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职业教育国家投入严重不足,职教师资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如何解?
2020-07-24 09:27:47来源:100唯尔

相比德国、日本“重能崇技”的文化传统,我国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观念重视不足、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生源和就业不佳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长期得不到提高。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供给端与需求端存在明显差距,“招工难”和“就业难”问题同时存在,技能劳动者比例偏低且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职业教育成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解决技能人才短缺、提高就业质量的战略之举。

回望2019年的中国,“资本寒冬”可谓贯穿始终。全球经济低迷、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以及自今年伊始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些都使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而随着国家有关政策的陆续出台,职业教育开始受到众多教育领域投资者的重新关注。如何在使我国职业教育得到显著发展的同时,成功打造下一个千亿规模产业集群,一时间引发了许多投资者的热议。然而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投入也越来越大,为什么有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却在下降?

  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高职院校数量为1423所,在校生人数为1281万人,师生比为1:19.24。我国高职院校虽然数量众多,但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水平相对滞后,导致了“多而不精”的局面。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3464亿元,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402亿元,占比仅为17.84%。由于资金支持力度不够,这也就导致了现有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及办学水平很难得到进一步提升。

  另一方面,根据人社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9年年末,全国共组织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877.1万人次,主要涉及培训企业职工646.9万人次,培训农民741.4万人次,培训贫困劳动力259.7万人次,培训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35.5万人次,培训高校应届毕业生99万人次。然而,2019年我国共有1720.9万人报名参加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但取得资格证书人数仅为321.4万人,通过率只有18.68%。虽然国家花费巨资用于社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但过低的资格证书取得率也直接反映出相关培训效果不佳。

  职教一线老师1-ID:无兄弟不篮球:

  第一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不假,却难以惠及老师。大部分投入基本上用在盖新的校舍,更换多媒体,盖新的实验室,买最新的器材(一个显微镜上万元但是学生到毕业应该也用不了一次),甚至广场地砖要反过来再铺一遍。这些东西都是烧钱的项目,这些大工程到底谁得利用脚丫子想想就知道!试问这种投入和老师有多大关系,只是增加了领导和普通老师的贫富差距而已。

  第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往往是粗线条的,官员们要做的是上级领导检查的时候我要给他看硬件配置,而很少涉及到老师的待遇问题。我校是县重点初中,以班主任费为例,十年了,一个月200元从来没涨,天天早晨盯早自习,晚上盯晚自习,工作长达近12小时,除了作为老师的责任心之外,没有其它动力支撑。

  第三媒体抨击,老师心寒,职业自尊心受挫。现在社会,媒体发达,公务员是父母官,不好惹,医院是赞助商不能惹,只剩下无权无势的教师队伍给他们提供素材,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总是以抨击老师博人眼球,对于教师队伍的个别现象加以放大渲染,什么黑蛇白蛇眼镜蛇,什么上课不讲下课留一手,如果你稍微调查一下,这种论调造不攻自破,可是如果你天天看新闻都是教师的负面新闻,你有没有积极性。

  旁观者清,我只是抛砖引玉。可能我的论调马上会被骂:不懂奉献,唯利是图,不陪为人师之类的,没关系,天天被骂,习惯就好!

  如果教务系统的领导们能够看到,我希望你们真正为我们的民族未来着想,好好听听基层老师的心声。

  如果媒体朋友看到,希望你们能够深入一线看看我们的老师有几个上课不讲下课留一手的,去看看我们的班主任几点到校,晚上几点离校?而天天加班背后到底有没有一分钱的奖金?

