。事先准备案例固然能够使课程流畅连贯,一气呵成,但很多时候还是会给学生以距离感。现场案例法则是由学生现场提出个人的实际困惑或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现场剖析,即时解决。对于一些需要时间较长的现场案例,教师则在简要提出解决思路的同时,预约学生做“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问题解决后再邀请学生到课堂上分享感受。当然,这种方法对教师的临场应变的能力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培养品质提升境界

  某一专门知识或技能的学习与品质教育原本就应该是一体的,把二者割裂开来的做法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做法对于转变学生观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授课中来颇为有用。

  一是建立团队,培养学生协作意识。把课堂上的群体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一个课堂是一个大团队(大组),一个小组是一个小团队。在课程的前两周,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课前热身活动,以小组的方式参与,促进成员形成团队意识。在之后的课程中,不断通过类似的方法进行强化,当团队基本稳固后,再通过一定方式挑战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是签订团队契约,培养学生诚信意识。规则意识往往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但“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课堂没有规矩就不能做到有序,社会没有规矩就容易出现混乱。为此,我们在课堂上会跟学生签订团队契约。这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还会在课程的过程中,针对学生违反规则的事件的处理,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三是进行价值观引导。无论是择业还是从业,价值观始终都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也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航线。通过对价值观形成过程的剖析,让学生明白个人价值观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才能更加充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以马克思的幸福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幸福的论述引导学生以行动践行心动,追求人生幸福的价值理念。

  四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当前使用的很多关于就业指导的理论多是来自西方理论。近代以来,西方在生涯发展和就业指导方面,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梳理一下我国的传统文化,关于个人发展的理论也是非常多的,比如谈“自我认知”的重要性的,老子(公元前571年-471年)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比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说“认识你自己”要早100多年,更何况还有比老子还早近200年的管子(公元前723年-695年)也有类似的论述;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谈人生价值追求的真谛及正确择业观的确立;在职业目标的选择及用行动实现目标方面,古代典范有王阳明,新中国的榜样有雷锋,我们会将这些优秀的思想贯穿到教学中,让同学们感受到来自华夏文明的魅力。

  通过这些方法,就业指导的课堂效果得到保证,学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获。简历制作水平显著提高、求职技巧普遍得到提升,求职成功率明显改善,给用人单位的印象更加好。学生选课也不再把“学分”作为重要目标,“没有学分我也想来听,请让我旁听吧。”经常会听到选不上课的同学这样对老师说。

  小课堂,大舞台。三尺讲台究竟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最终取决于我们如何去设计,如何去引导。只有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学生们在走向就业时无所畏惧,在面对未来时有足够的勇气。他们得到了真正的改变,师父的存在才有价值,也希望通过自己能够一直把这份情怀一直延续下去。

  也许这就是教育传承的意义。

  正如爱尔兰诗人和散文家威廉·巴特勒·叶芝所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作为引导学生了解自我、认知生涯发展的重要一课、重要一环,我们身肩使命、责任重大,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努力前行。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把握好方向——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成果导向,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获得成长。

   

  原创作者:郎东鹏(华中师范大学)

  编辑:云南农业大学就业创业互助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