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教育热点|如何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打破职教培养体系“天花板”
2020-07-11 10:15:45来源:100唯尔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背景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今年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启动“1+X”证书试点工作,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重要体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1是指学历证书,X是指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这一制度旨在通过育训结合、书证融通,真正培养出产业所需要的高质量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改革的实施必然要求围绕技能素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评价模式。

  国际职业教育的趋势

  现阶段,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教学目标便是进行终身教育。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之下,人的职业教育被当做是人日常生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荷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放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报考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职院校进入高职院校的比例逐渐上升,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10%发展为如今的55%。

  而芬兰作为另一北欧发达国家,在教育方面也是实施了初中、高中的两级分流,更加注重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职高学生在经过相应的专科考试后,便可以进入到多可技术院校机构当中,从而实现了高职、普通高中以及高校的相互交流合作。

  而为了切实拓宽从中等职业教育向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英国、德国、法国等欧美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赋予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同的平等地位,从而为接受了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进一步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机会。

  上世纪60年代以及之前,法国、英国等国家的中等职业教育具有不可塑性,也就是说学生在选择了中等职业教育之后,便无法在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这就使得一段时间内的中等职业教育缺少足够的吸引力,面临着无学生可招、学生综合水平低、学习积极性极差等问题。

  为了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并促进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转化,法国在上世纪70年代设立了一种新的学习制度,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再经过两年的深入学习,便能够获取报考普通高等教育的资格,这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鼓励是显而易见的。

  同样的,在德国,过去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级职业教育之间的连接紧密性不够、相互渗透性也较差,为了切实提升双元制教育的吸引力,促进教育的公平性,近年来德国各州逐渐规定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倘若具备继续职业培训资格,那么便可以报考普通高等院校,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改造。

  再者,为了提升学生的教育水平,发达国家也同样开展了综合高中这一教学方针,通过这一方针的实施,能够有效实现学生教育分流时间的推迟,切实提升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质量。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未来接受高等教育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就业情况,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另外,积极开展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出更加高质量的工作人员,也是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另一重点。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外的教育学者首先需要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录加以介绍,拓宽专业在社会各行业领域的宽广程度,为接受了中职教育的毕业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渠道。

  我国职业教育现状职业教育人才评价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未越凸显。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到了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的时候。

  从评价内容看,侧重学校教育的内容,侧重普通教育的内容,在职业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尤其是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相对薄弱。

  从评价方式看,存在着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两张皮”现象。社会化证书主要适用于职业领域,并没有考虑学校职业教育特点和要求,两者不融通,难以在同一个培养方案中和教学过程中落地,增加了学生培训和考核的负担,也增加了学校组织工作的负担。

  从评价主体看,缺乏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缺乏权威的有公信力的培训评价组织参与。在深化“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国家对职业资格证书的数量做了较大幅度减少,而社会上行业企业和培训组织开发的职业证书良莠不齐,存在口径宽窄不一,适应范围不广和规范性不强等问题,导致学校和学生在选择时无所适从。

  从评价效果看,缺乏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评价机制。由于缺乏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整体设计和制度支撑,导致教育系统与其他相关部门在职业教育人才评价体系建设上没有形成合力。此外,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是一个大的范畴概念,应该也包括应用型本科教育乃至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目前在职业教育的高层应用方面如何科学地进行人才评价,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还基本处于空白。

  职业教育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让人亲切、激动,更催人奋进,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前进动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首先要实现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从国家建设角度看,我国人力资源既有保障文化科研发展的组成部分,也有支撑技术技能提升的组成部分;从国民个人成长成才角度看,有学科发展成才,更有技术技能成才。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职业教育,要注重职业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对综合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劲。适应这一需要,职业教育也要转型升级,加快提升学生全面素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职业教育,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促进教育公平。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然而,近3000万职业教育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和城镇贫困家庭,中等职业学校上述来源的学生就大约占85%的比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职业教育,要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职业教育,在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中要“以生为本”。

目前的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行为习惯有待改进是现实情况。

  1.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

  2.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3.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具体措施和各项任务

  一、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狠抓教学、教材、教师,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

  三、促进产教融合。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经验,坚持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

  四、建设多元办学格局。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做优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

  五、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专业建设,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组织选派骨干教师海外研修,推动校企人员双向流动。

  “1+X”试点方案还明确要求,试点院校要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针对性。可以通过培训、评价使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可探索将相关专业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统筹安排,同步考试(评价),获得学历证书相应学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还将探索建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研制相关规范,建设信息系统,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登记和存储,计入个人学习账号,尝试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学生和社会成员在按规定程序进入试点院校接受相关专业学历教育时,可按规定兑换学分,免修相应课程或模块,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

  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模式的原则

  针对以往存在的问题,职业教育要建立起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建立的原则如下:

  一是坚持学生中心。评价制度改革和建设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制度设计、评价内容、培训考核、成果认定等方面都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方便学习,有利于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坚持标准引领。在“1+X”制度下,对职业教育学习成果的评价与证明是学校教育的普遍性与不同行业企业职业要求的特殊性的有机结合,是教育系统内部标准和行业企业等社会用人标准的有机结合。要改变以往以学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标准,把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纳入人才质量评价之中,用标准引领教育教学改革方向,从源头上推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三是坚持书证融通。

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依据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要求,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解决以往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两张皮”的问题。

