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立足校情 打造特色——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案例
2020-07-15 14:57:42来源:100唯尔

  截至目前,江苏省共有4批75所职业学校被认定为“智慧校园”。经过几年如火如荼的建设,各校基本都配齐了智慧校园所需的设施设备。但是,这些设备得到充分利用了吗?信息化的出现、智慧校园的成型又是如何促进职业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质量的有效提升?这些问题还需要通过实践进一步作出回答。作为较早被批准立项建设智慧校园的学校之一,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徐州经贸高职校”)按照评价指标要求,紧密结合校情创建机构,三年来智慧校园项目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须引起重视。

  现阶段智慧校园建设,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一)智慧校园与数字校园的关系问题

  智慧校园是产生于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教育变革,滥觞于数字校园建设,二者都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的“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和“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两项行动计划,实质上是基础和进阶的关系,也可形象地看成舞台搭建和演员表演的关系。数字校园倾向于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数字环境,即基础硬件和软件服务平台;而智慧校园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互联网实施智慧教学和智慧管理,是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因此,智慧校园建设要以互联网、数字化为支撑,实现教育教学的智慧化,而绝非只停留在数字校园建设层面,简单地将硬件软件堆砌起来,重要的是能干什么、干了什么、与以往相比有什么变化。

  (二)应用驱动与技术驱动的问题

  新技术能创造出新的应用场景,比如移动支付推动了当代社会支付方式的巨大变革,这是技术驱动的伟大成果。智慧校园建设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撑,但如果单纯以技术驱动教育变革,往往结果并不理想。长久以来,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建轻用、高投入低收益、重复建设等问题,实际上就是建设理念上的技术驱动造成的。

  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发布的《关于推进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通知》指出,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原则之一是始终坚持以应用为导向,根据业务需求确定软硬件的功能和配置。可见,学校要用需求来刺激应用,没有内在需求,就缺乏应用的场景和驱动力。要改变学校信息化靠行政命令硬推、强推的粗暴思路,思考为什么师生不愿用、不想用,要用应用驱动教育信息化车轮前进。

  (三)统一平台与分散应用的问题

  理想化的智慧校园信息系统是在一个统一信息平台上搭建各种业务系统,并整体实现跨平台、跨终端以及面向用户的个性化。但是在目前应用的信息系统中,由于OA、教学资源、图书管理、财务管理、一卡通、教务管理、科研、学工等业务系统分别由不同厂商提供,他们采用的是不同的平台、不同的数据库或不同的设计语言,没有一家厂商的自有产品能够囊括学校的所有业务系统。想要实现在统一平台之上搭建所有业务应用的一号通用,就需要大量的数据交换、系统对接。应用越深入,信息化程度越高,整合难度就越大。反而一些应用不深入、信息化程度不高的职业学校,更愿意把信息系统重新整合,可能就是基于这种理想化的追求。

  在这一点上,江南大学、南京晓庄学院在信息化建设上采用统一信息平台,自主建设移动App(e江南、i晓庄),集成了绝大多数业务应用,做得较为成功。但对大多数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来说,不管在技术力量还是财力物力上,都很难望其项背。常熟理工学院先晓兵主任持一种观点,他认为各类应用,只要不是严重影响用户体验,不必苛求其集成于统一平台。其实这也是现实社会的原生状态,支付宝的密码登录不了微信,中国银行的网银应用也不可能自由操作工商银行的账户,等等。笔者认为,当下大部分职业学校的信息系统建设可以把精力放在优化应用本身上,不必苛求一套系统包办所有业务,一套账号和密码“包打天下”。

  (四)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问题

  《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2015版和2018版在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将指标小项从170个简化到80个左右,增加了“特色创新”30分的加分项。实际上,指标体系的修订是对共性创建要求的相对弱化,同时强化了立足校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突出了智慧校园建设的个性化、特色化。

  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基础性的、共性的建设内容需要各校认真对标找差,查漏补缺,这个毋庸置疑。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职业学校不同于普教的标准化、统一化。学校、专业、地区的差异都将直接影响到各种信息化设施或系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比如文科类学校文科类专业与理工科学校理工科专业相比,在虚拟仿真实训应用方面的需求就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应该立足校情,致力于用信息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而不是机械地死啃评价指标,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新型“本本主义”。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打造智慧校园建设的校本特色

  (一)立足数字化,实现应用系统的智慧化提升

  校园一卡通是职业学校最基础的应用信息系统,身份认证和校内消费的数字化解决了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便利性问题,就餐、消费、借书、打印复印、门禁等一卡通用。同时,一卡通系统又解决了学校各项服务的统一管理问题,比如所有涉及消费的业务统一由一卡通系统支付,有效克服了现金支付的弊端和管理难点,这是数字校园典型的应用场景。

  然而数字化并不等同于智慧化,移动支付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果一卡通系统仅仅停留在以上应用场景中,一卡通的“卡”反而会给师生带来很多不便。因此,学校创新融合一卡通的应用场景,不断优化用户体验,自2015年以来先后在实体卡上实现了“一卡通徐州”(徐州市民卡)和“一卡通全国”(中国移动江苏交通卡),又在虚拟卡(二维码)应用上实现了一码通用和多码通用,即用学校自主打造的“完美校园”App实现校内身份认证和移动支付,通过银联聚合支付实现了支付宝、微信支付、云闪付及各电子银行等主流支付方式在校内消费的“多码通”。目前,移动支付已占一卡通校内支付的70%以上,学校已经规划上线一卡通AI生物识别系统,未来即可实现“人脸”的支付、身份识别等校内应用,这些都是建立在数字化应用基础上的智慧化提升。

