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职业教育】浅析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精准育人策略
2020-07-29 21:35:33来源:100唯尔

精准育人作为产教融合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具体类型,其策略是产教融合与院校内涵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实施精准育人策略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贯彻落实产教融合政策,一方面要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精准定位,完善双师型实质队伍建设,打造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内容转载自光明网 秦光银

2014年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坚持产教融合发展”是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提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产学研”人才培养的一种深化和升华。

2017年1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就深化产教融合的各项工作进行了更为具体、明确的部署安排。产教融合成为全国各地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活动的指挥棒,各放异彩。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内涵

1.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在产学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基于“产”和“教”两者的人才培养模式。“产”指的是带动社会经济提升的相关单位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以企业、单位为代表;“教”指的是从事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培养人才的所有的相关活动。

产教融合是人才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融合”在一起,打破彼此的界限,将两种不同的产业形态融合成以产业发展为需求、校内学习、产业实习的人才培养组织活动。在产教融合中,双方以人才培养为共同目标,深度参与,形成紧密合作的人才培养共同体。

2.产教融合的发展

改革开放40余年,产业和教育部门在人才培养的合作方面经历了以各从结合到融合的过程。

2010年以前,职业教育是以“产教结合”为主的人才培养时代,在此时期,人才培养以职业教育院校为主体,产教结合,通过产业的加入让学生有了参与到社会生产和实践的机会。在此阶段,产学结合是以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为代表性的人才培养时代。

经过产教结合的发展时期和多样化的创新时期,在2010年后,职业教育就明确了产教融合的深化发展战略,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在2017年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了校企协同育人的宗旨和目标,为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做出了明确的规范。同时建立了企业、行业和产业融入到职业教育中的参与机制。同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需要根据产业需求做动态的调整。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现状

好的政策需要精准的政策执行来实现好的实践效果,我国职业教育高校中大部分院校都有产教融合的合作教育模式,但是在合作模式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双方融合程度不够深入、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不相适应、双师型教师缺乏等问题。

1. 校企融合不深入

在产交融和政策实践中开展的校企合作,双方存在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院校为主动方,企业、行业和产业相对被动。

职业教育通过人才培养展现出来的经济功能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产业和职业教育并没有形成共生概念和良好沟通平台,在各个层面的沟通上衔接并不融洽。产教深度融合要求企业和学校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度,根据实际所需提出意见,双方参与生产和教学全过程,指导,并给出合理评价。

但是,在现实执行中,企业并不能深度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中,一方面是人才培养模式停留在简单的学校出“人”,企业出“职位”,但是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没有长效稳定的沟通机制,依靠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企业单位、高职院校之间在合作中没有参与感,也体现不了教育价值。所以,企业参与的融合的热忱度不高,简单追求用工的“廉价”,不但不利于人才的培养,还会对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形成隔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主力军,并未真正意义的深入企业,了解地方经济产业机构,结合产业发展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和调整,没有真正的将怀抱敞开,与企业共融共生。这些都是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校企融合不深入的表现。

2. 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不相适应

产教融合的本质就是要将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产业所需人才进行无缝衔接,人才素质的匹配度是联结高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最佳桥梁。目前而言,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综合实践技能差,熟练简单机械劳动,探究性不足,核心素养和创新力缺乏。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自我的认同感较差,不能辩证看待自身的社会地位,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低,严重缺乏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不具备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意识和能力。

另外,“专业拥挤”现象也颇为严重,职业院校对专业设置的认知和定位不精准,不是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实际进行特色化专业办学,而是以一时的市场需求为专业设置标准。简单的跟风市场,某专业好就业,就大量开设某专业,造成大批量的该专业毕业生集体就业,却面对市场并未设置大量该专业对口工作岗位而难就业的尴尬局面。部分院校面对此局面就简单的采取“断招”的形式,缓解该专业的人才拥挤,简单粗暴。

