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高考发榜时,职业教育不是“兜底教育”,职教要大声说出自己的功绩和魅力
高考志愿填报期,一本、二本、大专,省控线、提档线、录取线,像一道道分水岭,让辛辛苦苦三年的考生和考生家长们在一道道分数线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大学方向、选择自己的未来专业、规划自己的人生坐标;让不同的高中学校释放出本校的高考“喜报”,通过各种精细化的数据统计一次次明确锚定本校在本地的重要性、影响力;也让不同的大学在又一次的计划投放、招生录取中以录取分数线、重点目标学生招录情况强化了自己在大学圈里的地位。
而这个过程中,很少看到或者听到高职院校主动而响亮的声音。究其原因,就如今年多省先期公布的大专分数线150,让大专层面的高职院校不得不面对一年一度的“分数冲击”——与一本相差近400分,与二本相差近300分,这一官方正式发布的巨大分数鸿沟,让职教圈内再强大再高大上的院校也不得不面临一次社会目光的审视和甄别。
虽然,很多办学成功、业内好口碑的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都接近甚至超过二本院校录取线。
然而这些亮点都被每年高考发榜季的分数线湮没,“高分”、“一本”俨然是成功的代名词,与之相对的:大专就是分数低、孩子学习就是不行;甚至有的人会钻牛角尖:分数低就是差孩子、低分数就不是好学校。
即便大家越来越知道,职业教育作为另一种类型的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也许不擅长文化学习的孩子很可能是技能高手,也许经过三年的学习实践、竞赛培养,低分数的孩子可能还有着与本科同龄人同样精彩的职业未来。但是,这一切对于院校尤其家长而言,都是后话。在关注考分、志愿填报的关键时间,来不及也顾不上去考虑这些,而在这种“来不及”“顾不上”的时间缝隙中,一些固化的印象就越来越固化、越来越死板,也就把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表达和解释冲刷走、稀释掉了。
所以,在高考发榜季,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几家欢乐几家愁”。
一方面是知名高中、著名大学一再精细化的分数统计“本校700分考生总量全市第一”“本校700分考生在本校应届考生的比例居于全地区第一”“本校一本上线率本市第一”“本校今年在某省尽揽高分考生”“本校录取600分以上考生再创新高”……诸如此类的喜报营造出热闹热烈的高考发榜季的独特气氛。这一气氛里,大专层次高职院校显得安静且多少有些嗫嚅、沉闷。
但是,高职院校实在不该沉闷。如果需要,大专院校实在可以大声发出自己的声音。
如果高考发榜季把诸如“150分”这样的分数线与大专院校直接相连,那么,高职院校就不要回避它,而是大大方方地承认它、回应它、解读它、彰显它。
首先,职教界要大声地说出来:在目前的教育结构中,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在招生录取的确与普通教育存在特殊性、差别性,而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实在起着“兜底教育”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入学率,这方面,高职院校功不可没;
其次,高职院校接收了高考考分相对低的一大批学生进入大学,等于要用比本科短的时间,把这批可能有理论学习能力弱一些、基础差一些或者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等问题的孩子培养出来,树立他们的信心,传授训练技能,奠定职业发展根基,规划事业持续发展的可能。在一个低起点让孩子们健康成长成才,高职院校知难而进、秉持着教育初心,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其三,高职院校不可能请求官方发布高考分数时回避确实比较尴尬的大专录取控制线;也不可能限制高中、大学细化统计他们的高考和招录成绩。那么,高职完全可以亮出自己的“特色牌”——三年前,我们录取的学生高考平均分是多少;三年后,这批学生的专业就业率是多少;我们的学生总数中,获得各级职业技能大赛的比例是多少;升入本科院校的比例又是多少;用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说出职业教育实实在在的教育担当、教育成绩、教育理想,说出职业教育对于普通人成功成长的助推力。
有一副著名的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很适合当前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
职业教育是知难而进的教育。我们已经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而且还破难而立。那么,请越来越自信的高职院校、职教界人士,一定要抓住所有的机会,在任何一个重要的场所,尤其在高考发榜季,大声说出职教的成绩、职教的功绩、职教的能力、职教的魅力。
这样,高考发榜季也许就不会再始终那么单调、沉闷甚至固化偏见、误导取舍,也让真正关心孩子成长、理解教育价值的社会和大众,有时间、来得及、顾得上好好想一想、品一品职业教育独特的能力和魅力。
编辑|吴忠雨
校对|文武
审核|成基
来源|学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