  而新上线的一卡通大数据平台是通过对一卡通运营数据的抽取和分析,得出一系列对教育管理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提供学生失联预警、用电安全预警、精准扶贫以及各项统计分析等功能,实时呈现和推送各种问题,为教育管理提供决策依据。这种大数据分析带来的管理效益就是一卡通智慧化应用成效。因此,智慧校园是在数字校园基础上的进阶发展。如果说数字校园是客观的存在(有什么),智慧校园就是多彩的生活(做了什么)。数字校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而智慧校园未来将推动教育生态重构。

  (二)紧扣需求,用信息化手段解决痛点、难点问题

  智慧校园致力于解决传统教育教学手段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但如果为信息化而信息化,教学中仅仅把板书搬到屏幕上,平时怎么上课还怎么上课;或者明明可以师生当面交流的非要弹幕呈现;甚至还有人试图分析学生的低头和抬头率来评价教师上课和学生听课的效果,这些都无关乎“智慧”。而应用驱动正是多年来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脱离“以人为本”的自我反思,信息化的目的是解放人而不是束缚人;是为了促进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因此,智慧校园建设应始终以人为本,以师生的教学需求为中心,围绕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展开,让信息科技更加人性化,而非生搬硬套把人科技化。

  徐州经贸高职校在智慧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立足校情,紧紧抓住问题导向和应用驱动,制定“钉钉+简道云”的核心建设思路,根据教育教学管理的动态需求,快速部署和上线“微应用”,及时解决现实管理问题。近3年来,学校各部门梳理了工作流程和业务需求,申请、立项、审批后分两批定制开发并上线了约40个微应用”,涵盖办公、教学、学工、招生就业、后勤服务等多类业务,这些应用都是从各部门征集的业务需求,直接反映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难点和痛点,应用使用率普遍很高。学生请假、留宿登记、报修、采购等应用积累了大量的运行数据,又可以为教育管理和服务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

  3年前,面对学生手机和电脑使用尚未普及的状况,如何实现在线请假和审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学校因此设计了“信息班长”制度,每班设立一名信息班长,负责本班同学的请假发起,当然班主任也可以直接发起,同时为传达室、宿管员分配账号、配备电脑并进行培训,这些制度设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目前,请假系统已增加了学生直接发起的功能,还开通了家校功能,让家长在学生离校返校时能及时收到钉钉发来的信息。因此,智慧校园建设应力避陷入技术至上的泥淖,始终坚持应用驱动的原则,从“面子”工程转向“里子”建设,从“看着好”转向“用着好”。

  (三)量力而行,逐步统一平台并整合应用

  从多年来职业学校信息系统建设的历程来看,基本思路是先规划和部署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公共数据平台,再设计或对接业务应用系统。随着技术发展,早期部署的三大平台基本都存在兼容性不好的问题,尤其对于移动端支持不够,很难适应现实需要和发展需求。徐州经贸高职校自2014年起部署三大平台和教务、学工、OA、教学资源等业务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遵循移动应用为主、PC应用为辅的原则,灵活选用应用平台,优先选用主流开放平台。各应用之间互通是我们的建设目标,但如果暂时无法实现数据互通,应优先考虑实际应用,在系统整合上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

  学校先后选用阿里“钉钉”、新开普“完美校园”、超星“学习通”和上海寰创“校园GiWifi助手”,不同的业务应用使用不同的移动平台,形成一种自然的原生信息化生态系统。无线上网使用“校园GiWifi助手”,在线学习用“学习通”,生活服务用“完美校园”,办公管理用“钉钉”,在阿里“钉钉”上又集成了“云经贸”40多个校本微应用。应用平台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功能交叉,就像生活中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很难数据相通,但并不影响人们移动支付的体验和使用热情一样。因此,相较于深入的信息化应用,智慧校园建设中理想化的统一平台并不是关键问题,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规划符合校情的信息化生态系统。

  (四)凸显特色,开启融合创新之路

  学校在智慧校园建设中注重凸显两方面特色:一是校园应用与社会接轨。学校紧跟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主动把便捷的社会应用延伸进校园。2015年,学校与徐州市民卡合作建设“一卡通徐州”,实现市民卡和校园卡的同体共用;随着手机全国一卡通的大力推广,2017年,学校与运营商合作,“手机一卡通”实现全国交通卡和校园卡的融合应用;2019年,学校又与中国银联合作,建设银联聚合支付系统,实现银联云闪付、支付宝、微信和各银行付款二维码在校内消费机上的多码通刷,并且颠覆了原来一卡通系统必须预先充值的应用场景,消费流程完全与社会应用场景无感融合。这种校园应用与社会应用的融合,正是对蓬勃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的自然融入。二是广泛深入使用移动互联。学校信息化建设主动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各业务系统应用基本都可以在移动端实现,不同的App可支撑不同的业务类别。

立足校情 打造特色——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案例

作者:朱晓辉

  朱晓辉 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信息化管理办公室主任,副教授。

  郭彬 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副教授。

  刊于《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