  职教一线老师2-ID:丹水秋风:

  我是高中教师,我没有看到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也没有看到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

  2016中国GDP迈过70万亿元大关,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44127亿元。根据计算2016中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为5.22%,为历史最高占比。

  根据统计,在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上,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4.1%。

  没错,我国是教育投入是越来越多了,可是比起告诉增长的GDP和财政收入来说,教育投入真的不多。

  我在西部的一个县城工作,2017年预计财政收入可以达到100亿,你觉得会有多少投入到教育中?会超过10亿吗?别逗了,有5亿就不少了。

  我的市教育局,工作很认真,但是真没钱。教师培训交流,市局组织一下就行,接待办公等费用要求承办学校来安排。于是教研活动很难开展下去。

  关于教师的职称评定,更没法说了,我工作8年了,至今职称没有动过。不是工作不努力,而是有资格之后一次都不组织评定。我怀疑,他们就是想变相给教师降工资。

  教师有时候会做一些课题研究。我们学校做的市级课题有9个,老师们很积极。但是,从市局县局一直到学校,谁也不敢提一下经费安排的问题。知网查一个文献还要教师自费。

  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是必然的,因为,教育投入本身就不足,而且大部分增量并没有用于改善教师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上。

  职教一线老师3-ID:河东流1:

  国家重视教育很片面,只是在资金上大量重复投入,而这些大量的资金,只是用来改善办学条件,就是所说的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包括教学办公楼房,操场,实验设备,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等。与教师待遇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获利的只是教育管理与招标采购的少数人,他们乐见这种现象,只要有,就想法设法的捞。

  比如,学校的先建设后合并,一所新学校盖上没用两三年,包括跑道操场,就被撤并、废弃,好无规划而言。有的领导明知会撤并,但只要有项目,有资金,也会改造建设,因为有项目,才有油水。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

  学校的实验仪器,要按学校类别标准配置,说实在的,现在配的实验仪器设备,比60,70年代的质量和精准程度差远了,充其量就是个儿童玩具。但仪器设备的报价,高的惊人,不信,你可以查一查教育局给每个学校的资产清单。一个显微镜(质量很差的哪种)几千元,一个弹簧秤,几百元,一个玻璃试管都几十元,一幅教学挂图,上百元。而这些仪器的配置,往往一个学校要配几十套、几百套。

  图书室的建设也是同样,只求存书量达标,根本不计成本和利用率。孩子作业多的哪有时间去借阅图书,每年检查,兼职图书管理员的老师苦于造假一本厚厚“图书借阅登记册”,还要把崭新的图书弄出尘旧的样子,看上去好像经常被借阅。

  电脑,多媒体等现代设备也大量配发,有些人就爱花钱,就喜欢买买买。其中的妙趣,不言而喻。

  好,实验仪器,图书,电脑,多媒体配发了很多,超多,用都用不完,前面说了,上有国家资金支持,下有领导采购喜欢买,可问题出现了,光配设备设施不配老师啊,上课的老师都不够,谁来管理、维护、使用这些东西呢?这就造成东西没人管理,损坏,遗失,闲置现象严重。

  干事业的成败,最终是人的因素,你其他都舍得花钱,舍得投入,唯独对人力,人才上舍不得投入。

  一,老师数量配备不足(多配老师要花钱),明显的现在大班额,超课时量就是例证。小学一个班50-60个学生,中学60-70多个学生一个班。一个老师带多个班,多个课头几乎普遍,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有很多学校年年都得聘请一部分临时代课老师。而有些喝茶水,玩电脑的冗余单位、部门,却堂而皇之的扩编增员。学校老师加上教学之外的负重(政治笔记,普法教育,课程改革,问卷调查,网络研修,微课优课,案例课件…)没有专人管理维护设施设备,老师上课还哪有时间去准备仪器实验,制作课件呢?所以不用,束之高阁。

  二,老师的薪酬太低(提高工资待遇要花钱),招不进来优秀人才。试问有几个科班大学生愿意当老师的,很少。苦不怕,难也不怕,就怕工资待遇太低,没人看得起。宁夏刚入职1-2年的中小学教师,每月拿到手2000多元,还是本科师范生,唉,爹妈白培养了。干了20年的老师,职称评上的,能领到4000过点,如果倒霉,职称评不上,还是3000多,寒心啊。这样的现状,导致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行业很难招录优秀的人才进来,偶尔闯进来个材料,也留不住。直接后果就是教育理论不深,教学水准太低,配发的教学设备设施不会用,不想用。对教书工作不上心,没热情。只把它当心灰意冷的饭碗,而不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说真话,讲实情,有利于教育发展,民族振兴!