  职业教育需建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模式

  标准开发是前提。标准是工作的源头,也是检验质量的依据。

  首先,标准分层级。第一层是人社部负责组织开发的各类国家职业标准和教育部制定的以专业教学标准为核心的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两者要有机衔接和融通;第二层是依据第一层国家标准,借鉴国际国内先进标准,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并以第二级为依据,按职业技能领域分类,对应企业典型岗位(群),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开发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其次,教育系统开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人社系统开发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有机衔接。“1+X”制度中已明确教育系统负责开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三级,即初级、中级、高级,而人社部开发的职业资格等级分为五级,即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这两方面对接好才能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各类职业证书具有同等效力,持有证书人员享有同等待遇”的要求。

  再次,要深入研究职业教育高层应用如何开展人才评价。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必然会拓展到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1+X”制度也同样适合高层次职业教育,对高层次职业教育人才质量如何评价应该深入研究。例如,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使用什么专业目录,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对本科院校来讲质量标准内涵是什么,这些对于一大批正在转型发展的本科院校而言,无疑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最后,处理好原有职业资格证书与新标准、新证书的关系。新开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应该是“X”的主体,这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变化和要求。同时,应该鼓励职业院校引入行业企业认可度高的其他社会化证书,作为“X”的组成部分,这体现政策了延续性,也有利于学生就业创业。应该注意,国家已明令取消的国家原职业资格证书不得再以“资格证”等形式在“1+X”制度中出现,防止乱培训、乱发证,保护学生的权益。

  培育培训评价组织是保障。培训评价组织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的建设主体,对证书质量、证书声誉总负责,主要职责包括:标准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开发、考核站点建设、考核颁证等,并协助院校实施技能培训。目前,社会培训组织比较多,但有标准开发能力和评价能力的组织并不多,如何培育高水平的培训评价组织自然成为“1+X”制度的重要保障。由于这是新生事物,这项工作必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有长期的规划,循序渐进的培育。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案是在已成熟的品牌中遴选一批,在成长的品牌中培育一批,在证书缺失的领域规划一批,起步阶段一定要控制数量,扶优、扶大、扶强。

  事实上,任何一个培训评价组织的视野都有其局限性,在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必须充分发挥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利用好既有资源。比如,可以充分发挥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利用行业企业和优质院校的专家资源,积极参与指导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标准开发、培训指导、质量评价等工作。

  此外,职业院校也是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的主体,特别是在书证融通这一理念下,如何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开展培训,如何评价学生的质量,以及有哪些需求和开发建议等,都需要充分听取学校的意见。如果培训评价组织与职业院校各行其是,肯定是行不通的,两方面携手才能够使工作更加顺畅,也会减轻学生培训和考核的负担。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是关键。“1+X”制定的落脚点是考核评价,科学的考核评价是这一制度成功的关键,必须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组建专家队伍,制定工作细则,建立安全保密制度,开发建设题库等。

  二是对培训评价组织和院校培训质量设立监测、评价机制。尤其应该发挥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作用,促进培训评价工作科学规范,持续改进,不断提升。

  三是考核的内容要与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有机衔接,应反映典型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体现社会、市场、企业、学生个人的发展需求。

  四是考核方式要灵活多样,在强化对典型工作任务能力的考核前提下,要体现书证融通、尽量减轻学生的培训和考核负担,可以把相关专业课程的考核与职业技术技能等级考核统筹安排。一次考核书证同认。

  五是探索建立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把学生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登记、存储,计入个人学习账号,对学习和培训的成果进行认证、积累和转换。这不仅会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也可为下一步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奠定基础。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打破职教培养体系“天花板”

  在宣讲会上,谢俐表示,当下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产业生力军。同时,发展职业教育也成为促进教育公平和脱贫减贫的重要举措。但他同时坦言,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与加强、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渠道窄、待遇相对较低,不少学生将职业教育视为中高考的无奈选项,处于备胎位置。”

  如何使职业院校学生学业提升通道、职业晋升通道、社会上升通道更加畅通?《方案》提出,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这在谢俐看来,正是用改革的办法“补短板”,捅开“天花板”,接上专业学位硕士和博士,成为一个完整的职教培养体系。

  据悉,教育部已出台相关规定,对首批职教本科试点学校师资队伍、实训课程、教学体系、技能培训等作出明确要求,保证试点学校四个“坚持不变”——办学方向上坚持职业教育类型不变,培养定位上坚持技术技能人才不变,学校名称上坚持职业教育特色不变,培养模式上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变。下一步,还将逐步完善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各项制度,保持试点学校和专业职业教育属性和定位,大力推动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另外,谢俐还表示,按照《方案》将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就是要持续深化改革,从入口上解决职业教育类型不突出、吸引力不强、生源质量不高的问题”,通过发挥“职教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加快建成开放灵活的教育,使不同性格稟赋、兴趣特长、素质潜力的学生享有更多样的教育选择和更畅通的学业提升通道。

  启动“双高计划”,职业院校也将有“清华、北大”

  不久前,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谢俐认为,“双高计划”的一个目的是要“引领”,通过建设职业教育第一方阵、职业院校的“清华、北大”,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龙头”舞起来。与此同时,还将聚焦学校和专业建设,集中力量建成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一批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谢俐透露,为了确保职教改革顺利进行,我国还将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100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从今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明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

  同时要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带动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鼓励职业院校建设或校企共建一批校内实训基地,提升重点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

  本文综合整理于网络,部分内容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