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中国制造行业的“技工荒”成掣肘制造业发展,呼唤大国工匠“高薪,高光时代”
“技工荒”一直是困扰中国制造的一个难题,不但高水平技术工人十分缺乏,一般技术工人也存在很大缺口。“不屑于当技工”心态不破除,“技工荒”不解决,谈何工匠精神?技能人才严重断层、年轻人不愿意当工人等问题,一直是陕西省宝鸡机床集团工人技师麻建军挥之不去的心病。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麻建军说:“现在工厂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一线年轻技工的学习劲头和氛围也不足,长此以往,很多技术和工艺将后继无人。”
“技工荒”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但与其他职业相比,技能人才短缺、就业难与招工难等现象仍是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具体体现,这与技术工人收入水平偏低、社会地位不高、思想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我国高级技工缺口达上千万人。高技能人才短缺,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因一直未能得以有效破解,所以一经提及,难免再次成为焦点。
◆中国制造面临较严峻的“人才瓶颈”与“技能短板”:我国目前总就业人口为7.76亿人,高技能人才4700多万人,仅占就业人口的6%,而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比高达40%—50%;
◆我们掌握的就业市场求人倍率,技术工人都在1.5—2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高级工缺口大;
◆要完善社会分配体系,调整技术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
◆要加大对技术工人的社会福利与保障措施。
“技工荒”出现的原因:
为何“技工荒”长期存在?究其原因,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主要是技术工人收入水平偏低,社会地位不够高,轻视技术水平、工人岗位的社会观念依然存在,许多人不愿意当技术工人,已有的技术人才也年轻在加速流失。
“技工荒”的存在,一方面,在我国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持续增加。另一方面,也是决定性的原因在于,很多人心中有一个“不愿意甚至不屑于当技工”的心结。
一方面,收入水平偏低是导致“技工荒”的重要因素。麻建军告诉本刊记者,一线工人的收入主要靠与技能水平相挂钩的奖金,刚入行的年轻技工技能水平不高,工资待遇也较低。“我们车间的一线操作工人月薪有三千多元,考虑到房价、物价、子女教育等因素,这一工资水平是偏低的。”在车工领域耕耘近30年的麻建军,已经取得该领域的最高职业资格,但他的月薪仅有五千多元。
低收入水平不仅让年轻人“望而却步”,也加速了高技能人才的流失。“车工是对手艺技能要求较高的传统工种,培养高技能工人至少需要10年,但因为待遇问题,这几年我们车间流失了很多高技能人才。”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技能专家洪家光说,受东北经济形势的影响,还有来自房价、物价上涨的现实压力,多位高技能工人转行,技术人才流失明显。
除了待遇低,麻建军认为,劳动强度大、风险高、压力大也是导致“技工荒”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是导致“技工荒”的重要因素。在洪家光看来,以前老八级工收入高,社会地位高,职业认同感、价值感强,“我父亲那一辈工人对这份工作有很深厚的情怀,但现在工人岗位的‘含金量’下降了,这样年轻技术工人很难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洪家光说。
一直以来,社会人才观存在偏差,对技工认可度不高、尊重程度较低是最重要的原因。长久以来,在很多人心中,大学生才是人才、体面工作的代名词,而工人则是“双手油污、浑身汗臭、收入低下”的代名词。近年来,虽然国家倡导加强职业教育,但是各地各级大学持续扩招,有些大学甚至出现招生名额大于报名人数的现象,也就是说只要报名就能被录取。于是乎,大学生就业再难,人们也愿意让子女接受大学学历教育。
与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偏低、认同感不强相伴而生的,是职业发展渠道单一、上升空间和成长模式狭窄。具体表现就是,无论月薪多少,在现行体制下,技工的出路几乎永远被定格在车间一线,繁重的劳作和无休止的加班往往会伴随其全部职业生涯。无怪乎,一个月薪三四千元的“白领”岗位能吸引大学生哄抢,而工资上万元的技工岗位却无人问津。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国家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技工人才是技术创新、企业转型的中坚力量,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理应得到企业、社会以及公众的认同。我国要确立“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更多“大国工匠”已是当务之急。
技术工人对于社会有何影响?
技术工人是创新驱动骨干力量。
工人强则制造业强,制造业强则国强。技术工人不仅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尤其是高技能领军人才肩负着工业强国梦,是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此次《意见》抓住了技术工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求大力提高高技能领军人才待遇水平,提高技术工人收入水平,支持技术工人凭技能提高待遇,畅通技术工人成长成才通道,促进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技术工人。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提高技术工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待遇,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立足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保障广大工人群体利益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战略意义和时代意义。
发展成果惠及工人群体,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题中应有之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认为,工人是最广大群众的代表,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覆盖到所有工人群体,这是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从我国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经济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工人是制造业的基础支撑和骨干力量,“提高他们的待遇和地位,就是提高中国制造业的质量。”郑东亮说。
推进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对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
“大国制造向大国智造的转变更需卓越的工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常凯说,作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有生力量,工人队伍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他认为,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不仅关系到技术工人自身利益的实现,也关系到能否在经济全球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提高大国工匠的待遇和地位,是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必然要求,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多位专家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对技术工人的技能提出更高要求。
为了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郑东亮说,要大力提高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这是打造具有高职业素养、高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人队伍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关键因素。“只有制造业企业整体上拥有稳定的、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才能真正提升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郑东亮说。
要从根本上破解“技工荒”,陈旧人才观亟待改变。营造“技工光荣”的氛围,绝不能一提到技工,总是低人三分。而在倡导“工匠精神”的当下,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引领。增加技工群体的收入。我们必须营造重视技能、尊重技工的社会氛围。在提高技工人才收入的同时,更要注意消除其成长路上的瓶颈,让年轻人看到当技工也可以有尊严地生活,看得到事业前途和人生希望。唯有如此,才能迎来技工人才的春天。缓解“技工荒”需教育先行。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强舆论引导,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修改唯学历要求的相关政策,提升蓝领工人们的社会地位,维护他们的职业尊严,为他们打通上升通道,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