  职教一线老师4-ID:给力大象:

  题主非常善于观察,所描述的这种现象的确是存在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作为一个曾经离开过教育系统,然后又回到学校当老师的人,我来给你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对教育的投入并不等同于对教师的投入

  这些年国家在教育方面的确投入了更多的金钱,但这些钱只有很少一部分投入在了老师身上。绝大部分资金是用在了所谓的基础建设上,你观察周围的任何一个大中型城市,甚至中小型城市,这些年都出现了大学城,大学集中区。圈地搬迁基建消耗了大量的资金。大钱花在了这里,并没有花在老师身上。

  此外教育的投入也不均衡,大城市的学校和知名高校,他们得到了大部分的资金,强者更强,弱者相对的来说就变得更弱了。以前我们用孔雀东南飞来形容西部学校的老师往东部发达地区跑,现在我们说一流学校到二流学校抢人,二流学校到三流学校抢人。那么留在三流学校没人抢的那些老师,自然就很失落,工作积极性也就不高了。

  幸福是要跟别人比较的

  看起来随着国家的投入,老师的工资收入增长了一些,但是跟周围其他人相比,增长得太慢了。就像有一次,某高校的教务长到我们学校来做报告的时候说到的,你到其他学校去挖人,你要给他多高的工资,他才会满意呢?数量是一个因素,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相对数量。工资涨了一千块钱当然很开心,但是如果自己大学同学当公务员已经涨了1500呢,那就不开心了。再对比一下那些进企业的可能都已经涨了3000了。

  顺便说一句,敢跟别人计较工资的,一般都是年轻教师中那片,思想灵活能力比较强的,他们之所以敢跟别人计较工资,就是因为觉得自己的能力还可以实现更多的价值,所以这些人离开学校,其实是教育系统的损失。

  老师头上的紧箍咒越来越多

  你用今日头条或者悟空问答,也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因为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各种原因,老师和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甚至有肢体上的冲突。所以很多老师都感叹说,老师这碗饭越来越不好吃了。小学没有留级这种说法了,老师少了一个强制手段。中学生已经长得身强力壮了,而且电脑手机这么普及,学生从各种渠道接受信息,老师已经不是高高在上受人景仰了。

  题主说到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了,是的国家对教育的确越来越重视,但是他是怎样的重视呢?是重视提高老师的地位,维护老师的权威,还是给老师的一举一动套上了更多的紧箍咒呢?有一些老师之所以工作积极性下降,是因为,他们不想求学生读书。

  职教一线老师5-ID:学习成瘾:

  作为一个在一线奋战多年的老师我来吐槽一下好吗?

  国家越来越强大了,奥运金牌榜第一了,神州飞船上天了,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却不高,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原因:

  一、职称评聘制度不合理。

  我国现阶段的教师评聘制度存在多年,对于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弊端也逐渐显现:部分爱岗敬业、扎扎实实的教师无力竞争高级职称,从而从根本上造成了教师队伍待遇的不平衡。

  二、按劳多得政策存漏洞

  教师们按照职称领工资,这就造成一个现象:部分老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后马上不上课,在学校发个报纸看个档案,而当打之年的年轻教师承担了学校大量的工作却拿着初级职称的工资。这归根结底还是职称的问题,但是如果有绩效工资,课时工资等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进行补充,则可以改变现在这种状态。

