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专家:实施劳动教育,要谨防精致利己主义和形式主义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一线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思想,用正确的方法和路径通过劳动教育对学生进行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育人,同时,该如何发挥劳动教育评价对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的引导作用,防止精致利己主义和形式主义钻空子?
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简单化理解和“形式化”倾向。首都师范大学学校德育研究院特聘首席专家檀传宝教授27日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劳动教育,绝不能简单地视为劳动技能教育或者职业教育的“普教版”,也不应等同于社会志愿者的公益活动,而应注重并加强教育过程中的劳动价值观引领与情感体验,让青少年在生动的教育实践中学会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体会劳动创造之美,否则,立德树人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檀传宝是在当天举行的首都师范大学学校德育研究院成立暨“北京德育论坛—新时代德育走向之探询”会议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上述见解的。
他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劳动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其主要任务是教育青少年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劳动价值论,体验劳动的创造性,学会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如果不从价值引领的角度设计相关教育内容,学校劳动教育就无法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他解释说,青少年好奇心强,勇于探索,劳动教育要紧密结合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与学校相关课程进行同步设计,有机衔接,这样,劳动教育才能“嵌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持续地塑造其正确的劳动观。劳动教育需要潜移默化才能“植入”,否则,很容易被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所冲淡甚至抵销。
有不少中方校长问了外方校长这么一个问题:你们的服务学习是分散进行还是集中进行?是在高一的时候进行还是在高三毕业的时候进行?对于这个问题,起初外方校长不理解,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在他们看来,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和服务能力是要体现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是一个伴随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自然是贯穿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其实,中方校长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其潜台词实际是这样的:由于大学录取要考察服务学习的内容,所以学校肯定要实施,但是由于学生学习紧张,没有必要在平时要求他们去做太多的服务劳动,而是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去完成,满足大学录取要求就好了。
两种做法表面看起来只是实施模式的不同,其本质却是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的不同。所谓找“合适的时机”或“集中实施”,其在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上并不是真正把劳动教育看作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手段,而是看作了满足大学录取的重要手段;看重的不是劳动教育本身的深层价值,而是劳动教育可能作为大学录取筛选工具之一的表面意义。
据首师大学校德育研究院院长朱晓宏教授介绍,首都师范大学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世界一流教育学科以及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的背景下,首师大教育学院建立学校德育研究院,首师大教育学院基本理论团队与北师大教育学部檀传宝教授领衔的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团队合作,在两家团队合作基础上,汇集国内外学校德育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者,汲取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的实践智慧,组织协同创新研究团队,建设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德育研究高端智库,以高水平德育理论研究成果支持德育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教育发展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