同时,职业教育院校之间也存在大量的专业雷同,追逐一样的专业市场热,形成更为严重的“专业拥挤”和“专业断层”现象。

3. 双师型教师缺乏

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最为关键的是“双师型”师资。“双师型”教师是既能够在学校中为学生上课,教书育人,又具有进行职业指导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到自主发挥的水平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但是职业院校并不能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全覆盖。

首先,在教师统计过程中,出现了双师型教师挂名现象,学校的师资队伍介绍中有双师型教师,但是却从未给学生上过课,没有真正接触过学生。

其次,双师型教师是需要有真材实料的,需要有产业实践经验,但是在双师型队伍中实践经验存在着部分的挂职锻炼,甚至有部分教师从未上过一线,只是接受过实践培训,属于名不副实的“双师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仅需要在师资结构上保证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更要从师资质量上保证双师型教师的“名副其实”。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精准育人策略

精准育人作为产教融合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具体类型,其策略是产教融合与院校内涵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实施精准育人策略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贯彻落实产教融合政策,一方面要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精准定位,完善双师型实质队伍建设,打造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

1. 重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精准育人需要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紧密契合当地的产业发展需求,针对性的融入企业对招收人员的要求,建立一套适合于职业教育院校学生发展的培养模式,与企业一起培养出能够为经济产业所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前期需要做好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的知识学习。尤其是对于某些具有共通性的职场问题,比如人际关系处理技能、专业适应技能等,在实践课程上要注重对学生的经验总结和实际问题应对能力的考核。

另外,个性化技能培养也非常重要,因人而异的根据个人特色制定具有个性化的个人发展计划。共同素质培养用大班教学,个性化技能培养用校办教学,形成自由度高、灵活性强的培养方式,以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核心素养为过程性目的,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适应能力为最终目的。

2. 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精准育人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在专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可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首先,在教师授课方面紧抓“双证”上岗,授课教师需要双证齐备才能站上讲台,双证分别指的是教师资格证和专业资格证,双证是“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

其次,鼓励在校教师到企业中顶岗进修,增强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增强顶岗实习能力。另外,在双师型教师团队的质量维护上可以推行“双岗互聘”制度,在“双导师”队伍中的教师既要满足企业导师又要满足学校导师资格,也就是在企业是业务骨干,在学校是教师骨干,如此,才能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师资质量。

因地制宜,因校设岗,可以因地制宜的推广“双导师制”,如重庆市D校采用的“双导师制”的订单培养的精准育人模式,“双导师”是指一个班两个导师,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两者共同负责。学校导师负责学生实习中的日常行为管理和心理疏导,企业师傅负责带领学生推进实训项目,组织团队开展企业任务。

3. 打造特色化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

以产教融合为背景的精准育人策略要服务与教学实践,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把“产教融合”核心的元素融入到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在具体实施中,也即是实现“生产性与教育性的融合”。从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创新角度来看,要善于利用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

首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完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框架,以课程组为单位,以“工作室”、“孵化基地”为教学平台,实现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课程组+孵化基地+学生”或是“生产学院+学生+课程组”的教学模式。

其次,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以“专业+企业+网络”为信息化学习载体,建立智能化的无边界网络学习空间。如重庆市某校的智能“云课堂”。最后,还可以以学习力提升为核心,组建互帮互助学习组,通过“讲座+讨论+引导”或“讲授+师范+模仿”等模式的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如某职业院校的“翻转课堂”实践。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不断摸索、不断创新的成果,是经受住实践考验的职业教育模式,在倡议“工匠精神”的职业时代,培育具有职业精神的核心素养需要更精准的与人策略,需要更现代的培养目标,需要更科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更需要特色化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产教融合下的职业教育未来可期。

基金项目:重庆市2019年度“职教集团”专项科研项目,新时代职教集团产教融合精准育人路径研究,编号:2019ZJJT007

作者|秦光银,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