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职教新闻】职业教育发展困难和机遇并存,如何突围?
2020-08-05 21:28:37来源:100唯尔

当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尴尬,表现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人愿意为之身体力行,其结果就是原本非常重要的职业教育与现实需求脱节,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不是一个制造业强国。简言之,中国制造要转化为中国创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造成这一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滞后的职业教育难以为制造业输入更多的高技能人才。长久以来,我国高级技工人才比例,一直要低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的缺口数量巨大。

教师流动性大,教学时间“缩水”等,是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调研发现,当前高职高专教育缩水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教学时间缩水,随意更改计划。

二是课程内容缩水,随意改变课时。

三是教师授课内容缩水,授课质量差。

不少院校教师专业和所授课内容不匹配,教师流动性大,尤其是民营高职院校。因此,不少院校外聘在校大学生授课。这些“兼职”老师往往授课随意性大,责任心不强。

而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缩水,势必引发一系列问题:

一是招生混乱。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质量高、影响力大的学校,招生容易;质量“缩水”的院校往往陷入招生困境,进而招生混乱。

二是信誉危机。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打折”“虚假宣传”等会导致学校信誉扫地。

三是生存困境。其实一所高职院校的信誉危机,往往伴随生存危机。这主要集中在三类院校身上:地域偏远、缺乏专业特色、就业竞争力不强的院校。

此外,职业教育的集体选择和个人偏好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职教政策宣传中的“民生工程”、“就业导向”、“升本目标”既未彰显职教的发展现实,也抑制了民众的政策响应。以满足发展需求升华民生工程、以职业生涯导向代替就业导向、以特色优质发展赢得职教社会地位,才能在职业教育的国家重视和老百姓的真实需要间形成良性、有效的互动。

早前,国家有关部门就曾发布过一些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就业导向”作为指引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政策规定被明确地提了出来。

“以就业为导向”政策表明了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就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要务,要千方百计解决职业教育的就业问题;

第二,职业学校要寻找各行各业需要的就业岗位;

第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要紧紧围绕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进行。

“就业导向”是“民生工程”的主要实现方式,为劳动力市场做好准备是职业教育最常宣称的目的。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在实践层面,职业教育开展了面向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职业学校从专业建设入手,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改革,力求实现“产销”对接;通过“订单式”培养推进毕业设计、岗位训练和就业安置的结合;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培养双证人才,搭建企业需求人才的桥梁。开展技能竞赛、实习实训等活动拓宽渠道,扩大毕业生就业的领域。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技能比赛等一系列改革,使职业教育从外延到内涵得到良好发展。

对于我们的职业学校来说,这两种理论同样值得关注。一方面,我国的文凭热逐步回归理性,另一方面,就业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对教育质量和教育的适切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学位的提升,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其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程度主要依赖于教育质量,需要苦练内功才能应对自如。

目前,职业学校暑期忙招生、寒假忙比赛,在此之余,主要的工作应是内涵质量的提升、特色的打造。如此,职业教育才能形成真正的自信。

而如果想要通过以职业生涯导向代替就业导向,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以职业生涯导向代替就业导向,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热情,唤起这些被传统考试制度边缘化的学生们的发展潜力,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并且发挥他们心灵手巧的优势,使职业学校成为他们真正的人生规划的摇篮。

职业生涯导向的教育不但要“使木匠成为木匠”,而且还要学习和掌握各种木头质地的基本知识、不同产品的潜在美学价值,使其在从事木工这一活动中有着不可言传的快乐和满足。这对于目前各级各类教育来说,都还是一个奢侈的理念。

对比德国的职业教育理念,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就业导向。对于大多数德国人来说,接受职业教育并不是只为了找一份工作,他们想要的是一个职业,一个终身的职业,一个他们热爱的职业。而在我国,6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低就业群体”大量存在,这一现实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警惕和对教育的反思。既要防止“教育过度”,也要避免“教育不足”。无论是基于实践本位,还是基于能力本位,抑或是基于工作过程本位,在强调岗位操作能力、职业综合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职业创新能力的同时,都需要“全人教育”的理想和实践。这就是以学生的职业生涯为导向的教育。