  三、我国现阶段适龄儿童基数大与学校数量少之间的矛盾

  一个班里70多个学生和一个班里40个学生对于老师的工作量要求不一样好吗?本人上体育课,感觉之间至少相差了一倍的精力,每天上着大班额的课,大部分精力都用于整顿课堂纪律,谈何教育成就感,谈何教学效率?我相信语文数学等主课老师更是感触颇深,大班额直接制约着教师们的教育成就感和工作量。

  四、社会大环境对于教育的苛求与神化

  相信大家对于学生打老师这样的新闻已经见怪不怪了,20年前也有学生打老师,可为什么整个社会舆论不一样呢?我想这源于这个社会对教师的神华以及苛求:首先不要神话我们,我们不是燃烧自己的蜡烛,不是抛弃自己孩子去照顾学生的好妈妈,教师只是一个职业,我们愿意看着学生们健康成长,但是我们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家庭。请以平常心看待我们教师好么,神化其实等于妖魔化。另外出现学生打老师,家长打老师这样的情况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一边倒的认为这都是教师的责任,我们要求的不高:平等、公正的对待,是教师的问题我们一定改,但是学生或者家长的问题则一定要追求其责任,教师的尊严不容践踏。

  五、教育主管部门让老师们在各种检查和学习中疲于奔命

  教育是一个慢活,需要老师们润物无声的付出,但是今天去听报告,明天去搞展示,能让我有一点自己的时间来备课么?希望教育局的领导们能够从实际出发,以让老师们上好课为己任,协调好各科室之间的活动,给老师们自己的时间。

  张蒙: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要求?

  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包括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建设多元办学格局、完善技术技能人才激励保障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督导评价、做好改革组织实施工作等7个方面20项政策举措。紧接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产教融合的办学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

  2019年4月,《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提出,自2019年开始重点围绕服务国家需要、市场需求、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从10个左右领域做起,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2019年5月,《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支持企业兴办职业技能培训,对重点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激发培训主体积极性,完善职业培训补贴等方面政策。2019年10月,《关于开展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建设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300个左右的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2019年选择培育建设150个左右的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2020年再建设150个左右的要求。未来,职业教育应当顺应政策导向,在提高中等、高等、高层次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统筹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校校深度合作;与企业、社会力量主体共同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等方面着重发力。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应当何去何从?

  1、实行创新驱动发展,在升级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提升教师能力等方面,不断提高综合实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专业设置突出职业导向性,使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适应程度越来越高,不断升级传统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逐步培养双师型、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实践锻炼,让专业教师在有学历、有师德的基础上,拥有“师傅”的技术和经验。广泛吸纳社会资源,聘用具备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行业专家等参与教学、指导实践。

  2、拓展延伸职业教育概念,打通普通教育、终身教育、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边界,实现资源协同共享,提高整体竞争力

  第一,打通中职、高职及应用型本科,推进各阶段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师培养、相应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衔接,保障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二,打通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培训,灵活开放终身教育服务,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

  第三,打通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鼓励职业院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相互转换机制,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融互通、有效沟通。

  3、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其他学校的合作,在“产教融合”中扮演主要角色

  进一步扩大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协会、其他学校的合作范围,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师资和员工培养、实训条件建设和教学组织实施五大领域开展合作,包括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计划框架,制定紧密、实质的联合培养机制,优化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重组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使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衔接,提高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度。

  同时,由政府对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落实相关税收政策,通过多方互动、联结与共享,真正达到“产教融合”,最终实现多方共赢与发展。

  4、走平台化、集团化、资本化路线,提高自身造血能力,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近年来,我国相继成立了一些职业教育集团,但主要是相对松散化运作的产业联盟。未来,紧密型、实体化、现代化的职业教育集团是主要发展方向,通过集团化运作,集中力量整合利用资源,实现规模效应、协同效应。职业教育集团应在优化完善治理结构与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将院校运营与资本运营相结合,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探索相关产业投资,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最大限度的发挥资产整体优势,提高经营性收入,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作者:张蒙,北大纵横高级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